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高泽岚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观察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80例,并对其眼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87.50%,远期正位率80.00% 结论: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与手术原则和设计、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其术后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 针刺治疗眼肌麻痹30例

    作者:王晶;郑岚;王亚平

    目的 对30例眼肌麻痹引起的复视进行针刺治疗,评价眼周针刺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眼肌麻痹提供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2015年6月—2017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眼肌麻痹患者的门诊及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观察病人同视机,睑裂大小、瞳孔大小,并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 针刺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9例眶周出血,均未影响患者视力,约10天左右自然吸收.对照组患者无安全性问题.结论 针刺治疗可能通过刺激相关穴位(阿是穴),对眼周的神经进行刺激,增加了相关的神经递质的分泌;或者是对眼周的肌肉(肌梭,肌腱)直接刺激,促进肌肉的自身修复,由此达到可以调节眼位,改善复视的目的.在本次观察过程中,眼周麻痹使用针灸治疗,安全有效方便,可以进一步研究推广.

  • 弱视儿童知觉眼位及注视稳定性状况的调查

    作者:林楠;卢炜;孙阿莉;阎丽;张灵阁;刘俊;吴殿鹏

    目的 调查弱视儿童在双眼分视状态下的眼位及注视稳定性的状况.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临床眼位正常的弱视儿童,轻度、中度、重度各30例.方法 应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对弱视儿童的知觉眼位与注视稳定性状况进行量化评估检测.主要指标 眼位差值与注视稳定性的对齐差值.结果 弱视儿童注视3°视标其水平眼位均值:轻、中、重度组分别为(12.70±9.57)像素、(23.33±21.03)像素、(53.79±58.92)像素(H=14.765,P=0.001);垂直眼位均值分别为(4.93±5.21)像素、(9.23±9.03)像素、(20.48±23.75)像素(H=13.569,P=0.001).注视1°视标其水平眼位均值:轻、中、重度分别为(18.67±16.19)像素、(33.27±27.95)像素、(81.61±76.02)像素(H=17.941,P=0.000);垂直眼位均值分别为(4.27±5.46)像素、(7.50±10.52)像素、(20.75±22.99)像素(H=19.927,P=0.000).轻、中、重度组注视稳定性对齐差值平均分别为(4.77±3.18)像素、(7.23±5.54)像素、(20.44±22.99)像素(H=29.944,P=0.000).结论 临床眼位正位的弱视儿童其知觉眼位及注视稳定性均存在异常,弱视程度越深,异常越严重.弱视治疗应注重双眼视功能的改善.

  • 正常视力儿童知觉眼位及注视稳定性状况的调查

    作者:赵国宏;卢炜;阎丽;张灵阁

    目的 调查正常视力、临床正位眼儿童在分视状态下眼位及注视稳定性的生理状况.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97例5~7岁视力正常及临床眼位正常儿童.方法 应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对正常儿童的知觉眼位与注视稳定性状况进行量化评估检测.主要指标 分视眼位差值与注视稳定性的对齐差值.结果 正常儿童注视银屏中点,相距80 cm时,3度注视视标其水平眼位4.73~6.83个像素,平均分离(5.78±1.51)个像素;垂直眼位2.12~3.31个像素,平均分离(2.72±0.85)个像素;1度注视视标其水平眼位5.64~8.06个像素,平均分离(6.85±1.74)个像素;垂直眼位1.37~2.03个像素,平均分离(1.70±0.48)个像素.注视稳定性对齐差值4.25~5.09个像素,平均为(4.67±1.03)个像素.结论 在视力发育正常、临床眼位正位的儿童中,水平分视的知觉眼位差值为4~8个像素,垂直分视的知觉眼位差值为1~3个像素可以作为生理范围参考;注视稳定性对齐差值为4~5个像素,可以作为生理范围参考.

  • 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鑫;曹木荣;马琳;岳立辉

    目的 讨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72例间歇性外斜视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手术过矫等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手术年龄越小,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越好.结论 大于20△的间歇性外斜视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

  • 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观察

    作者:王卫红;曾小平

    目的 观察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追踪观察60例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远期眼正位率明显低于术后近期正位率,4岁前手术组患者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明显优于4岁后手术组.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时机以在4岁前为宜,术后随访观察眼位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

  •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春霞;刘宇静;王桂珍;孙彦秋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手术过矫等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手术年龄愈小,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结论 建议≥20△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应早期手术,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 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训练对立体视及眼位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赵聪玲;王平

    目的 对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训练,观察并分析其对双眼视功能重建及眼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确诊为外斜视并行斜视矫正术,且术后进行双眼视训练半年及其以上的患者.手术前后检查患者斜视度及双眼视功能.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外斜视患者斜视矫正术后行双眼视训练,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改善,眼位未出现明显回退现象.结论 双眼视训练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恢复,且有利于患者术后眼位的稳定.

  • 高度散光对正常眼位儿童视力的影响

    作者:霍栎安

    目的:分析眼位正常高度散光儿童的视力情况,探讨高度散光对儿童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4~13岁眼位正常高度散光的儿童819例(1337眼),统计分析年龄,散光类型、程度及轴位与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矫正视力正常557眼占41.66%。不同年龄散光类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散光类型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散光轴向的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正常眼位高度散光儿童,年龄较大者以近视散光为主,年龄较小者以远视散光为主。散光类型和轴向是影响正常眼位儿童视力的主要因素。

  •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临床分析

    作者:乔珊丽;陈静;孙常峰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对眼位维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其中观察组采取双眼视功能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视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双眼单视功能及眼位回退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的Ⅰ、Ⅱ、Ⅲ级视功能形成率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而观察组提高幅度较大,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Ⅰ、Ⅱ、Ⅲ级视功能形成率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眼位回退率明显下降,正位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眼视功能训练能够促进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三级视功能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减少过矫或欠矫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功能训练对患儿术后眼位及视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楚瑞雪

    目的 分析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实施双眼功能训练对患儿术后眼位和视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选择共同性斜视手术治疗的108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依据手术后是否采取双眼功能训练分成两组,将术后不采取双眼功能训练48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术后采取双眼功能训练60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术后眼位和视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手术后一年眼位回退概率3.33%比对照组18.75%低,且正位所占比例73.33%比对照组37.50%高,明显过矫或者欠矫所占比例5.00%比对照组35.42%低(P<0.05);观察组手术后三个月视功能不同时期形成概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实施双眼功能训练能够减少眼位回退和过矫或者欠矫发生,促进患儿视功能恢复,具临床推广价值.

  • 表面麻醉下白内障手术眼位和头位配合训练的探讨

    作者:陈洁

    目的 探讨表麻下白内障手术眼位和头位配合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表麻下白内障手术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健康教育中进行配合技巧的讲解.实验组另外增加注视训练,行方位及眼球旋转运动配合训练并观察记录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头位和眼位变化及术中暂停的发生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 眼位和头位配合技巧及注视训练,可得到患者的主动配合,减轻心理压力,是降低手术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取得手术疗效的可靠保障.

  • 正常眼位高度散光儿童矫正视力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霍栎安

    散光是指平行光线通过眼球折射后成像并非1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2条焦线和小弥散圈的一种屈光状态.当小弥散圈在视网膜上时,未矫正的散光眼视力佳.2条焦线的距离决定散光度数,所以散光矫正的目的就是要把2条焦线的距离变短,终成为1个焦点[1].

  • 辐辏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观察

    作者:任志凤;武忠华

    目的 探讨辐辏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72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术后行辐辏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任何训练,观察手术后半年2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及眼位的变化.结果 与非训练组相比,训练组的近立体视及远立体视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显著(P<0.05);训练组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非正位眼以欠矫为主.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经辐辏训练能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而且能减少眼位的回退.

  • 下斜肌断腱联合部分切除术对原在位水平斜视影响

    作者:郑加庆;刘桂香;于淼;顿月丽

    目的 探讨下斜肌断腱联合部分切除术对原在位水平斜视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单纯行下斜肌断腱联合部分切除手术治疗患者61例(68只眼),其中54例患者行单侧手术,7例行双侧手术.术后随访3~12个月,测量术前、术后水平斜视度,记录内转、外转眼数,比较手术前后斜视度变化,统计手术前后变化量与术前斜视度的关系.结果 (1)手术前后视近水平斜视度变化:术后发生内转53只眼(53/68,77.94%),内转度数3~25△,平均(6.58±4.05)△,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945,P<0.001).发生外转9只眼(9/68,13.24%),外转度数2~5△,平均(3.71±0.97)△,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906,P=0.093).手术前后眼位无变化6只眼(6/68,8.82%).(2)手术前后视远水平斜视度变化:术后发生内转50只眼(50/68,73.53%),内转度数2~20△,平均(6.34±3.25)△,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911,P<0.001).发生外转12只眼(12/68,17.65%),外转度数1~5△,平均(2.33±1.57)△,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8,P=0.100).手术前后眼位无变化6只眼(6/68,8.82%).(3)水平斜视度变化量与术前水平斜视度大小呈正相关(r1=0.519,P<0.001;r2=0.400,P2=0.002).结论 单纯行下斜肌断腱联合部分切除术可影响原在位水平斜视度,且术前水平斜视度越大,术后水平斜视度变化越明显.

  • 单眼超常规量直肌手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

    作者:魏艳飞;陈金卯;陈霞琳;黄宜华

    目的 观察单眼水平直肌超常量手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的术后眼位成功率和眼球运动情况.方法 回顾性无对照病例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单眼超常量眼肌手术的30例资料齐全的不同偏斜度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人选.排除非共同性内斜视及既往有眼肌手术病史的患者.共同性内斜视患者30例,含知觉性内斜22例,行主斜眼内直肌后徙6~7 mm,或伴有同眼外直肌截短6~9 mm.随访时间:1.5~60个月.观察指标:术后不同时期的眼位和眼球运动.末次随访的眼位偏斜度<10 PD视为正位,眼球内转或外转不足-1~-4均视为运动异常.结果 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末次随访时双眼正位24例,正位率为80%.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前8例存在外转不足(-1~-2),大部分存在内转不同程度亢进,术后6周以上随访,29例患者眼球内外转均到位,1例术前外转-2,术后改善为外转-1.结论 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可有效地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内直肌后徙6~7 mm或联合外直肌截短术未导致眼球运动障碍,术前外转不足的患者术后得到改善.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和眼位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

    作者:李依泽;刘岩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0例,根据术前视远斜视度测量结果设计手术,采用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或外直肌后徙结合内直肌缩短术.依术前有无近立体视及手术年龄、发病年龄、斜视角,分别观察手术前后双眼的裸眼及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立体视觉、斜视角度及眼位等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具有立体视觉者显著增多(P<0.05);与手术年龄>9岁组比较,手术年龄≤9岁组患者立体视觉恢复率及眼位正位率亦显著升高(P<0.05);与发病年龄>9岁组比较,发病年龄≤9岁组患者立体视觉恢复率及眼位正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斜视度≤45△组比较,>45△组患者立体视觉恢复率及眼位正位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可有效提高立体视觉,恢复眼位.手术效果与手术年龄有关,视觉发育期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觉的恢复率更高.斜视度无论大小,早期手术均有利于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 眼位对主动追踪效果的实验影响

    作者:崔传波;余野;俎训山;高文婷;王溪

    目的 研究眼位对主动追踪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金属环模拟虹膜及瞳孔,其上置3.5 mm厚透明PMMA板模拟角膜,将该模拟装置置于MEL-70准分子激光主动追踪系统下,分别标记模拟装置在中央位置及位置偏移5 mm及10 mm后主动追踪系统所指示切削中心位置,观测两种位置偏移引起的追踪效果偏差量.结果 偏差量分别为0.15mm及0.25 mm.结论 眼位对主动追踪有影响,这种影响对常规屈光手术是可接受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则不容忽视.

  • 青少年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眼位偏差的临床分析

    作者:袁建树;张哲;林赛萍;周雨声

    目的:探讨青少年共同性斜视术后眼位矫正偏差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方法:对88例共同性斜视手术后晚期存在眼位偏差的19例患者分别进行了手术年龄、斜视类型、眼轴长度、术后时间及术眼视觉功能等方面的比较观察和临床分析. 结果:通过对本组的资料分析发现,年龄愈小发生术后眼位偏差的机会愈大;内斜以矫正过度多见,外斜以矫正不足多见;斜视术后眼球有向外侧偏移和眼球向术前回复的倾向;眼轴长度对术后眼位偏差没有显著影响;术后视觉功能(立体视觉、屈光参差、弱视等)正常与否对眼位偏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结论:青少年共同性斜视术后的眼位偏差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早期进行视觉功能检查、及时予以手术矫正,术后必要的患眼视觉功能,尤其是双眼的同视功能的建立是预防和减少术后眼位出现偏差重要的步骤.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田裕民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量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8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有无同视机训练分组进行研究并观察疗效.结果 86例随防时间为术后1周、8周和1年,正位68例(79.07%),轻度欠矫或过矫14例(16.28%),明显欠矫或过矫4例(4.65%),眼位正位率与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P>0.05),而与术前融合功能有关(P<0.05),手术后进行了同视机训练,对患者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有明显的影响(P<0.05).结论 早期手术及术后同视机训练,可获得双眼单视功能,术前融合功能对术后眼位有明显影响.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