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频率振动对大鼠胃黏膜黏液分泌及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从生物化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观察4~6 Hz振动对大鼠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黏蛋白5AC MRNA表达及其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振动对大鼠胃黏膜黏液分泌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3/05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进行.取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4,5及6Hz振动组,对照组6只,其余3个组各8只,分别给予0,4,5及6Hz振动2 h后立即断颈处死,取胃黏膜及胃腺区组织,测定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检测黏蛋白5AC MRNA表达,观察其胃黏膜形态学变化.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大鼠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而下降,4 Hz振动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而5,6Hz振动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②黏蛋白5AC MRNA表达:5Hz振动组高于对照组(P<0.01),而6Hz振动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⑧胃黏膜形态:5,6Hz振动组大鼠胃黏膜上皮不完整,上皮及固有层细胞脱落.结论:5Hz和6 Hz的振动会导致大鼠胃黏膜损伤,黏液分泌减少,并且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应激的代偿效应.
-
细胞间相互作用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已成为致盲的重要的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与多元醇通路的激活,蛋白质非酶糖基化,自由基活性增强,蛋白激酶C活化,生长因子失衡,氨基已糖通路活性提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均密切相关[1~2].其病理组织改变包括:①毛细血管改变,毛细血管主要病理改变有三,即周细胞减少;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②出血及渗出;③神经纤维层微小梗死;④新生血管及增殖膜形成.
-
比色法测定复方硫酸软骨素片中硫酸软骨素含量
目的建立比色法测定复方硫酸软骨素片中硫酸软骨素含量(以氨基已糖计),提高该制剂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方法硫酸软骨素经酸水解后生成氨基葡萄糖,用Elson-Morgan法,在碱性条件下先与乙酰丙酮反应,再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红色进行测定.结果此法干扰小,专属性强,平均回收率为98.1%, RSD为2.1%(n=6).结论此法提高了该制剂含量测定的专属性,可用于复方硫酸软骨素片的含量测定.
-
氟乙酰胺中毒对几种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氟乙酰胺中毒后SD大鼠血清生化酶的改变,探讨急性氟乙酰胺中毒的早期临床生化诊断指标,为临床快速、准确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以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灌胃染毒制备氟乙酰胺中毒的急性动物试验模型,测定血清、SOD、MDA、CK、ACP活性及血清羟脯氨酸、氨基已糖的含量. 结果氟乙酰胺能引起大鼠血SOD、MDA、CK活力升高,血清羟脯氨酸、氨基已糖含量升高,血清ACP含量略有改变. 结论 SOD、MDA、CK、羟脯氨酸、氨基已糖可望作为检测氟乙酰胺中毒的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