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下肢屈曲挤压联合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向;黄慧;方金东;刘静;方莉

    目的 评价一种改良心肺复苏(CPR)方法--双下肢屈曲挤压联合CPR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双下肢屈曲挤压联合CPR对11例心脏骤停(CA)患者实施CPR.11例患者中的例1是医生电话指导家属直接给予双下肢屈曲挤压联合CPR.11例中的另外10例首先采用标准CPR实施CPR,平均用时34 min;7例没有恢复自主循环(ROSC),3例ROSC,但再次CA,给予标准CPR 30 min没有ROSC,改用双下肢屈曲挤压联合CPR继续对10例患者CPR.结果 采用双下肢屈曲挤压联合CPR,平均用时8.1 min,11例患者中9例ROSC.终2例痊愈,6例存活出院,3例死亡.出院存活率8/11.结论 与标准CPR相比,双下肢屈曲挤压联合CPR在ROSC率、出院存活率等方面有一定优势.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在公众中普及.

  • 心电监护对心脏骤停时胸外按压复苏效果的分析

    作者:杨爱祥;方强;杨静;郑贞苍;陈鹏;王鑫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下胸外按压对院内心脏骤停(CA)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06~2011-02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40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心电监护组.复苏人员均经培训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常规组复苏人员自行控制胸外按压,心电监护组复苏人员在直视心电监护[主要看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波形]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两组胸外按压时均2 min轮换按压人员,观察两组复苏人员的每人次胸外心脏按压频率、每人次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每人次有效按压时间比例.结果 常规组共按压171人次,心电监护组共按压158人次;常规组按压频率、MAP、有效按压时间比例与心电监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16) 次/min vs(108±8)次/min,(78±15)mm Hg vs(86±13)mm Hg,(86±3.6)%vs(94±4.5)%,P均<0.05],心电监护组每人次按压频率低于常规组,且更接近指南中的100次/min,每人次患者MAP及有效按压时间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心电监护下胸外按压可以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按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成人 CPR 中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疗效的 Meta分析

    作者:邹勤华;钱会银;徐波;朱建良;周保纯;刘一韡;朱凌霞;刘励军

    目的:在成人心肺复苏术( CPR)中,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的应用是否优于肾上腺素尚未定论,本研究针对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进行荟萃分析。方法在Pub Med、万方数据库检索关于成人CPR联合或单独应用肾上腺素的所有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指标包括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 ROSC)率、入院存活率(或短期存活率)、出院存活率(或长期存活率)和神经功能预后。结果在检索到的191篇文献中,终纳入分析的有8项随机对照研究(共5740例患者),其中5项为院外心脏骤停( OHCA,5172例患者)研究,3项为院内心脏骤停( IHCA,568例患者)研究。依据患者心脏骤停( CA)初检测到的心律,分为室颤/室速( VF/VT),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顿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用肾上腺素组比较,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组能提高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入院存活率(短期存活率)(RR=1.15,95%CI=1.01~1.32,P=0.04),而ROSC率、出院存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联合用药组对于IHCA患者ROSC率(RR 1.30,95%CI=1.11~1.51,P=0.001)及短期存活率(RR1.23,95%CI=1.05~1.44,P=0.01)效果优于肾上腺素组。结论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较单用肾上腺素可明显提高CA患者入院存活率(短期存活率);对于IHCA患者,联合应用可提高患者ROSC率和短期存活率。

  • 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多因素Cox生存分析

    作者:赵梦龙;郭凯;张源波;马永刚;周荣斌

    目的 了解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患者的生存状况和一般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该类疾患的救治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三家三甲医院发生于院前和急诊科的63例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一般临床特征及病史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全面无反应量表评分、肾上腺素用量、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初始心律为反映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肾上腺素用量、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与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病死率呈正相关,全面无反应量表评分与其病死率呈负相关,初始心律为不可电击心律的患者较可电击心律患者病死率更高.

  • 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对小儿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作者:徐南平;章武强;林智亮;陈月;熊妍妍;郭兰芳;周能一;罗丽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CA)患儿不同时间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01 ~ 2015-12入本院急诊科1岁以内可用环抱法进行胸外按压的心脏骤停(心跳停止时间< 30 min)患儿105例,其中甲组38例,乙组26例,丙组20例;回顾性的选择2007-01 ~2011-12未行气管插管的心脏骤停患儿21例为对照组.结果 ①四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19、17.660,P=0.001).②甲组与乙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和ROSC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096、0.172,P>0.05).③甲组与丙组的初步复苏成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2,P<0.05).④甲组、乙组与对照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和ROSC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85、18.759,14.751、11.367,P<0.01).⑤丙组与对照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59,P>0.05).结论 院内抢救心脏骤停患儿推荐经5~10个循环CPR后行气管插管及气管内给药的复苏成功率明显优于15个循环CPR后行气管插管的患儿及未行气管插管的患儿.

  • 大黄萃取液对兔心肺复苏后脑组织NSE及S100β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董勇;褚韵赟;张希洲;徐雯

    目的 研究大黄萃取液对兔心肺复苏(CPR)后脑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复苏对照组和大黄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复苏对照组予生理盐水10 mL/d灌胃;大黄组予大黄萃取液5 mL/(kg·d)灌胃.分组处理一周后复苏对照组和大黄组大耳白兔经50 V交流电刺激诱发室颤制作CPR模型,2 h后处死;空白对照组直接处死.所有动物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S100β蛋白表达.结果 空白对照组、复苏对照组和大黄组脑组织中NSE阳性细胞数(n)分别为:5.39±1.47、10.26±2.58和8.80±2.66;S100β 阳性细胞数(n)分别为:4.58±1.87、8.65±2.51和6.73±1.7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复苏对照组和大黄组脑组织NSE、S100β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与复苏对照组比较,大黄组脑组织NSE、S100β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大黄萃取液可减少兔心脏骤停(CA)引起的脑组织NSE、S100β蛋白表达,对兔CPR后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丙泊酚预处理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作者:葛冬;谢学猛;徐剑锋;张锦程;吴燕丽;杨光田

    目的:了解丙泊酚(propofol)预处理对心肺复苏(CPR)后大鼠脑损伤及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影响。方法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①假手术组(Sham);②中长链脂肪乳组(Intralipid):经皮电刺激心外膜法诱导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CA持续6 min后进行CPR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CA前30 min,腹腔注射中长链脂肪乳(剂量同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③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组(Propofol):CA前30 min,腹腔注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10 mg/kg),其余操作同 Intralipid 组。ROSC 后24 h 观察大鼠生存情况并进行神经缺损评分;取脑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TUNEL 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结构损伤及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海马GRP78、XBP-1、CHOP及caspase-12蛋白表达。结果①与Sham组比较,Intralipid组与Propofol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上升(P<0.05),海马CA-1区HE染色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凋亡神经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Intralipid组比较,Propofol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下降(P<0.05),海马CA-1区病理损伤明显改善,凋亡神经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1);②Western blot 检测显示,与 Sham 组比较,Intralipid 组与 Propofol 组大鼠海马GRP78、XBP-1、CHOP及caspase-1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Propofol 组大鼠海马区XBP-1、CHOP 及 caspase-12蛋白表达较 Intralipid 组减少(P<0.01),GRP78表达增加(P<0.01)。结论丙泊酚预处理可以减轻复苏后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过度的内质网应激有关。

  • 硝普钠对CPR后大鼠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刘杰;邓超;黄国庆;邓跃林

    目的 观察硝普钠对心肺复苏(CPR)后大鼠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为提高CPR后微循环灌注寻找新的方法.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8)、对照组(n=8)和实验组(n=8).假手术组开胸并于实验开始的0 min、15 min和40 min分别向左心室内3次注射彩色微球.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电刺激心外膜法建立心脏骤停(CA)模型,并经CPR达到自主循环恢复(ROSC),对照组于自主循环恢复后15 min开始持续静脉泵入生理盐水4 mL/h和5%葡萄糖溶液2 mL/h;实验组于自主循环恢复后15 min持续静脉泵入生理盐水4 mL/h和溶解有硝普钠的5%葡萄糖溶液2 mL/h(硝普钠浓度为0.01 mg/mL).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致颤前、ROSC后15 min和40 min分别开胸行左心室内注射彩色微球.第3次微球注射后5 min处死大鼠,取心、脑、肾、胃、肠、肺等重要脏器,消化组织并回收微球,通过微球计数间接反映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假手术组3个时间点单位质量微球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和实验组复苏后15 min与致颤前比较,心、脑、肾、胃、肠等脏器单位质量微球数及肺脏单位质量微球数减少(P<0.05).③对照组复苏后40 min与复苏后15 min比较,心、脑、肾、胃、肠、肺等脏器单位质量微球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苏后40 min与复苏后15 min比较心、脑、肾、胃、肠等脏器单位质量微球数增加(P<0.05),肺脏单位质量微球数增加(P<0.05).结论 ①CA大鼠经复苏达到ROSC后,心、脑、肾、胃、肠的微循环血流量均减少.②硝普钠可以改善大鼠CPR后40 min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流量.

  • 院内心脏骤停后肌阵挛患者的神经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小华;郭敏;李杨;曹雯;张立平;牛宏涛;罗延年;李培杰;高雪花

    目的 评价心脏骤停(CA)后存活患者肌阵挛的发生率及影响肌阵挛患者神经预后的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0-03~ 2015-10入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ICU,年龄≥18岁的成人院内CA患者178例,按照Utstein模式采集患者数据,记录异常活动包括惊厥和肌阵挛,并将治疗方案、心脏监护、脑电图(EEG)监测、是否行治疗性低温进行登记.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肌阵挛分为两组,依据EEG监测有无癫痫样电活动将肌阵挛组分为癫痫性肌阵挛组和非癫痫性肌阵挛组.肌阵挛组采用脑功能评价量表(CPC)评价出院存活患者神经预后,并据此分为肌阵挛预后良好和肌阵挛预后不良两个亚组.同时分析影响患者神经预后的因素.结果 ①CA后肌阵挛发生率为24.2%.②肌阵挛组患者室速/室颤(VT/VF)发生率明显低于无肌阵挛组(37.2% vs.60.7%,P< 0.01).肌阵挛组CA绝对停止时间、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明显长于无肌阵挛组(分别为7.67±4.63 vs.4.47±3.72,P< 0.01;26.2±15.2 vs.20.5±15.0,P< 0.05).且两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肌阵挛预后良好组患者VT/VF发生率明显高于肌阵挛预后不良组(62.5% vs.26.4%,P< 0.05).肌阵挛预后良好组CA绝对停止时间、+ROSC时间明显短于肌阵挛预后不良组(分别为4.62±1.40 vs.8.36±4.84,18.0±10.1vs.28.1±15.6,P均<0.05).且两组入院时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3).此外,肌阵挛预后良好组患者平均年龄也明显低于肌阵挛预后不良组(57.4±10.7 vs.64.9±12.7,P<0.05).④肌阵挛预后良好组任何癫痫样活动、周期性癫痫样放电发生率明显低于肌阵挛预后不良组(分别为37.5%vs.90%,0 vs.56.7%,P均<0.01),肌阵挛预后良好组爆发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肌阵挛预后不良组(25.0%vs.70.0%,P< 0.05).⑤肌阵挛预后良好组ICU及住院间期明显长于肌阵挛预后不良组(分别为8 d、14.5 dvs.6d、9d,P均<0.01).⑥行EEG监测的38例肌阵挛患者中,3例(10%)癫痫性肌阵挛患者脑功能评分为CPC 2级,而5例(62.5%)非癫痫性肌阵挛患者脑功能评分为CPC 1级或CPC 2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A后存活患者肌阵挛发生率为24.2%,非癫痫性肌阵挛及住院间期较长患者预后明显优于癫痫性肌阵挛患者,但本研究确有3例入住ICU和住院间期较长的癫痫性肌阵挛患者预后良好.因此,延长生命支持有可能使这些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机会.

  • 主动脉弓输血在失血性心脏骤停兔复苏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郑汝钢;张旻海;菅洪健;梁国栋;钟涛;武钢

    目的 比较失血性心脏骤停兔复苏过程中,主动脉弓快速输血与中心静脉快速输血对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复苏效果的不同影响.方法 经股动、静脉联合快速放血构建失血性心脏骤停兔模型.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n=15):①主动脉弓输血联合胸外按压组(AAT组);②中心静脉输血联合胸外按压组(CVT组);③单纯主动脉弓输血组(SAAT组).维持15min心脏骤停状态后给予复苏.复苏过程予以胸外按压联合经股动脉置管至主动脉弓快速自体血回输(AAT),或股静脉置管至下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快速输血(CVT).SAAT组单纯给予主动脉弓快速输血、不联合胸外按压.全程连续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SBP、DBP、MAP和CVP),取不同时间点计算冠状动脉灌注压(CPP)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6h生存情况.结果 45只新西兰兔平均失血(79.18±11.79) mL后成功构建失血性心脏骤停兔模型.复苏阶段,在输血的第1、2、3分钟时间点,各组CPP分别为AAT组(61.24±33.00) mm Hg,(75.97±33.72) mm Hg,(73.17-32.74) mm Hg;CVT组(23.72±16.53)mm Hg,(27.25±21.10)mm Hg,(30.22±19.13)mm Hg;SAAT组(50.32±21.45)mm Hg,(60.93±25.07) mm Hg,(65.65±25.26) mm H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ROSC后第10、20、30分钟时间点,各组CPP分别为AAT组(92.75±25.64) mm Hg,(90.53±26.07) mm Hg,(86.47±20.83) mm Hg;CVT组(62.36±13.14)mm Hg,(62.94±11.75) mm Hg,(61.06±15.22) mm Hg;SAAT组(81.94±16.16)mm Hg,(84.82±8.92) mm Hg,(84.69±10.57)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3,P=0.001).各组动物ROSC率分别为AAT组(12/15) 80.0%、CVT组(10/15) 66.7%、SAAT组(12/15) 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18).ROSC后6h,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AAT组(5.0±0.41)h、CVT组(3.0±0.78)h、SAAT组(4.0±0.3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 失血性心脏骤停兔复苏时,经主动脉弓快速输血较经中心静脉快速输血产生更高的CPP,并提高了中位生存时间.

  • 七氟醚后处理减轻心脏骤停大鼠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恒杰;毛慧;蔡文伟;杨焰;魏红艳;黎博;卢远征;廖晓星

    目的 明确七氟醚后处理是否可以减轻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大鼠造成的脑损伤.方法 窒息法建立CA大鼠模型.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七氟醚(APoC)组、对照(CON)组.APoC组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即予以1MAC七氟醚吸入,CON组进行常规CPR.各组大鼠在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记录血压、心率,并于造模前、ROSC 1 h及ROSC 4 h行心脏超声测定心功能;于ROSC 24 h、ROSC 72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NDS)测定;于ROSC 72 h过量麻醉处死,分别通过TUNEL及Nissl染色测海马CA1区凋亡及存活细胞.结果 ROSC后两组大鼠平均动脉压、心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C 4 h APoC组左室后壁肥厚轻于CON组(P<0.05),舒张末左室容量大于CON组(P<0.01);APoC组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少于CON组(P<0.05),存活神经元多于CON组(P <0.05);ROSC 24 h及72 h APoC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CON组(P<0.05).结论 七氟醚后处理可以减轻CA大鼠造成的脑损伤.

  • 8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体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周海林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体会及分析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心脏骤停( CA )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新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 AHA)心肺复苏( 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予以患者CPR抢救。评价患者的CPR成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31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49例患者CPR失败,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8.75%(31/80)。在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上,心肺复苏成功组患者院内复苏比例高于失败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失败组,复苏开始时间及复苏持续时间短于失败组( P均<0.05);在发病原因上,急性呼衰组患者复苏失败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保证心肺复苏的及时性、规范性、有效性是提高抢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同时,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及发病原因均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

  • 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与脑复苏的现状

    作者:孙漓

    脑复苏的疗效直接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的预后,选择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估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方法,探索除亚低温治疗外更具前景的脑复苏措施将使脑复苏取得更理想的效果,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孙占朋;廖晓星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和心肺复苏(CPR)长期以来都是急诊医学中的研究热点.由于CA发生突然,难以进行临床对照试验,因而动物实验不可或缺,建立一种能够大限度模拟临床的动物CA模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常用于CA和CPR研究的实验动物大致分为小动物,如大鼠等;中等动物,如家兔等;大动物,如猪、犬等.而就CA诱发方式而言,有电击法、窒息法、钳夹大血管法等.本文就国内外对CPR动物模型的基本要求、种类、制作方法及其特点等予以综述.

  •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心脏骤停犬血管内皮的影响

    作者:刘荣;廖晓星;李欣;胡春林;黄国庆;戴刚;伍贵富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干预心脏骤停(CA) 犬后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颅内微循环的变化,探讨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心外膜电致颤诱发16只比格犬CA,经心肺复苏(CPR)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随机选8只行3次1 h EECP干预,8只为对照(Con)组.各时间点采血,用ELISA法测血清ET-1、NO浓度,并观察颅内微循环.结果 血清ET-1浓度、ET-1/NO比值在ROSC后EECP组比Con组低(P<0.05或P<0.01),血清NO浓度EECP组比Con组高(P<0.05或P<0.01).反搏后颅内微循环灌注量EECP组比Con组升高(均P<0.01).结论 EECP可升高CA-ROSC犬血清NO浓度和降低血清ET-1浓度,降低ET-1/NO比值,改善内皮舒缩功能,增加颅内微循环灌注量.

  • ERK 信号通路阻断剂 PD98059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远期生存和脑组织活性氧的影响

    作者:卓晓军;李诺;覃涛;阮氏芳英;谢露;陈蒙华

    目的:探索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阻断剂PD98059(PD)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后大鼠远期生存和脑组织活性氧(ROS)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采用经食道交流电刺激的方法诱导大鼠发生心室颤动( VF )、建立 CA/CPR 模型,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32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n=16),分别给予PD(0.3 mg/kg,干预组)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ROSC后72 h内两组大鼠的生存情况。第二部分:另选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n=24),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再观察ROSC后12、24、48、72 h四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大鼠6只,取脑组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OS水平。结果①干预组生存时间(44.25±23.28)h较对照组(25.31±23.52)h明显延长(P<0.05);干预组大鼠在ROSC后12、24、48和72 h累积生存率较对照组升高( P<0.05)。②干预组和假手术组在12、24、48和72 h的ROS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ROS于24 h达高峰。结论 ERK信号通路阻断剂PD可延长CPR后大鼠的生存时间,明显降低脑组织ROS水平,对复苏后动物的远期生存状态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 苏州与法国斯特拉斯堡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质量比较

    作者:朱建良;刘励军;Phillips Sauder

    目的:比较我国苏州地区与法国斯特拉斯堡院外心脏骤停( CA)患者生存链具体环节完成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比较苏州地区十家综合性医院(苏州组)与法国斯特拉斯堡新民众医院(斯堡组) ICU收治的CA患者院前心肺复苏( CPR)质量,以及入住ICU后患者48 h内,其血压( BP)、血氧饱和度( SpO2)、二氧化碳分压( PaCO2)、血糖和体温等集束化治疗质量的差异。结果在院前急救环节的质量方面,斯堡组患者中44%接收了旁人实施心肺复苏,而苏州组中只有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斯堡组患者CA至CPR时间和CA至恢复自主循环( ROSC)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 min和27 min,而苏州组患者上述相关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15 min和40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在复苏后集束化治疗方面,斯堡组患者CA后6 h PaCO2达标的比率(61% vs 27%)和48 h内的达标率(59% vs 29%)均明显高于苏州组(P<0.01)。另外,斯堡组患者接受治疗性低温的比率(88% vs 57%)、达到目标温度的比率(84% vs 13%)及低温达标率(44% vs 7%)均明显高于苏州组( P均<0.01)。结论苏州地区院外CA患者生存链总体质量明显低于西欧发达地区,尤其是院前急救质量差距大,而院内低温治疗实施率和质量还需提高。

  • 医务者向家庭成员传授CPR <1%的反思

    作者:王立祥;王一镗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一类直接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急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恢复心脏规律舒缩和泵血功能的主要抢救方法,如何在黄金抢救时限内及时进行CPR,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转归[1-2].鉴于心源性猝死80%发生于院外、家庭,作为第一目击者的家庭成员就担负了实施CPR的重任[1],向家庭成员普及CPR是提高CPR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 五指山幼猪窒息心脏骤停模型复苏生存率的研究

    作者:吴彩军;李春盛;杨军;郭志军;殷勤;杭晨晨;张奕

    目的 研究五指山幼猪窒息心脏骤停(CA)模型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探索在复苏生存率研究中此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30只五指山幼猪通过在呼气末堵塞气管插管制作窒息心脏骤停模型,非干预时间8 min后行标准心肺复苏(CPR).根据自主循环恢复(ROSC)情况将30只五指山幼猪分为ROSC组与非ROSC组.计算复苏成功率,观察24h生存率状况.结果 30只五指山幼猪ROSC组12只,非ROSC组18只,复苏成功率40%.采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生存表均值(12.083±2.428)h,95% CI(7.324,16.842);生存表中位数(8.000±5.196)h,95% CI(0.000,18.184).结论 五指山幼猪窒息造成的心脏骤停模型可重复性强,成功率高,其复苏成功率与24h生存率与临床情况类似,能够满足CPR后生存率等方面的研究.

  • 联合用药在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保护中的应用

    作者:姜丽静;李响;李京波

    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是首次心肺复苏(CPR)成功病例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肾上腺素是CPR过程中常用的药物,然而,单独使用肾上腺素可能加重复苏后心功能不全.联合用药有望减少相关不利影响,改善复苏后心功能.本文综述联合用药在CPR后心功能保护中的应用评价.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