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态载荷下下前牙固定桥基牙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法分析
目的 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动态载荷下下前牙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牙周膜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规律.方法 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动态垂直、斜向加载,计算基牙牙周膜的应力和应变值,绘出牙周膜的应力分布图及牙周膜的应力-时间曲线.结果 动态载荷下,下前牙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牙周膜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趋势与静态载荷基本相同,但其大小明显降低,变化率为60%-75%.牙周膜的应力分布及大小具有时间依赖性,一个咀嚼周期结束后,牙周膜有残余应力存在.斜向冲击载荷时,牙周膜应力下降直至消失的时间比垂直向冲击载荷短.结论 动态载荷下,下前牙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牙周膜的应力和应变值明显降低.在一个咀嚼周期中,牙周膜的应力分布和大小具有时间依赖性,一个咀嚼周期结束时,牙周膜有残余应力存在.残余应力的大小与加载量及加载方向有关.加载方向是影响牙周膜应力分布、应力累积和应力释放的重要因素.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评价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并探讨各整体应变指标诊断SSc心脏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SSc患者34例,其中弥漫性皮肤型(dcSSc)18例,局限性皮肤型(lcSSc) 16例,正常健康对照组22例.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心三维全容积图像,运用3D-STI软件脱机分析得出左心室整体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GAS)、整体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GCS)、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R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 SSc组左心室GAS、GCS、GLS及GRS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Sc组左心室GAS、GCS、GLS及GRS较lcSSc组减低,其中GAS和G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GAS诊断SSc左心室损害的AUC大,为0.877,当GAS截断值为-29.34%时,其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77.3%.结论 SSc患者左心室纵向、环向及径向收缩功能均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3D-STI可早期评价SSc患者的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在各项应变指标中,以GAS诊断SSc心脏损害的准确度高.
-
曲线M型组织速度图与应变率成像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速度图(CMM-TVI)和应变(Strain)、应变率(strain rate,SR)显像新技术对定量检测局部心肌功能的可靠性.方法通过超声多普勒组织成像的TVI和SRI成像模式,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分别观察及测量20例健康成年人和14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心尖四腔观室间隔和右室游离壁各节段心肌在不同时相的运动速度及应变、应变率.结果①正常组室间隔和右室游离壁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从基底到心尖呈下降趋势;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D患者右室游离壁各节段的运动速度及应变、应变率均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的速度和应变率显像是一种可用于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超声影像新技术,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
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力学研究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ic,3D STE)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心室(left ventricular,LV)整体和节段应变及应变率,评价3DSTE在HCM患者左室心肌力学变化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获得3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组)和2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超声左室三维全容积动态图像并存储,应用3D STE在机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获取左室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index,LVESVI)、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整体和16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及周向应变及应变率峰值,比较这些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分析HCM组整体应变及应变率与节段室壁厚度的相关性.绘制左室整体收缩期三维、纵向、径向及周向应变及应变率峰值(left ventricle global 3D strain,LVG3DS)(left ventricle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VGLS)(left ventricle global radial strain,LVGRS) (left ventricle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LVGCS) (left ventricle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 rate,LVGCSR)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分析参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HCM组LVESVI和LVEDVI明显低于对照组,LVM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CM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整体应变及应变率、大部分节段应变及应变率均明显降低(P<0.05);HCM组左室整体应变及应变率与大多数节段室壁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LVG3DS诊断HCM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AUC)大,约80.4%,当LVG3DS截断值为22.53时,敏感性高约100.0%,约登指数0.615;当LVGRS和LVGCSR截断值分别为20.66和1.055时,两者特异性高约95.0%,约登指数0.694.结论 HCM患者左室心肌整体及节段性收缩应变及应变率均降低,表明出现早期亚临床心肌功能受损,且室壁越厚,收缩功能受损越严重;在应用3D STE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各项指标中,LVG3DS敏感度高,LVGRS和LVGCSR特异度高,说明3D STE能敏感地分析心肌的力学变化,将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 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左室收缩功能 肥厚性心肌病 应变 -
超声评价犬右心室心尖负荷起搏等容收缩期局部心肌力学状态重构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犬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前壁心肌力学状态,评价起搏导致的局部心肌力学状态重构.方法 将8只健康雌性比格犬分为对照组和右心室心尖起搏组,每组4只.分别采集两组无起搏和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左心室前壁标记点处连续3个心动周期二维超声灰阶图像,脱机应用STI软件对图像上标记位点处心内膜下、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应变进行分析,获取力学参数,同时测量起搏前、后等容收缩期时间.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右心室心尖起搏后等容收缩期较对照组持续时间延长(P<0.01).标记点处各层次应变值与位移值起搏前后具有不同程度差异,部分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位点应变与位移方向起搏前、后相反,主要体现在室间隔和心尖部.结论 犬右心室心尖起搏后等容收缩期延长;犬心肌力学状态异常重构即刻产生并持续较长时间.
-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大鼠自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定量分析
目的 通过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STE)评价大鼠自发性高血压(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左心室心肌局部收缩功能的特点.方法 SHR大鼠8只,正常对照组为Wistar-Kyoto大鼠6只,14只大鼠均为雄性,9月龄,体重350~600g.应用GE Vivid7超声诊断仪,MIOS探头在二维成像模式下,经胸采集14只大鼠乳头肌水平左心室短轴切面的动态图像,连续采集大于6个心动周期,帧频大于190帧/s.然后将图像导入EchoPAC工作站脱机分析每个节段的环形峰值应变、收缩期环形峰值应变率、径向峰值应变和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率四个指标.结果 SHR大鼠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和每搏量均明显低于Wistar大鼠(P<0.05).SHR大鼠左心室后壁的收缩末期厚度和舒张末期厚度有高于Wistar大鼠的趋势,但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尽管SHR大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与WKY大鼠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下壁和间隔段的环形峰值应变,后壁、下壁和间隔段的收缩期环形峰值应变率以及除了侧壁和后壁段外其他节段的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率和6个节段的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率均值均低于Wistar大鼠的相应指标(P<0.05).前壁段收缩期环形峰值应变率明显低于下壁段和间隔段(P<0.05).结论 高血压大鼠在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正常的情况下随着左心室心肌的向心性重构,可能存在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障碍.Wistar大鼠收缩期环形峰值应变率在中间段室壁的6个节段间存在异质性.STE能够用来准确识别和定量评价局部心肌收缩的异常.应变率反映心肌形变随时间变化的快慢,是评价收缩功能的非负荷依赖的指标,能提供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状态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高血压 心肌收缩功能 应变 应变率 -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兔梗死心肌收缩运动的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诊断局部心肌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经外科手术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10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梗死节段室壁以及1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相对应心肌节段的二维应变值,记录其左室乳头肌短轴图像切面,测量各个节段的收缩期二维应变值,并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梗死组和对照组兔子相对应心肌节段收缩期的二维径向应变值.梗死组兔子的前间隔及左室前壁心肌节段收缩期径向应变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可为临床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提供一种准确率高且无创的新方法.
-
超声影像应变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源于组织多普勒超声及斑点追踪的应变成像技术是评估心肌功能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迅速、简便、无创、重复性定量分析室壁运动,评价局部心肌功能、血供情况、心肌活力,对节段性心肌缺血的识别、心脏功能的检测及心脏同步性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发现早期心脏病变,评估心脏手术预后等.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超声应变成像的成像原理、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及局限性做一综述.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手足口病患儿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 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估手足口病(HFMD)患儿左室心肌各节段收缩功能.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及病原学证实均为EV71型病毒感染的HFMD患儿41例,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对照组为体检健康儿童21例.对每位儿童测量LVEF(Simpson法)和Tei指数,运用2D-STI技术获得左心室各节段室壁应变峰值牛眼图及整体纵向应变(GLS),并采取同期多项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FMD重症组患儿白细胞总数(WBC)、心率、血糖(GLU)、CRP、CK、CK-MB均明显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P<0.05).HFMD重症组LVEF、GLS相对于轻症组和对照组明显减低,Tei指数明显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左室后、侧、下壁基底段,后、侧壁及后室间隔中间段,后室间隔、侧壁心尖段,心尖部应变峰值相对于对照组均减低(P<0.05);重症组左室后壁基底段,后室间隔、侧壁心尖段,后、侧壁及后室间隔中间段,心尖部应变峰值均低于轻症组(P<0.05);轻症组仅见于左室后、侧壁基底段,后、侧壁中间段,侧壁心尖段应变峰值相对于对照组均减低(P<0.05).结论 HFMD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左室局部或整体心肌收缩功能改变.2D-STI技术可发现即使常规超声心动图显示正常患儿的心脏功能细微变化,牛眼图中数值及颜色变化可直观地了解病变心肌节段和程度,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帮助.
-
应变测量钢板评估骨折愈合程度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应变测量钢板测量评估骨折愈合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将电阻应变片粘贴于锁定钢板上,并将其连接惠斯通电路以制成应变测量钢板.完整新鲜山羊股骨12根,分别用应变测量钢板进行固定,每根股骨依次模拟长骨愈合状态(A)、骨折愈合纤维连接状态(B)、粉碎骨折未愈合状态(C),在3种状态下,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和3点弯曲实验.结果 在轴向压缩(240 N)实验和3点弯曲(120 N)实验中,钢板-骨骼系统两端的轴向位移、挠度及钢板上各应变点应变值在A、B、C3种状态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依次为状态A<状态B<状态C.结论 随着骨折的愈合,钢板上任一点的应变值将逐渐减小,采用应变测量钢板系统可以有效评估骨折愈合程度.
-
斑点追踪应变成像评价正常人左心房与右心房功能的差异性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2DSTE)技术探讨正常人左心房(LA)与右心房(RA)功能的差异性.方法 正常人148名,获取心尖四腔观和二腔观图像,应用TomTec软件脱机分析心房应变及应变率参数:反映心房储存功能的收缩期整体纵向峰值应变εs、反映心房管道功能的舒张早期心房整体纵向峰值应变εe、反映心房泵功能的舒张晚期心房整体纵向峰值应变εa,以及对应时相的应变率参数SRs、SRe、SRa.结果 LA大容积(43 ±11) ml、储存功能参数[充盈总容积(30 ±9) ml,扩张指数(193±92)%,舒张期排空指数(63±11)%]和通道功能参数[被动排空指数(30±10)%]均显著高于RA上述指标[分别为(38±10) ml、(21 ±7) ml、(138±79)%、(54±12)%和(25±13)%],均P<0.01.而与之相反的是,应变分析结果显示RAεs(59±8)%,SRs(2.5±0.7)/s,εe(32±10)%和εa(-29± 11)%均显著高于LAεs (43±6)%,SRs(2.3±0.7)/s,εe(23±5)%和εa(-20±3)%,均P<0.01.结论 应用2DSTE技术测得正常人LA和RA的功能存在差异性.
-
左室应变及扭转评价冠心病临床心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2D-STI)检测冠心病心肌应变和扭转改变与临床心功能分级进行比较,初步评价心肌应变及扭转定量判断冠心病临床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将5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临床心功能接近正常或正常组(30例)及心功能异常(26例),比较受检者临床心功能积分(NYHA-A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整体径向应变(GRS)、纵向应变(GLS)、左室心肌收缩期心肌扭转角度(TA).结果 两组比较:GLS、GRS、TA减低(P<0.05);心功能正常组GLS、GRS、TA与NYHA-AP及LVEF相关性不大,LVEF与NYHA-AP也相关性不大,而心功能异常组呈相关关系;以GLS-15.05%截断点判定患者心功能符合临床NYHA分级Ⅰ~Ⅱ级,灵敏度为88%、特异度为70%.结论 2D-STI技术检测心肌应变及扭转与临床心功能分级相关,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目的 评价左右室收缩功能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1日~2015年5月31日因心功能不全在解放军总医院植入CRT的患者5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测定指标包括左室长轴应变(LVSLS)、右室长轴应变(RVSLS)等.按照CRT的超声反应标准进行分组,分为CRT治疗有反应组(n=31)和无反应组(n=19),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析VVI参数与CRT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得出各参数指标ROC下的面积(AUC)和截断点,再分别计算各参数单独和联合预测CRT有效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①LVSLS、RVSLS与CRT治疗效果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LVSLS[OR 3.45 CI(2.47-10.86),P<0.01],RVSLS[OR 3.01 CI(1.98-4.66),P<0.01].②VVI参数预测价值部分,LVSLS的AUC为0.722(P<0.01),RVSLS的AUC为0.703(P<0.01),串联试验后AUC大,为0.798(P <0.01),选定的截断点分别为LVSLS >9.7%,RVSLS> 16.8%.分别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LVSLS的上述指标分别是90%、42%和72%;RVSLS分别是87%、53%和74%;LVSLS和RVSLS串联试验分别是84%、68%和78%.结论 左右心室收缩功能与CRT治疗效果有相关性,串联左右心室长轴峰值应变指标预测CRT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指标.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35例CHF患者与25例正常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得到左心房横径(LAD)、左心室短轴横径(LVD)、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标准心尖位左心流出道切面,四腔心切面,两腔心切面,应用2D-STI测量各个室壁收缩期大应变.比较CHF组及正常对照组的二维结构及收缩期大应变.结果:与正常人相比,CHF患者左房室明显扩大,LVESV、LVEDV增大,心功能减低,收缩期左心室心尖各切面室壁的大纵向应变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2D-STI可以准确地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
-
四种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正常人心肌生物力学参数及其与心功能相关关系
目的:比较直接二维测量法(D2D)、解剖M型(AMM)、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正常人心肌生物力学参数及其与心功能相关关系的方法,比较他们在临床运用过程优点及存在问题.方法:分别应用D2D、AMM、TVI及STI测量并比较40例正常人收缩、舒张期心肌在长轴方向、短轴和圆周方向的心脏生物力学参数.结果:D2D显示:正常人收缩期纵向应变(LS)及应变率(LSR):下壁>后间隔>前间隔>后壁>前壁>侧壁(P>0.05);收缩期LS、LSR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系数(r)分别为-0.523及-0.550.AMM显示:正常人收缩末期径向应变(RS)及径向应变率(RSR)游离壁大于间隔:收缩期RS、RSR与左LVEF(r)分别为o.533及0.495.TVI显示:收缩期LS:心尖段<基底段、中间段(P<0.05);舒张早期LS中间段>基底段>心尖段;舒张晚期LS心尖段<基底段、中间段(P<0.05);收缩期LS、LSR与LVEF(r)分别为-0.562及-0.550.STI显示:收缩期LS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步递增;左室扭转运动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心肌收缩期平均LS及LSR与左室收缩功能参数间r的绝对值均超过0.55.结论:D2D通过直接测量左室长轴方向心肌长度的变化,间接计算LS与LSR;AMM克服了M型超声测量的角度限制,比较适合体位不合作的患者;TVI适合评价长轴方向室壁运动特征;ST1对二维图像的超声斑点回声进行逐帧追踪,可以更准确测量局部室壁V、S等参数,定量评价局部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测量参数与传统超声测量LVEF相关性较好,但设备要求较高.
-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室短轴二维应变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测量正常人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F)左室短轴各节段二维应变,探讨STI技术评价HF患者左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采集HF患者及对照组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二维高帧频图像,测量各节段的收缩期径向应变(Rs)、环向应变(Cs).结果:对照组Rs在同一水平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头肌水平显著高于心尖水平,Cs在同一水平各节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组各短轴水平整体Rs、Cs及各节段的Rs、C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HF患者左室各短轴水平及各节段收缩期径向及环向应变均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其左室短轴收缩功能明显受损.
-
应用应变及应变率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
目的 探讨采用应变(strain,SRI)及应变率(strain rate,SR)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方法 选取26例心力衰竭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应变及应变率技术,在心尖四腔切面,将取样点分别放置在后间隔及侧壁的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心肌,测量收缩期室壁不同节段的心肌应变(SRI)、收缩期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应变率(SR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组各节段的SRI、SRS及SRE显著降低(P<0.05,P<0.01),各节段间的SRI及SRS阶梯差消失,SRA无显著改变.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左心室收缩及舒张障碍,应变及应变率技术不失为无创定量评价的方法 .
-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图、组织位移、应变及应变率评价正常人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
目的 观察左室节段性心肌组织速度、位移、应变及应变率的正常值以及它们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对132例健康志愿者行组织多普勒检查,测量左心室各壁各节段心肌的峰值速度、组织追踪、应变及应变率.结果 ①心肌的峰值速度(V):不同室壁及同一室壁的不同节段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P<0.01 ),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与年龄负相关(分别为r=-0.52、r=-0.72,P<0.01),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与年龄呈正相关(r=0.46,P<0.01).②组织位移(Ds):不同室壁及同一室壁的不同节段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P<0.01 ),与年龄呈负相关(r=-0.41,P<0.01).③心肌应变(ε):不同室壁的相同节段无显著差异性;同一室壁的不同节段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 ),与年龄呈负相关性(r=-0.28,P<0.01).④心肌应变率: 收缩期应变率(Ssr):不同室壁及同一室壁的不同节段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P<0.01 ),与年龄无相关性(r=-0.14 ).舒张早期应变率(Esr):不同室壁及同一室壁的不同节段无显著的差异性,与年龄呈负相关(r=-0.20,P<0.05).舒张晚期应变率( Asr) :不同室壁及同一室壁的不同节段无显著的差异性,与年龄呈正相关(r=0.28,P<0.01).⑤所有数据两性之间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大多数参数如心肌组织速度、位移、应变及应变率在不同室壁、不同节段有显著的差异性,与年龄相关.
-
猪眼LASIK术后角膜的应力-应变关系和本构方程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其本构方程,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猪眼LASIK手术后,角膜试样单轴拉伸实验.结果:猪眼LASIK手术中,随基质切削深度的增加,角膜的弹性模量减少,各切削深度组均小于正常未做手术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30%基质切削深度与单纯做瓣组比较,角膜的弹性模量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材料发生屈服的临界点对应的应变在30%左右.角膜材料没有明显的屈服阶段.基质消融50%以上时,角膜的垂直轴向屈服强度明显小于水平轴向的屈服强度(P<0.01).结论:LASIK手术中,当30%整体角膜厚度的基质激光消融时,角膜仍维持其粘弹性材料特征.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应力 应变 本构方程 -
高速破片冲击猪下颌骨对颞下颌关节损伤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速度的破片冲击猪下颌骨对其颞下颌关节损伤的力学机制.方法:采用离体新鲜猪头12 只,分为3 组(n=4),分别用1 g圆柱形破片在900、1 200、1 500 m/s下对其右侧下颌角部进行冲击,测量双侧下颌角部、额部的加速度和双侧髁突颈部应变的数据,分析各部位的受力特点.结果:迎弹侧、对侧和颅部加速度之间的比值在低速组为8:1.9:1,在中速组约为9.9:2:1,在高速组约为10.2:2:1.迎弹侧和对侧髁状突颈部应变的比值在低速组约为2.87,在中速组约为2.43,在高速组约为1.70.结论:在下颌骨受到来自侧向的高速破片冲击时,引起髁突颈部线性骨折的侧向力和关节窝损伤的轴向力主要作用在迎弹侧,在对侧也未大量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