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作者:陈颖敏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提供起搏及抗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报道11例双腔ICD应用的临床体会.男8例、女3例,年龄60.55±10.07岁.缺血性心脏病9例、Brugada综合征1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肥厚型梗阻性心脏病1例.双腔ICD安置指征有: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6例,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房室阻滞1例、伴左室功能不全4例;临床上明确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分别为8,2和5例.8例病人术前进行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6例、室颤2例;3例行电生理检查,其中2例太虚弱、1例为反复发作持续性室速.5例安置具有心室转复除颤伴心房、心室起搏的ICD,5例安置具有心房、心室起搏转复及除颤的ICD,1例安置具有双心室起搏及心室转复、除颤的ICD.所有病人在置入ICD时都进行除颤阈值的测定.总共有23次室颤被诱发,除颤阈值为12.09±5.24 J,除颤电极阻抗为44.00±11.05 Ω,P波和R波电压幅度分别为3.53±1.32 mV,13.42±4.73 mV,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分别为1.39±0.71和0.91±0.38 V.随访8.82±5.00(2~19)个月,5例共有120次持续性室速发生,其中118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转复,2次需电击转复.1例因频发室速行射频消融,术后室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发作的次数均减少.有1次室颤、2次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脏传导阻滞伴缓慢室率ICD分别给予电击除颤、抗心动过速起搏和双腔起搏治疗.2例反复发作房颤,但未设置其ICD给予自动除颤.随访中无不适当的ICD放电发生.1例冠心病合并15年阵发性房颤者,在双腔ICD安置术后1周发生脑梗塞.结论:双腔ICD适应正常的房室顺序,能提高对室性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鉴别,降低了不适当放电的发生率;它是很安全的、并能有效地终止室性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

  • 具有远程传输功能的起搏与电生理类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

    作者:杜建洪;傅美华

    笔者介绍了对具有远程传输功能的起搏与电生理医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技术情况,内容包括系统网络结构,功能模块组成,特点分析等.

  • 窦房结功能损伤犬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

    作者:

    窦房结功能障碍(SND),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而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是由窦房结和(或)其周围组织的病变,导致窦房结起搏和(或)窦房传导障碍,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征,尤其是慢-快综合征(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合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AF),SND伴发AF的倾向是其病程自然发展的一部分,AF的反复发作可以引起血栓栓塞,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1]

  • Cajal间质细胞在儿童便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邱银荣;冯杰雄

    便秘是儿童较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多长期持续存在,影响患儿生活.虽然便秘的病因多种多样,但胃肠道动力异常是其主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作为胃肠慢波起搏者的Cajal 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在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可致儿童便秘的胃肠动力性疾病存在ICCs异常,其数量减少或细胞网络异常与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本文拟对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HD同源病及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作者:周波;毛晓丽;周涵;曾秋棠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拟行心脏起搏器安置同步化治疗的心动过缓患者32例为心动过缓组;另选与心动过缓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5例作为对照组.将心动过缓患者随机分为RVOTP组与RVAP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在系列心尖长轴切面和胸骨旁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采集二维动态灰阶图像数据储存,并导入速度向量技术成像模式,观测左室心肌在纵向、径向、环向上收缩不同步的指标.结果 与RVOTP组比较,RVAP组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达峰时间(TLV)标准差值、TLV大差值、收缩期径向达峰时间(TRV)标准差值、TRV大差值、收缩期环向达峰时间(TSC)标准差值、TSC大差值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RVAP组中前间隔TLV测值小,侧壁TLV测值大,二者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左室乳头肌短轴水平观,RVAP组中前间隔TRV、TSC测值小,侧壁TRV、TSC测值大,两两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右室流出道优于右室心尖,可作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比研究

    作者:倪市毛;姜昌浩;陈智理

    目的:评估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30例VVI型起搏器患者(间隔部起搏RVS、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各15例)起搏器时、及植入1年后心功能及起搏参数差异;结果:有效起搏时及1年后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电极阻抗、电压阈值、R波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两组患者EF值差异显著;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右室心尖部起搏可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及左室功能降低.

    关键词: 右心室 起搏 室间隔
  • 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作者:袁晓雯;杨少玲;张宗元;黎婷婷;许江丰

    目的:观察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并接受起搏器植入手术的90例老年病窦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起搏器植入部位分为右室流出道组和右室心尖组,每组各45例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和整体收缩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无明显差别,手术后,右室心尖组 Tmsv-16-SD、Tmsv-16-Dif 等左心室同步收缩性指标较右流出道组明显延长,而右流出道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较手术前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手术前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且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心输出量(CO)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而右室心尖组的 FS 和舒张期二尖瓣流速较术前明显降低,右流出道组的上述指标较术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起搏器植入右室流出道较右室尖部可更好地维持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提示右室流出道起搏器植入对患者更为安全。

  • 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和被动起搏导线的应用比较研究

    作者:孙叶海;彭卫平;周滔;周胜华

    目的 评价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5年5月~2009年5月应用主动固定起搏导线患者为主动组,随机选择同期植入被动起搏导线的患者为被动组,随访3个月.对二组惠者在植入时、植入后的起搏参数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①共有395例患者入选,主动组195例,被动组200例,其中主动组心房起搏58例,心室起搏195例,被动组心房起搏63例,心室起搏200例.二组手术时间接近,但主动组曝光时间较被动组明显延长.②主动组术中及术后1个月起搏阈值明显高于被动组,但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主动组阻抗明显低于被动组.③主动组共有11例(5.6%)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导线心脏穿孔4例,心包炎2例,导线脱位3例,交叉感知1例,腰背痛1例;被动组共有7例(3.5%)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导线脱位4例(3例心房,1例心室),腰背痛2例,交叉感知1例.结论 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在选择起搏部位较被动导线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其他较被动导线无明显优点.同时其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慎重使用.

  • 心脏静脉的X线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先霞

    目的:研究心脏静脉的X线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的静脉延迟显影方法观察82例患者心脏静脉的位置、形态、内径、数目、及角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的出现率为100%,多数为单支,双支者仅见1例(1.22%);97.56%(80例)患者可见1~3支左心室后静脉;1.22%(1例)冠状静脉异常.心中静脉(直径4.64±1.18mm)和左心室后静脉(直径4.28±1.23mm)多呈直角汇入冠状静脉窦,可能会给经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或左心室后静脉植入左心室电极造成技术上的困难.结论:冠状动脉造影的静脉相显示心脏静脉的方法可靠,简单易行;利用心脏静脉的X线特征,将有助于经心脏静脉系统起搏电极的植入和心律失常时标测导管及消融导管的插入,减少并发症.

  •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盛标;林钟文;吴胜楠;陈永久;李味美;曾碧媚;许香广

    目的:总结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技术操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锁骨中点垂线与过锁骨的胸骨端游离突的水平线的交叉点为穿刺点,用Seldinger法穿刺锁骨下静脉置入导管.结果:成功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321例.结论:该方法虽然需要一定的介入技术,但只要操作得当,不失为一种快速、安全的方法.

  • 临时心脏起搏在非心脏手术中的作用(附41例报告分析)

    作者:范洁;庞明杰;周乐今;邓旭;赵燕;苗云波;谢红;孟洁;徐小南

    心内膜临时起搏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已有报道,但各家报道的适应症及对外科手术、麻醉用药的保护作用不尽相同[1~3].本文就我院41例非心脏手术安置临时心内膜起搏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1995年10月至1999年6月选择本院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并伴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安置心内膜临时起搏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67.7±11.6)岁,其中胆道手术14例,胃肠道手术5例,前列腺手术1O例,甲状腺手术2例,乳腺手术3例,肺叶切除术4例,白内障手术2例,喉癌根治术1例.

    关键词: 心脏 起搏 手术
  • 临时起搏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图城;邓贺然;张海峰;王景峰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中应用的适应证及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成功行急诊PCI的下壁心肌梗死21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临时起搏治疗84例,未行临时起搏治疗129例.结果:临时起搏并不减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住院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长时间使用(>48 h)或保护性临时起搏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增加室性心律失常、感染、心脏破裂的机会,且延长住院日.结论:临时起搏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应严格把握指征并尽快拔除.

  • 心内紧急临时起搏术在抢救心脏骤停中的应用

    作者:陈建林;李旷怡

    目的:总结影响起搏成功的相关因素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心脏骤停患者分组实施心脏复苏,观察他们的成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起搏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影响起搏成功的因素主要是心脏停顿时间的长短及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结论:心内紧急临时起搏在抢救心脏骤停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病人炎症介质的改变

    作者:潘伟;方长庚;张小勇;光雪峰;杨溶海;涂军荣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病人白介素6的改变.方法 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部组(n=66)和右心室流出道组(n=57),比较两组病人血浆白介素6的水平.结果 随访时间中位数65 d,发现右心室流出道组病人白介素6水平较右心室心尖起搏组低,为(5.0±1.2)ng/L比(5.7±4.8)ng/L.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病人较右室心尖部起搏病人白介素6释放少.提示抗炎、抗栓治疗可能会优化起搏.

  •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病人炎症介质的改变

    作者:潘伟;方长庚;张小勇;光雪峰;杨溶海;涂军荣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病人白介素6的改变.方法 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部组(n=66)和右心室流出道组(n=57),比较两组病人血浆白介素6的水平.结果 随访时间中位数65 d,发现右心室流出道组病人白介素6水平较右心室心尖起搏组低,为(5.0±1.2)ng/L比(5.7±4.8)ng/L.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病人较右室心尖部起搏病人白介素6释放少.提示抗炎、抗栓治疗可能会优化起搏.

  • 心脏程序刺激与异丙肾上腺素易化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比分析

    作者:李健民;丁燕生;任自文;陈健;吴林;柳景华;罗维;周菁

    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中,心动过速的诱发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大部分病例在心房或心室经用增频起搏S1S1或S1S2程序刺激诱发出临床型心动过速,少部分病例需进一步增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期外刺激或静滴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心动过速.

  • 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脏静止的直接起搏作用

    作者:邓绍林;晏才敏;王丽;徐惠平

    目的探讨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对突发心脏静止患者的直接起搏作用.方法对13例突发心脏静止患者以双手重叠按压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与放松1:1,频率100次/分,使胸廓下陷3~5cm,配合大剂量肾上腺素等药物,观察复苏成功率.结果13例患者中9例复苏成功,4例死亡.结论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加大剂量肾上腺素对心脏静止患者有直接起搏作用,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关键词: 心脏静止 起搏 复苏
  • 无创性经皮体外心脏起搏与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缨;林珮仪;陈瑜越;江慧琳

    目的:比较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TCP)与无创性经皮体外心脏起搏(NTCP)两种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在急诊抢救心脏停搏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心脏停搏患者在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基础上,分别行NTCP或TCP的资料.结果:两种方法的起搏成功、临床有效、心肺复苏成功和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TCP操作时间为(13.45±7.82)min,明显长于NTCP组的(1.01±0.21)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急诊科使用NTCP和TCP两种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二者疗效相当,但NTCP更简便、快捷,值得推广.

  • 高钾致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起搏功能障碍1例

    作者:王勇;任澎

    患者男,67岁.因"反复心慌、胸闷10余年,加重4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甲减、冠心病-房颤病史,两年前因急性右室梗死接受支架术,2008年5月因窒速晕厥行埋藏式心律转复陈颤器(ICD)植入术.体格检查:T 36.2℃,BP:86/60 mmHg,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以闻及少量湿性哕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44次/min,律绝对不齐,无病理性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不肿.

  • 胃肠道Cajal 间质细胞、Ca2+与胃肠动力

    作者:纪云西;凌江红;庞黎明;郑超伟;黄贵华;蒋历;王道刚

    胃肠道Cajal 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 of Cajal, ICC)被称为胃肠动力的起搏者和调节者,是以网状结构存在于胃肠道平滑肌层之间的一种特殊间质细胞[1],不同于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细胞, 但具有神经信息传送给平滑肌细胞的功能, 即肠神经系统释放的神经递质和肽类物质与ICC 上的受体结合,激发ICC 去极化,调控胃肠道平滑肌的舒缩功能.ICC 的功能主要有:胃肠电节律的起搏电位产生及慢波的传播,调节胃肠平滑肌的传播模式;由于处于胃肠神经元与平滑肌细胞之间,构成了神经信息传递的中介; 通过表面相应受体介导神经递质及胃肠激素对平滑肌的调节[2].

399 条记录 17/20 页 « 12...1213141516171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