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化疗栓塞术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血清TGF-β1、bFGF和VEGF的影响

    作者:李新峰;符亚辉;吴林波;王勇强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癌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肝癌患者TACE前后血清TGF-β1、bFGF和VEGF浓度的改变,并与健康人群比较.结果 肝癌患者TACE术后TGF-β1、bFGF和VEGF水平较术前均有升高,且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前后血清TGF-β1水平与VEGF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92,P <0.01;r =0.579,P<0.01).结论 肝癌患者TACE术后TGF-β1、bFGF和VEGF3种促血管生长因子浓度的升高,对肿瘤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影响TACE的治疗效果.

  •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增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章敏;高梅;陈镜宇

    血管增生是指在原先已有的血管基础上形成新的微血管,广泛存在于一些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滑膜组织新生血管致血管翳的形成是其重要表现,关节内巨噬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趋化因子、促炎细胞因子等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这些促血管生成因子主要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维持滑膜及关节的炎症免疫反应,现就类风湿关节炎血管增生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γ射线照射对小鼠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王慕;徐丽;周志钢;董肇杨;唐雪鸿;曾勇;朱丽倩

    目的:观察γ射线照射对小鼠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只。观察组采用60 Co-γ射线(6 Gy)照射小鼠全身5 min,照射后腹腔麻醉消毒,于小鼠背部造成深及筋膜的1 cm ×1 cm大小皮肤缺损创面,用TegadermTM贴膜覆盖创面后隔日换药。对照组不予射线照射,其余处理同观察组。两组于造模后第3天( T0)、7天( T1)、14天( T2),采用Image Prop-lusv1.5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残余创面面积,记录创面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数量,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碱性成纤维因子2( FGF-2)、血小板衍生因子( PDGF )、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残余创面面积逐渐减小,创面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数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观察组各时点残余创面面积均超过对照组,T0时点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和T0、T1时点成纤维细胞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T0、T1时点VEGF、PDGF、TGF-β和各时点FGF-2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γ射线照射可以导致小鼠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延迟,可能与其降低血管生成因子和成纤维因子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形成有关。

  • 治疗性血管新生:防治心肌无复流的新策略

    作者:刘承云;刘雨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后,由于微循环功能障碍常会发生无复流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治疗性血管新生通过多种机制修复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为心肌无复流的防治带来新启示.本文就无复流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性血管新生的防治效果和机制进行讨论.

  • 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作用

    作者:刘文亮;尹邦良;喻风雷;胡野荣;陈晓凤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骨髓细胞分泌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能力及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连续收集4周培养上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上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含有不同浓度上清的培养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析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加入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各组MTT比色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第1,2,3,4周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上清中VEGF分别为(24.40±7.99,89.28±5.13,115.24±10.08,157.00±15.64)pg/ml.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可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体外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持续分泌VEGF.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

    作者:田超;游晓波;许尔长;高华伟;蒲晓姝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瘢痕疙瘩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点阵CO2激光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抗氧化药物和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0.1~0.2 mg/cm2进行瘢痕瘤体注射,每月1次,共注射2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激光治疗后和治疗2个月后的症状评分、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前后的创面色素沉着面积和瘢痕面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75%vs.87.50%)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vs.12.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症状评分与激光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红斑、水肿和色素沉着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瘙瘁和灼痛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创面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色素沉着面积和瘢痕面积均明显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瘢痕疙瘩可有效缓解红斑、水肿、色素沉着等症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可有效抑制色素沉着及瘢痕的再生,且安全性较好.

  • 促血管生长蛋白因子在心肌血运重建中给药路径的比较

    作者:赵健;王颖;刘晓程

    冠脉介入和搭桥手术挽救了大量冠心病患者的生命,但当血管发生弥漫性病变、桥血管再闭塞等情况时,上述治疗都难以实现完全血运重建.基于细胞水平的"分子血管搭桥术"通过注射心肌外源性促血管生长因子,诱导内皮细胞出芽和侧支循环重建.现就促血管蛋白因子给药的各种路径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