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曹嵘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和远期疗效.方法 对9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斜视度、融合功能及双眼视觉功能,术后检查眼位、融合功能及双眼视觉功能,并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远期眼位与手术量及术前有无双眼视功能有关,与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关.手术年龄较早,术前有融合功能及双眼视觉功能的患者,术后眼位更稳定.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和双眼单视功能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蔚茹;马琳;张鑫

    目的 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8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分为有双眼视功能组(43例)和无双眼视功能组(41例),根据斜视度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前后分别检测Ⅰ级视功能、Ⅱ级视功能和Ⅲ级视功能(Titmus立体视觉图).对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4例患儿中,手术前有Ⅰ级视功能者41例,占48.80%;手术后有Ⅰ级视功能65例,占77.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具有Ⅱ级视功能者27例,占32.14%;手术后增加至65例,占77.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视功能(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测到有41例患儿手术前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占48.80%;术后增加至68例,占8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选择对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

    作者:贾楠;冯雪亮

    间歇性外斜视发病率较高,患病机制尚不明确,且部分患者术后会复发.间歇性外斜视影响美观,破坏双眼视功能,并对立体视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手术时机的选择,可影响双眼视功能恢复.

  •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方式分析

    作者:彭小维;杨洋;于春红

    目的 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9月经手术治疗的25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斜视度数与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 斜视度≤25△的56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5.71%;斜视度30~55△的138例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90.58%;斜视度≥60△的62例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8.71%.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视近、视远斜视度及视近和视远斜视度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双眼视功能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应根据斜视角度的大小选择内直肌缩短术,或同时联合外直肌后徙术.

  • 间歇性外斜的辐辏、视网膜对应及病因

    作者:沈慧莲;吕顺欢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的辐辏功能、视网膜对应关系,对分类手术及手术预后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1例间外患者进行常规视力检查、屈光状态、马氏杆、三棱镜、同视机检查斜视,同视机查三级功能、线状镜检查,确定视网膜时应情况,根据分类法选择手术方式.结果辐辏正常者,视网膜对应正常;辐辏异常者,多为双重网膜对应,P<0.01,辐辏方向融象范围测定,间歇性外斜视组偏小,开散方向融象范围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视网膜对应间歇性外斜,仍然具有一部分分融象性辐辏,因此辐辏功能依然存在.双重对应间歇性外斜视融象功能不良,因此融象性辐辏不良,辐辏功能减弱,斜度多在20°以上.21例有融象功能者测定,发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辐辏性融象范围明显低于正常人,开散性融象范围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 补中益气汤治疗间歇性外斜视30例临床观察

    作者:叶茂果;姚岱君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正位视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中益气汤.2组疗程均为3月,观察间歇性外斜视出现的频率.结果:疗效明显改善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30.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斜视检查阴性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26.7%,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配合正位视训练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疗效满意.

  • 间歇性外斜视的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杨新治;赵艳辉

    在眼科临床治疗中,间歇性外斜视较为常见,约占后天性共同性斜视的47.7%,随着患者年龄增长,间歇性外斜视可能形成恒定性外斜视,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间歇性外斜视为一种介于共同性斜视与外隐斜视的过渡状态,在后天性外斜视患者中为常见,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属于眼科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间歇性外斜视的病因及治疗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裨益.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生存质量特点分析

    作者:吴云燕;李莉;王好莎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IE)儿童生存质量特点.方法 以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期间在本院诊治的95例IE患儿为研究对象,年龄8~17岁.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应用中文版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IXTQ)进行评估,包括患儿自我评估和其父亲或母亲进行的代理评估2部分.结果 患儿IXTQ评分和代理IXTQ评分低的项目均为“有阳光照射时,我(他/她)必须闭上一只眼睛”,高的项目均为“我(他/她)的眼睛使我(他/她)交朋友有些困难”.与代理IXTQ相比,患儿IXTQ有2个项目“有阳光照射时,我必须闭上一只眼睛”[(61.3±36.8) vs (69.7±28.6),t=2.249,P=0.035)]和“我担心我的眼睛”[(71.8±34.8)vs(78.9±24.1),t=2.157,P=0.042)]的评分较低.结论 IE患儿的生存质量受到疾病特异性的影响,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提供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其生存质量.

  •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扶城宾;金涛;王秋菊;邹志玲;喻卫霞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2年7月行矫正手术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年龄、双眼视功能、分型及斜视度设计手术,术后至少随访半年,分析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疗效对比结果如下:①分开过强型、基本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7,P<0.05);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50,P<0.05);②5~9岁组、10~14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3,P>0.05);5~9岁组、15岁以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8,P>O.05); 10~ 14岁组、15岁以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0,P>0.05);③术前、术后半年双眼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25,P<0.05).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根据年龄、双眼视功能、分型及斜视度设计手术,把握好手术时机,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善洁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类型,其斜视角由于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临床中发病率较高,不仅影响患者美容,而且双眼视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选择好手术时机及设计手术方案均十分重要.现将我院27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体会报道如下.

  •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附156例分析)

    作者:曾思明;钟海彬;阎玉梅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的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视远、视近斜视角的不同,对156例间歇性外斜视进行分类并行手术治疗.结果:Ⅰ级治愈96例(61.5%),Ⅱ级治愈45例(28.8%),Ⅲ级治愈15例(10.4%);眼位回退61例(39.1%).正常网膜对应组与双重对应组两组对比,Ⅰ级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考虑早期手术.多次检查取其大斜视度作为设计手术的依据以避免眼位回退.

  • Teach-back方法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双眼视力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作者:吴小玲

    目的:研究Teach-back方法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双眼视力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72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视觉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Teach-back方法进行训练;于训练前、后分别评估记录两组患儿参与训练次数、视觉训练自我评分及家庭视觉训练知识检测评分,并测定患儿训练前、后融合视觉、立体视觉及纽约斯尔控制分数(NCS).结果:观察组的训练次数、视觉训练自我评分及家庭视觉训练知识检测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视觉训练后,两组患儿的融合值明显提高,立体视觉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经过视觉训练后两组患儿NC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N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each-back方法结合视觉训练能够提高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的训练依从性及训练效果,提高患儿融合视觉和立体视觉的恢复,改善视力功能.

  •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进展

    作者:曾思明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融合和调节性集合功能逐渐减弱,后失去代偿能力,成为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斜视角经常发生改变,主要受融合功能的影响.为能更好地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掌握其手术时机,减少术后外斜的回退,现将有关的国内外进展综述如下.

  • 儿童少年近视发展与间歇性外斜视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方晓珊;江武东;陈俊洪;黄伯健;江瑜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近视发展与间歇性外斜视的关系.方法:比较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122例244眼与对照组患者122例244眼连续3年的屈光变化.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较对照组在各年龄段向近视方向发展快,且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组平均每年近视增长较外展过强型组及基本型外斜视组快,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可能促进儿童少年近视的进展,其中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更明显.

  • 间歇性外斜视50例双眼视功能临床观察

    作者:王朝球;崔哲

    目的 寻找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损害的规律,探讨其远近立体视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工作者动态随访病人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的临床资料(如用同视机检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三级视功能,包括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用随机点立体图检查患者的近立体视觉,包括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结果 间歇性外斜视以远立体视大部分损害、近立体视保存为特征.远立体视中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顺序发生逆行损害.近立体视中非交叉视差、交叉视差及零视差依次受损.保存的视锐度低于正常人群.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功能的损害出现早、严重,故对于融合范围异常的患者,即使视锐度正常也应立即手术,以利于功能治愈;如三级视功能基本正常,可进行正位视训练治疗.

  •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斜视矫正术后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陈娟;陈志钧;梅芳

    目的 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矫正后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3 d总的正位率为82.05%(64/78).术后1~3 d 3~7岁组、8~12岁组和13~18岁组患者的手术正位率分别为86.20%(25/29)、82.76%(24/29)和75%(15/20);基本型、分开过强型和集合不足型手术正位率分别为92.59%(25/27)、84.85%(28/33)和72.22%(13/18);不同类型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近立体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正位率,而选择合理的双眼视功能检测方法,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双眼视功能,进而达到功能性治愈.

  • 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与正常人眼外肌肌酶组织化学染色的比较(摘要)

    作者:孙恒;季宪武

  • 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前后视功能状况分析

    作者:王娟;韩爱军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手术前双眼视功能及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状况.方法 选取河北省眼科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IXT患儿136例,根据不同年龄段视觉的发育水平,分为Ⅰ组和Ⅱ组.术前对患儿进行散瞳验光和眼球运动检查,根据每个患儿外斜视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后眼位情况和同视机双眼视功能.结果 Ⅰ组IXT患儿术后眼位正位率低于Ⅱ组,但两组术后眼位正位、过矫、欠矫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IXT患儿术后Ⅱ级、Ⅲ级同视机患者显著高于术前,无及Ⅰ级同视机患者显著低于术前.术后无双眼视功能者明显减少,其中Ⅰ组双眼视功能恢复到Ⅲ级者显著高于Ⅱ组;术前有融合功能的IXT患儿术后视功能恢复率为69.2%,高于术前无融合功能的IXT患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2,P<0.05).结论 IXT的手术成功率与患儿年龄(发病年龄与手术年龄)、术前病情发展等因素相关,尽早采取手术治疗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彦芳;林萍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行单眼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试验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融合功能恢复情况和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85.0%、12.5%和2.5%,对照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70%、20.0%和10.0%,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507、5.103、4.875,均P<0.05).手术前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75.0%和35.0%,对照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67.5%和32.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5和0.06,均P>0.05).手术后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100.0%和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和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1和11.25,均P<0.05).结论 对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视觉效果.

  • 儿童接受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疗效及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分析

    作者:楚瑞雪;王惠;孙先桃

    目的 观察儿童接受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的临床效果及患儿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方法 选取郑州儿童医院2015年2月 ~2016年5月收治的6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分为周围立体视组 、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合黄斑立体视组,经手术治疗后观察临床效果,分析对比患儿术前术后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近视立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显著增多且患儿立体视锐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治疗效果理想,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210 条记录 9/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