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析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

    作者:黄友华

    目的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对普及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看法和建议,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武汉地区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了解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大学生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网络媒体和书本知识.急救理论知识的错误率高达58.3%,93.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急救护理知识,渴望得到专业的教育和培训.结论 对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非常必要,使他们掌握正确的院前急救措施,以减轻伤害,降低死亡率.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应当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以教学计划为主,多种形式为辅.

  • 效能水平与社区居民现场急救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玉梅;郝正玮;赵雅宁;郭霞

    目的 分析效能水平与社区居民现场急救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唐山市四个社区1 296例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效能水平评测,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人口学资料及现场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能力进行评测,并对社区居民现场急救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自我效能高、中、低三组社区居民急救知识知晓率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效能高水平组的急救态度及行为方面正确率较高,大多在42.8% ~85.9%之间,中、低两组急救态度及行为正确率较低,分别为27.3%~61.2%和14.6%~45.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文化程度水平低、没有参加过相关急救培训是影响社区居民现场急救能力的危险性因素(P<0.05).自我效能高水平是影响社区居民现场急救能力的保护性因素(OR=0.556,P=0.000).结论 高效能水平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现场急救行为和态度的正确实施,提高其急救能力.

  • 维和官兵烧伤常识问卷调查和干预研究

    作者:郑新华;李钦;袁跃彬;张跃民

    目的 全面了解维和官兵面临突发烧伤状况时应急处理能力并予以提高.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700名维和官兵进行现场调查和烧伤认知常识考核.随后通过多媒体教学,急救专家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干预,6个月后重复调查和考核,比较干预前后考核成绩差异.结果 干预前,维和官兵考核得分(51.99±13.12),军龄、文化程度、人员类别、兵源对考核成绩均无影响(P>0.05).干预后,维和官兵考核得分(80.52±17.58),与考核前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文化程度、人员类别对考核成绩有影响,大专及以上学历组高于高中或中专组(P<0.01),干部组高于士兵组(P<0.05)和士官组(P<0.01).结论 维和官兵的烧伤急救常识干预前明显缺乏,先进的培训方法加上准战争条件下较高的学习热情可以显著提高部队官兵的烧伤急救能力.

  • 现场急救和途中监护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

    作者:罗银秋;陈雯玮;杨海妮;罗丽芳

    院前急救在急诊医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而现场急救和安全转运更是院前急救的重点工作.

  • 现场急救情境教学在急诊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作者:潘李芬;石曼;代清;任虹

    目的:探讨现场急救情境教学应用于急诊护生临床带教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急诊科实习护生242人为实验组、2011年急诊科实习护生235人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现场急救情境教学带教,对照组采取常规带教,比较2组出科考试优良率。结果实验组护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程序、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现场急救情境教学用于急诊护生带教可明显提高护生的急救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培养护生临床思维和团队精神,也能激发护生对临床实习的兴趣。

  • 基层教师对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及需求的调查分析

    作者:黄翠枝;龚光梅;马桂兰;张琼

    目的 了解基层教师对急救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需求的现状,为基层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与推广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本地实验初中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基层教师对急救常识和技能均有一定程度的知晓且对紧急避险方面的知识知晓率较高,对急救技能的知晓率均较低.9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公众和特殊人群均需要或非常需要接受急救技能的培训.结论 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培训模式,从而提高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

  • 沈阳市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技能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钟灵毓秀;邱雪姣;钟贵良

    目的:了解沈阳市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需求,为开展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提供参考依据;为高等院校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运用非定额抽样的方法,在沈阳市随机抽取5个非医学类院校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救电话的知晓率达到了87.1%,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的非医学类大学生对急救电话的知晓情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有91.1%的大学生渴望了解急救知识希望学会自助互救技能,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求和态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因素对颈椎伤伤员的搬运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查对象对现场急救相关知识的总体得分较低。结论:沈阳市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总体知晓率低,有接受相关培训的意愿,高校应尽快开设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需求。

  • 126例猝死患者现场急救情况临床分析

    作者:蔡敏;邓之驹

    目的 探讨分析126例猝死患者的现场急救措施及经过,总结抢救经验,改进不足,提高现场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来我区急救中心出诊抢救的126例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中11例复苏有效(8.73%);115例复苏失败(91.3%);其中11例家属放弃抢救(8.73%);104例抢救无效后死亡(82.5%).11例复苏成功的患者均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及时呼救或现场即有目击者行徒手CPR术.结论 猝死病人的现场抢救十分重要,包括早期识别和呼救、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的"四早",是猝死病人的"生存链",环环相扣.

  • 烧烫伤的现场急救要点探析

    作者:祝延峰;崔娜

    现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有被烧烫伤的,有的烧烫伤程度很严重,甚至只能在医院进行植皮手术,这些都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学习烧烫伤的现场急救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谈谈烧烫伤的不同程度以及一些应急方法.

    关键词: 烧烫伤 现场急救
  •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统计分析探讨

    作者:伍元辉

    目的:总结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和护理方法,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通过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9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现场的急救状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按脑损伤伤情轻重分级标准进行评估,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措施以后仍死亡的有6人,院前死亡率为6.12%.结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采取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 重型颅脑外伤30例急救分析

    作者:谭昌盛

    目的:根据医师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处理;方法:收集近5年来重症颅脑患者的临床救治资料,随机抽取30例作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在本组30例重型颅脑患者中,有15例患者经过急救治疗后效果显著,器官各功能恢复良好,没有很大的障碍出现,占50%;有5例患者经过急救治疗后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器官功能障碍,但是日常生活中,患者基本可以能够自理,处于中残的状态,占16.6%,有4例患者患者经过急救治疗后生活不能自理,处于重残状态,占13.3%;有3例患者经急救后呈植物状态,占10%,有3例患者急救无效死亡,占10%.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可以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有临床价值,而在临床急救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掌握大量的措施和合理的方法.

  • 脊髓损伤的现场急救护理体会

    作者:康跃

    颈、腰椎骨折是比较常见的外伤性疾病,主要源于坠落伤、交通伤、暴力袭击,一般需要院前现场急救后再转送医院救治.现场救护效果能直接影响患者脊髓康复效果,不当的现场处理甚至会导致患者终身残疾和死亡.本院于2013-2015年成功救治20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笔者根据过往经验主要浅谈脊柱脊髓损伤的现场急救与护理的体会,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一起群体外伤的急救与护理

    作者:吕玉昭

    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生活节奏加快,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群体事件的发生,使现场急救,途中医疗监护及院内强化救治有了很大提高,挽救了伤病员的生命,现将一起群体外伤的救治与护理介绍如下:

  • 严重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简钢仁;陈妍;林艳;郑若菲;林羽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严重创伤患者人口学资料及预后与病情、现场救治措施的相关性,为严重创伤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6月福建省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785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车祸患者构成比66.7%、死亡构成比64.9%;车祸伤患者发病集中于18:00-0:00,高处坠落伤集中于10:00-12:00和16:00-18:00;爆炸伤发病集中于10:00-18:00;其他类型集中于6:00-0:00。年龄、休克指数分值、GCS 分值、ISS 分值是死亡的保护性因素;现场包扎固定、气管插管、补液、吸氧是其危险性因素。结论:不同类型严重创伤的发病时间有差异,预后与现场救治措施密切相关,并受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影响。

  • 骨髓腔输液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作者:刘兴涛;白鲲鹏;梁国挺;覃海森;李晓锋;叶泽兵

    目的:研究和评价骨髓腔输液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救时无法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而又急需输液治疗的创伤危重成人患者36例,对其进行骨髓腔输液,通过通道建立时间、测量血压、判断周围静脉充盈度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均在快速输液后血压回升,外周静脉充盈度良好.结论:骨髓腔输液对危重创伤患者可迅速建立输液通道,达到快速补液、用药的目的,在创伤急救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院前急救的程序化护理

    作者:刘丽芳;刘佩璇;肖晖;郭伟

    重型颅脑损伤以突然发病、病情危重、变化急骤、死亡率高为特点,进行有效的现场急救和及时合理的转运,对颅脑损伤病人的后续治疗和提高治疗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汶川地震中颅脑损伤现场急救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浩;陈海锋;李国平;杨朝华;游潮

    目的 探讨"5·12"汶川大地震中颅脑损伤伤员现场伤情特点和急救中的经验教训,为地震致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自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后在重灾区北川和安县现场急救的120例颅脑损伤伤员的临床资料,对致伤原因、伤情分类、救治方法 、合并症、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伤员中70例因头皮挫裂伤仅予现场处理,清创缝合,预后良好,余伤员急诊处理后转入后方综合性医院住院治疗.住院伤员行开颅手术治疗40例,非手术治疗10例,住院5~16d后康复出院46例,死亡4例.结论 现场正确处理判断地震致颅脑损伤伤员伤情且积极救治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并可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减少损失.

  •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现场急救与转运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发桐;赵雨蒙

    目的 观察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现场急救与转运的应用效果,探讨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连云港市急救中心急救处理的1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140例同期自行就诊的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由患者家属自行送往医院,院前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直接接受急诊科的诊治;观察组采取建立联系通道、现场急救、转运干预等院前急救及转运措施.结果 对照组就诊距离为(5.33±2.04)km,短于观察组的(8.77±3.15)km(P<0.05);观察组就诊时间为(14.89±4.03)min、院前并发症7.14%、死亡率2.14%,低于对照组的(49.34±8.38)min、15.71%、7.14%(P<0.05).结论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现场急救与转运能够缩短就诊时间、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途径,院前急救措施是脑出血治疗的重要步骤.

  • 惠州市188例院前猝死特点分析

    作者:李署湘;王国标;张舜玲

    目的:探讨惠州市院前猝死特点,提高惠州市院前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惠州市2000-01~2003-12期间院前死亡病例,对资料完整且符合猝死诊断标准的188例院前猝死病例的临床特征及其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88例猝死患者中,男性115例(61.17%),女性73(38.83%),男女比例1.58:1,随年龄增大,死亡数增多.以冬、春季多发,夜间(63%)多发.结论:对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指导及医学监护、普及急救医学知识,加强第一目击者抢救能力,完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争取抢救时间,提高复苏技术是大限度抢救病人,减少死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猝死 现场急救 复苏
  • 地震灾害的应急医疗救援

    作者:姚晖;兰平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瞬间导致了巨大人员伤亡和医疗设备损坏.面对震后灾区出现的大批伤员,急需派遣医疗队进行应急医疗救援.如何有效发挥医疗队力量,展开灾区应急医疗救援.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医学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此次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暴露出的问题,探讨了医疗队的组成、科学的物资准备以及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344 条记录 13/18 页 « 12...10111213141516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