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雪青;吴庆;石亮;钱小鸿;余方友

    目的 调查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分离的2361株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其中肠杆菌科细菌1832株,非发酵菌529株.结果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较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粘质沙雷菌、摩根摩根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2%(2/1053)、3.0% (15/504)、2.9%(3/102)、9.5%(7/74)、21.7%(10/46)、10.7% (3/28)和16.0% (4/25);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4% (4/1053)、3.4%(17/504)、3.9% (4/102)、8.1%(6/74)、19.6% (9/46)、14.3% (4/28)和16.0%(4/25).非发酵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6.8%(209/272)、37.2%(55/148)和73.4% (80/109);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3.9%(201/272)、33.8%(50/148)和69.7%(76/109).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对其他10种抗生素均呈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检测的肠杆菌科细菌具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但对非发酵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差.

  • 亚胺培南不同输注时间治疗ICM严重病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作者:黄关庆

    目的:研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严重病原菌感染患者采用不同亚胺培南输注时间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ICU收治的98例严重病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49例患者常规输注亚胺培南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9例患者延长输注亚胺培南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92%、79.59%,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12%、10.20%,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ICU严重病原菌感染的患者适当延长亚胺培南输注时间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比较

    作者:禹蔚琴

    目的:分析对比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头孢哌酮舒巴坦组)和试验组(亚胺培南),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的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的70.0%相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试验组的症状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亚胺培南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效果明显,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 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治疗重症感染的疗效及其对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影响对比分析

    作者:卢珏

    目的 分析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对重症感染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相关影响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4例重症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治疗方案.根据临床抗感染用药的选择分为美罗培南组和亚胺培南组,分别给予注射用美罗培南和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CT、CRP、WBC和NE#水平,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美罗培南组患者的PCT和CRP改善程度优于亚胺培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1,6.239,P=0.024,0.032).美罗培南组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亚胺培南组(70.00%)(χ2=4.929,P=0.026).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81,P=0.140).结论 对于重症感染患者而言,美罗培南可显著降低患者PCT和CRP水平,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微,能够使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和良好预后.

  • 不同亚胺培南输注时间治疗ICU严重病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作者:李金秀;夏天

    目的 探究ICU严重病原菌感染患者临床以亚胺培南治疗,不同输注时间疗效的差异及用药安全性情况.方法 该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2016年10月期间该院ICU病房出现严重病原菌感染的86例患者,按病床末位数字单双数将患者分为一般组(42例)、观察组(44例).患者感染后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同时用药亚胺培南,一般组行常规给药(30 min),观察组行延长输注(3 h),评估患者感染治疗效果,记录治疗期间用药所致不良反应.结果 用药后观察组病菌治疗效果为91.7%,明显高于一般组79.2%,观察组临床病菌控制效果优于一般组(P<0.05);观察组ICU治疗时间为(5.27±1.08)d,一般组为(8.41±2.35)d,观察组ICU治疗时间较一般组短(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与一般组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严重病菌感染者以亚胺培南延长输注,不仅能达到理想抗菌效果,能明显缩短患者在ICU治疗时间,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 PCR技术在使用亚胺培南治疗的患者中检测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东育;赵洪伟;马庆庆

    目的:探讨荧光PCR技术在使用亚胺培南治疗的患者中检测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1例使用亚胺培南治疗的患者,收集治疗前后的标本各2份.1份采用传统培养法,1份采用PCR法检测真菌.结果:两种方法均检测出白色念珠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PCR法检出阳性11例,阳性率35.48%;传统培养法检测阳性5例,阳性率16.12%.5 d PCR检测阳性率5.2%,7 d检出阳性率35.48%.结论:PCR检测真菌感染的稳定性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理想.

  • 硫酸依替米星联合抗菌在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君;张娅妮;罗艳红;于沛涛

    目的:探讨硫酸依替米星联合抗菌在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重症肺炎60例治疗分两组:治疗组30例用硫酸依替米星联合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28/30),而对照组为83.33%(25/30).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后重症肺炎的有效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硫酸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在重症肺炎的治疗中,其治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 美罗培南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作者:刘淑荣

    临床应用用于呼吸系统感染:宋玉明等[1]用MEPM治疗呼吸道细菌感染30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总有效率90.0%,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侯芳等[2]将MEPM用于20例呼吸道感染,有效率85.0%,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照组有效率为70.0%.纪淳安[3]文章报道,用MEPM治疗下呼吸道感染7例,有效率85.7%,对照组联用头孢他啶与阿米卡星,有效率为70.0%.王慧玲等[4]将MEPM用于2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效率90.0%,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照组相同.余秉翔等[5]用MEPM治疗下呼吸道感染38例,有效率92.11%,对照组相同.刘刚等[7]用MEPM治疗老年肺部感染16例,有效率87.0%.张婴元等[8]报道用MEPM治疗肺部感染29例,有效率82.8%,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照组有效率为75.0%.黄华萍等[9]用MEPM治疗严重下呼吸道感染28例,有效率为89.3%.

  • ICU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张亦婷;应利君;周蕾;陆地;陈建军

    目的 了解ICU铜绿假单胞菌(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ICU患者各类送检标本分离出PA菌株,鉴定其对亚按培南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测定金属酶IMP、VIM、GIM、外膜孔道蛋白OprD2和Ⅰ类整合子基因表达.结果 2010年1月-2011年12月,从ICU送检标本中分离出83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U天数>2周、应用抗菌药物时间>2周、应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及气管插管(切开).对以上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入住ICU天数>2周、应用抗菌药物时间>2周、应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及气管插管(切开)OR值均大于1,为危险因素.PCR结果显示检测到83株耐药菌中IMP-1基因阳性11株(13.25%),VIM-2基因阳性9株(10.84%),Ⅰ类整合子Intl Ⅰ基因阳性68株(81.93%),外膜蛋白OprD2基因缺失共71株(85.54%).结论 在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缩短病人入住ICU的时间并尽量减少气管插管(切开).

  • 昆明市部分医院临床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检测

    作者:杜艳;单斌;刘晓莉;陈端;赵云;骈淮燕

    1.材料与方法:①菌株来源:昆明市4家三甲医院临床标本中首次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2 390株.②抗生素类:氨苄西林(AMP)、哌拉西林(PIP)、头孢哌酮/舒巴坦(CFP/SU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TZB)、亚胺培南(IPM)、头孢西丁(FOX)、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阿米卡星(AMK)、环丙沙星(CIP),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1标准判读结果,以上纸片均为OXOID公司产品.③药敏试验:Kirby-Bauer琼脂纸片扩散法,培养基采用Mueller-Hinton(OXOID).④统计学分析采用WHONET 5.

  • 烧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苏东;张学英;秦志刚;邓诗琳;张艳红;李国萍;刘金伟

    对天津市第四医院烧伤感染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551株做1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分析.利用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西丁、氨曲南、亚胺培南、氨苄西林、优立新、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羧苄西林VITEK-AMS鉴定所有菌株鉴定标准化百分率均在95%以上.

  • 鱼腥草素钠增强亚胺培南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

    作者:程惠娟;杨敏;汪长中;王艳;张昌峰;褚春云

    目的:研究鱼腥草素钠联合亚胺培南增强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2倍稀释法测定被试药物小抑菌浓度(MIC),结晶紫染色法检测1/2MIC,1MIC,2MIC的鱼腥草素钠(SH)、亚胺培南(IMP)单药组和1/2MIC的SH与IMP各药物浓度联合组对黏附菌的清除量、生物被膜生长量、藻酸盐产生量的影响.FDA-PI荧光素双染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药物组膜分散后死活细菌、生物被膜形态.结果:鱼腥草素钠能增强亚胺培南抗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尤以2MIC药物浓度联合组作用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死活细菌、生物被膜形态支持了上述结果.结论:鱼腥草素钠联合亚胺培南能增强抗生物被膜作用,预期两药联合会提高相关感染的临床疗效.

  • 芪归银方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作用的影响

    作者:高洁;刘清泉;田金洲;时晶;邱泽计;吴珺

    目的 观察芪归银方体外逆转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作用.方法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芪归银方含药血清;常规肉汤培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1643菌株),分为含药血清组(M-H肉汤培养基0.8ml+含药血清0.2ml)、空白血清组(M-H肉汤培养基0.8ml+空白血清0.2ml)、阳性对照组(M-H肉汤培养基1ml),各组分别传代干预至第8代,用二倍稀释法测定细菌对亚胺培南的小抑菌浓度(MIC),并比较抑菌环直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冻融离心,收集酶粗提液,以头孢噻吩为底物,分为含药血清组(0.1mmol/L头孢噻吩95μ1+3μ1含药血清+2μ1酶粗提液)和空白血清组(0.1mmol/L头孢噻吩95μ1+3μ1空白血清+2μ1酶粗提液),测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水解速率.结果 含药血清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MIC为8μg/ml,空白血清组与阳性对照组均为16μg/ml;含药血清组抑菌环直径显著大于阳性对照组(P<0.05);含药血清组β-内酰胺酶水解速率显著低于空白血清组(P<0.05).结论 在芪归银方含药血清作用下,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并且可以减慢β-内酰胺酶的水解速率,提示抑制β-内酰胺酶水解可能是苠归银方干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机制之一.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诱导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D2表达与编码基因多点突变

    作者:叶晓光;余名华

    目的 探讨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编码外膜蛋白D2(OprD2)基因变异与OprD2表达的关系.方法 由临床分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使用不同浓度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含药琼脂平板法筛选耐药菌株.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凝胶成像系统分析OprD2.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分析OprD2基因编码区.结果 人工诱导能产生出与临床分离株一样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在SDS-PAGE图谱上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耐药株与同源敏感株相比均有OprD2的减少.测序结果显示在多株耐药菌中,OprD2基因编码区3个基因位点同时出现碱基突变:在+84位点产生突变,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C→T);在+401位点突变(C→A),造成第134位氨基酸苏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Thr→Asp);在+959位点突变(A→G),造成第320位氨基酸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Lys→Arg).结论 同时出现3个或更多的碱基点突变可能导致铜绿假单胞萧OprD2缺失或表达减少,可能是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 社区医疗机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

    作者:付玉梅;杨晓仪;梁惠芬;朱寿萍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 RPA)的社区感染情况及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情况.方法 2011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市多个社区医院收集分离出MRPA 54株.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 40S1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检测系统检测其对亚胺培南等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改良三维实验分析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MBL情况.结果 54株MRPA中有29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占53.7%( 29/54).三维试验显示有9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MBL,占31.0%( 9/29).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65.5%比36.0%;头孢噻肟:89.7%比44.0%;头孢曲松:100.0%比52.0%:氨曲南:72.4%比36.0%,氧氟沙星:70.0%比32.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8.6%比16.0%;阿米卡星:62.1%比32.0%,均P<0.05).结论 社区医疗机构临床分离MRPA 产MBL的比率较高.

  • 亚胺培南体外诱导大肠埃希菌MIC变化规律及相关耐药机制探讨

    作者:刘慧莹;陈帅印;段广才;梁文娟;徐亚珂;龙金照;杨海燕;郗园林

    目的 探讨亚胺培南(imipenem,IMP)体外诱导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耐药产生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的耐药机制. 方法 对2014年河南睢县某医院分离的全敏感E.coli用IMP进行体外浓度递增诱导,记录每个浓度下的诱导时间和诱导结束后的MIC值及其对应的累积时间,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采用改良Kirby-Bauer(K-B)纸片法测定诱导前后菌株对20种抗生素耐药谱的变化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碳青霉烯酶类、β-内酰胺类等相关耐药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 体外诱导结束后菌株对IMP由敏感变为耐药.同归分析显示随着IMP诱导浓度的增加,诱导耐药时间延长,当浓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诱导时间不再延长;回归分析显示,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加或诱导时间的延长,MIC均逐渐增加,但两种情况下其增长率不同.诱导后的菌株对IMP耐药,对其他抗生素仍敏感,PCR扩增相关耐药基因均阴性. 结论 IMP可诱导E.coli产生耐药,且随诱导浓度的增加诱导耐药时间先增加后达到平台期,而MIC持续增加.推测E.coli IMP耐药机制与某种特异靶位突变有关.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产碳青霉烯酶研究

    作者:安艳

    目的 了解医院2010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亚胺培南菌株产碳青酶烯酶情况.方法 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碳青霉烯酶检测采用改良Hodge试验.结果 2010年分离铜绿假单胞菌145株,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脓汁及分泌物.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88.97%.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超过50%.对洛美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1株,耐药率21.38%,改良Hodge试验阳性10株,阳性率为32.26%.结论 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和产碳青霉烯酶率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

  • 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及耐药性研究

    作者:谭兴华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IRAB)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常用抗生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OXA-23、OXA 24、OXA-58、IMP和VIM碳青霉烯酶基因. 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3.23%(46/198),IRAB与敏感组鲍曼不动杆菌比较对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46株IRAB中,39株扩增出OXA-23基因,检出率84.78%,未检出其他基因型. 结论 该院IRAB耐药现象严重,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 广东中山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缺失研究

    作者:王娟;王前;张秀明;兰海丽;孙各琴;吴秀娟;慕月晶;严海忠

    目的 研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缺失情况.方法 取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49株,根据其耐药性分为亚胺培南耐药组(35株)和敏感组(14株),采用PCR方法检测各菌株的OprD2基因.采用ML-VA方法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分析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49株菌株中,共有8株OprD2基因PCR扩增阴性,缺失率为16.3% (8/49),其中耐药株缺失率为17.1%(29/35),敏感株缺失率为14.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LVA基因分型无成簇菌株存在.结论 广东中山地区临床分离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OprD2缺失率低,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作用不显著.MLVA分型表明当地尚未发生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流行.

  • 10-23脱氧核酶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VIM2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茶;黄彬;薛新娜;林冬玲;罗强;蓝锴;鄂顺梅

    目的 探讨10-23脱氧核酶(DRz)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VIM2的表达及其在逆转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计算机模拟的 VIM2 mRNA 的二级结构设计合成 5 条VIM2特异的10-23DRz(DRz1~DRz5),在无细胞反应体系中鉴定10-23DRz对VIM2 mRNA的切割活性后,将其导入铜绿假单胞菌,利用E-test法检测亚胺培南对处理前后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结果 DRz3、DRz4和DRz5在无细胞反应体系中可对VIM2 mRNA进行有效切割,且其活性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对照相比,1O-23DRz可以降低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结论 实验中所设计的10-23DRz能在细胞外高效特异性的切割VIM2 mRNA;在细胞内能协同业胺培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710 条记录 1/36 页 « 12345678...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