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滑脉可主蓄血证的原因分析

    作者:刘艳艳;李柳旬;李卫青;马全庆;廖文生

    《濒湖脉学》为明朝中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晚年所著,该书将临床复杂的脉象总纳为27种,并将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濒湖脉学》中滑脉的主病为“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1]”。论及滑脉可主蓄血证,与通常认为蓄血证主瘀、脉象常见涩脉等相悖,与目前的痰瘀相关等学说[2]也有差异。鉴于此,本文结合文献典籍与临床经验,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探析。

  • 桃核承气汤治疗蓄血证探微

    作者:温桂荣

    桃核承气汤不但能活血化瘀,而且能通下瘀热,使瘀热迅速从下排出.凡是由血滞、血瘀引起的病变,无论病变在脏在腑,或在经脉之间,只要病机吻合,均有一定疗效.本方不但可治妇科痛经、产后恶露不绝,而且还可用于治疗痛经、产后恶露不绝、子宫肌瘤、高脂血症、肝硬化等疾病.

  • 外感病蓄血证治源流及辨析

    作者:刘兰林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轻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分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 试论外感病蓄血证的源流及辨治

    作者:刘兰林

    1 蓄血证源流追溯与证治浅析 1.1 源流追溯 蓄血证始出于《伤寒论》。伤寒蓄血,太阳病篇和阳明病篇均有论述。概括而言,是以桃核承气汤治蓄血轻证,抵挡汤、丸治蓄血重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对温病蓄血进行了阐述,如吴又可在《温疫论*蓄血》中指出:“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腐为黑血。”其临床表现是: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至夜发热,昼日热减,治疗宜桃仁承气汤。吴氏还注意到蓄血证要观察大便的情况,强调“便色如漆,大便反易者,是结粪得瘀而润下,结粪虽行,真元已败,多至危殆。”对此,郑重光《温疫论补注》提出救危治法:“急当温里以固气。”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21条曰:“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叶天士则提出:“夏月热久入血,多蓄血一证。”这些认识和《伤寒论》相得益彰,使得外感病蓄血证辨证论治趋于完善。 1.2 证治浅析 伤寒蓄血分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又有轻重两证,轻者表现为少腹急结,神志如狂,小便自利;重者证见少腹硬满,其人发狂,小便自利,脉沉结等,病因病机皆为太阳受病后,外邪随经陷入膀胱,与血相结所致。而阳明蓄血是邪热与宿有的瘀血相结下焦,故证候表现与太阳蓄血不同,非神志如狂发狂,而是健忘;不是小便自利,而是大便黑硬易解。由于蓄血在少腹,故皆见少腹急结或硬满。可见辨太阳蓄血是以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为要点,而辨阳明蓄血是以大便异常为关键。《温疫论》论疫病蓄血继而有所发挥,突出观察大便的“结粪”和“黑易”两种情况,胃实结粪者可用活血化瘀之法,便色如漆反易者,治疗则不宜再行攻瘀,否则有气随血脱之危候出现。《温病条辨》直接指明蓄血证的辨证要点为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并就蓄血证的瘀血溢于肠间的大便黑易等症,提出具体治疗方药,弥补了吴又可的缺憾。

    关键词: 蓄血证 外感病
  • 论蓄血证病因及病机特点

    作者:何赛萍

    蓄血证始载<伤寒论>,由太阳之邪化热内传与瘀血相结,称为太阳蓄血证;由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称为阳明蓄血证.后世医家对蓄血证又有新知,<重订伤寒补天石*续集>:"蓄血者,瘀血蓄结于内也.

    关键词: 蓄血证 病因 病机
  • 名老中医白长川教授论伤寒血分证

    作者:李牧;曹魏;白长川

    伤寒传变以六经为主,兼论卫气营血,入里则以寒化为主,营血亦然;温病传变以卫气营血为主,兼论六经,入里则以热化为主,六经亦然.寒热错杂而气机不畅,是导致伤寒入里成蓄血证的原因,温病传变入里,气血两燔则导致动血证.二者的区别在于初始所感寒温邪气,对人体阴阳二气的影响,寒则伤阳,热则助阳,终导致伤寒、温病治疗的分歧,伤寒重在“扶阳气”,而温病则“顾阴液”.

  • 《伤寒论》蓄血证辨析

    作者:王鹏

    系统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蓄血证的古今之争,认为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皆可出现蓄血之证.蓄血证的产生与病人的血络受损有关.其治疗以攻下逐瘀为大法,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为代表方,只要符合蓄血证的病机,很多现代疾病都可以参考蓄血三方的治疗.

  • 抵当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疗效观察

    作者:王康锋;张立娟

    老年性痴呆亦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抵当汤加减治疗瘀阻脑窍型AD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活血化瘀法治疗精神分裂症22例

    作者:张晓桦

    祖国医学有关瘀血与精神病关系的记载历史悠久、渊源深远.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提出,癫狂的病机是由于"气血凝滞".《内经》说:"血者神气也",也说"脉舍神".《素问·调经论篇》提出"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又说"血有余则怒,不是则悲".以及《伤寒论》云"热结膀胱"、"热入血室"、"蓄血证"等条文都明确说明了两者的关系.我院按1991年昆明修订的《标准》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精神分裂症(证属气滞血瘀型)22例,取得初步经验,总有效率81%.

  • 张仲景蓄血证相关理论对老年性痴呆治疗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康锋

    伤寒论蓄血证相关理论是张仲景治疗瘀血证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较为完善,理法方药齐备,对后世血瘀证的治疗影响深远,直至目前该理论对临床医生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所使用的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依然是临床常用的方剂.

  • 《伤寒论》对血证的治疗原则

    作者:尚赵君;范宏元;曹俊岩

    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了血证证治理论.诸血证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各异.既立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法为<伤寒论>治血明训,又示透热解表、温经固摄固脱止血、疏达表里调血及针刺疗法亦为治血良法,这些重要原则对血证的临证辨治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

  • 蓄血证病位辨析

    作者:陈林榕

    蓄血证始载<伤寒论>,由太阳之邪化热内传与瘀血相结,称为太阳蓄血证;由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称为阳明蓄血证.由于后世医家对蓄血的部位意见不一,蓄血证蓄血的部位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发现,历代医家通过将蓄血证的病位具体到人体某一个部位的方法来认识蓄血证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 《伤寒论》下焦蓄血证病位探析

    作者:温桂荣;邱明义

    自古以来对<伤寒论>下焦蓄血证的探讨,阐发其奥理十分精彩,各有各的发挥,各有各的立论依据.这除了是各专家学者的临床经验不同之外,主要原因还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探讨问题,很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效果和结论.抛除成见,客观来说,蓄血证不可能只在膀胱而不涉及邻近脏腑.在临床上常见的产后妇人瘀血发热,慢性结肠炎便血绵难愈等,就是明证.明乎此,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 论蓄血证的形成机理及临证特点

    作者:何赛萍

    蓄血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诸多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既存在于外感热病中,而又见于内伤杂病中,必须具备"热"与"瘀"的表现.从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角度,剖析<伤寒论>中蓄血证的概念.认为蓄血证广泛地存在于心脑血管、泌尿、生殖、肿瘤、损伤、妇科、急腹症、内毒素血症等多系统疾病中,治疗蓄血证的经方在目前临床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 蓄血证 <伤寒论>
  • 陈泽东论太阳病

    作者:杨木锐;秦玉龙

    近代天津名医陈泽东所著《国医伤寒课义》论太阳病,以表里轻重提纲挈领,如他论“太阳病”重视表里轻重之病,以求“条目清晰,俾令读者易记易明,而适用也”.太阳在表之病分列中风、伤寒、温病,并有轻重之分,不仅分述了仲景治中风与伤寒之正方桂枝汤、麻黄汤,而且还补充了温病治法与处方.太阳在里之病分列蓄水为轻证、蓄血为重证,蓄水之证治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及猪苓汤,蓄血之证治以桃核承气汤与抵当汤.

  • 蓄血证大鼠模型血清及血浆中炎症及凝血指标的研究

    作者:陈光晖;陈子珺;陈德兴

    目的 研究蓄血证大鼠模型的炎症相关指标(IL-1β、IL-6、IL-4、IL-10、TNF-α、IFN-γ、SOD、MDA)及凝血相关指标(PT、TT、6-Keto-PGF1α、TXB2、ET-1、NO、t-PA、PAI-1)的变化,探讨相关指标与蓄血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间隔24h两次鼠尾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复制蓄血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体温、全血及血浆黏度变化,并检测相关炎症指标和凝血指标.结果 在第二次给予LPS后,多数大鼠体温上升;2h后大鼠的血液黏度增加为显著;3 h内,模型组大鼠的PT、TT值先逐渐下降,然后又逐渐上升,其在2h附近达到低点.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2h组、3h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IFN-γ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值、SOD值、MDA值、t-PA含量值、PAI-1值、t-PA/ PAI-1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模型组大鼠血浆中NO、6-Keto-PGF1α值、TXB2、6-Keto-PGF1a/TXB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T-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造模后2h,大鼠血清及血浆中炎症及凝血相关指标的相应改变,表明大鼠呈现出“瘀”“热”互结状态,与中医蓄血证有一致性.

  • 蓄血证的部位探讨

    作者:黄爱军;周庚生

    蓄血证早的概念应该是血瘀证,即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血和脉关系密切.<素问·调经论>曰:"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这即是瘀血的原始概念.张仲景在前人血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外感热病的特征,提出了蓄血证的理论和论治大法.<伤寒论>论述蓄血证的原文有4条,提出的汤证共3个,桃核承气汤证是其中的一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条)".从原文看蓄血的部位似在膀胱和少腹,但历代医家对其争论较多.我们通过对桃核承气汤的研究,认为蓄血的部位应为血脉.

  • 蓄血证“寒温两派”辨治浅析

    作者:董阜挺;林敏;曹灵勇

    蓄血证的辨治主要包括病机病位认识、证候辨识、治疗原则及选方施治.其辨治体系以仲景六经辨证为主,温病学派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为辅.本文以《伤寒论》辨治蓄血证的体系为基础,阐述温病学派对伤寒蓄血证辨治的继承及创新.在比较归纳蓄血证寒温辨治异同的基础上,使蓄血证的辨治思路更加清晰完整.

  • 桃核承气汤对热瘀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的影响

    作者:何赛萍;徐晓东;高欣杰;孔丽娅;王德军

    目的:观察了桃核承气汤对热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大鼠内毒性热瘀证模型基础上,检测桃核承气汤对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的影响.结果:桃核承气汤能明显地改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对抗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作用.

  • 论蓄血证及动物模型的制作

    作者:何赛萍;徐晓东;楼正青;徐孝平;毛黎明

    论述了蓄血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并根据其临床特点,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蓄血证"动物模型.通过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的对照观察,表明造模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比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比正常组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比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符合"蓄血证"血液呈高凝状态的病理特征.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