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36例受精神伤害的程度鉴定分析
摘要: 我院从1991~1999年受理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涉及受精神伤害程度的评定案例共计36例,占鉴定总数的9%,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将其资料分析于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0例,年龄14~49岁,平均(25.87±9.06)岁;女16例,年龄11~56岁,平均(27.71±10.4)岁。工人9例,农民16例,学生7例,其它4例。高中文化6例,初中19例,小学9例,文盲2例。 1.2 案由分析 高空坠地10例,交通事故7例,被意外物击伤头部5例,邻里纠纷7例,学生间纠纷5……
-
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情绪对抑郁症状的间接作用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情绪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11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使用中介检验程序检验积极情绪对抑郁症状的作用。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积极情绪、积极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三者两两之间呈中等正相关(r=0.41~0.64,P﹤0.01),并且每项都与抑郁呈中等负相关(r=-0.37~-0.50,P﹤0.01),且均与消极应对方式没有相关关系。消极应对方式仅与抑郁呈低等正相关(r=-0.20,P﹤0.05)。中介效应检验显示积极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对抑郁的回归效应检验显著(β=-0.29,-0.24,P﹤0.05),而积极情绪的回归效应检验不显著(β=-0.13,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积极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在积极情绪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积极情绪可能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对抑郁产生间接作用。
-
抗精神病药物对龋齿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影响分析
目的:比较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简称服药人群)和健康人群的龋齿发生因素如唾液氟离子浓度( F-浓度)、唾液流速以及唾液pH值的差异,研究服药人群龋病高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早期干预龋病的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服药组80例为2012年5月-2013年10月在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40例为普通健康人群。收集并测定其唾液F-浓度、流速以及pH值。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分析。结果①服药组唾液F-浓度(1.86±2.23)mmol/L低于对照组(4.40±6.27)mmol/L;服药组唾液流速(1.46±0.97)ml/min低于对照组(1.99±0.51)ml/min;服药组pH值(6.30±0.39)低于对照组(7.09±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服药组和对照组唾液之流速和pH值均呈正相关(r=0.459,P﹤0.05);服药组和对照组唾液流速和F-浓度呈负相关( r=-0.415,P﹤0.05);唾液pH值和F-浓度呈负相关( r=-0.496, P﹤0.05)。结论服药人群中较低的唾液F-浓度、唾液流速以及唾液pH值可能是该人群龋齿高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唾液流速与F-浓度是需重点干预的环节。
-
医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对心理症状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医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症状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与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 CERQ-C)对江苏某大学医学部58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按SCL-90界值分组后进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比较,并对两个工具各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阳性组( SCL-90总评分﹥160分)较多运用责难自己、沉思、灾难化策略,而较少运用理性分析策略;②不适应性调节策略与SCL-90各因子分及总均分呈正相关(P﹤0.01),其中,沉思和灾难化与各因子分及总均分正相关;责难自己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及总均分正相关(P﹤0.01),与躯体化、敌对呈正相关(P﹤0.05);③灾难化、责难自己、沉思三种策略可联合预测心理症状水平15.9%的变异程度。结论医学生越多运用不适应性调节策略,其心理症状水平越高。
-
CBT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 CBT)联合小剂量利培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伴有幻听的患者分为CBT干预组(研究组)与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均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片治疗,CBT组药物剂量约为对照组的1/3,同时予以CBT干预。分别于入组时、3个月、6个月及随访6个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幻听量表( AHRS)、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及随访6个月两组的PNASS评分、AH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随访6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26,P﹤0.05)。结论 CBT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及足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均有临床效果,前者疗效的持续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优于后者,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
米氮平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伴失眠的老年抑郁症的疗效研究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伴失眠的老年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老年抑郁症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米氮平组( n=35)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 n=33)。米氮平组起始剂量7.5~15 mg/d,高不超过45mg/d,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从5 mg/d开始服用,高量不超过20 mg/d,观察期为8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RSD)和副反应量表( TESS)于治疗前、治疗后1、2、4、8周末测评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 PSQI)于治疗前、治疗后1、2、4、8周评定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8周,米氮平组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4%vs.90.9%,χ2=0.124,P﹥0.05)。治疗8周末,米氮平组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0±2.52)vs.(9.14±2.42),t=4.98,P﹤0.01]。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P﹥0.05)。结论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安全有效,但米氮平因其可快速改善睡眠质量,更适合对伴有失眠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使用。
-
氨磺必利合并度洛西汀治疗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合并度洛西汀对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伴躯体症状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氨磺必利合并度洛西汀治疗组(研究组)和单纯度洛西汀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版(HRSD-17)、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因子、副反应量表( TESS)进行疗效及副作用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HRSD-17评分和SCL-90躯体化因子分值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治疗后第2周末起,两组HRSD-17评分和SCL-90因子分值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患者均能耐受,未做特殊处理。结论氨磺必利合并度洛西汀对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可能优于单一使用度洛西汀治疗。
-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氨磺必利组(研究组)和利培酮组(对照组)各36例,观察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经8周治疗,两组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低( P均﹤0.01)。氨磺必利组与利培酮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氨磺必利组阴性症状评分减分与利培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而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的疗效优于利培酮。
-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对首次抑郁发作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对首次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ICD-10)中的首次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共观察2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8、2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RSD)进行评定,比较治疗后24周末两组总有效率;并于2年后电话随访,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治疗2、8周末HRSD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同时点对照组[(21.03±4.89)分vs.(25.57±4.37)分,(9.60±4.22)分vs.(21.52±2.72)分,P﹤0.05或0.01];24周末研究组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vs.56.7%,χ2=0.14,P﹥0.05);2年末电话随访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31.7%vs.61.7%,χ2=10.85,P﹤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对首次抑郁发作疗效优于单纯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复发率低。
-
帕罗西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焦虑的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片(乐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焦虑的疗效。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从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2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筛查出HAMA评分﹥14分的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口服卡托普利片25mg tid+乐友20~40mg qd)61例和对照组(卡托普利片25mg tid)52例,共随访治疗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测定患者的血压及进行HAMA测评。结果①治疗前两组HAMA评分、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686、0.957、1.410,P均﹥0.05)。②治疗6周后,观察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32,P﹤0.01);观察组在治疗6周后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治疗6周后,观察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0,P﹤0.05),而舒张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7,P﹥0.05);两组在治疗6周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帕罗西汀片可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可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
脑涨落图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脑内神经递质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功能特点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患者的神经递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脑涨落图仪( EFG)检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 MECT)治疗前后脑内神经递质功能。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4例,MECT治疗8~12次。在首次治疗前半小时,首次治疗之后半小时及24小时、末次治疗后24小时采用EFG检测脑内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六种神经递质的功率。在首次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24小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测评。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半小时患者的全部递质功率升高(P﹤0.05),首次治疗与末次治疗后24小时,多巴胺功率降低(P﹤0.05)。5-HT、Ach、NE、DA的功率与P分呈正相关(P﹤0.05),GABA与G分、PANSS总评分呈负相关(P﹤0.05),PANSS评分P分和PANSS总评分降低(P﹤0.01)、G分降低(P﹤0.05)。结论 MECT治疗能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