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医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扩招对深化高等医学院校的改革,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适应卫生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扩招对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紧紧围绕教学质量这个核心,采取确实有效的合理措施,以适应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本文结合我院实际,就如何应对扩招带来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确保教学质量,以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下胃肠道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下胃肠道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将腹腔镜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制定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下床活动、恢复自理能力所需时间、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等.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 vs 16.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腹腔镜下胃肠道围手术期的患者,可加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
吡格列酮联合非药物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联合非药物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NAFLD患者随机分成非药物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非药物组接受中等程度热量限制及中等量有氧运动治疗,联合组接受吡格列酮+中等程度热量限制及中等量有氧运动治疗.检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后的体重指数(BMI)、天门冬胺酸转胺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肝脏B超、肝脏C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对比两组治疗3、6个月的疗效;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非药物组治疗6个月BMI和FNS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3、6个月的BMI、ALT、γ-GT、FPG、FNS、HOMA-IR、TG、TC、HDL-C及肝/脾CT比值较治疗前改善(P<0.05).联合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同期的非药物组(34.4% vs 12.5%,81.3% vs 21.9%,均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仅1例女性患者发生双下肢轻度水肿.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非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NAFLD及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多项临床指标,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
-
冠脉CTA对右冠起始部-主动脉夹角与右冠脉斑块形成的潜在关系研究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初步探讨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与右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潜在关系.方法 选取230例临床拟诊断为冠脉疾病患者,以冠脉CTA测量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并观察右冠脉形成斑块的特点和分布情况.结果 130例右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的平均值为(66.45±17.26)°,100例右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的平均值为(57.94±1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中夹角<45°的有45例,30例有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夹角≥45°的患者55例,12例出现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状动脉CTA能清楚显示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及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特点,其夹角变小可能容易出现冠状动脉斑块.
-
我院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所使用的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其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和特点,探讨其ADR产生的规律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5-2013年间的173份上报的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进行总结分析,采用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规定的方法进行评价、对比和分析.结果 173例活血类中药注射剂产生ADR居前3位为:香丹注射剂、红花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多见;多发生在输注过程中,为速发型;发生情况与患者的年龄、原发病、给药途径、给药剂量、溶媒、合并用药等有关.结论 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使用时应结合药理作用和中医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合理区分和选择,提高用药水平和准确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和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 14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康复训练,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分别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SSS、FMA、GQOLI-74以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联合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障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鼻肠管和鼻胃管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不良反应比较
目的 观察鼻肠管和鼻胃管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行有创机械通气需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鼻肠管组和鼻胃管组,每组100例.鼻肠管组患者留置鼻肠管后,经鼻肠管用营养泵泵入肠内营养液(能全力);鼻胃管组留置鼻胃管后鼻饲粥汤、菜汤等.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鼻肠管组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P<0.01或0.05).结论 经鼻肠管应用营养泵泵入营养液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
中医疗法在海洛因依赖者美沙酮维持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了解中医疗法预防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不良反应效果.方法 100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美沙酮维持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治疗.连续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偷吸、复吸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偷吸、复吸率也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均P<0.0或0.05).结论 中医疗法能有效预防美沙酮维持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
-
男性膀胱癌根治术后尿道癌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膀胱癌根治术后尿道癌的发生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行保留尿道的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密切随访,1例随访期间出现尿道血性分泌物,行尿道分泌物涂片、尿道镜检查及盆腔CT诊断尿道癌,予尿道全切术.结果 膀胱癌根治术后尿道癌的发生率1.04%,尿道分泌物涂片及尿道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尿道全切术后12个月出现转移.结论 膀胱癌术后尿道癌发生率不高,术后密切随访可早期发现尿道癌,尿道细胞学及尿道镜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尿道全切术是主要手术处理手段.
-
0.5%利多卡因漱口对扁桃体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0.5%利多卡因漱口液对扁桃体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 100例扁桃体摘除术后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含0.5%利多卡因漱口液漱口.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扁桃体摘除术术后6h进食、12h白膜形成、24 h愿意说话的例数均比对照组多(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缩短[(6.05±0.66)d vs (7.68±0.68)d,P<0.01).结论 扁桃体摘除术后,用0.5%利多卡因漱口液漱口,减轻伤口疼痛,促进患者进食,加快病情恢复.
-
CAD和CAE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CAD和CAE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三维CT图像、实体模型、人体直接测量法测量33例下颌骨缺损修复术患者健侧下颌骨的下颌髁突至下颌角距离.结果 采用三维CT图像、实体模型、人体直接法测得33例下颌骨缺损修复术患者健侧下颌骨的下颌髁突至下颌角的距离分别为(55.98±11.09)、(56.71±10.82)、(55.20±12.01) mm,三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7,P>0.05).结论 利用三维CT及CAD/CAE技术,患者术后的下颌情况与影像学以及模型的偏差小,能满足患者自身的要求,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