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4例(28侧关节),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颞下颌关节MRI和头颅侧位片,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髁突高度及相关头影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测量显示:术后随访髁突高度比术前平均增加(1.74±0.98)mm(P<0.001).28侧髁突均有新骨形成,主要位于髁突的顶端和前后缘(占84.61%).头影指标测量显示: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软组织鼻根点到经额点且垂直于前颅底平面直线的垂直距离(Sn-G)、Y轴角(Y-Axis)、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及上下中切牙角(U1-L1)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比术前增加(1.83±1.56).(P< 0.001),下颌颏前点(Gn)术后前移(2.18±3.13)mm(P=0.028),前牙覆盖(overjet)比术前平均缩小(3.55±1.86)mm(P< 0.001).结论 关节盘锚固联合术后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可以促进其髁突生长,减轻牙颌面畸形的程度.
-
儿童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后面型变化的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差异.方法:由近年代向远年代抽取在该院口腔正畸科完成矫治的44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拔牙矫治分为拔牙组和非拔牙组,各22例.拔牙组患儿均拔除4颗双尖牙.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拔牙组除颏唇沟角(Li-B'-Pos)和面角(NsPg'-FH)矫治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测量指标均向面突度减小的方向变化,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仅下唇倾角(B'Li-FH)和上唇凸距(Ls~REP)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两组患儿上唇倾角(A'Ls-FH)、Ls-REP、下唇凸距(Li-REP)、Z角和颏沟倾角(Pg'B'-F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拔牙组的A'Ls-FH、上下唇角(A'Ls-B'Li)、Z角和Pg'B'-FH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组织侧面型较突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通过拔牙矫治有望获得较大的面型改变,而非拔牙矫治对患儿的侧貌影响较小.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 软组织侧面型 拔牙 -
下颌前导矫形与单纯拔牙矫治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评价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器矫治和单纯拔牙固定矫治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1例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下颌后缩的病例.其中,18例采用Ⅰ期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联合Ⅱ期固定矫治;13例采用传统的单纯拔牙后使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在治疗前、Twin-block矫治完成后以及全部固定矫治结束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Pancherz测量分析法进行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包分别比较前导矫形组、单纯拔牙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以及2组的组间差异.结果:前导矫形组下颌骨长度增加并向前移动,上切牙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向后方移动,下切牙、下颌第一恒磨牙相对于下颌骨的位置均向前方移动,覆盖减小(P<0.05).单纯拔牙组上、下颌骨的位置、髁突位置及下颌骨的长度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在前牙覆盖的纠正中,前导组牙性因素占39.5%,骨性因素占60.5%,拔牙组牙性因素占86.9%,骨性因素占13.1%;在磨牙关系的纠正中,前导组牙性因素占44.9%,骨性因素占55.1%,拔牙组牙性因素占90.3%,骨性因素占9.7%.结论: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与单纯拔牙固定矫治相比,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患者中,疗效近似,但能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骨性侧貌.
-
骨性Ⅱ类成年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侧貌审美评价
目的:评价骨性Ⅱ类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成年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侧貌美观.方法:选取1例骨性Ⅱ类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正畸代偿治疗后的成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拍摄头颅侧位片和侧貌像,运用Photoshop软件模拟得到正畸代偿治疗结合不同前移程度的颏成形手术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侧貌图共6张,由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对其评分,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检验.结果: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为美观,正畸代偿治疗结合颏成形手术治疗颏部前移4 mm时次之,前移8 mm时美观程度较正畸代偿治疗差.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仍为骨性Ⅱ类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患者改善侧貌美观的佳治疗方式.颏成形手术作为一种正畸代偿治疗后的辅助治疗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面部的协调及美观,但美学效果不能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相媲美.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 颏成形术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审美评价 -
下颌前导矫形与单纯拔牙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中相关软组织角度测量与分析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软组织侧貌角度的分析,评价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器与单纯拔牙对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1例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伴下颌后缩的病例.其中,18例采用Ⅰ期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联合Ⅱ期固定矫治,13例采用传统的单纯拔牙后直丝弓矫治进行治疗.在治疗前、Twin-Block矫治完成后以及全部固定矫治结束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侧貌角度测量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包比较前导矫形组、单纯拔牙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以及2组的组间差异.结果:2组中,软组织面角、全面凸角、下唇角、上下唇角治疗后均有明显变化.前导矫形组中,面凸角、上下唇基角以及下唇基角治疗前、后差异显著;而单纯拔牙组中,上唇角、Z角治疗后有明显变化.前导矫形组下唇颏唇沟部软组织与鼻底之间的改变大于拔牙组.而拔牙组的上唇软组织改变大于前导矫形组,2组间上唇角、上下唇基角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与单纯拔牙固定矫治相比,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患者中,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的应用更有利于面下1/3软组织侧貌的改善.
-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侧貌相关分析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组织变化
目的 通过研究颌面部软硬组织变化情况来了解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并分析患者软硬组织之间的相关性,为联合治疗技术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 选择23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中选取21项能够反映颌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形态的参数进行对照分析,并对治疗前患者软硬组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后相比治疗前所有参数中除ANS-Me/N-Me(%)、Pg-Pg′(mm)外,余下19项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将患者治疗前的硬组织指标及其软组织侧貌美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发现侧貌美学受很多硬组织参数影响.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技术对于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改善成效明显,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硬组织面型构成软组织面型的基础和支架,同时软组织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硬软组织 侧貌 头影测量分析 -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上气道生长发育特点的初步研究
目的:采用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QCVM)观察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上气道生长发育特点.方法:收集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QCVM将患者分为4期,Ⅰ:QCVM<1.7404,Ⅱ:1.740 4<QCVM <2.623 0,Ⅲ:2.623 0<QCVM<3.519 9,Ⅳ:QCVM >3.519 9(n =30),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不同颈椎骨龄分期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的上气道及其周围组织进行比较.结果:SNA、SNB、后鼻棘-咽顶点距离(PNS-R)、后鼻棘-上咽壁点距离(PNS-UPW)在QCVMⅡ期较Ⅰ期有明显增加(P<0.05),腭垂尖-中咽壁点距离(U-MPW)在QCVMⅢ期较Ⅱ期、QCVM Ⅱ期较Ⅰ期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能较精确评估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骨及上气道生长发育潜力,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