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通及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d对内毒素激活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摘要: [目的]研究血栓通及其单体成分对小胶质细胞(BV-2)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脂多糖刺激组、加药组和阳性药米诺环素组,CCK-8检测血栓通(不同稀释倍数的血栓通及其单体成分)对小胶质细胞活力的影响;Greiss法检测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一氧化氮(NO)产生的影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炎性基因的表达.[结果]血栓通在0.5~50 mg/L范围内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NO的产生没有抑制作用;在血栓通5种单体成分中,人参皂苷Rg1、Rb1、Re、三七皂苷对小胶质细胞NO的产生没有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d在不影响细胞活力的情况下能明显抑制NO产生,并且能抑制炎症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白介素-1 β(IL-1β)、白介素-6(IL-6)mRNA的表达.[结论]血栓通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d抑制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产生NO和iNOS、IL-1β、IL-6mRNA的表达可能是血栓通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
-
"醒脑开窍"重要穴位在非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
石学敏院士1972年创立的醒脑开窍针法,应用内关、人中、三阴交、尺泽、极泉、委中为其主穴,历经30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此6穴在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穴位配伍使用治疗中风病之外的疾病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关于蛋白质组学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中应用与实践的探讨
介绍了目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研究前景,分析了CAG中医证候缺乏客观物质基础的现状,探讨了CAG中医证候客观化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以蛋白质组为切入点,筛选出可用于CAG各证型诊断和治疗的血清蛋白质谱,建立一个“证候-蛋白质表达谱”.
-
春季结膜炎临床治疗的进展
春季结膜炎又名春季卡他性结膜炎,中医称之为"时复症"、"痒若虫行症"、"目痒症",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每年春夏季发病、秋冬季缓解,成年后可自愈.临床治疗以减轻或消除症状、防止复发为目的.现将近年中药治疗该病的一些报道做一归纳,报告如下.
-
肝阳上亢证研究概述
有关肝阳上亢证有研究由来已久,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现从以下几方面概述肝阳上亢证有研究.
-
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文章总结近年来国内采用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分别从分期论治、辨证论治、主方加减、专病专方、中成药治疗5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
基于代谢组学的降脂中药的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探索
高脂血症俗称"高血脂",是生命的"隐形杀手",对身体的损害是一个缓慢的、逐渐加重的隐匿过程.高脂血症是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AS)为基础病变的脑梗死与血清胆固醇升高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且血脂高的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
-
脑电图技术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脑电图(EEG)是用现代电子放大技术,从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描记出脑神经细胞的自发生物电活动,通过脑电图仪加以放大后记录的脑电波形[1].因其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因此在临床及研究中广泛应用.现就脑电信号的发现、发展及在临床诊疗、针灸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如下.1脑电信号的发现脑电的研究始于生物电的发现.1786年,意大利解剖学教授Galvani发现的青蛙外周神经和肌肉的带电现象,开启了动物电学研究的大门;1875年,英国Richard首先在兔脑上观察到了自发脑电反应;1890年,波兰Adolf Beck也发现了狗和兔子的皮质脑电活动.动物脑电研究为人脑自发电活动的发现奠定了基础,1924年,德国耶那大学的精神科教授Hans Berger教授在他儿子的头皮上第一次获得了人类头皮脑电图,第一次将脑电活动命名为"electroencephalogram,EEG"因此被誉为"人类脑电图之父".此后直到1933年,英国著名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E.D.Adrian在剑桥大学生理学研究室里肯定了Berger教授的发现,至此脑电的研究得以迅速发展[2].
-
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l的干燥带叶茎枝,常寄生于梨、榆、杨、山楂等树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等省(自治区).甘、苦、平.入肝、肾二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滋阴养血的功效.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概况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全身并发病中为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发达国家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其对视觉的威胁日益受到重视[1].
-
中医方剂内在规律的数学方法研究进展
中医方剂是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其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理论的灵魂.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点,即是借助数学方法来研究中医方剂配伍规律,以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对中医方剂内在规律的数学方法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线性分析方法盛志刚等[1]从传统中医方剂理论出发,借鉴现代工程科学的一些计算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方剂定量计算来审视方剂的作用.将中药的性味归经、气血阴阳等都各自以百分比例形式近似定量,并以“八珍汤”和“凉开三宝”为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各中药性味归经等的定量化,使中药的作用效果能够更加的直观化,实现了将模糊的中医理论描述转化为可见的具体定量,使中药具有了统一的可对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