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观察

    作者:王卫红;曾小平

    目的 观察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追踪观察60例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远期眼正位率明显低于术后近期正位率,4岁前手术组患者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明显优于4岁后手术组.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时机以在4岁前为宜,术后随访观察眼位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

  • 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治疗

    作者:张历浊

    目的探讨脑瘫患者合并先天性内斜视的治疗.方法对13例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类型脑瘫合并斜视的手术设计及手术时机.结果痉挛型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者应欠矫5-8°,手足徐动型及肌无力型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者应一次足矫.结论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及手术设计都与一般的先天性内斜视不同.

    关键词: 脑瘫 先天性内斜视
  • 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在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应用

    作者:樊云葳;吴倩;于刚;曹文红

    目的 探讨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矫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对102例先天性内斜视(1~4岁)患儿实施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所有患儿均为阿托品散瞳屈光矫正后检查术前远、近三棱镜斜视度以及术后三棱镜斜视度.所有患儿均需行两条及三条肌肉手术,即主斜眼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折叠术,对于大于35.者选择主斜眼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折叠术+另一眼的内直肌后徙术,其中后徙直肌均加用调整缝线技术.分别检查记录术前、术后2周、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年的斜视度变化并加以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及配对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检查戴镜斜视度33cm及6M分别为+58.43△±6.5△、+54.21△±5.4△,术后2周检查斜视度分别为+6.13△±3.2△、+4.13△±2.8△.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的33cm斜视度分别为+4.79△±3.6△、+2.75△±4.3△、+2.13△±4.1 △.术前斜视度与术后2周斜视度比较(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与术后2周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天内欠矫14例,过矫11例,调整率24.5%.术后2周正位101例,正位率99%.过矫1例,过矫率1%.结论 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矫正先天性内斜视,其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时间短,术后早期正位率高,手术效果肯定.

  • 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临床分析

    作者:胡大立;周辉;郭新;马惠芝

    分离性垂直性斜视是各种斜视当中有趣,也是了解少的一种斜视.曾命名为双眼交替性上隐斜.当病人疲倦,走神或遮盖单眼打破融合时,该眼自然上转伴旋转, 去遮盖后又渐返回原位,有时两眼上转不等,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常合并隐性眼震[1].合并DHD水平分离部分,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以1998年天津眼科医院眼肌科住院病例为主.18例病人,男8人,女1 0人.就诊年龄5岁半~32岁,平均14.5岁.发现年龄出生~13岁,平均2.4岁,多数双眼视力正常,无明显屈光不正,个别病例有中低度散光,弱视,8例有隐性眼球震颤.共同性内斜视4人,其中先天性内斜视3人,内斜A 1人;共同性外斜视5人,其中间歇性外斜视3人 ;伴麻痹性斜视1人;Helveston综合征(DVD伴外斜A及双上斜肌强)4人,其中2人眼底像呈内旋.垂直分离度数多数在10△~30△,水平斜视10△~120△.同视机有Ⅰ级视功能者5人,13人为异常对应.Titmus 3000″不能识别者18人.Bagolini线状镜检查时能控制正位者8人,对应缺如8人,交替性抑制2人.

  • 外斜视矫正术后DVD消失两例

    作者:唐静晓;梁玉萍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 DVD)多伴有先天性内斜视,也可与后天性内斜视或外斜视同时存在.外斜视矫正术后DVD现象完全消失较为少见,郭少山[1]曾报道2例.我院于1996~1998年收治的2例"外斜合并DVD"患者,经水平斜视矫正术后追踪观察1年余,DVD现象完全消失.现将该病例报告如下.

  • 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华

    先天性内斜视是一种特点为出生后6个月发病、中枢神经系统无异常、戴远视眼镜不能矫正眼位的非调节内斜视,常伴有分离性垂直偏斜(DVD)、下斜肌功能亢进、斜视角A-V现象和弱视等.

  • 婴幼儿期先天性内斜视早期手术的护理

    作者:谢婉花;陆莉;项道满

    目的 探讨婴幼儿期先天性内斜视早期手术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2000年4月-2005年12月,我院对46例婴幼儿期先天性内斜视早期手术患儿的术前、术后护理经验进行研究.结果 46例先天性内斜视婴幼儿经过早期手术,其中38例(占82%)通过一次手术获得正位,4例(占8.7%)经历了第2次手术后正位,1例二次手术后仍然保留水平斜视,3例手术后出现欠矫、过矫,家长不接受二次手术,放弃后续治疗.结论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术前术后进行精心的护理,对于保证婴幼儿期先天性内斜视早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 先天性内斜视早期手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项道满;陈叶桃;毛娅妮;周红梅;熊新云;黄业贤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早期手术的方法. 材料与方法:13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人,应用客观方法检查斜视度数.在患者6个月大后,即进行早期手术.结果:对13例3岁以下斜视病人,平均年龄21.6个月,手术一次总成功率为80%.手术设计与大龄儿童并无差异.结论:早期手术的先天性内斜视病人手术设计,可循常规方法进行.采用客观斜视测定的方法,可以提高先天性内斜视儿童早期手术一次成功率.

  • 以先天性内斜视就诊的先天愚型4例报告

    作者:李红;陈倍莉;姚鹏飞

    有关眼先天发育异常的文献资料很多,从临床观察和应用双生子遗传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共转性斜视具有多因子遗传的特征.我们收集了以先天性内斜视就诊的患儿4例,在住院手术期间行染色体检查,发现均为染色体畸变-21-三体,即先天愚型,现报告如下.

  • 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先天性大度数内斜视术中应用观察

    作者:杨侃;李军;王昀;蒋蕾;李晓林

    目的 探讨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治疗大度数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通过手术治疗的25例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内斜度数≤15°(三棱镜≤30△),非注视眼内直肌后徙6~7 mm;内斜度数15°~35°(三棱镜>30△~80△),双眼内直肌后徙6~8 mm;内斜度数>35°(三棱镜>80△)以上,双眼内直肌后徙8 mm;残余的斜视度做单眼外直肌缩短;合并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A-V征者,同时手术矫正.并于手术后随诊1周至24个月,平均14个月,对其术后眼位及融合功能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该组25例先天性内斜视患者,术后第一天眼位恢复正位者21例,正位率84%,2例过矫,2例欠矫;术后1个月,眼位正位者23例,1例过矫,1例欠矫;术后半年,眼位正位者23只眼,1例过矫,1例欠矫.结论 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避免了损伤过多的眼外肌,使手术简单化,在术后双眼共同运动的维持上发挥了其优点,是治疗大度数先天性内斜视切实有效的手术方式.

  • 斜视患儿问题集

    作者:刘守山

    燕燕1岁了,一双大眼睛,可漂亮了,美中不足的是,左侧的眼睛总觉得有些怪怪的.那天去体检,医生说是先天性内斜视.燕燕妈一听就急了,问题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问:何谓斜视?答:斜视就是俗称的"斜眼",是指眼的视轴不对称,发生了偏斜,而且不能被双眼的融合功能所克服,故注视前方时双眼不能同时聚焦目标.

  • 垂直分离性斜视32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红娟;娄斌;刘虎

    垂直分离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非主导眼的不随意上漂,并伴有外旋转,回落时伴有内旋转,斜视角不稳定.DVD可与多种类型斜视并存,在先天性内斜视中颇为多见.目前手术仍是治疗DVD的主要方法.我院手术治疗DVD32例(52眼),随访6~ 24个月,平均随访11.1个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婴幼儿内斜视全身麻醉手术分析

    作者:张志意;项道满;刘艳辉;谭永红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婴幼儿先天性内斜视手术麻醉过程,探讨其术中麻醉问题.方法46例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患儿,分两组:阿托品组和非阿托品组.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方法,手术过程中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PO2)、BP、P、ECG、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必要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术中除了心率改变明显,其余各项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前给与阿托品心率上升幅度10%~40%,可以预防眼心反射引起的心动过缓;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与其他手术相比无明显增加.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可采用全身麻醉方法,术中麻醉要保持一定深度,需严密观察心率变化,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时应及时给予处理.

  • 先天性内斜视与婴儿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对比观察

    作者:冯柯红

    对31例先天性内斜视和20例婴儿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病年龄、起病情况、远视程度、斜视度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斜视在起病情况、远视程度、斜视度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区别两种斜视的关键在于患儿的屈光状态.

  • 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项道满;黄业贤;冯光强;熊新云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获取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的数码图像,观察患儿的双眼水平、垂直眼位,对眼球运动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垂直肌功能异常的类型.采用特殊电脑软件,分析得出水平斜视度数.根据检查结果,设计斜视矫正手术.结果6例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病人术前容易发现代偿头位,歪头实验(+).本组病人水平斜视角度24~43度,合并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全部病人在手术后,4例病人水平斜视与垂直斜视获得矫正.2例病人术后残留内外斜.结论引入数码影像分析手段,有助于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诊断.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病人,早期手术时,垂直斜视与水平斜视可以一并进行.

  •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研究

    作者:颜素彬;林发森

    先天性内斜视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斜视,占儿童内斜视患者的5.4%[1],多见于婴幼儿,又称为婴幼儿内斜视,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本文简要概述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面的研究.

  • 下斜肌断腱术后继发上斜肌功能过强2例

    作者:张明亭

    例1,患者女,12岁,2013年7月12日以“视术后仍内斜7年”收入院。病史:7年前因“先天性内斜视,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在外院行“双眼下斜肌断腱术,双眼内直肌退后术联合右眼外直肌缩短术”,术后基本正位。出院3个月复查出现内斜,近2年来内斜明显加重,故来我院诊治。入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12,-1.75=1.0;左眼0.3,+3.00DS=0.6;双眼前后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角膜映光:OS+10";三棱镜中和:OD注视33 cm +25△,6 m +20△;同视机:无同时视,交叉点为+13°,自觉=他觉;四点灯:看近时左眼抑制,看远时右眼抑制;眼位:双眼内转均伴明显下转,左眼较右眼明显,上转25°+35△,下转25°+10△。诊断为:“内斜A征、双眼上斜肌功能亢进、双眼屈光不正、左眼弱视”。入院后同视机和眼底照相检测结果均符合双眼上斜肌功能亢进。与患者沟通,行双眼上斜肌延长术时眼位有可能产生新的旋转和垂直斜视,患者家属拒绝行上斜肌手术,仅要求改善内斜视,遂行“左眼外直肌缩短术”。术后第一眼位正位。双眼内转仍伴下转。

  • 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选择

    作者:梅芳;陈娟;陈志钧

    手术是先天性内斜视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2012年3月~2013年12月,我们对73例先天性内斜视患儿进行手术矫正,≤2岁施术42例(早期手术组)、>2岁施术31例(晚期手术组),对其手术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以便为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选择提供依据。

  • 儿童斜视的佳手术时机

    作者:彭湘粤

    婴幼儿出生后或6个月以内发现的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应在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之前的1~2岁进行.6个月以后发生的内斜视,切不可马上手术,一定要先散瞳验光,如有远视,先戴足量矫正眼镜3~6个月.如果内斜完全矫正,则不必手术,继续戴镜即可治愈.如戴镜6个月以上,内斜仅是减轻,残存斜视应尽早手术.戴镜后斜视无变化者,更应早做手术.

  • 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内斜视76例

    作者:李世莲;叶婴茀;吴恋娟;赵红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内斜视儿童76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72例,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缩短术4例.结果术前斜视角+30△~+80△,平均+51.5△.术后正位61例,正位率80.26%;欠矫15例,欠矫率19.74%;无1例过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内斜视应早期手术,双眼内直肌后徙术疗效好,内直肌粗壮、紧张者手术效果尤佳.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