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手法复位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邓轩赓;熊小明;万趸;石华刚;曹万金;宋偲茂

    背景:手法复位是传统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是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但其有效性存在争议.目前有关手法复位的疗效评估及临床意义更多是一种经验判断,尚缺乏手法复位的客观研究.目的:分析手法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空白对照研究,选择60~75岁胸腰椎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压缩程度1/3~1/2,后凸角≤30°)患者,手法组采用腰后伸位徒手按压复位,对照组不加复位主动干预,其余治疗方案两组相同.分别比较入院时、复位后、下床站立时以及随访时X射线片测得的伤椎高度比和后凸角.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病例67例,其中手法组36例,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65.4±10.8) 岁,对照组31例,男11例,女20例,平均年龄(67.2±9.7)岁,两组性别、年龄、伤椎高度、后凸角基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相对于对照组,手法组复位后可即刻显著恢复伤椎高度(P=0.016),后凸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89).但3周后下床站立时和随访时两组椎体高度比和后凸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并与入院时水平相近(P > 0.05).结果提示,手法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仅可在卧床期间改善伤椎高度,对于后凸角无明显改善作用,在短疗程下远期未表现出手法复位的作用,临床价值有限.

  • 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作者:张蒲;谢幼专;孙月华;王友;朱振安;戴尅戎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23例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12±3.1) 个月.骨折椎体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伤椎置入椎弓根钉无神经损伤,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得到明显恢复,后凸畸形角度明显改善,生理弧度恢复.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丢失不明显.结论 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是一种维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复位的有效方法.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测量胸腰段骨折后凸角的可靠性研究

    作者:林旭波;陈久尊;何家维;程建敏;严志汉;贺辉

    目的 探讨通过多层螺旋CT(multi-spiral CT,MSCT)的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 reformation,MPR)图像测量胸腰段骨折后凸角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行胸腰段X线侧位片(CR片)和MSCT扫描检查且被诊断为胸腰段单个椎体骨折的45例患者.男32例,女13例;年龄24~63岁,平均4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高处坠落伤12例,其他外伤8例.单纯压缩型骨折36个,爆裂型骨折9个.损伤部位:T_(11) 6个,T_(12)11个,L_1 20个,L_2 8个.伤后2h~7d行影像学检查22例,7d以上23例.由两位医师在CR片和MPR图像上测量后凸角,间隔3周后再重复测量1次,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位医师在CR片上测量后凸角平均分别为(20.75±8.31)°和(22.49±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好(r=0.882,P<0.05);两位医师在MPR图像上测量后凸角平均分别为(16.65±8.62)°和(17.08±7.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极佳(r=0.976,P<0.05).在CR片和MPR图像上两位医师测量后凸角平均分别为(21.61±8.43)°和(16.87±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好(r=0.852,P<0.05).结论 在MSCT的MPR图像上测量胸腰段后凸角是可行的,且可靠性更好,但比在CR片上的测量值偏小.

  • 应用球囊单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作者:盛文辉;尚琦松;吴兵;王春辉;何方生;韩鹏远;王晓楠;张伟亚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6月~2015年12月应用球囊单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96例患者,术后应用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测量骨折椎体的前缘高度和局部后凸角,使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术后1年随访时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的VAS分值均明显低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增高,局部后凸角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SF-36问卷的相关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应用球囊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PKP)可明显缓解疼痛,在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方面均有明显效果,同时可显著提高患者的QOL,使患者能够很快的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精神压力减轻,从而提高了社会功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