肝脏超声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进展
摘要:
医学影像学是20世纪医学发展快、重要的领域之一。目前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超声、CT、MRI、PET-CT/MRI等。不同的影像检查彼此之间各有优缺点,例如CT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结构,超声具有实时性等。为了取长补短并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影像检查的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关研究人员把测绘学的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4]。
医学图像融合是指:将相同或不同成像设备所获取的同一组织或器官的图像,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准确的配准和叠加等变换处理,使其在空间位置和空间坐标上达到匹配,产生一种综合的信息影像[5]。初,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于将功能影像叠加融合在解剖影像之上,例如PET-CT;随后,功能神经外科将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于手术导航[6]。近年来随着多模态影像及影像引导下肝肿瘤消融技术的兴起,肝脏的超声图像融合技术成为研究热点[7-10]。
-
小腿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灰阶超声表现
目的探讨小腿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OCS)灰阶超声表现,评价超声在急性O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腿急性OCS的超声检查资料.结果 21例患侧小腿皮下层均增厚,13例皮下层与肌肉之间见液性无回声,骨筋膜室增厚,深筋膜完整,室内肌肉肿胀,回声不均匀增强,肌纹理不清或消失,15例肌间出现液性无回声或血肿.小腿皮下层及骨筋膜室变化范围越大,小腿OCS病变程度越重.结论小腿急性OCS灰阶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查可作为临床诊断OCS的重要参考依据.
-
唐氏综合征胎儿遗传学超声指标分析
目的 分析唐氏综合征(DS)胎儿各项遗传学超声指标发生情况及超声特征,拟在中孕期通过遗传学超声检测各项指标来提高DS的产前筛查率.方法 通过对42例染色体核型分析证实为21-三体DS胎儿的产前、产后超声声像图进行研究分析各项遗传学超声指标.结果 42例DS胎儿中有88.1%(37/42)单独或合并存在结构畸形、鼻骨发育不良、颈项透明层或颈褶增厚、第5指中节指骨发育不良、股骨肱骨短、肾盂分离、心室点状强回声、草鞋足等遗传学超声指标.结论 中孕期遗传学超声检测各项遗传学超声指标是提高DS胎儿产前筛查的一个有效措施.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钼靶X线摄影阴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钼靶X线摄影阴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936例女性乳腺检查中发现病变并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56例乳腺癌病灶的术前钼靶X线摄影结果 与超声检查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双盲法,检查结果 依照BI-RADS标准评判分级,并与病理结果 作对照.结果 56例中,术前超声诊断乳腺癌53例(53/56),超声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肿物图像,部分肿物可见穿入性血流信号及高阻血流频谱;超声呈假阴性3例,超声声像图未见肿物图像,在钼靶X线摄影则表现为恶性钙化,无明确肿块.乳腺钼靶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47例(47/56),主要影像表现为毛刺样肿块及恶性钙化,呈假阴性9例,肿块大直径范围约1.5~0.4 cm.结论 超声诊断肿块型乳腺癌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可检出钼靶X线不能检出的较小的乳腺癌肿块.
-
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血管形态表现与良恶性鉴别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对常规超声检出胆囊占位性病变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良性组84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62例,胆囊腺瘤8例,胆囊腺肌增生症14例)或恶性病变(恶性组10例,均为胆囊癌)的94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超声造影动脉期胆囊病变血管形态特征和胆囊壁结构连续性,进行超声分型,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94例胆囊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超声造影表现:(1)动脉期血管形态特征:胆固醇性息肉62例,术前超声造影检出56例(56/62,误诊为慢性胆囊炎4例和胆囊腺瘤2例),病灶中血管形态呈均匀点状型(32例),分支血管型(14例)或中央血管型(16例);胆囊腺瘤8例,术前超声造影诊断8例,另将胆固醇性息肉误诊为胆囊腺瘤4例,病灶血管呈分支血管型或中央血管型(各4例);胆囊腺肌增生症14例,术前超声造影诊断14例(14/14),血管形态均呈均匀点状型(14例);胆囊癌10例,术前超声造影诊断10例(10/10),病灶血管均呈不规则血管型(10/10).(2)良性组与恶性组动脉期血管形态特征与胆囊壁结构连续性的比较:良性组病变血管形态多呈均匀点状型(54.8%,46/84),其余为中央血管型(23.8%,20/84)或分支血管型(19.0%,18/84),无不规则血管型(0/84);动脉期病变局部胆囊壁多表现为连续型(90.5%,76/84),呈平行连续亮线状,仅少数呈不连续型(9.5%,8/84).恶性组多数病变(8/10,80.0%)动脉期均表现为不规则血管型,且多数病变(8/10,80.0%)局部胆囊壁不连续(黏膜层、肌层、浆膜层不完整).良性组(90.5%,76/84)与恶性组(20.0%,2/10)超声造影对局部胆囊壁连续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3,P<0.01).以胆囊壁结构连续性作为胆囊癌的诊断指标,其诊断敏感度(8/10,80.0%)、特异度(76/84,90.5%)和准确率为89.4%(84/94).结论 术前超声造影对胆囊占位性病变血管形态特征与局部胆囊壁连续性进行观察和分型,可对胆囊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旁正中超声实时引导在腰段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旁正中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在成人腰段硬膜外穿刺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为盲探穿刺组和超声实时引导组2组,每组各36例.盲探穿刺组采取传统的体表标志进针及阻力消失法确定硬膜外间隙位置,超声实时引导组采用超声采集脊柱旁正中切面超声图像,并实时引导穿刺针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记录两组硬膜外穿刺时间、试穿次数、麻醉效果、超声测量的穿刺点皮肤到硬膜外间隙距离与实际穿刺时的进针深度;导管置入时的超声图像、注射药液时的扩散情况、术中及术后可能的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硬膜外穿刺,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超声实时引导组较盲探穿刺组操作时间延长(P<0.01),但试穿次数明显减少(P<0.05),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超声实时引导组36名患者均能成功显示硬膜外腔,超声测量的皮肤与硬膜外间隙距离与实际穿刺时的进针深度相关性好(r=0.781,P<0.01);33例(91.7%)患者可见穿刺针进入硬膜外间隙实时图像;9例(25.0%)患者在穿刺后可见硬膜外腔置管实时图像;30例(83.3%)患者置管成功后注入生理盐水,可见后硬脊膜前移、硬膜外腔增宽图像.结论 旁正中切面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腰段硬膜外间隙及相关解剖结构图像,超声实时引导进行硬膜外穿刺时效果较好,可靠性及成功率更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胎儿颜面部少见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胎儿颜面部少见畸形的产前超声表现与显示方法,提高此类畸形的产前检出率.方法对近40 000例胎儿颜面部进行冠状、横切及矢状切面超声扫查,当上述两个正交方向的切面均表现出畸形特征时,才作出颜面部少见畸形的诊断.将引产后的胎儿标本行模拟宫内超声检查.结果产前超声共检出36例胎儿颜面部少见畸形(36/39),漏诊3例;产前超声检出每例胎儿畸形累及面部一个或多个器官,按畸形的类型分类,共计80处(80/84),漏诊4处.在产前超声所示畸形的类别中以小下颌畸形常见(17/80),严重的面部畸形为独眼畸形(5/80).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可准确显示胎儿颜面部,是诊断胎儿颜面部少见畸形可靠的影像诊断方法.
-
经食管超声对有左心房血栓的二尖瓣球囊瓣膜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左心房存在血栓条件下的二尖瓣球囊瓣膜成形术(PBM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左心房及心耳部存在血栓的患者在TEE监视引导下,行PBMV术,引导导丝和导管避开左心耳及附近左心房壁的血栓,即刻评定球囊扩张的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在左心房及心耳部存在机化性血栓、直径≤1.0 cm的左心耳孤立性低回声附壁血栓、直径≤0.5cm的活动性血栓,行PBMV术未出现栓塞并发症;Lutembacher综合征先行PBMV术,后用Amplatzer伞对房间隔缺损进行封堵,获得成功.结论TEE为PBMV术提供了新的监测手段,在左心房存在血栓条件下,使PBMV术由禁忌证变成相对适应证,缩短了病程,提高了介入性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精确性和成功率.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经食管 血栓 二尖瓣球囊瓣膜成形术 -
超声弹性成像与钼靶X线成像诊断乳腺疾病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与钼靶X线成像(MX-rP)诊断乳腺疾病的价值.方法 对80例女性患者共105个病灶术前行UE与MX-rP检查,以手术病理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UE与MX-rP诊断乳腺疾病的准确性.结果 病理诊断良性59例(共79个病灶),恶性21例(共26个病灶).UE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5%、96.2%、94.3%.MX-rP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9.2%、92.4%、86.7%.UE诊断准确性高于MX-rP(P<0.05).结论 UE诊断乳腺病变的准确性高于MX-rP,两者结合可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骨肿瘤的影像评估
目的评估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核素骨扫描、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27例原发恶性骨肿瘤、11例骨转移癌接受HIFU治疗前后的影像变化,随访观察1~4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结果HIFU能有效灭活骨肿瘤病灶,表现为骨肿瘤治疗前骨扫描的放射性浓聚灶治疗后呈放射性冷区,治疗前增强MRI的肿瘤于强化治疗后消失,肿瘤灭活的范围、局部残余复发病灶在影像中能准确地显示.本组25例根治性HIFU灭活的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现平均生存17.5个月,生存24例(96%),无瘤生存20例(80%),出现肺转移4例,局部残余复发2例,神经损伤、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36%.结论核素骨扫描和增强磁共振成像能准确评估HIFU治疗骨肿瘤的疗效,HIFU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有效治疗骨肿瘤的方法.
-
849例肝包虫囊肿超声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 对比分析我院19年间849例肝包虫囊肿患者1116个肝包虫囊肿超声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的疗效.方法 1992年7月至1999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257例肝包虫囊肿患者共321个包虫囊肿,均采用传统的经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为传统组.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92例肝包虫囊肿患者共795个包虫囊肿,均采用改进和规范的经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为规范组.传统组与规范组的肝包虫囊肿均在超声引导与监视下进行穿刺完成硬化治疗的全过程.规范组在技术操作中注意选择佳路径、一次进针到位、进针抽吸同步、立即迅速减压、务必抽净囊液、选用无水乙醇、注入总量要多、多次硬化治疗、滞留时间须长、适当变动体位、避免气体进入及应保留硬化剂等关键环节.结果 849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9.76%(847/849);传统组与规范组的穿刺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28%(250/257)及99.16%(587/592);传统组与规范组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1%(8/257)及1.35%(8/592),规范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组与规范组的穿刺治疗后复发率分别为1.94%(5/257)及0.34%(2/592),规范组亦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囊肿型 (含内囊分离型即Ⅰ和Ⅱ型)635例(74.79%)、子囊型214例(25.21%),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9.37%(631/635)及96.26%(206/214);肝包虫囊肿直径≤49 mm 161例(18.96%)、50~99 mm 610例(71.85%)、≥100 mm 78例(9.87%)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9.38%(160/161)、98.85%(603/610)、94.87%(74/78).结论 超声引导穿刺是治疗肝包虫囊肿的首选手段,注意规范技术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可显著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