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胸壁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曹万才;翟魁敏;田艳芳;崔新成;刘桂芹;谭俊华;方春华

    为探讨经皮胸壁心脏起搏紧急抢救心脏停搏的临床价值,对30例心脏停搏患者于床边迅速粘贴经皮胸壁心脏起搏专用电极,应用美国惠普公司Code Master XL+心脏监护除颤起搏仪紧急起搏,其他复苏措施积极实施.结果:起搏成功21例,临床有效16例,复苏成功14例.达起搏成功所需时间为1.6±0.4(1.0~5.0)min,持续稳定地起搏总时间为80.0±32.6(8~120)min,有效起搏电流强度为65±12.3(50~130)mA,有7例过渡至X线下经静脉心内膜起搏.起搏成功的心电图表现为起搏心律且其QRS波于监护Ⅱ导联呈主波向下的综合波,融合波或/和较快的自主心律.起搏电流强度大小并不影响对起搏成功的QRS波的判断.起搏过程中均有胸壁肌肉抽动,5例局部疼痛者仅1例需用镇静剂,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皮胸壁心脏起搏操作简便快速,疗效可靠且无创安全,病人耐受性良好,是紧急抢救心脏停搏行之有效的方法.

  •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大量积液一例

    作者:林宪如;延荣强;王正忠;于忠祥;唐军卫

    患者女性,78岁,于起搏器植入1年半后起搏囊袋处明显肿胀,先后三次共抽出黄色乳样积液200余毫升,其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不支持囊袋感染,可能系起搏器刺激局部组织导致渗出增加所致,抽液后持续局部加压包扎,随访5个月未再出现囊袋肿胀隆起.

  • 心房电极导线脱位到心室致反复心室安全起搏一例

    作者:王兴德;陈彬;周丽;胡伟国;陈忠

    患者女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第4天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心房感知不良,反复出现心房起搏脉冲后宽大QRS波及相隔110ms起搏脉冲,胸片检查提示心房电极导线脱落至心室内,心房起搏脉冲起搏心室,宽大QRS波落在交叉感知窗内触发反复心室安全起搏.

  • 形态学左室中间隔起搏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作者:汪烨;任学军;韩智红

    1例男性患者,32岁,12年前因完全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行Rastelli术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为改善心功能预后选择形态学左室中间隔起搏,随访3个月患者心脏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

  • QT间期延长时起搏触发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胡燕;田巨龙

    1例63岁,女性患者,反复发作晕厥.人院检查血钾、血镁偏低;心电图为交界性逸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QTc 0.48 s.遂行VVI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心室多个部位起搏时,均诱发多形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给予补镁、补钾,异丙肾上腺素治疗,QTc 0.42 s,再次给予起搏,未再出现Tdp.

  • DDD起搏器用于双心室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并心力衰竭一例

    作者:吕宏;廖海醌;王振军;王玉娟;田文庆

    患者女性,62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病窦综合征于7年前安装DDD起搏器,后发生心房颤动及心房静止,起搏模式改为VVI,全心衰竭加重并起搏器电池耗竭需要更换.经纠正心力衰竭后,选用DDD起搏器,程控AV延迟,用心房输出起搏,冠状静脉窦、左心房,心室输出仍接右室心尖部,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 脉冲发生器故障一例

    作者:刘中梅;夏颂年

    一例置入DDD起搏器2年后出现不明原因晕厥者,在程控过程中出现程控仪显示有起搏脉冲发放,但体表心电监护仪上无起搏信号及QRS波,患者脉搏消失等异常现象,考虑为脉冲发生器故障并作出了更换起搏器等处理.

  • 应用三腔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多发性肌炎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一例

    作者:唐安丽;董吁钢;马虹;王业松;廖新学

    患者女性,36岁,患多发性肌炎性心肌病8年,心力衰竭,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阻滞,安装三腔心脏复律除颤器,手术顺利,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由0.39提高到0.49,心室腔由67 mm缩至59 mm.术后3个月时肌炎再发时左室射血分数仍有提高并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近期效果好.

  • 右房电极移位导致间歇性多部位肌肉跳动一例

    作者:陆尚彪;舒红;吕宝经

    1例男性患者,77岁,因高度至Ⅲ度房室阻滞,安置双腔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术后6 h病人感到间歇性右腰部肌肉跳动,传至右胸壁肌肉跳动.心电监护示VAT起搏时并无肌肉跳动,而呈DVT方式起搏时则有肌肉跳动.后经X线检查证实右房电极移位.重新安置电极后,起搏感知功能良好.

  • 不同部位起搏对体表心电图有关参数的影响

    作者:李世军;杨延宗;夏云龙;尹晓盟;张树龙;高连君;林治湖

    目的 观察心脏不同部位起搏对体表心电图有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10只健康猪,分别在右房(RA)起搏、右室心尖部心内膜起搏(RVEndo)及左室心外膜(LVEpi)起搏,记录并测量不同部位起搏后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QRS波时限、QT间期、JT间期和T波峰-末间期(Tpe),计算Tpe平均值(TpeAVE)、Tpe大值(TPeMAX).结果 LVEpi起搏时QT间期、JT间期大于RA及RVEndo起搏时(P均<0.05);LVEpi起搏时TpeAVE,TpeMAX大于RA及RVEndo起搏时(P均<0.05),而RA与RVEndo起搏时此两指标无差异.结论 LVEpi起搏可能会增加健康心室整体复极离散.

  • 心外膜左心耳起搏建立山羊心房颤动模型

    作者:张凤祥;陈明龙;杨兵;徐东杰;陈红武;王岚;居维竹;曹克将

    目的 探讨开胸置入高频起搏器建立山羊心房颤动(AF)模型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 山羊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与对照组(6只).开胸后于左心耳底部置入起搏电极,以400±10次/分连续起搏12周,诱导AF.记录山羊体表心电图变化.连续起搏12周采用光学显微镜、电镜观察左、右房游离壁心肌组织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1只山羊术中死亡;5只经连续起搏12周后,出现AF心电图改变.左房游离壁较右房游离壁心肌细胞直径变细;左房游离壁较右房游离壁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润盘受损,心肌纤维溶解明显,线粒体增多、体积变大,内质网模糊、有的出现空泡样等改变更加明显.正常对照组左、右房心肌纤维排列规整.结论 心外膜左心耳起搏建立AF动物模型是可靠而易行的方法.

  • 同种异体心肌细胞移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作者:蔡军;林国生;江洪;杨波;蒋学俊;王腾;范国华;余奇劲

    探讨新生心肌细胞移植重建心脏优势起搏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 采用酶法分离新生Yorkshire猪右房组织(包括窦房结),获取单个心肌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后制备成5×106个/ml心肌细胞悬液,开胸直视下将1ml悬液注入细胞移植组幼年猪左室游离壁(n=5),对照组(n=5)注入等体积培养基,移植前3天开始应用环孢素A和泼尼松龙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移植3周后应用射频消融技术打断His束造成Ⅲ度房室阻滞.分别应用心电图、Holter、心腔内起搏标测和免疫荧光显像进行电生理学评价和组织学观察.结果:His束消融后,两组动物均形成Ⅲ度房室阻滞.细胞移植组室性节律频率显著快于对照组(移植组平均为95次/分,对照组为32次/分).心腔内起搏标测证实细胞移植组室性心律起源于细胞移植区.对照组均在24 h内发生心室颤动死亡.心脏组织冰冻切片可见DAPI标记的呈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核,移植细胞与宿主心肌细胞间有连接蛋白43和N型钙粘素的表达.结论:移植的心肌细胞可在宿主心脏存活并与周围细胞发生电连接,并主导心室节律.

  • 电刺激和起搏在心房颤动动物模型中的运用

    作者:张方亮;陈颖敏

    心房颤动(AF)的模型建立中离不开电刺激和起搏的应用.电刺激包括短阵快速刺激(burst刺激)和程序期前刺激,其既可作为急性AF模型的建立,亦可作为慢性AF模型的建立,还可作为慢性AF模型中的诱发方式使用.快速起搏主要用于慢性AF模型的建立.自主神经电刺激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加AF的诱发成功率;乙酰胆碱、苯肾上腺素使用、一些因素致心脏结构或组织病变后电刺激易诱发AF.电刺激和起搏在制作AF动物模型中,既可短期运用作为触发因素,也可长期运用作为引起电生理和解剖异常而出现“AF致AF”.

  • QRS波时限延长与心功能不全

    作者:周根青

    QRS波时限延长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中较常见.自然状态下,QRS波时限延长与心功能不全密切相关,往往QRS波时限越长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越高,左室射血分数越低,起搏状态下亦是如此;QRS波时限延长在终末期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QRS波时限进行性延长与心功能不全也密切相关.

  • 右室起搏部位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立志;殷跃辉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具有不同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效应,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能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流出道起搏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His束及His束旁是理想的心室生理性起搏,但操作较复杂.间隔上部及双部位起搏是否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基因治疗与心脏起搏

    作者:刘启方;饶作晓;张陈匀

    随着基因治疗的突飞猛进,在动物实验模型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转染β肾上腺素受体的互补DNA、Kir2.1(转运编码内向整流电流IK1,一个α亚单位基因)基因、HCN2(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2)基因等创造的生物起搏器在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心脏起搏功能障碍将会成为可能.

  • 个体化选择起搏模式

    作者: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双腔起搏较心室起搏改善了生活质量,降低了心房颤动及起搏综合征的发生率,但卒中、心力衰竭及生存率无改善;而在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起搏优于双腔起搏.不同起搏模式的效益受自主心率水平及起搏比例的影响.基于循证医学结果,临床实践中对于Ⅲ度房室阻滞的患者,首选双腔起搏器;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结功能正常且无束支阻滞的患者推荐置入单腔心房起搏器;而部分因偶发的长RR间歇而进行起搏治疗者则可选择VVI起搏器.

  • 窦房结起搏细胞膜离子流与4期自动除极

    作者:蔡军;林国生;江洪

    参与窦房结4期自动除极的膜电流主要包括超极化激活的阳离子电流、延迟整流性钾电流、内向钙电流、Na+-Ca2+交换电流和持续性电流等.各个膜电流在4期自动除极的不同时点、不同电压范围及不同部位所起作用不同,呈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 起搏器置入与心包压塞

    作者:任晓庆;王方正

    起搏器置入所致心包压塞的发生率为0.05%~0.1%.心房心肌穿孔的几率大于心室.螺旋电极导线、双极导线、冠状窦电极、存在基础心脏病、有心脏手术史、高龄女性等为心包压塞的危险因素.超声是诊断心包压塞的主要手段.多数患者行心包穿刺术可以解除心脏压迫症状,少数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 开胸放置心外膜电极导线四例随访

    作者:齐书英;王冬梅;李洁;王刚;郭晓萍

    报道4例经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失败的患者进行外科植入心外膜电极,3例心力衰竭病人因心脏冠状静脉解剖结构问题不能经心脏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因多次更换起搏器,上腔静脉完全闭塞无法植入右室电极导线。4例均在全麻下成功经开胸手术植入心室心外膜电极导线,术后随访起搏感知参数正常。第1例左室心外膜电极导线于术后3年断裂,第2例术后7个月死亡,改进肋间隙处电极导线固定方法后,第3、4例分别随访29和12个月,均未发生电极断裂的并发症。

399 条记录 15/20 页 « 12...1213141516171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