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胃癌癌周肥大细胞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癌癌周肥大细胞(MC)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俾士麦棕法对67例伴有淋巴结癌转移的老年人胃癌癌周MC进行计数.结果 1-6ILN病例癌周MC密度≥7 ILN病例(P<0.01).7-15ILN病例癌周MC密度>15 ILN病例(P<0.01).结论 老年人胃癌癌周MC密度与被累及淋巴结的数目相关,是反映老年人胃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建立并优化用于检测子宫平滑肌肿瘤中肥大细胞的亚型的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方案.方法 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在肥大细胞胞浆表达的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分别对该技术中两种抗原不同修复方法的顺序、两种不同酶系的选择和顺序、两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显色底物的选择等步骤进行一系列的优化.结果 子宫平滑肌肿瘤中肥大细胞大部分为既含有类胰蛋白酶又含有类糜蛋白酶的TC型肥大细胞,少部分为仅含有类胰蛋白酶的T型肥大细胞.而未见到仅含类糜蛋白酶的C型的肥大细胞.结论 采用优化的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方案以确定子宫平滑肌肿瘤中肥大细胞的亚型是完全可行的.
-
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24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按每天肌肉注射不同剂量雌激素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大剂量组(雌激素200μg/kg+双卵巢切除)、小剂量组(雌激素100μg/kg+双卵巢切除)、模型对照组(仅作子宫内膜移植)。分别于造模后2周及4周后处死各组4只大鼠,采集血液和病灶组织标本,测量各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并对病灶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及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鉴定造模是否成功。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病灶组织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肥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组织类胰蛋白酶、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时血清雌二醇水平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大于模型对照组( P<0.05);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病灶体积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无论是2周还是4周,小剂量组甲苯胺蓝染色脱颗粒/肥大细胞总数比值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大于模型对照组( P<0.05)。结论: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相关,而后者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
血塞通致RBL-2H3细胞与原代肥大细胞脱颗粒特性的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血塞通注射液等在类过敏试验中致RBL-2H3细胞与大鼠腹腔原代肥大细胞脱颗粒特性的异同,以评价2种细胞在中药注射液类过敏试验中的意义.[方法]选用已经明确能引起类过敏反应的3种供试品即血塞通注射液、Compound 48/80和吐温80,分别与RBL-2H3细胞和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共同孵育1h,通过β-氨基已糖苷酶释放率和组胺释放率、释放量等的检测,分析比较脱颗粒特性的异同,同时观察了不同浓度血塞通注射液对脱颗粒程度的影响.[结果]2种细胞在血塞通注射液、Compound 48/80和吐温80的直接刺激下均出现脱颗粒现象,脱颗粒程度与血塞通注射液呈剂量依赖性;原代肥大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组胺释放量和释放率均显著高于RBL-2H3细胞,2种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类过敏反应脱颗粒试验中,RBL-2H3细胞和原代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具有相同趋势,均可用于中药注射液类过敏评价,RBL-2H3细胞应用方便,而肥大细胞更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