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调频声调制方向选择性与其前掩蔽的关系:小鼠下丘细胞内记录研究

    作者:付子英;曾红;唐佳;李洁;李娟;陈其才

    细胞外记录研究报道听中枢神经元的调制方向选择性和前掩蔽均与神经抑制有关,但由于未能获得抑制性突触输入作用的直接证据,尚存有争议.本研究在20只昆明小鼠(Mus musculus Km)上进行在体细胞内记录,研究了下丘神经元调频声的调制方向选择性或偏好与其前掩蔽之间的关系.共获得93个下丘神经元,对其中37个产生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发放且数据完整的神经元做了分析和讨论.在上扫选择性神经元(n=12)频率调谐的高频边存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构成的抑制区,而在下扫选择性神经元(n=8)的低频边存在抑制区,在不具有调制方向选择性的神经元(n=17)频率调谐的高、低频边均未观察到有明显的抑制区,表明这些抑制区是调频声调制方向选择性形成的重要原因.比较上扫和下扫调频声对上、下扫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神经元的前掩蔽效应,结果显示具有调制方向选择性的神经元,其所偏好方向的调频声对佳频率(best frequency,BF)声产生的前掩蔽强于非偏好的调频声;而无调制方向选择性神经元,上、下扫调频声的掩蔽效应无差异.以上结果提示,AP后跟随的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可能是调制方向选择性神经元前掩蔽产生的机制.

  • 持续与间断噪声前掩蔽条件下小鼠下丘神经元的不同反应模式

    作者:李安安;陈其才;吴飞健

    有关听中枢神经元纯音前掩蔽效应的神经表征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噪声前掩蔽尤其是间断噪声前掩蔽效应的神经表征却鲜有报道.本研究观察了自由声场条件下,昆明小鼠下丘神经元在持续与间断噪声前掩蔽条件下对纯音探测声的反应.共记录到96个下丘神经元,测量了其中51个神经元在不同声刺激条件下的强度-放电率函数.结果显示,掩蔽声强度分布较广(探测声阈下21 dB至阈上19 dB之间).在将近一半的神经元中,间断噪声的前掩蔽效应比持续噪声强(Ⅰ型,45.10%,P<0.001),但也有少数神经元其间断噪声的掩蔽效应较持续噪声的弱(Ⅲ型,17.65%,P<0.001),部分神经元无显著性差异(Ⅱ型,37.25%,P>0.05).无论Ⅰ型还是Ⅲ型神经元,持续噪声和间断噪声均在探测声强度较低时产生较强的抑制效应,随着探测声强度的升高,抑制效应逐渐降低(P<0.001);同时,持续噪声和间断噪声之间前掩蔽效应差异亦不复存在(P>0.05).此外,当掩蔽声由持续噪声换为间断噪声后,部分Ⅰ型神经元掩蔽时相的类型发生转变,其中主要的转变为由前期抑制转变为均衡抑制(53.85%,7/13).对下丘神经元声反应的时间域以及强度域,持续与间断噪声具有分化性前掩蔽效应,提示噪声前掩蔽并非简单的神经元发放压抑源,某些主动性神经调制机制可能参与了噪声条件下时相声信息的编码过程.

    关键词: 前掩蔽 噪声 下丘 小鼠
  • 新生儿前掩蔽听性脑干反应的特征分析

    作者:薛俊芳;王素环;李明;李星;陈丽;刘玉和

    目的:研究听力正常新生儿不同时间间隔前掩蔽听性脑干反应的特征,探讨适宜前掩蔽记录的时间间隔。方法对30例(60耳)听力正常的新生儿分别进行前掩蔽条件下4、8、16、32 ms间隔刺激声的 ABR检测,以无掩蔽下的常规ABR为参照,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掩蔽间隔4 ms的波Ⅲ潜伏期及Ⅰ-Ⅲ波间期外,前掩蔽条件下不同时间间隔(4、8、16、32 ms)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常规ABR延长(P<0.01),其中掩蔽间隔8 ms时潜伏期及波间期延长明显、稳定。结论新生儿前掩蔽ABR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延长与掩蔽刺激间隔时间相关。掩蔽刺激间隔时间8 ms(强度80 dB nHL )更适宜新生儿前掩蔽听性脑干反应的记录。

  • 弱噪声前掩蔽对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的影响

    作者:王欣;吴飞健;陈其才

    目的探讨在加入弱噪声前掩蔽的条件下,下丘神经元对声信号的频率调谐(frequency-tuning)的改变.方法 12只小鼠在自由声场条件下,选用相当于纯音听阈上5 dB强度不同时程(40、60、80、100 ms)的弱包络白噪声作为前掩蔽声,观察其对神经元频率调谐的影响.结果弱噪声前掩蔽使大部分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frequency tuning curve, FTC)锐化(P<0.01),并有随掩蔽声时程的延长而锐化程度增加的趋势(P<0.05).通过计算FTC的反转斜率(inverse-slope, IS),发现弱噪声前掩蔽对高频边的抑制率明显高于低频边,大部分神经元的高频边反转斜率(IShigh)减小,且有随掩蔽声时程延长而减小程度增加的趋势(P<0.01);而低频边反转斜率(ISlow)的变化无规律.掩蔽声还使神经元对探测声的反应阈值升高(P<0.0001,n=31),且随着掩蔽声时程的延长而升高幅度增大.结论弱噪声前掩蔽使神经元FTC发生锐化、阈值升高,此效应随掩蔽声时程的延长而加强.

  • 前掩蔽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晓琴;郭梦和

    生理及心理学研究发现,间隔时间很短的两个声音相继作用时,前一个声音对后一个声音的反应会产生前掩蔽,前掩蔽为双耳信息整合及感知声源方位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听觉疾病诊治、语音识别与通讯工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前掩蔽的研究有很多进展,本文在此作一简要的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