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张正真: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学保健,身心健康在老年大学6年间,张正真学了4年的中医基础,又学了2年的中医保健,上课认真,学以致用.通过专业老师的精心授课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她深深体会到:上老年大学学习乃是人生中的一大乐趣,既掌握了保健知识又增强了体质.张正真说:以前自己和家人对“吃”很随意,后来经过老师的授课指导,知道如何根据节气安排食物,讲究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加上适度锻炼和经常旅游,现在她不仅体重下降了7千克,而且身心俱佳,气色也比以前好许多.
-
什么是“肝木反侮肺金”
这对大部分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们都是个考验.我把这个道理给翻译成通俗的版本,就是:“情绪的紊乱,会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行”.当然,这也就是个大概的翻译,只能说大致如此.
-
刮痧之妙,当三法合用
刮痧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特制的水牛角刮痧板涂抹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润滑剂,针对不同的疾病,在人体脊背、颈部、胸腹、肘窝,胭窝等部位或经穴处的皮肤表面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的反复刮拭,直到皮肤出现红色或青紫瘀斑、瘀点,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
指引我们健康的核心力量--五行功法
同阴阳律一样,五行生克制化律也是中医基础的、核心的理论.不懂得阴阳五行律,就不懂得中医,也就无法运用中医的包括气功的理论去有效地指导医疗和健身的实践.所以阴阳五行律也是养生的根本指导思想.上期介绍的阴阳功法和本文介绍的五行功法,都是养生益寿的重要方法.
-
我院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和体会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医基础理论核心的“整体观”和“中医辩证法”相结合,开创具有中医特色的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为理论指导的护理技能.中医护理强调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整体观念.但据文献报道[1],中医院护士几乎都毕业于西医院校的护理专业,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和娴熟的中医操作技能.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的开展情况不够普及,经调查显示,护士选择偶尔采用、常规开展的分别为54.1%和26.1%,而选择广泛开展的只有9.2%[2].
-
中医舌诊在临床疾病诊治中的意义与应用
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探讨了舌诊的临床意义及在内科等临床疾病中的应用.舌诊能够揭示疾病的本质变化(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部位的深浅、区别病邪的性质、推断病情进退),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对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
浅探用"系统论"分析《伤寒论》之意义
处在西方科学与科学哲学掌握话语权的时代,中医有必要引入一些现代科学方法来向世人展示和证明中医的现代科学性,系统方法学的出现给中医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选择把<伤寒论>作为两者结合点,势必对深化理解经典、推动中西医结合及中医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
高血压病诊治的整体观
本文通过从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理法方药整体观的探讨,阐明在高血压病的诊治过程中应注重整体审查,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以及饮食习惯、体质特征审证求因,辨证分型,合理用药,更好地指导于临床.
-
滑脉可主蓄血证的原因分析
《濒湖脉学》为明朝中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晚年所著,该书将临床复杂的脉象总纳为27种,并将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濒湖脉学》中滑脉的主病为“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1]”。论及滑脉可主蓄血证,与通常认为蓄血证主瘀、脉象常见涩脉等相悖,与目前的痰瘀相关等学说[2]也有差异。鉴于此,本文结合文献典籍与临床经验,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探析。
-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方法探讨
中医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生须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可初步运用中医知识以及针刺、艾灸等方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但因教学课时少、内容多,导致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缺乏认同感,甚至产生偏见而放弃学习.如何对西医院校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中医学带教,始终是中医教学老师面临的难题.笔者从事中医教学、科研30余年,总结目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同道们商榷.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4月,是国内成立早的国家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建所20多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术期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队伍精干、条件先进,在中医理论研究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机构.建所以来,共承担国家级、部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20余项;获得国家级、部局级科技成果27项,院级科技成果45项.该所于1995年创办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
《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WJTCM)征稿
《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Worl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JTCM)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国际化中医药英文期刊,将建立起沟通东西方医学交流的桥梁,主要内容聚焦于中医药领域的现代科研成果和尖端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包括中药现代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针灸研究(具体内容见下文)。为保证并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WJTCM注重组稿策划,以全新的视角特邀中医药界专家及国际学者为期刊撰稿,以促进期刊的快速发展。鉴于您在中医药领域已取得的杰出成就,现诚邀您在百忙之中不吝赐稿!
-
走近“973”——肝藏血主疏泄——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
王庆国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在著名中医专家刘渡舟教授指导下完成硕士、博士学业,1988年获医学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中医基础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现为北京中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两项国家重点基础研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
-
艾滋病中医基础研究实践与思考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传统医学没有明确的记载,近年来根据其传播方式、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多属于中医"疫病""伏气温病""虚劳""阴阳易"等范畴.随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深入,医家们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等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在艾滋病中医基础研究的实践,探讨艾滋病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中的指导作用.
-
关于中医学"四大经典"命名的探讨
"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经常提到的术语,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本科教学、西学中以及科研、医疗中.但究其命名的涵义和内容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混淆了著作与疾病、理论与临床的概念.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看法,望批评指正.
-
中医基础理论视觉化的探讨与研究
信息视觉化是视觉设计领域中近年被越来越关注的新领域,中医基础理论的视觉化,把抽象的中医内涵和基础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能够打破人们了解和学习中医的阻碍.故研究目前中医基础理论表现的现状,比较视觉化的不同实施方向,包括图片展示、视频录制、动画制作等,发觉动漫的形式在表现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有着可塑性强、元素丰富、通俗易懂、视觉识别率高等优势,因此利用动漫形式表现中医基础知识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由此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视觉化的可行性和多种设计思路.
-
2004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索引
-
关于中医基础类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思考
根据《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部分来稿中存在的论文基本要素不符合规范要求、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等问题,指出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增强标准化、规范化意识,帮助科研工作者掌握科技论文的规范化,从而提高写作技巧.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年征订启事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主任委员 孟庆云副主任委员 吕爱平 许有玲 程昭寰 潘桂娟 刘艳骄学术顾问 共30人(按姓氏笔画为序)邓铁涛 王永炎 王安民 王玉川 石学敏 任继学 沈自尹 陆广莘佘 靖 吴大真 张瑞祥 李振吉 李经纬 余瀛鳌 季钟朴 陈可冀周仲瑛 房书亭 姚乃礼 胡之璧 赵伟康 姜廷良 阎孝诚 唐由之高 德 侯 灿 董建华 程莘农 韩济生 路志正 裘沛然委 员 共82人(按省市自治区分配,按姓氏笔画为序)于友华(北京) 马 飞(陆军) 马 骥(辽宁) 马超英(江西) 孔令诩(北京)方肇勤(上海) 方 耀(香港) 王 力(北京) 王庆国(北京) 王承德(北京)王 琦(北京) 王 健(北京) 王 健(安徽) 刘保延(北京) 刘彤华(北京)刘艳骄(北京) 刘燕池(北京) 刘红星(青海) 刘 良(香港) 刘鲁明(浙江)白兆芝(山西) 齐 鸣(北京) 吕爱平(北京) 乔明琦(山东) 孙永章(北京)朱邦贤(上海) 张士卿(甘肃) 张莅峡(北京) 张瑞贤(北京) 张伯礼(天津)宋开源(四川) 宋剑南(北京) 沈绍功(北京) 沈汉澄(浙江) 李俊龙(北京)李树珍(北京) 李 锐(内蒙) 李德新(辽宁) 吴 萍(北京) 苏 礼(陕西)邱德文(贵州) 何绍奇(北京) 陈贵廷(北京) 陈瑞春(江西) 陈大舜(湖南)陆付耳(湖北) 陆寿康(北京) 项 平(江苏) 林昌全(上海) 林天冬(海南)林信宜(台湾) 杨牧祥(河北) 杨宝琴(北京) 孟庆云(北京) 周铭心(新疆)周超凡(北京) 肖诗鹰(北京) 金敬善(北京) 阎晓天(河南) 洪 净(北京)哈木拉提*吾甫尔(新疆) 胡海翔(空军) 胡庆和(宁夏) 赵玉庸(河北)高文柱(北京) 高荣林(北京) 梁菊生(北京) 烟建华(北京) 徐 琦(北京)涂瑶生(广东) 高金亮(天津) 黄龙祥(北京) 黄汉儒(广西) 曹洪欣(黑龙江)钱彦方(海军) 黄世林(辽宁) 隋殿军(长春) 程昭寰(北京) 赖世隆(广东)蔡光先(湖南) 潘桂娟(北京) 戴西湖(福建)特约编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王丹驰 王新波 冯军军 秦 秋 喻长远名誉主编 王永炎主 编 孟庆云副主编 吕爱平 许有玲 程昭寰 潘桂娟 刘艳骄社 长 吕爱平(兼)编辑部主任 刘艳骄(兼)编辑部副主任 于 峥读者服务部负责人 敖丽英广告发行部负责人 黄晓华办公室负责人 刘桂梅对外合作联络部 刘艳娇(兼)财务部负责人 陆建华编辑 孟庆云 刘艳骄 于 峥 鞠大宏 刘桂梅特约编辑 潘桂娟 刘 洋 秦 秋特约校对 秦 秋 施淑华美术编辑 敖丽英电子编辑 黄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