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的建立

    作者:方瑶;潘静;李倩;顾江;唐彬;张卫军;毛旭虎

    目的 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摸索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培养条件、构建模型的感染条件(e.g.感染复数,感染时间),通过吉姆萨染色、透射电镜、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观察等确证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形态变化,分析病原菌侵袭率、胞内复制率和宿主反应性来评价该模型中病原菌侵入RAW264.7特点和病理损伤类型.结果 确定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的一般培养条件,感染复数MOI=100感染宿主细胞,170 g离心5 min后37℃共孵1 h以利于细菌侵入胞内,含250 μg/ml卡那霉素的DMEM-10培养以杀死胞外病原菌.形态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后早8 h可观察到异物多核巨细胞(MNGC),RAW264.7细胞伸出伪足,相互融合.感染初期(<3 h)TNF-α升高较快,9 h后则下降至低值,直至感染后期(15~24 h)再次升高.结论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胞内感染模型,拟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条件.

  • 类鼻疽血清ICA诊断试纸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作者:檀华;何君;左庭婷;朱虹;端青

    目的研制免疫层析法类鼻疽血清诊断试纸(ICA),用于检测哺乳动物血清中类鼻疽特异性抗体,从而诊断类鼻疽病.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并标记上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用类鼻疽多糖抗原致敏硝酸纤维素膜;后组装成免疫层析检测条.用该检测条检测了3份兔血清、16份猪血清、26份人血清标本.结论我们所研制的类鼻疽血清ICA诊断试纸检测不同哺乳动物血清标本的结果与IHA结果与ELISA实验结果一致,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且更简便快速,适合基层单位使用.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UDPE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作者:宋亚军;王津;张敏丽;郭兆彪;杨瑞馥

    目的 建立防止产物污染的UDPE(UDG-Duplex PCR-EIA)技术,用于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方法选择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FUR(Ferric Uptake Regulator)基因为靶序列,设计两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用UDG(尿嘧啶糖基化酶)防止PCR产物污染,并用微孔板杂交-酶联显色检测扩增的PCR产物片段;用不同的模板考察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该检测系统可以特异性地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对于纯DNA模板,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10fg/μl;对于系列稀释菌液提取的模板,灵敏度可达0.1个菌/μl;对于模拟污水标本、模拟组织标本和模拟土壤标本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个菌/μl,100个菌/μl和100个菌/μl;检测系统可以防止109个PCR产物分子的污染;检测系统可以在37℃下稳定保存7d。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防止产物污染,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理想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茵UDPE检测系统。

  • 死亡海豚中分离到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作者:陈海;朱兰兰

    目的 分离鉴定致海豚死亡的致病菌.方法 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对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包括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征和血清学试验的研究.结果 海豚各种组织所分离的细菌其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征和血清学试验均符合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药敏试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为敏感.结论 海南海洋馆海豚的死亡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所致.

  • 类鼻疽病6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才春;云武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原称类鼻疽假单胞菌,以下简称类鼻疽菌)所致的热带、亚热带地方性人兽共患病,本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急性败血症者,常伴有多处化脓性损害,慢性者类似空洞型肺结核表现,病情一般较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甚高.附属医院去年收治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THP-1细胞模型的评价及其感染机制的初步探讨

    作者:黎元莉;方瑶;陈海;毛旭虎

    目的 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seudomallei,BP for short)感染人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的细胞模型,探讨聚乙二醇3350(PEG 3350)对细菌侵入细胞及胞内生存的影响,对比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与其减毒株(也称为泰国株,即Burkholderia thailandensis,B.thailandensis,BT for short)的感染特性.方法 通过绘制细菌生长曲线,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减毒株的增殖规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菌胞内感染状态和宿主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分析不同时相的细菌入胞率和胞内生存状态,探讨细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通过检测受感染细胞培养液的上清和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因子,评价宿主细胞的反应性和PEG对于细菌侵入细胞及胞内生存的影响,以及对比细胞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减毒株感染后的炎症反应性,从而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确定了B.pseudomallei和B.thailandensis的生长规律和感染时相特征及超微病理损伤特点.炎症因子测定中,两种细菌感染细胞后分泌的TNF-α出现感染中期的高峰,受BP感染的细胞的IL-6分泌则呈双峰改变,受BT感染的细胞IL-6的分泌和PEG对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更为复杂.同时,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则没有显示出一定的规律,与其临床转归关系也不明确.结论 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THP-1细胞的模型,初步探讨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宿主细胞的机制.

  • 广西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的分布调查

    作者:马广强;王倩;朱金华;叶荷平;万红娇;汪建民

    目的 调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在广西地区的详细分布情况.方法 于2007年底对广西地区的14个地级市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共采集了77个地点的154个土壤样品和130个水样.采样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方法、16S rDNA基因测序和鞭毛基因检测的方法进行鉴定分析,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检出情况的地理分布进行绘图记录.结果 15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出13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阳性率为8.4%,没有在水样中发现该菌;分离纯化结果与16S rDNA基因测序和鞭毛基因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分离纯化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阳性的采样点分布在中东、南宁、钦州、放城、北海5个地区.结论 广西地区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南海附近地区.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A549细胞模型的建立

    作者:毛婵;李倩;方瑶;潘静;顾江;唐彬;李娜;张卫军

    目的 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人肺癌上皮细胞A549的细胞模型.方法 优化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A549细胞的感染条件(如MOI、感染时间),通过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观察、Giemsa染色、激光共聚焦、透射电镜确证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炎症因子IL-8和TNF-α的检测,分析病原菌入胞率和宿主反应性,评价该模型中病原菌侵入A549导致多核巨细胞(muhinuclear giant cell,MNGC)形成的特点和病理损伤规律.结果 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侵入到胞内的时间早是4h.通过Giemsa染色形态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后早8h可观察到典型MNGC的形成.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MNGC形成率和炎症因子IL-8逐渐升高,而TNF-α在此模型中变化不明显.结论 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A549细胞模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