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规律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寻求进行干预的可能性.方法:老年患者198例,男196例,女2例,年龄72~92岁.应用彩色多普勒B超显像仪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70岁以上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81.3%.颈动脉粥样硬化高龄老年患者的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患者(X2=8.834 2,P<0.01).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在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与颈动脉正常高龄老年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33 2,P>0.05;X2=0.627 5,P>0.05;X2=1.070 18,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26.1%)与颈动脉正常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8.1%)比较相差显著(X2=9.967 5,P<0.01).但是,当并存两个或两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72%)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检出率(18.9%).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龄老年患者中常见,高血压是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重叠增加后者的危险性,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 脑血管意外/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病因学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其中合并脑梗死142例)、100例正常血压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查,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与否、斑块大小、斑块性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斑块大小、回声强度、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斑块大小显著小于非脑梗死患者,回声强度评分、IMT显著大于非脑梗死患者(P<0.05);不同级别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斑块大小、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非脑梗死、对照组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正常血压者显著高,特别是合并脑梗死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为脑梗死发生高危因素之一.
关键词: 高血压/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 颈动脉 脑梗死/并发症 -
缝隙连接蛋白Cx37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Cx37) C1019T和Cx37 I1297D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6年9月湘雅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245例湖南地区汉族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志愿者155例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方法检测两组Cx37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所占比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和空腹血糖(FP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x37 C1019T和Cx37 I1297D基因多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65,P=0.152>0.05).两组Cx37 1019 C、Cx37 1019 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2,P=0.055>0.05).两组Cx37 1297 I和1297 D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8,P=0.499>0.05).[结论]Cx37 C1019T和Cx37 I1297D基因可能与湖南汉族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无相关性.
关键词: 连接蛋白类 多态现象 遗传 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 脑梗死/病因学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诊治的T2DM合并AS患者240例(A组)、单纯T2DM患者100例(B组),另外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C组).比较三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Lp-PLA2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脉Gensini评分、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并分析Lp-PLA2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C组比较,A组、B组FPG、HbA1c、hs CRP、Lp-PLA2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且A组FPG、HbA1c、hs CRP、Lp PLA2较B组也明显增高(P<0.05).A组、B组LVEF、FMD低于C组,且A组LVEF、FMD明显低于B组,Gensini评分高于B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A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hs-CRP、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性(r=0.885,P=0.000;r=-0.746,P=0.014);与FMD呈负相关(r=0.788,P=0.005).[结论]Lp-PLA2与T2DM发生AS病变关系密切,其监测对预测T2DM合并AS患者心脑血管突发事件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并发症 冠状动脉疾病/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 磷脂酶A2 -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脂变化特征及他汀类药物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脂变化特征及他汀类药物干预效果.[方法]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来本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血脂检查.颈动脉斑块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6个月后复查血脂、颈动脉超声.[结果]颈动脉斑块者103例.斑块组的血LDL-C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斑块组治疗后,TC、LDL-C有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各种类型斑块较前均有明显减小(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脂变化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为显著特征,他汀类药对缩小斑块疗效显著.
关键词: 高血压/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 颈动脉 脂类/血液 降血脂药 -
知信行教育模式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知信行教育模式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在内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知信行教育模式;随访4个月,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实际完成随访45例,对照组实际完成随访42例.观察组饮食管理、用药管理、情绪管理、工作与休息、病情监测、运动管理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颈动脉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知信行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目的.
关键词: 高血压/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 健康教育/方法 自我护理 -
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关氧化应激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氧化应激因子血清尿酸(UA)、总胆红素(TBIL)、C 反应蛋白(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5例,根据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及阿托伐他汀组77例,对照组仅给予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治疗方案,阿托伐他汀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清 UA、TBIL、CRP 及 Hcy 水平。【结果】经治疗后,两组血清 CRP 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 =0.047<0.05;P =0.031<0.05);观察组 Hcy 较治疗有下降(P=0.003<0.05),而 TBIL 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 =0.015<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 Hcy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28<0.05),UA 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35<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机制对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起保护作用。
关键词: 高脂血症/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 颈动脉疾病 氧化性应激 降血脂药/药理学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又称动脉硬化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通常认为,来自于颈内动脉的睫状后动脉低灌注是NAION的重要发病机制[2].因此,NAION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相关[1].我们对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我科诊断为NAION的患者进行了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其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NAION发病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