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丰富环境促进颞叶癫(痫)大鼠神经发生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丰富环境对颞叶癫(痫)大鼠齿状回新生细胞分化和存活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成年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丰富环境+假手术组、癫(痫)组、丰富环境+癫(痫)组,各组均n=15.大鼠侧脑室注射海人酸制作颞叶癫(痫)模型.丰富环境干预30 d后,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的新生细胞分化和存活情况,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蛋白激酶A(PKA)表达水平.结果 丰富环境+假手术组、丰富环境+癫(痫)组齿状回新生细胞标记物(BrdU)和新生成熟神经细胞标记物(BrdU/NeuN)阳性细胞数分别多于假手术组、癫(痫)组(P<0.05),而新生星形胶质细胞BrdU/GFAP阳性细胞数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丰富环境+假手术组、丰富环境+癫(痫)组海马BDNF和pCREB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假手术组、癫(痫)组(P<o.05),而PKA蛋白表达水平无增高.结论 丰富环境可能通过增强pCREB/BDNF通路促进成年颞叶癫(痫)大鼠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
-
应用3.0TMRI技术对于神经精神疾病患者海马各部体积的测量
目的:探讨各类神经精神疾病所导致海马各部位的体积改变.方法:应用3.0T磁共振常规序列计算各类神经精神疾病海马各部体积.结果:颞叶癫(痫)组病人双侧海马头及海马总体积均小于正常组;同组癫(痫)病人双侧海马各部及总体积相差不大.抑郁症病人组内,左侧海马尾部及左侧海马总体积均小于右侧,与正常组比较,双侧海马尾部、左侧海马体部及双侧海马总体积均小于正常组.精神病组双侧海马各部及海马总体积相差不大,双侧海马头部、体部及海马总体积均小于正常组.结论:应用3.0T MRI技术能够清晰界定海马各部并能测量体积.
-
海马横切术对颞叶内侧型癫(痫)海马(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
目的:评估海马横切术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时,术中海马(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患者智力、记忆力的影响.方法:对5例经深部电极埋藏EEG监测确定为双侧颞叶起源灶者实施了海马横切术,其中左侧2例,右侧2例,分期双侧手术1例.术中5 mm间隔深部电极去除针芯后放置于海马部位,相同麻醉条件下,海马横切术前、术后分别测量EEG 5 min,对比每分钟(痫)样放电频率和波幅;手术前后进行神经心理学检查,评价手术对智商及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6次进行手术的海马部位术中EEG,在海马横切术前(痫)样放电出现率为(16.2±3.6)次/min,波幅(478.9±59.4)μV,术后可识别(痫)样放电出现率(4.5±2.1)次/min,波幅(103.8±29.6)μV,术前术后配对(痫)样放电率和波幅的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手术前后神经心理学检查提示手术对智商及记忆功能无影响(P>0.05).结论:海马横切术可以保留海马的记忆功能,同时又能达到抑制海马部位(痫)样放电的目的,尤其是双颞叶癫(痫),当对侧仍为起源灶时还可进行二期手术.
-
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对致(痫)区定位的诊断意义
目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来评估发作间期(痢)样放电在清醒睡眠周期的各期中定位作用的差异,以为癫(痫)的临床定位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三博脑科医院的癫(痫)患者34例,并分为颞叶癫(痫)组和对照组.按入选标准选择的24h脑电图分为清醒、NREM Ⅰ-Ⅱ期、NREMⅢ-Ⅳ、REM四种时段.使用ROC曲线定量地评价各个时段发作间期(癞)样放电对致(痢)灶的定位价值,并用ROC曲线求各个时段的佳诊断界值点.结果:去除各个时段中无发作间期(痼)样放电的病例之后,以上四个时段,ROC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用ROC曲线完成了佳诊断点的估计.结论:依据清醒期的(痢)样放电定位诊断准确性较高,依据REM期的(痫)样放电定位诊断准确性达到理想,NREMⅠ-Ⅱ期和NREMⅢ-Ⅳ期的(痢)样放电具有比较好的诊断意义.可以用ROC曲线来估计佳诊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