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来那度胺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是无法治愈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复发、耐药、治疗相关毒性仍是阻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来那度胺是新一代免疫调节剂,具有抗血管生成、改善免疫功能和肿瘤杀伤、改变骨髓微环境等独特的多重的作用机制。来那度胺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率。在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初始治疗中也获得了较高的缓解率。它在巩固维持治疗中更是显著延长了PFS和生存期,为长期“控制”多发性骨髓瘤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感染率明显增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早期再出血率及病死率。多个国内外指南已经推荐口服或静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于所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
-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现状及对策
本文总结了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分析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并对如何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治疗失败后小细胞肺癌转化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耐药分子机制逐渐明了,其中小细胞肺癌(SCLC)转化引发了学者极大关注。这种表型转化和伴发EGFR 突变是肿瘤细胞异质性,或是肿瘤干细胞,或是某些分子事件使然,但无论那种机制均是推测且无直接证据。目前临床实践中对这种EGFR-TKI耐药转化为SCLC患者的治疗仅是经验分享,亦无更高级别的证据推荐。
-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好发于中老年的恶性浆细胞病,由于新药的应用,近年来其生存期明显延长,可以视为慢性病。但仍不可治愈,终将复发进展。国际MM工作组在2003年按有无器官损害将MM重新定义为有症状性、无症状性MM,制定了诊断标准,同时对临床上无症状性MM可暂观察,发展至症状性MM时需要化疗,规范了MM的诊断和治疗。目前,MM的治疗主要为靶向药物沙利度胺、硼替佐米(万珂)及来那度胺(lenalidomide)与如环磷酰胺、阿霉素等传统化疗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化疗,其中以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组成的化疗方案为推崇。年轻的符合条件的MM患者,可考虑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上述药物均耐药的难治复发的患者可考虑新药临床试验。基于MM慢性病特点,其整体治疗策略及全程慢病管理模式非常重要,即对于适合化疗的MM患者,一线诱导化疗4~6或更多周期治疗有效后,采取巩固2~4个疗程(或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转入有效维持治疗,延缓复发及复发后再诱导治疗。
-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特点和临床研究
口服抗凝药在心脑血管血栓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贝曲西班和依杜沙班,无需监测、相互作用少,循证医学试验证实在术后血栓、心房颤动,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疗效及安全性好于华发林、依诺肝素等,不良反应小。
-
冠状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D-二聚体水平
目的:分析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水平,探讨其在治疗过程中演变的意义。方法:连续随机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及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溶栓再通组(A, n=23)、无冠状动脉明显狭窄再通组(B, n=25)、非再通组(C, n=24)及非溶栓组(D, n=18)。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D-dimer水平。治疗前测定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溶栓组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非溶栓组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经冠状动造影对溶栓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各组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I水平均明显增高,各再通组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小于13h,A组及B组D-dimer水平在溶栓后1.0h快速升高,但A组血中D-dimer水平明显高于B组(溶栓后1~8h, P<0.05~0.001),A组D-dimer水平峰值出现在溶栓后4h,而B组D-dimer峰值出现在溶栓后2h,明显早于前者。但非溶栓组在相同时间内无上述变化。结论: D-dimer水平变化在冠状动脉痉挛及或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时显著不同,通过分析D-dimer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原因,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
培美曲塞二线治疗老年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回顾分析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二线治疗老年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我院从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住院治疗的70岁以上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58例并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一线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者。采用培美曲塞500mg ·m-2静脉滴注,每3周1次,共6个周期。结果:本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6例,疾病稳定(SD)20例,SD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的12例,疾病进展(PD)32例。总有效率(RR=CR+PR)为10.3%,临床获益率(CR+PR+SD>6个月)为31.0%,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3.4个月(2.0~8.9个月)。完成6周期治疗的患者10例。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反应和疲劳。结论:70岁以上的、一线化疗失败的非鳞NSCLC患者能从二线培美曲塞治疗中获益,耐受性良好。
-
我院90例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目的: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收集到的90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例ADR报告中,66例19~65岁患者发生ADR,占73.33%;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 43例,占47.78%;易引起ADR的药物为中药制剂41例,占49.38%,其次为抗感染药物19例,占21.11%;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2例,占36%);新的ADR 32例,主要为中药制剂引发;严重ADR9例,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
生产工艺对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影响*
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的同时,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本文在清开灵注射液生产工艺优化研究的基础上,从生产工艺角度分析引发清开灵不良反应的潜在原因,并提出相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建议,以期为保障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提供理论基础。
-
2010-2012年我院抗糖尿病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2010-2012年抗糖尿病药物的应用情况,为其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抗糖尿病药物的使用数据用Excel2003软件进行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构成比、日均费用(DDC)等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糖尿病药物的用药金额逐年稳定上升,DDDs排在前3位的为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预混30R);DDC排名前3位的为依帕司他、甘精胰岛素、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结论:我院2010-2012年抗糖尿病药物的使用状况较为合理,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的选用倾向较大,口服新贵药和胰岛素制剂将会占据更大份额,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
115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医嘱分析
目的: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点评,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病历中随机抽取722份,对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适应证及联合使用等进行点评。结果:722份病历中,医嘱点评不合理病历115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为15.93%;头孢西丁不合理使用频次高,占15.27%;常见的不合理表现为给药频次不适宜,占42.61%。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尚存在不合理之处,开展医嘱点评及与临床医生的良好沟通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有效措施。
-
1例缩宫素致高热、寒战患者和文献复习
患者产后使用缩宫素促子宫复原,次日静脉滴注时出现发热、头晕,面部潮红,未能查明原因。第3天,静脉滴注时再次出现高热、寒战,面部潮红。
-
附子的临床安全用药
中药附子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但又因毒性较大给患者用药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被称“有用亦难用之药”。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附子科学炮制煎煮、准确辨证施量、合理配伍等减毒方法和规律进行总结,旨在指导附子临床安全用药。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