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耳廓假性囊肿误注碘伏引起感染的病例分析
耳廓假性囊肿系指耳廓外侧面囊样隆起,多位于舟状窝、三角窝,内含浆液性渗出物.发病年龄以30~50岁青壮年居多,男多于女,多发生一侧耳廓.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穿刺、囊腔内注射2%碘酊或高渗液.运城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曾有1例将碘伏误注引起耳廓感染,现报告如下.
-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
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64岁.因发热50 d,耳廓红肿20 d于2004年9月13日入本院.患者自2004年7月24日无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8 ℃,无畏寒,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无尿频、尿急、尿痛,在当地医院查血白细胞升高,血培养1次示莫拉菌阳性,曾先后用青霉素、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治疗1周未见好转.起病10 d后出现双耳廓红肿.体重无减轻.既往无肝炎、伤寒、结核病史,无疫水接触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7.5 ℃,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侧球结膜充血,双侧耳廓红肿,触痛明显,内、外耳轮不明显.颈无抵抗,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8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肿,双侧巴氏征(-).辅助检查:血白细胞18.7×109/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096,血红蛋白92 g/L,血小板498×109/L,血生化、电解质、胸片均正常.入院初步诊断:发热待查(败血症?耳廓感染?)
-
恶臭假单胞菌引起耳廓感染1例
P.putida(恶臭假单胞菌)为非发酵菌,是鱼类的一种病原菌,对人体是一种少见的机会致病菌.我科于2000年7月23日从1例耳廓外伤患者的分泌物中培养分离出1株P.putida ,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患者杨××,男,25岁,因工作不慎而摔倒在角钢上,当即耳廓外耳轮上部横行断裂,伤口约3 cm.在厂卫生所缝合,4天后因耳廓疼痛,局部发热肿胀前移,原缝合线自行脱落,内有脓性分泌物.于2000年7月19日来我院治疗,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分离出1株P.putida; 后经清创,同时以羧苄青霉素、诺氟沙星及局部上药治疗,治愈出院.
-
关于"耳廓感染"诊断用词的商榷
耳廓感染是常见病症,许多临床医生在对以耳廓红肿、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耳廓感染进行诊断时,多采用"耳廓软骨膜炎"一词.事实上耳廓感染并不一定就只是耳廓软骨膜的炎症,也可能仅是耳廓皮下软组织的炎症,正如全身皮下软组织的炎症一样.国际疾病分类编码中也将耳廓软骨膜炎与耳廓软组织感染分列开来,所以耳廓感染不一定就是耳廓软骨膜炎.
-
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1例误诊分析
目的:提高外耳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水平,从而减少误诊.方法:分析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继发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误诊经验.结果:误诊为耳廓复发性多软骨炎(RPC)继发感染,经回顾性分析更正诊断为SLE继发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结论: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和RPC鉴别十分困难.耳廓化脓感染时应仔细区分是单纯化脓性感染还是RPC继发感染.
-
耳廓苏黎世放线菌病首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本文对某院收治的一例放线菌化脓性耳廓软膜炎的诊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患者因右耳廓急性红肿、疼痛2 d入院,入院当天即行耳廓脓肿切开引流,脓液送细菌培养.4 d后脓液培养结果回报为苏黎世放线菌,诊断为右耳廓苏黎世放线菌病.随后相继使用大剂量青霉素G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口服,共治疗3个半月,耳廓红肿消退、未变形或遗留瘢痕,停药后继续随访3个月无复发.提示苏黎世放线菌感染需早诊断,大剂量、足疗程的抗菌药物治疗,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可避免因漏诊而未得到及时治疗导致的外耳廓瘢痕、畸形以及功能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