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一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体外受精周期中卵泡发育迟缓并停滞的研究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PCOS的不孕症患者在进行药物超促排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或卵巢反应不良如卵泡发育迟缓甚至停滞发育的情况。因此,为提高PCOS患者使用辅助生殖技术中进行妊娠的成功率,医生在为其制定合理的药物超促排卵方案时,既要注意预防OHSS的发生,又要获得数量理想,质量高的卵泡。本文报道了1例PCOS患者在使用长方案进行药物超促排卵的过程中,出现卵泡发育迟缓并停滞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医生为其肌肉注射HCG针10000u,并在注射药物24小时后取卵,并进行常规体外培植受精,并终获得可用胚胎的过程。
-
体外受精技术在大鼠胚胎冷冻保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大鼠体外受精(IVF)技术在大鼠胚胎冷冻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IVF-20溶液作为大鼠精子获能和受精培养液,改良大鼠1-细胞胚胎培养液(mR1ECM)作为受精卵培养液,对SD大鼠进行IVF,以输卵管灌流获得的2-细胞胚胎作为对照,并对发育良好的2-细胞胚胎实施胚胎冷冻,1周后复苏并对存活胚胎采用输卵管移植.结果 采用灌流和IVF的方式分别获得胚胎463枚和588枚,2-细胞胚胎301枚(65.01%)和376枚(63.94%),二者受精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两种方式获得的胚胎各冻存150枚,复苏后形态正常胚胎分别为132枚(88.00%)和130枚(86.66%),二者复苏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存活的胚胎各移植5只受体,分别产仔45只和22只,二者的产仔率(32.14% vs 16.9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D大鼠体外IVF技术在胚胎冷冻保种中应用是可行的,将为以后基因工程SD大鼠的胚胎冷冻保种提供技术支持.
-
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精子的精-卵相互作用实验及体外受精临床结局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精子功能,并进一步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方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治疗的55例患者,根据不孕的原因将患者分为不明原因不孕组(A组)和单纯女方输卵管因素组(B组).将不明原因不孕组25例患者通过超排卵获取的成熟卵母细胞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常规IVF(A1组)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术(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受精(A2组);单纯女方输卵管因素组(B组)采用常规IVF.将2组男方的精子利用废卵分别进行精-卵结合实验和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实验.观察A组与B组平均精卵结合数和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情况,分析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率与受精率的关系.比较不明原因不孕组通过2种方式受精后的受精率、优胚率及妊娠率.结果:A组平均精卵结合数(78.29±16.31)和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率[(55.87±27.69)%]明显低于B组的平均精卵结合数(94.63±6.72)及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率[(82.53±17.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1组的受精率(49.32%)明显低于B组(64.42%)和A2组(7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1组的优胚率(44.44%),与A2组(56.86%)及B组的优胚率(53.8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的受精率及优胚率与B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妊娠率(36%)与B组(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的受精率与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932,P<0.01).结论:对于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精卵结合及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是有重要意义的精子功能检测实验.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卵子采用half-ICSI,可有效地避免受精完全失败导致的无胚胎移植,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妊娠结局.
-
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保守治疗后体外受精助孕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EC)药物保守治疗后体外受精(IVF)助孕时机、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不孕症合并AEH及EC保守治疗后行IVF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首次子宫内膜病理证实病变完全消退(CR)后开始IVF助孕时间分为≤3个月组(A组,n=35)和>3个月组(B组,n=25),比较组间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共纳入60例患者,AEH患者45例,EC患者15例,首次CR后随访时间(39.6±26.9)个月.共行95个取卵周期,新鲜胚胎移植(IVF-ET)67个周期,周期妊娠率为38.8%(26/67),冻融胚胎移植(FET)54个周期,周期妊娠率为25.9%(14/54).共有36例患者妊娠47次,25例患者分娩32个活婴.患者IVF-ET周期妊娠率及FET周期妊娠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复发率(48.0%)明显高于A组(17.1%,P=0.022).多因素分析显示仅IVF助孕时间与复发有关(P=0.002,OR=1.078,95%CI=1.027~1.132).随访期间总复发率为30.0%(18/60),无疾病进展及死亡不良事件.结论 不孕症合并AEH及早期EC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后IVF助孕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复发与首次CR后IVF助孕时间有关,为降低复发宜尽早行IVF助孕.
关键词: 不孕症 子宫内膜 非典型增生(AEH) 子宫内膜癌 体外受精(IVF) -
安宫黄体酮方案治疗低反应患者的体外受精疗效评估
目的 探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hMG)联合安宫黄体酮(medroxyprogesteron acetate,MPA)方案治疗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助孕后仅有1个卵泡的517个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周期,分为hMG联合MPA组(n=316)和自然周期组(n=20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指标.结果 hMG联合MPA组的获卵周期率(82.9%)和卵子双原核(2PN)周期率(55.4%)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74.6%,P=0.02;41.3%,P=0.00);获MI卵子周期率(73.7%)和优质胚胎周期率(39.9%)均略高于自然周期组(68.2%,P=0.17;33.8%,P=0.17).所获胚胎的种植率、流产率和宫外孕率与自然周期组均相似(P>0.05).结论 hMG联合MPA方案治疗POR患者的效果优于自然周期,是安全有效的促排卵方案.
关键词: 卵巢低反应(POR) 体外受精(IVF) 胚胎质量 种植率 -
薄型子宫内膜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不孕患者的辅助生育治疗结局
目的 探讨薄型子宫内膜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不孕患者行辅助生育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165例因新鲜周期内膜≤7mm而取消胚胎移植的不孕患者,在拟行冻融胚胎移植前,对游离甲状腺素T4(FT4)正常、促甲状腺激素(TSH)>2.5 mIU/L的患者进行左旋甲状腺素片干预治疗.经治疗4~8周后,患者依据TSH水平分为A组(n=70),TSH>2.5 mIU/L;B组(n=95),TSH≤2.5 mIU/L.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剂量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子宫内膜,分析子宫内膜情况及辅助生育结局.结果 A组与B组相比,虽然子宫内膜下血流数量和阻力指数(RI)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内膜下血流数量的均值高于A组,RI均值低于A组.且B组的子宫内膜厚度、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A组(P<0.05),流产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薄型子宫内膜合并TSH升高的不孕患者,给予干预至TSH<2.5 mIU/L后,行辅助生育治疗可改善这些患者的妊娠结局.
-
脱氢表雄酮对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的胚胎质量及卵泡液中标志物的作用
目的 探讨脱氢表雄酮(DHEA)对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OR)患者胚胎质量及卵泡液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1 16名DOR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DHEA组与对照组.DHEA组58名患者,给予DHEA 25 mg/次,tid,连用12周.对照组58名患者直接进入体外受精(IVF)周期.比较两组的IVF参数(获卵数、MⅡ卵数、卵裂数、有效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和临床妊娠率)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卵泡液中的抗苗勒管激素(AM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含量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assay)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15及生长分化因子(GDF)-9在卵泡液中的表达.结果 DHEA组的有效胚胎数(2.0±1.3)及优质胚胎数(1.4±1.1)明显多于对照组(1.5±12,P=0.018;1.0±1.0,P=0.033),卵泡液样本中的AMH[(2.83±1.14) μg/L]及IGF-1 [(94.02±38.28) μg/L]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0.37±0.55)μg/L,P=0.000;(74.03±25.46) μg/L,P=0.004].Western blotting显示,DHEA组的BMP-1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P<0.000 1),但是GDF-9的相对表达量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987).临床妊娠率在两组中也来见统计学差异(P=0.223).结论 DOR患者在IVF周期前进行DHEA预处理可以提高优质胚胎率,这可能与卵泡微环境中的相关标志物(AMH,IGF-1和BMP-15)含量的增加有关.
-
氧浓度对体外培养胚胎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后移植前胚胎在不同氧浓度培养条件下的发育情况.方法:将接受IVF或ICSI的患者随机分组成常氧组(体积分数20%的氧浓度,包括IVF卵裂期胚胎患者150例,IVF囊胚期胚胎患者51例,ICSI卵裂期胚胎患者81例,ICSI囊胚期胚胎患者39例)和低氧组(体积分数5%的氧浓度,包括IVF卵裂期胚胎患者108例,IVF囊胚期胚胎患者56例,ICSI卵裂期胚胎患者79例,ICSI囊胚期胚胎患者45例),观察各组胚胎在受精后第3日的卵裂胚和第5日的囊胚发育情况以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在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值、Gn用量、获卵数和MJI卵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的基础上,①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的胚胎IVF或ICSI后的受精率、卵裂率以及第3日形成的优质胚胎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低氧组胚胎IVF或ICSI后形成的V级囊胚多于常氧组(P<0.05),总囊胚形成率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氧培养条件相比,低氧培养条件并不能显著促进IVF/ICSI后卵裂期胚胎的发育,但能够促进囊胚的形成,特别是囊胚的孵出,因此低氧培养可以作为囊胚培养的首选条件,但不是卵裂期胚胎培养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胚胎培养 氧浓度 体外受精(IVF) 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 -
博洛尼亚标准卵巢低反应者IVF/ICSI妊娠结局的预测因子
目的:探讨根据博洛尼亚标准诊断的卵巢低反应(POR)患者体外受精(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392名符合博洛尼亚标准的POR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法研究这些POR患者IVF/ICSI-ET的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因子.结果:女方年龄、移植胚胎数和促排卵方案是POR患者IVF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因子,其中女方年龄是佳的预测因子.结论:随着女方年龄的增加,妊娠率会不断下降.因此,应该鼓励博洛尼亚标准POR患者积极接受IVF-ET助孕.生长激素、ICSI或辅助孵化均不能明显改善POR患者的IVF临床妊娠结局.
关键词: 体外受精(IVF) 博洛尼亚标准 卵巢低反应(POR) 临床妊娠 -
IVF-ET周期中1原核(PN)及0PN(2Pb)胚胎的染色体组成分析
目的:初步探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高发育潜能的1原核(PN)及0PN(2Pb)胚胎的方法.方法:观察787个IVF周期患者的PN及卵裂情况,培养至第6日,观察其囊胚形成情况.取囊胚滋养层细胞活检,采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技术检测0PN(2Pb)、1PN及2PN囊胚的染色体组成.结果:787个IVF周期共获卵8 352枚,2PN、0PN(2Pb)、1PN胚胎的形成率分别为64.35%、4.93%、3.65%,囊胚形成率分别为45.71%、30.03%、18.18%. PGS结果显示,1PN及0PN(2Pb)囊胚染色体正常的比例明显低于2PN囊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0PN(2Pb)囊胚的染色体正常比例较1PN囊胚的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发育至第6日的0PN(2Pb)囊胚及1PN囊胚较第5日胚胎的正常染色体比例高.结论:对于本周期无可利用胚胎的患者,建议移植1PN及0PN(2Pb)来源的第6日评分较好的囊胚.
-
HP-hMG在卵巢次高反应患者体外受精周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卵巢次高反应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周期应用高纯度尿促性素(HP-hMG,贺美奇)与重组人卵泡刺激素(r-FSH,果纳芬)促排卵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IVF-ET助孕的卵巢次高反应患者31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给予r-FSH+HP-hMG(A组,n=124)和r-FSH(B组,n=186)促排卵,统计促性腺激素(Gn)总用量、Gn使用天数、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以及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周期取消率及ET后OHSS发生率.结果:患者的基本情况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Gn使用天数明显多于A组(P<0.05),Gn总用量明显多于A组(P<0.05),hCG注射日E2、LH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hCG注射日孕酮(P)值显著高于A组(p<0.05);获卵数B组显著多于A组(P<0.05),受精率、卵裂率、移植胚胎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优质胚胎率B组却显著低于A组(P<0.05),移植患者临床妊娠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仅稍高于B组.A组预防OHSS周期取消率较B组明显下降(P<0.05),B组移植患者OHSS发生率略高于A组(P>0.05).结论:在卵巢次高反应患者人群中从启动日添加HP-hMG能改善胚胎质量,增加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OHSS发生率.
-
人精子-透明质结合试验与IVF-ET结局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精子-透明质结合试验(hyaluronan binding assay,HBA)与精子常规参数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相关性,探寻精子质量评估和授精方式选择的新指标.方法:对进入IVF-ET周期的136例患者进行HBA检测,并按HBA结合率将患者分为HBA结合率≥65%组(A组)与HBA结合率<65%组(B组),统计分析HBA与精液常规参数、体外受精率、胚胎质量和临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A组与B组相比,精子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前者的前向运动(PR)精子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总受精率和正常受精率均高于B组(P<0.01),而可利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及活产婴儿出生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A反映精子活动力,对体外受精率具有指示作用,对于临床选择体外辅助授精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精子-透明质结合试验(HBA) 体外受精(IVF) 受精率 临床妊娠 -
子宫内膜厚度差预测IVF-ET妊娠结局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hCG注射日子宫内膜上段和中段2个测量点的厚度之差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初次接受IVF-ET治疗的256例患者,在hCG注射日行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大厚度、上段厚度(距宫底10mm处)、中段厚度(距宫底20 mm处)、上中段内膜差(ETD,即上段厚度-中段厚度).根据ETD将患者分为4组:A组(ETD <0 mm);B组(ETD 0~2.0 mm);C组(ETD 2.1~4.0 mm);D组(ETD>4.0 mm),然后以年龄35岁为界将患者分为2个亚组:≥35岁和<35岁,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和继续妊娠率.结果:年龄<35岁患者总的临床妊娠率为59.16%,4组胚胎着床率分别是39.3%、38.3%、51.2%和27.5%,4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8 6).4组的临床妊娠率为59.1%、60.6%、67.7%和45.0% (P=0.525);继续妊娠率为52.3%、50.0%、54.1%和30.0%,C组高于其余各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296).年龄≥35岁患者临床妊娠率为43.8%,较<35岁者低,且不同ETD组间各种观察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轻患者ETD在2.1~4.0 mm范围时可能预示更佳的妊娠结局.
关键词: 子宫内膜容受性 体外受精(IVF) 子宫内膜厚度 子宫内膜差(ETD) 妊娠结局 -
微量GnRH-a长方案和短方案在≥35岁不孕患者IVF/ICSI-ET中临床结局的比较
目的:比较高龄不孕女性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中微量短效GnRH-a长方案及常规短方案的促排卵效果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602例≥35岁不孕患者682个周期IVF/ICSI-ET临床结局,按促排卵方案分为微量短效GnRH-a长方案组(172个周期,A组)和常规短方案组(510个周期,B组),再以年龄段分层(35~37岁,38~39岁及≥40岁),分别比较不同年龄段两种促排卵方案的效果及临床结局.结果:A组Gn用量、Gn使用天数显著高于B组(P<0.05),MⅡ卵数、优质胚胎率、胚胎移植数、周期取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相比,临床妊娠率、活产率(36.1% vs 29.8%;28.5% vs 23.3%;P>0.05)有改善趋势;尤其在35~37岁及38~39岁患者中,A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52.89% vs 47.16%,50.14% vs47.97%;41.7% vs 36.7%,36.4% vs 22.2%;35.0% vs 29.2%,24.2% vs 15.7%;P均>0.05)均有明显改善趋势.结论:≥35岁不孕女性微量GnRH-a长方案临床结局有改善趋势,可作为高龄不孕女性,尤其是35~39岁不孕患者的有效促排卵方案之一.
-
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在IVF/ICSI-ET周期作为黄体支持的临床结局
目的:探讨新鲜胚胎移植周期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作为黄体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IVF/ICSI助孕的行新鲜胚胎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3 193个周期采用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行黄体支持(A组)者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并与肌肉注射黄体酮行黄体支持的813个周期(B组)进行比较,同时进一步按长、短、拮抗剂方案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活产率A组为34.3%,B组为34.9%,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组间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产率分层分析显示,长方案A组为40.0%,B组为40.3%;短方案A组为25.9%,B组为28.3%,拮抗剂方案A组为28.3%,B组为28.8%,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作为IVF/ICSI-ET周期的黄体支持,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临床效果与肌肉注射黄体酮相同,阴道凝胶给药是一种可行的替代肌肉注射的黄体支持方式.
-
两种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标准长方案与拮抗剂方案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周期在卵巢低反应(POR)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POR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191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GnRH-a长方案85个周期(A组),拮抗剂方案106个周期(B组),比较组间的临床资料及助孕结局.结果:A组的hCG注射日内膜厚度、获卵数、MⅡ卵子数、可移植胚胎数、活产分娩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质胚胎数、胚胎种植率、移植周期妊娠率均高于B组,A组的周期取消率、流产率均低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长方案对卵巢低反应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标准长方案可提高患者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活产分娩率.
-
男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IVF/ICSI妊娠结局的关系
目的:探讨男性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期及恢复期接受IVF/ICSI对妊娠结局是否造成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接受IVF/ICSI治疗的496对不孕夫妇,术前进行血清HBV及乙肝5项检测,女方乙肝5项均为阴性或仅HbsAb阳性且HBV-DNA阴性.根据男方乙肝检查结果分成3组,A组(297对夫妇):男方乙肝5项均为阴性或仅HbsAb阳性且HBV-DNA阴性;B组(81对夫妇):男方乙肝大三阳且HBV-DNA阳性;C组(118对夫妇):男方乙肝小三阳且HBV-DNA阴性.统计分析3组第1次新鲜周期治疗情况及妊娠结局,并进一步比较3组中行ICSI周期的临床结局.结果:在IVF/ICSI周期中A、B、C组女方的临床妊娠率(40.1% vs47.9% vs 36.7%)、早期流产率(8.3% vs 8.6% vs 2.5%)无统计学差异;早产率、抱婴回家率(34.2% vs 42.5% vs 33.9%)和婴儿出生情况各组间亦相似.在ICSI周期中,3组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抱婴回家率及婴儿出生情况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在乙肝病毒感染期和恢复期无论采用IVF或ICSI方式授精,对妊娠结局及婴儿出生情况均无不良影响.
-
体外受精治疗不明原因不孕受精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体外受精方式的选择.方法:将每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35例)超促排卵获取的卵母细胞随机分为二组,分别行常规体外受精(A组)和ICSI受精(B组),比较二组的受精结局、妊娠率及着床率.结果:A组受精率(51.2%)低于B组(61.3%,P<0.05);而完全受精失败率(20.0%)明显高于B组(2.8%,P<0.05);二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无差异.结论: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首次IVF治疗时,采用部分卵母细胞常规受精、部分卵母细胞ICSI的方法,可降低完全受精失败风险.
-
体外受精失败后补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体外受精完全失败或受精率低于25%的常规IVF周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01-2004.12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35例非男性因素不育患者,取卵后体外受精培养16-18 h,发现卵母细胞完全未受精或受精率低于25%,立即行ICSI再授精.结果:在24个常规IVF低于25%的周期中,共有197个未受精卵,其中159个M Ⅱ期卵,显微注射159个,受精123个,终形成胚胎96个,受精率为77.4%,卵裂率为78.1%,在22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由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胚胎组成),共有4例临床妊娠;在8个冷冻移植周期中(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有1例临床妊娠.在11个常规IVF完全失败周期中,共有89个未受精卵,其中78个M Ⅱ期卵,显微注射78个,受精63个,卵裂51个,受精率为80.7%,卵裂率为80.9%,在10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共有2例临床妊娠;在2个冷冻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有1例单胎妊娠,妊娠早期流产.胚胎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8%;胚胎完全来源于补行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20%.结论:ICSI可作为常规IVF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
在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lization,IVF)周期中,血栓栓塞是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中严重的并发症,而促性腺激素是诱发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易栓症标志分子的作用存在争议.在IVF周期中,血栓的发病率为0.11%,致死率为1/45 000~1/500 000.血栓通常发生在静脉(67%~81%),多为头颈部,动脉血栓(19%~33%)多发于脑部.精确识别OHSS高危患者,对其选择恰当的促排卵方案和促性腺激素剂量,并结合冷冻全部卵子或胚胎后行冻融胚胎移植,将显著降低高危患者血栓栓塞的风险.一旦血栓栓塞被早期确诊,使用抗凝剂肝素进行预防就显得尤为关键.但是,减少卵巢刺激后血栓形成风险的有效方法是识别OHSS高危患者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本文分析促排卵过程中发生OHSS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并为此提出实用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 血栓栓塞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体外受精(IV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