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评价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左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探讨左室整体、局部应变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CKD患者48例,其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55%者21例(A组),LVEF<55%者27例(B组),以及健康成人2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3D-STI获得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SL)、整体面积应变(GSA)、整体径向应变(GSR),以及各节段的纵向应变(rSL)、径向应变(rSR)、面积应变(rSA).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CKD患者GSL、GSA、GSR与LVE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整体应变:各组GSL、GSA、G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两比较中,A组GSL较健康对照组减低,B组GSL、GSA、GSR较健康对照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局部应变:各组rSL、rSA、r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组基底段rSL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间段、心尖段变化不明显;与健康对照组和A组比较,B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rSR、rSA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KD患者GSL、GSA、GSR均与LVEF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12、0.760、-0.810,均P<0.01).结论 3D-STI可有效评估CKD患者左室收缩功能,且整体及局部纵向应变均能较敏感地识别CKD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情况.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例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患者(A组)和3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B组),所有患者LVEF均≥50%.于产前、产后应用二维超声常规测量左室收缩功能参数,采集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所需相关切面图像,包括心尖两腔心切面(2C)、心尖四腔心切面(4C)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LAX),获取各切面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和左室整体纵向平均应变(GLS-Avg),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A组产前比较,A组产后2C-GLS、LAX-GLS及GLS-Avg均升高(均P<0.05).与B组产前比较,A组产前高血压持续时间较长(P<0.05),2C-GLS、4C-GLS、LAX-GLS及GLS-Avg均明显降低(均P<0.05),B组产后4C-GLS升高(P<0.05);与B组产后比较,A组产后2C-GLS、4C-GLS、LAX-GLS及GLS-Avg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测出LVEF正常的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损害程度较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严重,应加强其孕前及孕期心功能监测,以改善不良妊娠结局,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3D-STI)技术早期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并探讨其左室应变与睡眠呼吸暂停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OSAS患者41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其分为轻度组10例、中度组11例及重度组20例;另选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成人20例为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E、A)及舒张早期心肌速度(e');应用3D-STI技术测量收缩期左室心肌整体长轴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环向应变(GCS)及左室面积应变(GAS),比较各组间差异,分析左室面积应变参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①OSAS各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E/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组E/e'大于其余各组(均P<0.05);重度组LVMI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OSAS各组患者GLS和GAS均小于对照组,且随病情程度加重呈递减趋势;重度组GRS小于中度组,GCS小于其他各组(均P<0.05);③GAS与AHI和体质量指数均呈正相关(r=0.616、0.367,均P<0.05),与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0.663,P<0.05).结论 OSAS患者在LVEF正常的情况下左室心肌收缩功能受损,且受损程度与OSAS的严重程度成正比;GAS的受损与AHI、体质量指数及低血氧饱和度相关.
-
斑点追踪分层应变技术评价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分层应变技术评估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LO-SPE)患者左室各层收缩功能的早期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无症状和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LO-SPE患者51例(LO-SPE组),以及同期年龄和孕龄与之匹配的正常孕妇52例(晚孕健康对照组)和非孕健康妇女50例(非孕健康对照组).采用纵向分层应变技术测量所有受试者左室纵向心内膜应变(GLSendo)、纵向中层应变(GLSmid)及纵向心外膜应变(GLSepi),并获取晚孕受试者产后3个月的应变数据,比较三组间各参数变化.结果 晚孕健康对照组产前GLSendo、GLSmid及GLSepi均较非孕健康对照组减低(均P<0.05),产后显著恢复并达到非孕健康对照组水平.LO-SPE组产前GLSendo、GLSmid及GLSepi均较晚孕健康对照组及非孕健康对照组减低(均P<0.05),产后GLSendo和GLSmid均较产前显著恢复(均P<0.05),且达到非孕健康对照组水平;GLSendo于产后虽较术前显著恢复(P<0.05),但与非孕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斑点追踪分层应变技术在评估LO-SPE患者左室早期心肌损害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及维普等数据库,搜索国内外有关二维STI或实时三维STI评价RA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对照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7年5月13日.经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权重均数差(WMD)和95%可信区间.结果 终纳入9项临床研究,共计610例RA患者(RA组)和361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RA组较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99(-1.47~-0.52),P<0.01].左室整体应变中径向应变同质性较好,RA组左室整体径向应变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24(-2.84~-1.64),P<0.01];整体纵向应变异质性较大(I2=80%,P<0.001),可能来源于纳入文献的研究质量;整体环向应变和整体面积应变异质性较大(I2=87%、90%,均P<0.001),异质性来源不明.结论 STI技术在评价RA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成人左房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正常成人左房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104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18~44岁)、中年组(年龄45~59岁)及老年组(年龄≥60岁).采集各组心脏全容积图像,应用3D-STI软件脱机分析获取左房容积曲线,比较各组左房大容积指数(LAVImax)、左房小容积指数(LAVImin)及左房收缩前容积指数(LAVIpre)、左房总排空容积指数(LAVIt)、总排空分数(LATEF)、扩张指数(EI)、被动排空容积指数(LAVIp)、被动排空分数(LAPEF)、主动排空容积指数(LAVIa)、主动排空分数(LAAEF)、被动排空容积占总排空容积比率(PE)及主动排空容积占总排空容积比率(AE)随年龄变化情况.结果 LAVImax、LAVIpre、LAVImin、LAVIt随年龄逐渐增大,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TEF、EI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LAVIp均较青、中年组增大;中、老年组LAPEF、PE均较青年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VIa、LAAEF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均较青年组AE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D-STI技术可用于检测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的左房容积及功能的变化规律,可为临床监测左房功能改变和发现亚临床心血管疾病提供一种可靠的辅助手段.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和QLAB定量软件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右室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患者右室心肌应变特点,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和QLAB定量软件评价OSA患者右室收缩功能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OSA患者45例,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右室收缩功能各参数;于心尖四腔心切面分别应用QLAB软件和VVI软件获取右室各节段心肌应变曲线,记录右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应变(GLSRV-QLAB、GLSRV-VVI),比较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计算GLSRV-QLAB、GLSRV-VVI预测右室收缩功能障碍的佳临界值.结果 GLSRV-QLAB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均呈显著负相关(r=-0.868、-0.832,均P<0.01);GLSRV-VVI与TAPSE、RVFAC均呈显著负相关(r=-0.804、-0.716,均P<0.01).GLSRV-QLAB与GLSRV-VVI呈显著正相关(r=-0.833,P<0.01).以RVFAC<35%判定右室收缩功能减低,GLSRV-QLAB预测右室功能障碍的佳临界值为-19.852%(95%CI:0.735~0.951),曲线下面积为0.869,敏感性80.0%,特异性86.7%;GLSRV-VVI预测右室收缩功能障碍的佳临界值为-19.99% (95%CI:0.711~0.938),曲线下面积0.849,敏感性73.3%,特异性86.7%.GLSRV-QLAB与GLSRV-VVI预测右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值=0.020,95%CI:-0.0791 ~0.1190,P=0.693).结论 VVI技术和QLAB定量软件可以准确评价OSA患者右室功能,为临床评价右室功能提供较好的检测方法.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柔红霉素化疗后左心功能的价值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在评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柔红霉素化疗对左心功能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5例经临床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儿(病例组)和25例健康体检儿童(正常对照组),应用2D-STI技术测量正常对照组和病例组化疗前及化疗3个月后左室长轴各室壁收缩期总体纵向峰值应变和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E’/A’值、E/E’值及左室Tei指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例组25例患儿化疗后LVEF、E/A值、E’/A’值及E/E’值与化疗前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室Tei指数与化疗前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25例患儿化疗后左室各切面室壁收缩期总体纵向峰值应变与化疗前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D-STI技术能早期发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柔红霉素化疗后左室功能的损害,对临床早期诊断和干预有重要指导意义.
-
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左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
应用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4D-LVQ)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 选取左室结构正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糖尿病组),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经胸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应用4D-LVQ软件于心尖四腔切面的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勾画心内膜,系统自动重建左室立体图以及左室纵向应变(LS)、圆周应变(CS)、径向应变(RS)、面积应变(ACR)的分节段牛眼图.结果 ①糖尿病组左室整体ACR小于对照组(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LS在中间段后侧壁、后壁,心尖段侧壁、后壁,ACR在中间段前侧壁、后侧壁、后壁,心尖段侧壁、后壁,CS在基底段前侧壁、后侧壁,中间段后侧壁、后壁,心尖段侧壁、后壁,RS在中间段后侧壁、后壁,心尖段后壁均减小(均P<0.05).③整体LS、CS、ACR与LV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768、-0.801、-0.826,P<0.05),整体RS与LVEF呈正相关(r=0.819,P<0.05).④整体ACR与整体LS、CS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0、0.953,P<0.05),整体ACR与整体RS呈负相关(r=-0.673,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左室心肌收缩功能已经受损,4D-LVQ软件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估左室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尤其是ACR是一种更为敏感参数.
-
定量动脉硬度及速度矢量成像评价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弹性与应变的相关性
目的:应用定量动脉硬度及速度矢量成像技术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弹性与应变的相关性。方法62例MHD患者,应用定量动脉硬度及速度矢量成像检查颈动脉,获得颈动脉的大圆周应变(Cs)及大圆周应变率(Csr)、顺应系数(CC)、弹性系数(β),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 MHD患者颈动脉顺应系数与Cs、Csr均呈正相关,与弹性系数均呈负相关。Cs、Csr与顺应系数、弹性系数的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HD患者颈动脉的弹性参数与应变参数存在明显相关性,利用弹性与应变的相关性将二者进行结合,可成为检测MHD患者大动脉损害的新方法。
-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左室应变及扭转运动的价值研究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左室应变及扭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选取未发生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30例(冠心病组)和正常成人30例(正常组),应用STI技术分析左室二维应变、二尖瓣水平旋转角度及旋转率、心尖水平的旋转角度及旋转率、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及扭转率.结果 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基底水平及乳头肌水平的前室间隔、前壁,心尖水平的前室间隔、前壁、后室间隔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降低(P<0.05);心尖水平前间隔、前壁的收缩期圆周峰值应变降低(P<0.05);基底水平前室间隔、前壁,乳头肌水平前壁的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降低(P<0.05);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及扭转率,心尖及瓣环水平的旋转角度及旋转率绝对值均较正常组降低,其中左室整体扭转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相应节段心肌的应变及扭转运动已受到影响,应用二维STI技术可以准确评价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应变及扭转运动,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酒精性心肌病右心室纵向心肌局部舒缩功能的价值
目的 探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酒精性心肌病(ACM)右心室纵向心肌局部舒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酒精性心肌病患者30例(ACM组)和健康志愿者3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常规超声参数、应变及应变率参数.应变及应变率参数通过心尖四腔切面右心室游离壁3个节段的应变及应变率曲线获取,并测量每一曲线上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峰值.收缩期参数包括: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收缩期应变峰值(S)、收缩期应变率峰值(SRs);舒张期参数包括:舒张早期应变率峰值(SRe)和舒张晚期应变率峰值(SRa).结果 ACM组右心室前后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心室射血分数略微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M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S、SRs、SRe和SRa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变及应变率成像可作为评价ACM右心室纵向心肌局部舒缩功能的一种无创的、有效的新方法.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糖尿病患者心脏舒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糖尿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 对28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DM Ⅰ组),19例糖尿病合并血管并发症(DM Ⅱ组)及27例健康体健者(对照组)行常规二维超声,录取图像后导入EchoPAC分析软件,用斑点追踪技术对左室应变及扭转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DM Ⅰ组及DM Ⅱ组与对照组比较,纵向应变和扭转角度峰值减小,扭转速度达峰时间缩短,解旋速度达峰时间延长、扭转速度峰值、解旋速度峰值及解旋率均减小,且随着并发症的出现差异更明显.结论 ST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糖尿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
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2DSTI)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3DSTI)新技术评价左室心肌局部收缩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心脏超声检查的受检者42例.采集其标准的3个左室短轴观动态图及心尖四腔观左室全容积图像,并存储.应用2DSTI和3DSTI技术分别测量左室瓣环水平(B)、乳头肌水平(M)和心尖水平(A)16节段的径向与环向收缩期应变峰值,并进行比较;分析2DSTI和3DSTI的相关性.结果 ①3DSTI测定的B水平下壁、侧壁和后间隔,M水平下壁及A水平前壁5个节段的收缩期径向应变峰值较2DSTI测值偏低(均P<0.05),其余11节段3DSTI的测值与2DSTI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在环向方向上,3DSTI测定的B水平下壁、后壁和前间隔,M水平后侧壁、前壁5个节段的环向应变峰值较2DSTI测值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11节段3DSTI测值与2DSTI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分别应用3DSTI与2DSTI技术测定的各节段径向峰值应变与环向应变峰值,相关性良好(r=0.667~0.955,均P<0.05).④2DSTI和3DSTI技术的应变测值在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比较均具有较好一致性.结论 3DSTI新技术能实时追踪三维空间上心肌运动轨迹,定量测量左室局部心肌纤维的形变特征,有望成为临床评价心肌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
应变和应变率成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右室收缩功能的评价
目的 探讨应变和应变率成像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右室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根据肺动脉收缩压将38例COPD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组(病例组Ⅰ)和无肺动脉高压组(病例组Ⅱ),同期正常对照组为18例健康体检者.使用M型超声和常规超声测量右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RVFT)、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a)及右室收缩末期面积(RVESa),计算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采用应变和应变率分析软件检测右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Ss)和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例组Ⅰ的RVFT增厚,RVEDd明显增大,RAFA和TAPSE明显减小(P<0.05),病例组Ⅱ的上述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Ⅰ右室游离壁、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的Ss和SRs均显著低于病例组Ⅱ和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Ⅱ的右室游离壁基底段的Ss和SR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应变和应变率成像能有效检出COPD患者早期右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变化,以右室游离壁基底段Ss与SRs的变化较为敏感.
-
腺苷负荷下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心肌存活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结合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存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检测27例心肌梗死患者静息状态和腺苷负荷状态下各节段全心动周期大应变(εmax)、射血期峰值应变(εet)及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率(Rpeak sys),以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结果作为金标准将心肌各节段划分为存活组及非存活组.结果 静息状态下存活组与非存活组心肌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苷负荷状态下,存活组心肌εet、SRpeak sys较静息状态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存活组心肌εmax、εet、SRpeak sys与静息状态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技术结合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能够区别存活与非存活心肌.
-
二维应变成像定量评价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左心室功能
目的 探讨应用二维应变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IVNC)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 IVNC患者14例(IVNC组)和正常对照组20例,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二维应变成像,比较两组之间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的差异,分析致密化不全节段致密化不全内层与致密化外层厚度的比值(NC/C),及其与收缩期峰值应变的关系.结果 IVNC组左室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绝对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其中侧壁、后壁、下壁各节段及心尖部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绝对值下降程度更显著(P<0.01).致密化不全心肌节段NC/C值与其收缩期峰值应变密切相关(r=0.86,P<0.01).结论 二维应变成像可以定量评价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左心室各节段收缩功能改变,致密化不全节段室壁收缩功能下降与其致密化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 超声心动描记术 应变 心功能 -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节段径向应变及圆周应变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径向应变和圆周应变的变化规律.方法 HCM组18例,健康对照组36例,超声心动图获取其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切面,运用斑点追踪技术分析不同水平不同节段的径向应变及圆周应变.结果 HCM组各节段径向应变减低,多数节段圆周应变减低,且以径向应变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CM组增厚节段与未增厚节段的径向应变和圆周应变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斑点追踪技术能较好地评价HCM的局部收缩功能.
-
应变和应变率成像定量评价二尖瓣成形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
目的 探讨超声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定量评价二尖瓣成形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 方法拟行二尖瓣成形术的心功能不全患者,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在心尖四腔心和心尖两腔心切面,应用应变和应变率技术测量室间隔、侧壁、前壁及下壁的基底段和中段收缩期峰值应变(Ss)和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术后7 d和3个月随访观察LVDd、LVEF、Ss和SRs的变化.并与对照组3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二尖瓣成形术组术前Ss和SRs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7 d部分节段Ss和SRs值增高(P<0.05);术后3个月所有节段Ss和SRs值均有明显增高(P<0.01),LVDd值减小(P<0.05),LVEF增加(P<0.05) . 结论应用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能够早期准确评价二尖瓣成形术后左室功能的改变.
-
超声斑点跟踪成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短轴二维应变的定量研究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STI)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短轴各节段心肌的二维应变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其变化情况.方法 对26例经临床证实的DCM患者,获取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环、乳头肌、心尖平面连续三个心动周期图像(三个平面显示左室18节段).应用GE EchoPAC软件分析各短轴平面的整体应变峰值和各节段的收缩期应变峰值.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以相同方式获取图像.结果 对照组各平面间及同一平面内节段间收缩期应变峰值具有一定规律,DCM组失去这种规律.与对照组比较,DCM组左室整体应变峰值、所有节段径向应变峰值及左室18节段中16节段环向应变峰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短轴各节段收缩期径向应变峰值及多数节段环向应变峰值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其左室短轴收缩功能明显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