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房纤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作者:代荣俗;蒲里津

    心房纤颤(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复杂事件的增加与AF有关连,AF使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AF发病机制的研究离不开理想的动物模型,由于缺乏足够高质量数据的动物模型,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虽然受到限制,但AF发病机制在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为止,国内外已建立了众多AF动物模型,其动物模型载体及建立方法各不相同,各种动物模型已被用于研究AF的病理生理学,包括分子基础、离子电流决定因素、解剖特征和宏观机制.

  • Cajal间质细胞与慢传输型便秘

    作者:李翠萍;刘诗

    Cajal间质细胞是胃肠道神经系统(ENS)的一种非神经但又与神经密切相关的特殊间质细胞.近年的研究表明Cajal间质细胞(ICC)可能是肠道慢波的起搏者,并参与了NANC神经肌肉信息传递过程,有潜在的控制胃肠道动力的作用,而且与人类胃肠道运动性疾病以及胃肠道肿瘤的发病机制有关.

    关键词: 起搏 神经传导 便秘
  • 重症心律失常紧急心脏起搏137例的临床护理

    作者:宋润珞;杨松芳

    1993~2000年,我科共安装起搏器162例,其中137例为急诊起搏.其护理要求高,只有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才能提高起搏术的成功率.1临床资料在162例起搏中,患者年龄20~73岁,急性起搏的137例中,110例因大面积心肌梗塞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并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不能搬动,在非X线透视下,于床旁经静脉临时起搏成功.27例患者因病窦综合症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阿斯综合征或反复黑蒙现象,但不具备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条件,在X线透视下经静脉临时起搏,而后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在返回病房出现电极脱落,1例重返导管室进行调整后成功.25例具备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条件,急诊实施永久心脏起搏器安装术.紧急起搏成功率94%.

  • 院外心脏病集群监护系统--心脏BB机的临床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李钢;冯文化;王传振

    70年代初国外开始将经电话传送心电图院外监测应用于阵发性心悸、心律失常的诊断[1].1983年北美起搏电生理学会正式推荐院外心脏病集群监护系统为常规起搏监测工具[2].之后,在临床上开始广泛应用.国内近1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主要集中于大城市.我院于1999年引进了深圳中立公司生产的YJ-1000C型院外心脏病集群监护系统,开始了院外心脏病人的诊治工作.现将其应用情况做--总结,报告如下.

  • 提高基础起搏频率消除电风暴1例

    作者:刘英明;李田昌;何疆春;黄毅雄

  • 永存左上腔患者起搏导线植入路径探讨:附28例分析

    作者:胡芬;周颖;潘轶文;许逸飞;徐耕

  • 同种原位心脏移植双窦房结起搏致双P波的心电图观察

    作者:孙钰;钟玲;陈丹

    我院于1995年8月21日~1999年5月28日,先后施行11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8例长期生存,长生存时间已达4年4个月.8例中除1例出现药物性肝肾功能损害外,其余患者均恢复满意,生活质量良好,能够适应及胜任正常生活和工作(如一般体力劳动),我们对其中的5例心脏移植前后的心电图进行定期观察,现报告如下.

  • 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导致心脏穿孔3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周滔;周胜华;祁述善;沈向前;刘启明;李旭平

    目的:了解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导致心脏穿孔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置入主动固定起搏导线术后出现心脏穿孔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有关文献,对该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进行论述.结果: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导致心脏穿孔临床表现多样化,B超和多排CT是诊断该并发症的主要方法,心包穿刺引流以及相关的主动固定起搏导线重新置入是处理该并发症的主要治疗.结论:心脏穿孔是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严重并发症,及时和正确处理至关重要.

  • 损伤电流的动态变化与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陈建华;张飞龙;陈学海;王伟伟;傅发源;陈良龙

    目的:评价损伤电流(COI)的动态变化与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将13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分成两组.A组,90例,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 min后测得的COI10>3.5 mV;B组,48例,COI10值<3.5 mV.比较两组COI0(起搏导线螺旋固定后即刻测得COI)值和COI10值的变化,观察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 min后起搏阈值和R波感知的变化.结果:A组与B组比较:①COI0值为(10.54±1.98)mV∶ (6.54±0.81)mV(P<0.001),COI10值为(6.84±1.70)mV∶ (2.47±0.53)mV(P<0.001),导线螺旋固定10 min后测试结果:起搏阈值(0.61±0.18)V∶(1.40±0.31)V(P<0.001),R波感知(15.40±4.18)mV∶(5.10±0.77) mV(P<0.001),电极阻抗(716.47±150.03)ohms∶(745.00±149.93)ohms,P=0.479.②B组中有9例患者于术中稍用力向后提拉导线后发生起搏导线脱位;15例患者10 min后测得的起搏阈值和(或)R波感知不良而进行重新植入;有2例患者10 min后测得的起搏参数均满意,但分别于术后10 h和24 h发生起搏导线脱位,予重新植入.而A组患者术中提拉导线均未发生导线脱位,10 min测得的起搏参数均满意.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右心室电极起搏阈值、R波感知以及电极阻抗等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各参数P>0.05.结论:起搏导线螺旋固定后即刻测得的COI0值较低(<7.0 mV),COI值迅速下降,COI10值<3.0 mV,导线螺旋固定10 min后测得的起搏阈值无明显降低,R波感知降低,提示起搏导线固定不良,容易造成起搏导线脱位,需要寻找新的位置进行重新植入.

  • 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灌注反应的影响

    作者:王丽君;林海龙;谢莲娜

    目的:探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灌注反应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成功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患者203例,其中未行临时起搏患者158例,列为非起搏组;行保护性临时起搏患者共45例,列为保护性起搏组.观察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再灌注前心率、再灌注前后血压水平、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保护性起搏组再灌注低血压发生率较非起搏组有增高趋势(40.00%∶30.38%);保护性起搏组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起搏组也有增高趋势(6.67%∶2.53%),但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前保护性起搏组收缩压与非起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再灌注后保护性起搏组收缩压降低明显(P<0.05).结论:临时起搏对再灌注反应无明显保护性作用.

  • 起搏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巧玲;代松魁;葛智平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心肌病,其中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璎梗阻性心肌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晕厥及猝死可以为该病的首发症状.预后不佳.药物治疗不能完全缓解症状.

  • 永久性His束起搏的分型标准及原理初探

    作者:孙育民;连敏;曹宾;张雁;廖德宁;张家友;崔海明;张代富;王肖龙;王骏

    目的 尝试探讨His束起搏的分型标准及原理.方法 总结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行永久性His束起搏病例的腔内标测电图、起搏程控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11例术中即刻成功,成功率为79%(11/14).11例患者术中测定过程中10例获得纯His束起搏加内膜夺获图形(其中4例也获得纯His束起搏图形),1例表现为His束旁起搏图形.术后随访1例为His束旁起搏,1例变为His束旁高位间隔起搏,其余9例为纯His束起搏加内膜夺获.术后随访获得理想的永久性His束起搏占82%(9/11).结论 永久性His束起搏安全、可行,可分为四型.

  • 希氏束起搏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中应用探讨

    作者:王娜;梁延春;于海波;梁智豪;徐白鸽;高阳;焉晓蕾;刘荣;许国卿;王祖禄

    目的 探讨希氏束(HB)起搏(HBP)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的应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HBP手术的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统计HBP手术的成功率,随访观察HBP阈值、起搏百分比及起搏导线稳定性.结果 63例患者,心率[46.9士6.7(31~73)]次/分,QRS波时限为[89.6±10.4(70~118)]ms,心房颤动(AF)伴缓慢心室率2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AVB) 39例.HBP手术成功率为79.4%(50/63),其中AF伴缓慢心室率患者的成功率为91.7%(22/24),完全AVB患者的成功率为71.8%(28/39).单一术者前30例HBP手术学习阶段成功率为70.0%(21/30);后33例成功率为87.9%(29/33).成功HBP手术的X射线曝光时间为(6.2土3.6) min.25例植入了右室起搏备份导线.术后不同时期随访,HBP百分比平均大于99%(85%~100%).术后6个月随访,仅1例患者HBP阈值升高到2.5V/0.5ms.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无起搏导线移位,无HBP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中进行HBP可行性好且术后起搏安全稳定.

  • 3830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在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海雄;张虹;苏庆丰;吴桂平;孙帅

    目的 观察3830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美国美敦力公司)在临床心脏起搏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46例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3830组(n=23)和5076组(n=23),3830组心室使用3830导线,5076组心室使用5076导线.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心室导线均放置在右室间隔部,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1、3个月各项心室导线参数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手术,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3830组手术时间略长于5076组[(64.6±3.5)min vs (58.3±4.2)min,P<0.05],但X线曝光时间无差异.与5076组相比,3830组术中及术后l、3个月的心室参数无差异.结论 3830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用于选择右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不同起搏频率对心肌应变的影响

    作者:刘晓宇;戴敏;钱玲玲;郑杰;张常莹;李库林;高运来;李晓燕;李嘉萍

    目的 探讨心率对心肌应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已植入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利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心房起搏频率60,70,80,90和100次/分下每搏输出量和纵向、径向和环状方向上左室18节段收缩期应变峰值并计算心输出量和整体纵向、径向和环状应变峰值.结果 随着起搏频率的增加,每搏输出量和左室各节段、各水平及整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应变峰值递减,心输出量逐渐递增.起搏频率60,70和80次/分时,整体纵向应变峰值分别为-24.58% ±10.19%、-23.13%±11.36%和-20.20%±9.48%(P>0.05);而起搏频率90和100次/分时整体纵向应变峰值分别为-15.56%±8.89% (P<0.05)和-9.80%±6.01% (P<0.001).起搏频率60,70和80次/分时,整体径向应变峰值分别为33.40% ±9.81%、31.92%±10.69%和28.84%±10.58% (P>0.05);而起搏频率90和100次/分时整体径向应变峰值分别为23.34%±8.17% (P<0.05)和15.77%±7.42% (P<0.001).起搏频率60,70和80次/分时,整体环状应变峰值分别为-21.43%±8.48%、-20.23%±7.10%和-17.65%±7.25%(P>0.05);而起搏频率90和100次/分时整体环状应变峰值分别为-13.65%±5.27% (P<0.01)和-8.23%±3.72% (P<0.001).结论 随起搏频率增加,左室各方向应变下降.心率对应变的影响为负性.

  • 起搏器家庭监测功能对安置起搏器患者监测报警事件的观察

    作者:汤娇娇;陈东骊;刘烈;梁远红;费洪文;陈泗林

    目的 观察家庭监测(HM)功能对安置起搏器患者监测报警事件的应用.方法 植入带有HM系统的双腔或三腔起搏器患者28例,随访15.71 ±9.73个月,记录系统传送的事件及返院随访的情况.结果 17例(61%)患者传送了报警事件.临床心血管事件报警8例,其中心房颤动报警为多见,较常规随访提早发现32.2±19.0天.起搏系统报警事件14例(34次),其中以P波感知不良报警次数多,为17次,较常规随访提早发现42.5 ±25.3天.结论 HM系统可在下一次常规随访前提早发现报警事件,有助于起搏器术后患者的实时监测和随访.

  • 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的初步临床观察

    作者:杨文慧;郭涛;赵玲;李淑敏;杨军;华宝桐

    目的 探讨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需行DDD起搏的患者40例分为两组:房间隔组20例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0例采用翼状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耳起搏.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两组起搏参数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即刻及术后随访的起搏参数稳定,两组间无差异.随访12.43±2.85个月,房间隔组起搏后NYHA心功能分组Ⅰ、Ⅱ、Ⅲ级分别为18,2,0例,而右心耳组则分别为12,7,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房间隔组左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小于右心耳组((32.5±5.5 mm vs 33.8±5.2 mm,42.4±5.1 mm vs 47.3±6.8 mm,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则高于右心耳组((0.65±0.07 vs 0.62±0.08,P<0.05).结论 房间隔起搏安全、可行,起搏参数稳定.

  • 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老年人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作者:王心悦;于波;李阳;庞雪峰;程颖;赵卫华;王国峰;韩伟;孟立民;彭妍钰;姜振桓;胡健;齐国先

    目的 探讨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对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18例老年持续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阻断房室结造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植入永久起搏器.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室重塑、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半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0.52±0.04 vs 0.34±0.03,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不明显( 61.5±3.9 mm vs 64.5±3.1 mm,P>0.05);6 min步行距离和SF-36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能改善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心室激动顺序的影响

    作者:吴名星;蒲晓群

    目的 通过与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比较,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室激动顺序的影响. 方法选择2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且心功能正常和无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在RFCA成功后,置入漂浮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用心室起搏电极以同一频率随机顺序起搏RVIS、RVOT和RVA,分别测定和比较各部位起搏时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以及体表心电图上QRS波时限、JTc间期(经心率校正后的JT间期)和额面平均心电轴的变化. 结果①RVIS、RVOT和RVA起搏时CO、CI、mPAP和PCW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差异(P>0.05).②与正常窦性心律时QRS波时限比较,各部位起搏时QRS波时限均延长(P均<0.001),其中RVIS起搏时QRS波时限延长程度小,RVA起搏时延长程度大,各部位两两比较P均<0.05;JTc间期的变化有类似趋势,但各起搏部位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窦性心律时的额面平均心电轴比较,RVIS起搏时接近正常, RVOT起搏时电轴呈右偏趋势,RVA起搏时呈左偏趋势. 结论①对心功能正常者RVIS起搏较RVOT和RVA起搏未表现出更佳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②RVIS起搏与RVOT和RVA起搏相比,能够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不同方式起搏的诱发率及电生理特性

    作者:张永春;黄陆力;李红军;张卫国;陈志刚;吕风华;张素荣

    探讨右房、右室刺激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规律及电生理特性.58例经食管调搏诊断为AVNRT的患者,在行射频导管消融(RFCA)前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经右房、右室的程序期前刺激和分级递增刺激).结果:38例经右房和右室刺激均可诱发,有13例仅能经心房刺激诱发,4例仅能经心室刺激诱发,其中3例仅能为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诱发;3例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或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再次心房或心室刺激诱发;单纯经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诱发的AVNRT,其心房程序刺激的AH大值(AHmax)短于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诱发AVNRT时的AH值及心动过速时的AH值(AHSVT).而同时经心室及心房刺激诱发的心动过速,其AHmax长于仅能经心房刺激诱发AVNRT时AH值及AHSVT,P均<0.05.结论: 多数AVNRT患者均可经右房和右室刺激诱发,能够引起足够长AH值的刺激部位及方法均可诱发AVNRT.

399 条记录 14/20 页 « 12...11121314151617...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