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180例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刘素江

    目的 观察研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月期间该院眼科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进行检测记录并作对比观察.结果 修回术后有156例患儿患眼斜视度达到正位(0°~-15°),临床治疗有效率达86.6%,有13例患儿术后发现仍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外斜视(≥-15°),6例患儿术后出现了内斜视,术后有3例患儿于半年逐渐达到正位,另有2例患儿经二次手术纠正达到正位.术后半年进行复查其3级视功能,大部分患儿视功能较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个别患儿给予进一步治疗纠正后终均较前有一定程度改善.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间歇性外斜视的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手术纠正治疗可以显著改善3级视功能,且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 个体化矫正手术对不同年龄段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嘉锡

    目的 观察个体化矫正手术对不同年龄段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06例临床资料,依据患儿年龄将其分成A、B、C、D组,实施个体化矫正手术治疗.观察各组手术前后立体视觉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前、后A、B、C、D组立体视锐度比较(P<0.05);较C组、D组相比,A组、B组立体视锐度改善较好(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间立体视锐度差相比,P>0.05.结论 个体化矫正手术用于不同年龄段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治疗中均可改善其视觉功能,但3~8岁年龄段患儿术后视觉功能恢复更佳.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调节功能的变化

    作者:李育;王唯为;张海峰

    目的:分析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调节功能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2013年11月~2015年12月北京怀柔医院眼科门诊筛选的8~15岁的IXT组和正常对照组各40例。应用MEM法和综合验光仪分别测量两组病例的调节反应MEM和FCC以及PRA/NRA。结果 IXT组和正常对照组主导眼调节反应分别为(+0.67±0.39) D和(+0.58±0.73)D,非主导眼调节反应分别为(+0.71±0.42)D和(+0.57±0.72) D,均表现为调节滞后,两组各自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调节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P=0.81);IXT组单眼的调节反应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1,P=0.65)。IXT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双眼调节反应为(+0.06±0.64)D和(+0.51±0.76)D,分别表现为调节超前和调节滞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2,P<0.05)。IXT组PRA和NRA为(-3.55±1.96) D和(+2.61±0.43)D,对照组为(-2.09±1.10)D和(+2.41±0.55)D,两组间P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 P=0.00,P<O.05),N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P=0.14,P>0.05)。结论 IXT儿童患者在双眼注视近距离视标时表现为调节超前,易出现调节性近视。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

    作者:邢立臣;王悦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斜视.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占外斜视的80%.为探讨其双眼视觉损害情况、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现将同仁医院2004年6~8月期间手术治疗的9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前后情况报道如下.

  • 视觉训练对间斜视术后单视恢复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黎宗汉;柯毅;谭思敏;赵桂玲;梁德茂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间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患者视觉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眼科接受治疗的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斜视专科检查、融合视和立体视测量后对其进行外斜视矫正术,术后复查眼位并检查融合视和立体视,术后15天采用DV-100视觉诊疗系统进行训练,3个月后检查患者的融合视和立体视。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后3个月双眼容和视、远近立体视变化情况。同时将患者根据年龄分为9~14岁组和15~32岁组,观察并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视觉训练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术后视觉训练3个月后的平均融合值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中手术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觉训练3个月后,患者平均融合值明显好于手术前和手术后(P<0.01)。同时斜视手术前后,9~14岁组以及15~32岁组患者平均融合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个月的视觉训练后9~14岁组患者融合视提高幅度明显大于15~32岁组(P<0.05)。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以及视觉训练3个月后立体视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手术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觉训练3个月后,患者立体视恢复情况明显好于手术前和手术后(P<0.05)。结论间歇性视觉训练通过采用视觉训练设备,协调训练患者的手、脑和眼,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双眼单视的恢复,且患者接受手术时年龄越小,其双眼单视功能恢复越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不同术式治疗不同类型的间歇性外斜视66例

    作者:陈荣华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术式治疗不同类型的间歇性外斜视.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不同术式治疗不同类型的间歇性外斜视66例,平均随访半年.结果 治愈63例(95.4%),好转3例(4.6%).术后远近斜视度差均≤10Δ.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术前需根据视远、视近斜视角及AC/A的不同采取不同术式.

  •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岩;王雅文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4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年龄、术式、融合功能分组进行对比疗效观察.结果 40例随访1年,正位35例(87.5%),外斜3例(7.5%),内斜2例(5%),眼位正位率与年龄、术式无相关性(P>0.05),而与术前融合功能有关(P<0.05).结论 术前融合功能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有利于获得或维持双眼单视功能.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时机和疗效

    作者:刘美芳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16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及手术治疗,按年龄.融合功能,斜视类型行不同术式,如单眼外直肌后徒术、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徒术,单眼内直肌缩短+外直肌后徙术、双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并对术后的眼住及融合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本组168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完全正位(≤5△)者95例(59.55%);轻度欠矫(>10△)者34例(20.24%);明显欠矫(≥20△)者16例(9.52%);轻度过矫(≤10△)23例(13.69%);总有效率90.84%.术前无融合功能125例,术后有38例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很重要,早期手术对恢复双眼视功能非常有利.

    关键词: 手术 间歇性外斜视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单视与心理状况的随访研究

    作者:耿韶辉;王雅丛;高洁;张素辉;马秀茹;宋亚琼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后1年双眼单视功能与心理状况的变化。方法43例间歇性斜视患儿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检查双眼单视功能,并应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选择41例相同年龄段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患儿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孤独的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自尊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A.05);斜视组患儿手术后1年孤独的评分值明显低于手术前,自尊的评分值的均值明显高于手术前( P <0.05)。其中4例患儿手术后1年孤独和自尊的评分值较手术前无明显改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普遍存在孤独和低自尊等心理问题,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和心理状况的改善。少部分患儿术后仍存在心理问题。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心理问题需要长期随访和关注。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病理学改变

    作者:郭立云;孙恒;王廷华

    目的 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取1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及5例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人眼内直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肌纤维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结果 (1)光镜下及电镜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眼外肌纤维呈萎缩、损伤样改变.(2)光镜下及电镜下眼外肌本体感受器正常对照组比较,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明显异常.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内直肌及其本体感受器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可能与间歇性外斜视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关.

  • 辐辏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观察

    作者:任志凤;武忠华

    目的 探讨辐辏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72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术后行辐辏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任何训练,观察手术后半年2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及眼位的变化.结果 与非训练组相比,训练组的近立体视及远立体视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显著(P<0.05);训练组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非正位眼以欠矫为主.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经辐辏训练能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而且能减少眼位的回退.

  •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唐静晓;董竞

    目的:通过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探讨其诊断及其正确的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门诊诊治的5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了性别、年龄、屈光状态、眼位、视功能及治疗等方面的总结.结果: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具有发病年龄小、中高度远视、斜视角多变、多为弱视等特点.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必须配戴全矫远视眼镜矫正内斜视,弱视治愈后进行外斜视矫正术矫正外斜.

  • 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临床检测与评价

    作者:温佶俐;郭新;吕志刚;高颖;王晓鹏;杨咏;陈晶;包箐

    目的研究和评价用不同检测仪器检测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的变化和检测特点.方法用同视机画片及随机点立体图、线状镜、titmus、障碍阅读试验、三棱镜耐受试验,分别对9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3cm及5m距离的双眼视功能进行临床检测.结果①有同时视功能:同视机为53例(57.61%)、线状镜5m为37例(40.22%)、33cm为82例(89.13%)、titmus为70例(76.09%)、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有融合功能:同视机为44例(47.83%)、障碍阅读试验为12例(13.04%)、三棱镜耐受试验33cm为29例(31.52%)、5m为22例(23.19%)、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有立体视功能:同视机定性37例(40.22%)、定量25例(27.17%)、Titmus定性76(82.61%)、定量70例(76.0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用不同检测仪器检测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功能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有显著性差异.临床工作中应选择简洁、方便、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多种检测方法来对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进行检测,综合分析检测结果.才能准确判断双眼视功能情况,制定治疗对策.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水平直肌术后的散光改变

    作者:王子衿;龚琦;刘虎

    目的 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水平直肌手术后的散光改变.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7~9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71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病例系列研究.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Ⅰ组:单纯外直肌后徙术组,共26例;Ⅱ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肌截除术组,共45例.所有患者在术前1周内、术后1周、1、3个月进行非散瞳屈光检查.通过Fourier矢量分析计算CYL0(散光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矢量分解值)和CYL45值(散光在斜轴方向的矢量分解值),比较术前、术后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改变.结果 Ⅰ组和Ⅱ组CYL0术后1周、1、3个月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L45无显著变化.两组间CYL0、CYL45变化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轮廓图示术后1周至1月两组CYL0均呈上升趋势,术后1~3个月呈下降趋势,CYL45上下波动,但波动范围较小.Ⅰ组术后1周、1、3个月时CYL0变化(D)与外直肌后徙量(mm)之间均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水平直肌手术后发生顺规散光改变,术后3个月时手术诱发散光仍存在.内直肌截除术对散光的影响可能较外直肌后徙术小,但尚需要大样本的研究以证实.

  •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任艳红;赵堪兴;陈霞;崔丽红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术后部分患者斜视回退的可能原因.方法 对120例患者的术后一天眼位、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与远期眼位的关系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斜视回退的可能因素.结果 120例随访平均25.34个月(12~50个月).眼位:正位90例(75%),外斜29例(24.17%),内斜1例(0.83%);术后远期眼位只与术后一天眼位和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有关,而与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均无关.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眼位与术后一天眼位和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有明显相关性,术后一天过矫和术前有双眼同时视功能者可以获得较好的远期眼位.

  • 间歇性外斜视按三棱镜耐受后斜视度设计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金涵;李岚;田军;徐洁;舒秀梅;周水莲

    目的 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按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斜视度测定量与三棱镜耐受试验(PAT)后斜视度测定量设计手术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临床病例回顾性系列研究.对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住院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50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5~22岁.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及三棱镜耐受试验(PAT)后6 m与33 cm两种方法进行斜视度测量.并行常规、屈光及双眼视觉检查.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按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测量的远近斜视度大量设计手术,观察组按三棱镜耐受(PAT)后测量的远近斜视度大量设计手术.术后第1d、6月、1年检查眼位、双眼视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第1d对照组正位14例、过矫3例、欠矫8例;观察组正位13例、过矫10例、欠矫2例;两组比较秩和检验(Z =2.111,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对照组正位16例、过矫1例、欠矫8例;观察组正位19例、过矫4例、欠矫2例,两组病例6月后过矫者逐渐正位,两者比较秩和检验(Z =1.265,P=0.206)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对照组正位14例、过矫0例、欠11例;观察组正位21例、过矫1例、欠矫3例;两者比较秩和检验(Z=1.265,P=0.206)无统计学意义,但可见对照组有明显回退.两组术后获得Ⅱ级视功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单侧检验P<0.05);两组术后近立体视患者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单侧检验P<0.05).结论 三棱镜耐受试验(PAT)可以测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大的视远及视近斜视度数,按三棱镜耐受试验(PAT)后测得斜视度设计手术,可降低欠矫率,减少回退,更好的建立双眼视觉功能,提高手术疗效.但也要注意短期过矫现象.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屈光参差的特点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静;陈霞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屈光参差的特点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149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筛查出合并有屈光参差的28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根据屈光状态分为近视性、远视性、近视散光性、远视散光性和混合性屈光参差.观察项目包括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Titmus立体视功能.结果 (1)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24.80%,以近视性和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1.31%和8.09%. (2)屈光参差类型和屈光参差度对视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和远视散光性屈光参差对视力的影响较大,屈光参差度越大对视力的影响越大. (3)屈光参差度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立体视锐度损害程度与屈光参差度相关.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较多合并近视性和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屈光参差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密切相关.

  • 间歇性外斜视眼位控制力与双眼视觉关系研究

    作者:姚雪辉;管永清;夏春晓

    目的 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眼位控制力及双眼视觉功能状况,寻找合适的眼位控制力检查方法及评分标准.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遮盖试验阳性患者分别检查眼位控制力及双眼视觉.眼位控制力参照Mayo评分标准,观察患者的远距离眼位控制力.根据用时不同计为0~5分.0分为外隐斜,5分为可疑恒定性外斜视,均予以排除.1~4分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7~15岁,平均(10.4±2.72)岁.依据控制力评分分为两组:1~2分为第一组,3~4分为第二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状况.双眼视觉应用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应用长春光电生产的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融合范围,随机点图片检查定量远立体视.结果 第一组患者的同时视重合点位置、融合范围、远立体视锐度及近立体视锐度四项观察指标均优于第二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控制力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具有差异,远距离眼位控制力检查方便,结果可靠.该评分可以作为评价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探讨

    作者:牟丽丽;刘桂香;韩明磊;彭鑫;杨蓓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双眼视功能状态手术前后变化,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 将5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手术时年龄≤5岁、5~9岁和≥9岁分为A、B、C三组,再根据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及远或近立体视分组,统计分析不同年龄组手术前后眼位、双眼视功能变化,以及手术前后融合功能变化、远或近立体视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眼位正位率A组77.8%、B组91.7%、C组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率A组88.9%、B组87.5%、C组5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组术后正位率优于A组,但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却A组优于B组.术前具有融合点及融合范围者,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率高.近立体视丧失、远立体视保存者术后远立体视锐度恢复好,术后立体视的恢复由远立体视开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应根据病人眼位、年龄、融合状态及立体视功能多方面综合考虑.

  • 两种术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比较

    作者:李凤娇;王琪;马鲁新;陈玲;王利华

    目的 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行双眼外直肌后徙(A组)和单眼一退一截(B组)手术治疗的49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A组26例,B组23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者戴镜注视6m和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根据看远斜视度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术后平均随访(13.8±9.4)月,疗效评价标准以眼位≤±8Δ为正位.结果 A组眼位正位率为53.8%,B组眼位正位率为82.6%,A、B两组眼位正位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9 P=0.032),B组眼位正位率高于A组.结论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应首选单眼一退一截手术.

210 条记录 4/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