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期一氧化氮分泌与脑血管反应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是否参与脑缺血时脑血管反应.方法: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健康蒙古沙土鼠24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脑缺血30 min再灌注5 min组,脑缺血2 h再灌注5 min组.采用激光多普勒、电化学和超微病理方法分别测量和观察沙土鼠软脑膜微血管管径、一氧化氮水平和脑皮质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初期,细动脉呈线状收缩.缺血(40±10)min时,细动脉扩张至大值,此时,一氧化氮合成也增加至大值.而后细动静脉缓慢收缩.至缺血2 h,细动静脉呈节段性痉挛状态,同时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微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受损.缺血30 min再灌注5 min,一氧化氮分泌由实验前(35±23)pA增加至(204±42)pA,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细动脉由缺血前(30.0±4.5)μm扩张至(39.4±5.2)μm(P<0.01),缺血2 h再灌注5 min,一氧化氮分泌减少为零,细动脉由缺血前(32.3±4.9)μm收缩至(21.9±4.7)μ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轻度脑缺血再灌注时,一氧化氮合成增加,参与脑血管扩张反应;重度脑缺血再灌注时,沙土鼠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严重受损,氧/一氧化氮通路中断,脑血管收缩.
-
小儿屏气发作致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
1 病例资料例1,男,3岁.屏气后持续惊厥40 min,于1996年5月8日入院.患儿与其弟争吵剧哭后屏气约1 min,继而全身抽搐,神志不清;当地医生检查发现呼吸停止,脉博未触及长达20 s,立即给予洛贝林、安定肌注,呼吸、脉搏恢复,但惊厥持续不止,40 min后转入我院.病前无外伤、服药及中毒史.患儿生长发育正常,素有脾气大、爱哭闹、短暂屏气后口唇紫绀史.查体:T 37.2 C,R 50次,P 150次,BP 11.5/7.0 kPa.神志不清,面灰唇绀,口吐白沫,双眼球向上凝视,两侧口角抽动不止,颈后仰,四肢强直,角弓反张.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2例进展性卒中患者(进展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住院的92例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病史和临床指标(血糖、血压、血胆固醇、血纤维蛋白原、血清Ca2+含量及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92例进展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指标比较,其中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清Ca2+含量、超敏C反应蛋白及收缩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高血糖、高血压、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清Ca2+含量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应引起高度重视.
-
炎症相关指标在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在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17例以是否发生迟发型脑缺血(DCI)分为2组,其中DCI组69例,非DCI组148例.回顾性分析217例患者炎症相关指标,并分析其与DCI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DCI组入院炎症相关指标(WBC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非D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DCI组有33例患者死亡,植物生存12例,重残患者12例,与非DC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CI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与炎症指标均呈负相关(r=-0.877,-0.683,-0.841,P<0.05).结论 炎症相关指标可作为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工具之一.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 脑缺血/病因学 白细胞计数 血沉 C反应蛋白质 -
颈部动脉血流重建治疗重症多发性大动脉炎导致脑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颈部动脉血流重建治疗重症多发性大动脉炎导致脑缺血的疗效,并探索经颅脑血管超声(TCD)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中心行外科治疗的脑缺血型大动脉炎患者的资料.将41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2例术中应用TCD,B组19例未应用TCD.主要手术方式:A组采用升主动脉-双腋(肱)/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单侧颈内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为10例;采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双腋(肱)/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为7例;采用升主动脉--侧锁骨下动脉和一颈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为3例;采用升主动脉--侧颈内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为2例.B组分别为8、9、1、1例.在上述行升主动脉-双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基础上,从一侧人工血管-一侧颈内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的A、B组均为5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为100%,无死亡.出院时所有移植血管保持通畅,所有患者术后脑缺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手术有效率均为100%,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比较:A、B组中伸舌歪斜分别为5例与4例(P>0.05),头昏分别为2例与9例(P<0.05),头痛和眼胀均分别为2例与和7例(P>0.05),脑出血分别为0例与2例(P>0.05).全部患者都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5 ~13.5(8.5±2.0)年.症状复发:A、B组分别为2例与1例,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动脉血流重建治疗由于大动脉炎导致的脑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TCD术中监测可以明显降低术后过度灌注导致的并发症.
-
慢性支气管炎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联系
目的调查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是否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6例,年龄≥60岁. 并按1∶1配对选择同期内神经科住院的老年非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有无慢支、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冠心病及吸烟史进行调查. 结果慢支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生率为33.6%,在非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病率为19.0% (P=0.017), 有显著性差异;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慢支仍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OR=2.47, 95.0%可信区间, 1.27~4.80; P=0.008). 结论慢性支气管炎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独立危险因素.
-
缺血性脑血管病96例侧支循环建立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并分析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行 DSA 检查,根据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为侧支循环建立组(n=94)和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组(n=66),比较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差异。同时收集临床病例资料,将可能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心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平均动脉压、吸烟史、病变血管数量、狭窄程度及相关血液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侧支循环建立组患者 NIHSS和脑梗死体积明显低于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平均动脉压、血管病变的支数、狭窄程度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侧支循环建立有关。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平均动脉压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侧支循环建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使得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轻。吸烟、平均动脉压升高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密切相关。
-
高血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高血压加重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肾性高血压缺血再灌注组(HIR),正常血压缺血再灌注组(IR)和假手术组(N),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造成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为2h,再灌注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组织bcl-2、Bax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正常血压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肾性高血压缺血再灌注组(P<0.05).肾性高血压缺血再灌注组与正常血压缺血再灌注组比较,bcl-2表达明显减少(P<0.05),Bax表达明显增多(P<0.05),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 <0.05).结论:高血压通过增加Bax表达、抑制bcl-2表达,促进脑细胞凋亡,加重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
关键词: 高血压 肾血管性/并发症 脑缺血/病因学 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学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