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强台风后类鼻疽发病情况及临床菌株分子特征的初步分析

    作者:郑霄;王鲁茜;朱雄;陈海;吴华;麦文慧;李伟;夏连续

    目的 了解强台风袭击海南省后灾区类鼻疽病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菌株的分子特征.方法 2014年7月“威马逊”台风袭击海南省后,于3所大型医疗机构开展类鼻疽新发病例主动监测工作.对收集的病例绘制分布地图,并对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等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MLVA)等方法对病例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溯源及同源性比较.结果 调查期间共发现类鼻疽确诊病例16例,高于2013年同期病例数(7人),其中12例(75.0%)于灾后4周内发病,其余4例于5~8周出现.病例均来自受灾严重的海南省北部地区,其中9例集中分布于台风中心途经的文昌-海口带状区域.临床表现以类鼻疽肺炎(75.0%)、类鼻疽败血症(68.8%)为主;病死率达50.0%.分子分型显示16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区分为12个序列型(ST)、13种PFGE带型及15个MLVA型别,除两株ST1325型菌株外来源均不相同.结论 “威马逊”台风过后2个月内海南省灾区出现聚集性类鼻疽病例;相关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应多个ST型,呈高度多态性,能够排除生物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出现聚集性类鼻疽病例的原因及其与台风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调查.

  • ICD-10以人名、地名命名的诊断术语剖析

    作者:林洁中

    我国将开展使用新的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由于ICD-10是多轴心分类法,疾病名称是原文直译,例如:米诺尔病是脊髓中央部出血、班德尔环是病理性子宫收缩环等均以首次报告者命名;有些疾病诊断术语以首先发现该病的医疗单位命名,例如:惠特莫尔病是类鼻疽,惠特莫尔是印第安医疗局;有些病同时由多人发现,故中文是同一疾病诊断术语,但ICD-10中的疾病译名却有几个.

  • 基于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快速定量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方法的建立

    作者:华菲;张平平;王晓英;周蕾;赵勇;刘晓;李春凤;杨瑞馥;于爱莲

    目的 建立能够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类鼻疽菌)进行现场快速定量检测的上转发光免疫层析(Bps-UPT-LF)方法.方法 以上转发光材料(UCP)作为标记物,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制备用于类鼻疽菌检测的Bps-UPT-LF试纸.采用分别由类鼻疽菌及与其近缘或传播途径类似的菌株配制的系列浓度标准菌悬液,评价Bps-UPT-LF试纸条的敏感度、准确度、精密度及特异度等检测性能后,采用纯生物化学试剂和模拟样本分别对其进行单因素干扰因子和实际样品的耐受性评价,通过调整该方法的液体量取体积评价其对操作误差的耐受性.结果 整个检测流程20 min内可完成,Bps-UPT-LF试纸的敏感度达104 CFU/ml,定量范围为104~ 107 CFU/ml,跨越了4个数量级.浓度为107和108 CFU/ml高浓度的类鼻疽菌近缘或传播途径近似菌株对检测特异度均无影响.Bps-UPT-LF试纸除能在高浓度的酸碱物质(pH 1~12)、盐(≤2 mol/L的NaCl和KCl的混合物)、黏性物质(≤50 g/L的聚乙二醇20000、≤20%的甘油)、生物基质(≥400 g/L的牛血清白蛋白、≥80 g/L的干酪素)等单因素样本的干扰下保证检测特异度及敏感度外,还能对浓度≥400 g/L的奶粉、面粉、果珍、新鲜和腐败脏器以及浓度≤200 g/L的腻子粉、蔗糖、味精和土壤等各种动物、环境、粉末之类的实际样本进行直接检测.-50%~ 200%的样品体积偏差、-22%~ 44%样品处理液体积偏差、-30%~30%的上样混合物体积偏差等操作误差对检测特异度和敏感度无影响.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基于Bps-UPT-LF技术检测类鼻疽菌的方法从检测性能、耐受性等方面均可满足自然疫源地监测和生物反恐对类鼻疽菌进行现场快速定量检测的需求.

  • 海南省46例类鼻疽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分析

    作者:董素芳;林学姝;符生苗;邬强;夏乾峰

    目的 分析海南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为类鼻疽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12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经培养鉴定的46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标本的相关资料,分析类鼻疽患者的分布特征、临床表现、病死率、耐药性及治疗效果. 结果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多分布于省内沿海地区,内陆无或少见,病死率较高(占28.26%);中年发病较多,男、女性患者比例为43∶3;患者通常伴有某些基础性疾病,其中糖尿病患者为32例,占69.57%;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以败血症多见(占76.09%);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00%、94.59%和91.89%,以亚胺培南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易被误诊和漏诊,医生应该提高类鼻疽疾病识别水平,早期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及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 5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fur基因检测报告

    作者:杨小敏;张守印;陈海

    目的 检测fur基因序列,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毒力相关因素.方法 对5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标本进行培养和鉴定,使用PCR法扩增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fur基因序列,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基因组的序列进行Blast比对.结果 依据形态及生化特征,5株均被确认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PCR法扩增fur基因片段后,经测序,其序列与GenBank中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基凶组的fur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结论 来源于海南不同县市的5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均含有致病力的fur基因.

  • 类鼻疽三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柳广南;杨美玲;邓静敏;钟小宁;张建全;白晶

    目的 分析3例发生在广西的类鼻疽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例类鼻疽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过程及其转归. 结果 3例患者均为桂南及桂西南地区的青中年男性农民,平均年龄(42±2)岁,发病多在7~11月份,其中2例有长期皮肤外伤和接触污水史.1例有泥土接触史.3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表现为败血症型,有畏寒、高热、贫血及明显消瘦等症状,合并多部位脓肿,脓液具有特殊的"泥土"味,1例为肺脓肿并右小腿皮肤化脓性感染,1例为肝、脾、胰及纵隔多发脓肿,1例为右侧颜面部和足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血常规检查3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均较低;2例患者平均白细胞总数[(11.6±0.5)×109/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8.3 ±0.4)×109/L]增高,另1例患者两者均降低;3例患者ESR增快,平均为(63.5±2.7)mm/1 h,C反应蛋白增高,平均为(155±4)mg/L,均出现肝功能损害及血糖明显升高.肺部影像学检查多个肺叶或肺段可见斑片状浸润性阴影及大小不等的结节影,病灶以双上肺为主,并肝、脾、皮肤软组织等部位脓肿.3例血或脓液培养出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首诊均误诊(肺炎、肺结核及普通败血症).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 结论 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有长期皮肤受损和污水或尘土接触史.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对碳青酶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敏感.建议静脉用药4~8周,总疗程4~6个月.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合并脾脓肿二例

    作者:全会标;高勇义;陈道雄

    例1 患者女,45岁,工人.因"发热、左上腹疼痛1周"入院.3个月前右足跟溃疡迁延未愈.体检:体温40℃,脉搏96次/min,呼吸22次/min,BP 125/75 mm Hg(1 mm Hg=0.133 kPa).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肺部检查未见异常.心率96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WBC 8.6×109/L,中性0.76;尿糖(++++);空腹血糖 15.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24%;ALT 91 U/L,AST 56 U/L,总蛋白60 g/L,白蛋白28 g/L;血涂片查疟原虫(-),肥达和外斐试验(-),抗-HIV(-).B超检查提示脾脓肿.予胰岛素降血糖,阿米卡星、甲硝唑和美洛培南抗感染治疗1周体温无明显下降.复查B超,脾脏内病灶扩大,选择手术切除脾脏及脾窝引流治疗.术中见脾大,切开脾脏见多发脓腔,其脓液和血液细菌培养均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简称类鼻疽菌)生长,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左氧氟沙星敏感.术后予胰岛素泵控制血糖,头孢他啶、替硝唑和左氧氟沙星抗感染,辅助以肠内营养、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治疗,4 d后体温正常,26 d后血培养(-).

  • 海南岛类鼻疽4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分析

    作者:钟有清;林慧

    目的 提高人们对类鼻疽临床特征及该病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认识.方法 收集从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经各种标本培养(血、痰、尿、胸水、心包积液、脓液及分泌物等)证实的40例类鼻疽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临床特征;并通过8个月至3.5年的随访,了解其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 类鼻疽患者居住地主要来源于海南岛沿海市县,位于海南岛西边的东方市患者例数多(9例),而位于岛屿中心的县市患者为极少数.临床表现主要为类鼻疽肺炎40%、泌尿系感染17.5%、皮肤软组织感染15%及消化系统感染(肝、脾脓肿形成)12.5%.包括出院后随访结果统计显示,类鼻疽复发率和总病死率均为15%.结论 类鼻疽临床表现多样化,各系统均可能累及,容易误诊.随访发现存在高复发率及高病死率,尽管如此,和国内之前报道的病死率(36.8%)相比,病死率有明显下降.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邱少富;端青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是引起人及动物严重感染性疾病类鼻疽的病原体.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被用于Bp 基因分型研究,在类鼻疽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鉴定与溯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不同基因分型技术在 Bp 鉴定、分型与溯源中的应用及各自的技术特点.

  • 左腘窝类鼻疽假性动脉瘤一例

    作者:俞安乐;黄海为;李大圩;韩瑞

    患者男,60岁,已婚,农民.主诉:左腘窝肿物12 d.既往史:类风湿关节炎10多年.起病初左腘窝出现约2.0 cm×1.0 cm结节,无疼痛,无畏寒发热,无皮肤红肿、破溃.12 d来肿物进行性增大,就诊时大小约12.0 cm×7.0 cm,伴有疼痛,左下肢活动受限,不能行走,偶有发热.于2008年11月30日在当地医院拟诊为"左腘窝脓肿",行手术切开引流,术中发现切口出血不止,遂止血包扎后当日送入我院.

  • 12例类鼻疽的影像表现分析

    作者:俞安乐;陈海;李群

    目的 分析类鼻疽影像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选择经血液、脓液及痰液培养证实的类鼻疽患者12例,均做了X线摄影,9例做了CT、2例做了超声检查.结果 12例中有10例出现肺部异常,X线胸片见两肺弥漫性片状阴影,呈部分融合;X线胸片及CT均见以肺叶或肺段为单位的大片致密影,密度均匀,CT尚可见空气支气管征;X线胸片显示以肺门为中心,向周围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条状模糊影;CT示双肺多发结节灶.X线胸片及CT均显示空洞及液平,并见单或双肺散在斑片状及颗粒样影;CT示胸腔后部弧形水样密度影等.肺外感染为眼眶、腰肌、肝脏和脾脏等部位脓肿各1例,髋关节破坏并周围脓肿1例.结论 类鼻疽影像学表现尚未发现特异性征象,但可以确定病变部位、范围、程度、数量等.确诊需依赖血液、脓液及分泌物培养.

  • 疑难病例析评第76例发热-干咳-右膝关节肿痛-双侧胸腔积液伴左侧液气胸-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

    作者:金浩承;陈雪华;潘珏;周春妹;高晓东;胡必杰;何礼贤

    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因发热、干咳10 d,右膝关节疼痛8 d,于2003年入院.患者2003年11月21日因头痛、发热、干咳1 d就诊于当地医院,当时体温38.7℃,无胸闷、气急及呼吸困难,无盗汗.血常规: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0.82.X线胸片:两下肺炎性阴影.B超:左侧少量胸腔积液.予阿奇霉素、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等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仍波动于39℃左右.为进一步治疗转来本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3℃,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紫绀,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0次/ min,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下未及.右膝关节皮温增高,有压痛,无肿胀.主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周围血白细胞9.7×106/L,中性粒细胞0.87;肝肾功能和血清电解质在正常范围.

  • 人类鼻疽病10例临床分析

    作者:施蓉萍;李华;陈海

    类鼻疽病(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lderia pseudosis)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该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香港.海南省是我国分离率高的地区之一[1].自从1989年我国湛江发现类鼻疽败血症病例[2],1996年海南报告2例类鼻疽以来[3],近年来我国又陆续报道了一些病例.但由于对该病缺乏认识,加之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对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故误诊率、病死率极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积累诊治经验,现将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10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

  • 海南类鼻疽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调查研究

    作者:吴华;王旭明;黄东良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类鼻疽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我院病案室收集95例类鼻疽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该病的人群分布(如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有无易感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等临床特点.结果 95例类鼻疽患者中男83例,占87%;农民66例,占69%;年龄14~80岁,平均50岁;类鼻疽患者全部分布在海南沿海的12个地区,内陆地区未发现;雨季(8~10月)发病者共40例,占42%;多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败血症、肺部感染、肝脾脓肿等;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多分离于血标本;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敏感率为100%.结论 类鼻疽患者主要为男性农民,本病好发于多雨秋季,其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和实验室均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早期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

  • 海南类鼻疽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调查研究

    作者:吴华;王旭明;黄东良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类鼻疽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我院病案室收集95例类鼻疽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该病的人群分布(如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有无易感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等临床特点.结果 95例类鼻疽患者中男83例,占87%;农民66例,占69%;年龄14~80岁,平均50岁;类鼻疽患者全部分布在海南沿海的12个地区,内陆地区未发现;雨季(8~10月)发病者共40例,占42%;多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败血症、肺部感染、肝脾脓肿等;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多分离于血标本;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敏感率为100%.结论 类鼻疽患者主要为男性农民,本病好发于多雨秋季,其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和实验室均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早期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

  • 类鼻疽肺炎误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一例报告

    作者:林容;陈海

    1 病例简介患者,男,45岁,已婚,农民,籍贯:海南省万宁市.因左肩部红肿热痛8 d于2008-10-30入住我院骨科.疼痛呈钝痛,未向他处放射,疼痛与天气变化无关,伴左肩关节活动受限,有畏寒、发热,高体温40 ℃,无咳嗽、咳痰,无午后潮热、盗汗,无咯血,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消瘦.

  • 1例急性类鼻疽败血症患者的护理

    作者:伍林飞;虞献敏;刘娟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所致的热带、亚热带地方性人兽共患病.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属革兰阴性菌,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水及土壤中.我国疫源地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福建、香港、台湾等省区.人群对该菌普遍易感,主要是通过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和土壤,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或吸入引起.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分为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严重的症状是合并肺炎和急性败血症[1-4],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 类鼻疽杆菌感染致脾脓肿1例报告

    作者:陈家诚;陈小菁;肖晓岚;罗海梅;周开伦

    1911年Whit More在缅甸仰光发现了类鼻疽杆菌,其主要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的人群易感性,主要经口、鼻和皮肤黏膜的伤口或吸入气溶胶而感染,一般认为吸入10 ~100个细菌就足以使人发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分为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该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急性或暴发性类鼻疽潜伏期为4~5天,慢性类鼻疽3个月~15年或更长.该病误诊率高,导致治疗不及时,有一定的病死率.检索文献发现,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此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病原微生物方面,有关细菌感染的病理表现报道极少.本文报道了1例感染类鼻疽杆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表现,以供大家参考.

  • 类鼻疽的研究进展及诊疗现状

    作者:方静;方瑶

    类鼻疽是一种热带人畜共患病,以黏膜接触、吸入、摄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方式感染,临床表现为多发性脓肿、难治性肺炎及致死性败血症,病死率在40%左右.主要流行区域在澳大利亚北部、东南亚,北美等地区也有散发病例报道.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转归迥异.极易误诊,抗生素耐药严重,治疗周期迁延及复发率高都是类鼻疽诊疗中的难题.随着疫区输入性病例的增加和全球化的趋势,类鼻疽的防治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鉴于临床医师尤其是非疫区医务人员对类鼻疽疾病还很陌生,医护人员对病原感染的防护不足,本文结合新文献报道,将类鼻疽的诊疗及预防作简要综述,旨在加强医护人员对类鼻疽疾病的认识,做好类鼻疽的诊疗和预防以及个人防护.

  • 鼻疽和类鼻疽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方瑶;顾江;王海光;毛旭虎

    鼻疽杆菌和类鼻疽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所致疾病分别为鼻疽和类鼻疽,主要流行于澳大利亚北部、泰国和新加坡,中国、北美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散发病例报道.易获取、易播散、治疗困难和缺乏疫苗使得这类细菌有可能被用作生物武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将这两类细菌列为B类病原体.当前各国正在积极开发疫苗,但由于这两种病原体的特殊性致使疫苗研究困难重重,脂多糖抗体被证实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是菌毛、外膜蛋白及Ⅲ型分泌系统因子相关的疫苗的保护性并不令人满意.此文主要阐述这两类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