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梁切除术后眼球按摩效果观察
我院2003年5月以来对32例40眼小梁切除术后正常或高眼压,无滤过泡的患者进行了眼球按摩,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球按摩的作用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抗青光眼手术中常用的术式之一,其目的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途径而降低眼压.手术后结膜下组织纤维化和滤过泡瘢痕形成,是滤过手术失败的常见和主要的原因[1].对此,我们加强了术后观察,早期行眼球按摩,保持滤过道通畅,减少滤过道瘢痕形成,提高了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
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预防浅前房发生的临床观察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常见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手术后早期由于滤过旺盛,造成低眼压、浅前房.持续性浅吵前房可引起一系列眼前段的病理改变,如角膜内皮失代偿、周边虹膜的前或后粘连、并发性白内障、滤过泡消失等而导致抗青光眼手术失败.为有效地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以常规小梁切除术为对照,采用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眼球按摩在小梁切除术后滤过不足中的应用
小梁切除术是常见的滤过性手术,术后形成滤过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显微手术能提高滤过泡的质量,但仍有部分病例早期不能形成满意的滤过泡.如不及时处理,易导致滤过泡手术的失败,我科5年以来所遇到18例术后早期滤过不足,高眼压的病例采用眼球按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针拨联合5-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治疗滤过泡功能不良患者的护理
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效果有赖于形成和维持一个具有足够滤过功能的房水通道,但术后滤过通道中纤维增殖和瘢痕形成,致使部分患者尤其具有高危因素者滤过失败.笔者对22例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的青光眼患者,采用滤过泡针拨联合5-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进行治疗及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失败后开放式滤泡复通术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失败后患者的开放式滤泡复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29例34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失败的患者进行再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进行了6~18月的随访,治疗12月后有28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23眼不用任何药物眼压<21mmHg,6眼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手术前平均眼压(32.12±8.55)mmHg,手术后平均眼压1周、1月、3月、6月、12月分别为(10.1±3.3)mmHg、(14.5±4.2)mmHg、(19.1±3.8)mmHg、(17.8±3.2)mmHg、(19.9±4.8)mmHg,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失败的青光眼采用开放式滤泡复通术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
针刺分离术联合丝裂霉素C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我们对具有危险因素的青光眼术后并发的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早期行针刺分离并联合滤过泡旁注射0.2mg/ml丝裂霉素C(MMC),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丝裂霉素C与青光眼滤过泡并发症的相关关系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与青光眼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31例36只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了MMC而导致的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的患眼进行临床分析,分析其滤过泡形态、眼压、视力的改变和黄斑水肿的发生及与术中MMC的浓度、放置时间、放置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31例36只眼中发生滤过泡渗漏11只眼、滤过泡感染1只眼、巨大薄壁滤过泡7只眼、单纯薄壁滤过泡7只眼、低眼压合并黄斑囊样水肿10眼;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平均(17.24±20.00)m;平均视力下降2行以上;并发症的发生与MMC放置的位置显著相关,与时间呈正相关,与浓度无关;眼压下降与MMC浓度呈负相关.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并发症的发生与MMC的应用密切相关,结膜瓣下与巩膜瓣下同时放置、放置时间长者比较容易发生并发症;高浓度者容易造成低眼压.
关键词: 丝裂霉素C(MMC) 小梁切除术 滤过泡 并发症 -
青光眼滤过泡感染及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感染和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和愈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1日至2004年4月30日我院收治的全部滤过泡感染和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18例(18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滤过泡感染6例(6只眼),急性眼内炎4例(4只眼),迟发性眼内炎8例(8只眼).滤过泡感染和迟发性眼内炎发生时间介于术后1个月余至15年之间,均发生于薄壁滤过泡患者.急性眼内炎发生于术后1个月之内.滤过泡感染的致病菌培养阳性率为50%,以葡萄球菌为主;急性眼内炎致病菌培养阳性率为75%,病原菌为真菌和绿脓杆菌;迟发性眼内炎致病菌培养阳性率为37.5%,病原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滤过泡感染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视力均在0.1以上;早期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全身及局部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性眼内炎,但多数患者视力低于0.05,真菌或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视力预后差.结论薄壁滤过泡与滤过泡感染和迟发性眼内炎的发生关系密切.单纯滤过泡感染的视力愈后好;眼内炎患者的视力愈后与致病菌种类有关,大部分患者视力愈后差.
-
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干扰素疗效观察
近年来研究表明干扰素在防止滤过泡纤维化中有重要意义.因此,我院将干扰素a-2b应用于小梁切除术以达到改善滤过功能目的,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丝裂霉素C与滤过泡的早期并发症
目的:本文对20例24只眼滤过手术联合丝裂霉素C滤过泡的早期并发症进行了分析,其中无血管性巨大薄壁滤过泡10只眼,包裹性囊状滤过泡10只眼,渗漏性滤过泡3只眼,滤过泡感染1只眼,并对其原因、理论进行了讨论,认为及时有效地对早期滤过泡并发症的处理,能挽救濒临失败主的滤过泡,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一定的效果.
-
AS-OCT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形态及形成过程评估
目的 通过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对青光眼滤过术后不同时期滤过泡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各种类型滤过泡的内部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以期寻找不同形态滤过泡与其功能间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前瞻性分析研究.对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眼科中心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患者62例(68只眼),年龄从27 ~ 79岁,平均年龄(62.56±14.06)岁,其中男性26例(29只眼),女性36例(39只眼).在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和AS-OCT检查.结果 68只眼中有4只眼在术后6个月时眼压高于20 mm Hg,其余64只眼在随访期间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术后1d至术后6个月,滤过泡的总体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壁厚度逐渐增加(P<0.05),囊壁回声逐渐增强(P<0.05).AS-OCT能清晰显示滤过泡的内部结构;量化有效滤过泡的各项指标,包括滤过泡总体高度,囊壁的厚度,巩膜瓣下的滤过通道等;显示滤过手术后不同时期滤过泡的动态变化.结论 AS-OCT是评价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形态的有效工具.探明滤过泡外观、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为滤过泡的功能维护提供客观参考.
-
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大小与眼压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获取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相对面积及分析功能性滤过泡大小与眼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裂隙灯照相系统对小梁切除术后的功能性滤过泡进行图像采集;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EPC02000软件)对滤过泡的相对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和一致性分析;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将功能性滤过泡相对面积与眼压进行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入选的青光眼患者36例(43只眼)行小梁切除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5±2.9)年(0.5~11.0年),平均眼压为(13.0±3.6)mmHg(5.0~19.7mmHg).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滤过泡相对面积平均值为0.44±0.27(0.10~1.44).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测量者内的类内相关系数(me)为0.984(P<0.01);测量者间的ICC值为0.971(P(0.01).滤过泡相对面积与眼压值的相关系数为r=0.713(P<0.01),两者的回归方程为:Y=17.043-9.249X.结论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EPC02000软件)可较准确地测量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相对面积;功能性滤过泡越大,眼压越低.
-
功能不良性滤过泡结膜下分离注射干扰素α-2b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性滤过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3例(27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发生的功能不良性滤过泡行针刺分离联合干扰素α-2b结膜下注射,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采用Van Buskirk裂隙灯显微镜分型法和Leung前节-OCT检查法相结合评估滤过泡治疗前后的形态和功能.结果 功能不良性滤过泡的发生时间为术后(51.04±23.09)d(19~89d).治疗前患眼眼压为(22.77±8.65)mmHg(10~45mmHg)),随访终点眼压为(16.68±3.37)mmHg(7.70~21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的完全成功率为66.67%(18只眼),条件成功率为25.93%为(7只眼),总有效率为92.6%.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滤过泡区结膜下出血(37%)和结膜破裂(22.22%),治疗后无明显远期并发症.结论 针刺分离联合滤过区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是治疗功能不良性滤过泡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AS-OCT能客观、及时评估功能不良性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早期滤过泡形态与24h眼压关系
目的 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1个月时结膜滤过泡形态与术后24h眼压(IOP)的关系.方法 对46例施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采用IBAGS滤过泡分级系统(Indiana Bleb Grading Scale,IBAGS)对术后1个月的滤过泡进行记录,应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进行眼压测量.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滤过泡与24 h眼压的关系,采用t检验的方法对有无微囊结构滤过泡的24 h眼压进行比较.结果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滤过泡高度(H)每增加1分术后24 h眼压波动值将降低0.60 mm Hg(95%可信区间为-1.183~-0.024),滤过泡范围(E)每增加1分术后24 h眼压波动值将降低0.66 mm Hg(95%可信区间为-1.193~-0.122),滤过泡面积(即大小H+E)每增加1分术后24 h眼压波动值将降低0.43 mm Hg(95%可信区间为-0.756~-0.109),术后具有微囊结构的滤过泡其眼压波动范围较无微囊结构者平均降低1.02 mm Hg(95%可信区间为-1.876~-0.156).具有微囊特征滤过泡的患者上午10点的IOP、24h IOP平均值、波动值、24 h IOP 大值及小值均较无微囊者为理想(P值分别为0.0058、0.0039、0.0019、0.0014、0.0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仅有一例发生滤过泡渗漏.结论 滤过泡形态与术后24 h眼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滤过泡的高度,范围及面积对术后24 h眼压的影响明显.同时具有微囊结构滤过泡的病例术后24 h眼压控制良好.
-
帐篷式小梁切除术
小梁切除术是当今手术治疗青光眼的经典术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有一定比例失败于滤过道阻塞,发生率可达15~30%,究其原因,主要是滤过道疤痕形成导致阻塞,滤过泡无功能,眼压再升高.
-
青光眼再次滤过手术应用MMC的临床观察
青光眼滤过手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要求巩膜瓣及巩膜表层组织不完全愈合,虹膜周边切口不愈合,而结膜组织完全愈合,以保证滤过道通畅,滤过功能良好。 MMC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延长滤过泡的功能,降低眼压,提高手术成功率,……
-
甘露醇-速尿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治疗中的应用
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如滤泡漏水、睫状环阻滞、脉络膜脱离等,也有些病例找不到任何原因.作者自1997年8月~1999年10月先后对12例不明原因的小梁切除术后1周前房延缓形成患者,采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间隔1小时后速尿40mg静脉推注,使术眼前房恢复,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1997年8月~1999年10月间经治的小梁切除术后1周前房迟缓形成患者12例,女性9例,男性3例,年龄:>60岁8例,50岁~60岁4例.浅前房分级:Ⅰ°4例,Ⅱ°7例,Ⅲ°4例.上述患者均排除了脉络膜脱离,滤过泡漏水等原因.
-
滤过泡内自家血注射治疗丝裂霉素C所致低眼压
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抗青光眼滤过手术以来,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1],在滤过术后疤痕形成方面疗效明显,但使滤过术后持续低眼压的发生率提高.
-
眼球按摩及切断巩膜缝线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滤过不足
小梁切除术是常用的滤过性手术,术后形成满意的滤过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显微手术能提高滤滤过泡的质量,但仍有部分病例术后早期不能形成满意的滤过泡,如不及时处理,易导致滤过手术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