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固化复合树脂的美学特性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丹;贺周

    光固化复合树脂的颜色是其重要性能之一.其成份中的金属氧化物颜料直接影响了树脂的色度与透明性,不同类型的树脂的透光度和遮光性能不一样,而不同品牌的相同色系的树脂的色度亦存在差异.进口树脂的颜色分布范围与中国人牙冠的颜色表现出一定的差距.内源性和外源性着色的程度决定了复合树脂材料的颜色的稳定性.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精准应用POP

    作者:尚锋

    常见问题看不懂的美无论是色彩的应用还是线条的勾勒、表述文字,都非常优美,而信息传递则越来越弱化.比如说:抽象、双关的表述文字,让匆匆而过的顾客看不懂或及时看懂;夸张变形的文字造型,已辨别不出到底是花朵还是文字,如何迅速抓住过客眼球,刺激购买欲望.无突出罗列POP又称卖点广告,必须依靠一个突出点来吸引过客的注意,进而产生了解其它信息的欲望.当下POP书写人员多由美学人员培养,在美学上更讲究协调和浑然一体,从而导致POP更像一种没有重点的罗列.

  • 临时冠成型术后1年牙龈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敏节;张相皞;邹立东;梁峰

    目的:观察经临时冠牙龈成型后的上前牙种植修复负重1年后的牙龈形态学变化,探讨临时冠对牙龈组织进行干预的可靠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间因上前牙缺失要求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男37例,女41例),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1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及唇侧龈缘水平高度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在经过牙龈成型后再进行种植上部修复,修复1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16±0.58) mm和(0.10±0.53) mm,唇侧牙龈水平变化仅为(0.10±0.41) mm.经临时冠诱导成型后的牙龈形态在种植修复1年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在前牙美学区的种植修复中对软组织的成型技术临床可行,近期美学效果可靠.

  • 上颌前牙单牙种植修复中过渡义齿对软组织成型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邸萍;林野;罗佳;崔宏燕;于海燕;任抒欣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单牙种植患者在种植修复过程中采用粘接桥和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对软组织形态进行维持并成型的临床效果,探讨在种植修复的不同阶段采用临时修复体对软组织进行干预的可行性和技术细节.方法: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间上颌前牙单牙种植修复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作为实验组,在拔牙窝愈合期使用粘接桥进行临时修复,种植体植入后则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诱导牙龈,对软组织形态进行干预和诱导;同期符合相同入组条件的2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拔牙后戴压膜过渡义齿(或不戴义齿),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拔牙前、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戴用结束时对软组织进行美学评价,计算粘接桥的存留率、再粘接率,种植体支持的过渡义齿完好率,并请患者对修复美学效果和治疗过程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粘接桥戴用时间为2.2~5.1个月,平均3.7个月;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戴用时间为6.2~13.1个月,平均8.3个月.至戴用期结束时,粘接桥存留100%,再粘接率为16.2%;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存留率为100%.在永久修复完成时,实验组的软组织美学评价分值高于对照组(7.48±0.51 vs.5.69±0.71,P<0.000 1).实验组患者在各治疗阶段对修复美学效果的评价满意率均为100%,粘接桥的再粘接率为16.2%.结论:采用粘接桥和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在上颌前牙单牙种植美学修复中对软组织的维持和成型技术临床可行、近期美学效果可靠,患者满意度较高,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 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变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敏节;邹立东;梁峰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 ±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 ±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 ±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 ±0.34) mm和(0.95 ±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 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善种植区域美学效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健慧;邸萍;胡秀莲;邱立新;崔宏燕;林野

    目的:探讨评估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变种植区域天然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种植修复体与邻牙间的黑三角,改善种植区域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上颌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10人(男4人,女6人,平均年龄41.5岁)共14个牙位,种植体骨结合完成后采用种植体支持的暂时冠对牙龈成型3~6个月.开始永久修复时,对相邻的天然牙冠缺隙侧的邻面以无创瓷贴面改善牙型,加宽邻牙缺隙侧邻面颈部至外形高点之间的近远中宽度,改善美学修复效果.观察指标:(1)评价标准:在模型上测量修复前、后种植体与邻牙之间黑三角的水平向和垂直向数值变化,水平测量龈缘水平(黑三角底边)的近远中距离(A-B),垂直测量龈缘中点(黑三角底边中点)至牙冠接触点之间距离(C-D);(2)瓷贴面的检查:有无脱落或缺损;(3)牙龈健康状况:牙龈出血指数.结果:10位患者共14个种植体邻牙接受邻而无创瓷贴面修复,修复后追踪观察6~27个月,平均10.4个月.修复前黑三角的水平向距离平均为(3.1±0.8)mm,修复后平均(1.1±0.5)mm,修复前黑三角的垂直向距离平均(5.3±1.1)mm,修复后平均(2.9±0.7)mm,至后一次复查均未见瓷贴面脱落或破损,牙龈出血指数为0~1.结论: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善牙周病患者种植区域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黑三角,改善美学效果的方法易行,近期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 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在前牙美学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柳玉树;李峥;赵一姣;叶红强;周彦秋;胡文杰;刘云松;寻春雷;周永胜

    目的:探索一种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前牙美学重建中,以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及治疗效果的可预期性.方法:选取可能需通过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解决前牙美学缺陷的患者20名,通过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口内软、硬组织数字模型,分别进行直接修复治疗设计和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对于直接修复治疗设计,采用修复设计系统在数字模型基础上进行诊断蜡型数字化设计;对于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首先利用正畸分析及设计系统以终修复目标为导向进行虚拟排牙设计,随后将虚拟排牙后的数字模型导入修复设计系统进行终修复效果的诊断蜡型设计.将两种设计效果分别向患者展示,由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种修复设计效果进行评分,比较患者对两种治疗方案美学评分的中位数有无差异,终由患者综合考虑,选择治疗方案.结果:患者对直接修复治疗设计的评分的中位数为8.4,对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的评分的中位数为9.0,后者高于前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终12名患者选择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方案,8名患者选择直接修复治疗方案.结论:在复杂前牙美学治疗病例中,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具有可行性,可在治疗前为患者提供终疗效预测,为医患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在患者满意的基础上达到更理想的美学效果.

  • 因牙周炎缺失上前牙种植修复后短期软组织美学效果评价

    作者:释栋;孟焕新;张立;张海东

    目的:评价因牙周炎缺失上前牙种植修复后的短期软组织美学效果.方法:选择因牙周炎需拔除上前牙的患者15人,共涉及牙齿20颗,患牙两侧有天然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系统牙周治疗.拔牙后自然愈合2~3个月,采用常规翻瓣种植手术植入种植体,术中记录牙槽骨缺损的程度、种植体植入深度(种植体距离邻牙釉牙骨质界连线的距离)等指标,采用埋入愈合方式.愈合3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并完成修复.修复后1~3个月复查,用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评价软组织美学效果.结果:所有种植体均成功达到骨结合,没有早期种植体松动脱落发生.因牙周炎缺失的上前牙经种植修复后,PES均值为(9.6±2.4)分(5~13分),其中3颗修复体的PES低于7分.仅有水平骨缺损的13个位点种植修复后的PES均值为(10.5±1.9)分,显著高于伴有垂直向骨缺损的7个位点[(7.9±2.3)分,P<0.05].PES与种植体植入深度呈负相关关系(r=-0.608,P<0.01).结论:因牙周炎导致的前牙缺失存在较高的种植美学风险,牙槽骨缺损尤其是垂直骨缺损的程度和部位是影响软组织美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 旋转就位美学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特点及临床应用

    作者:李健;姜婷;李赛;陈薇

    目的:探索省略前方卡环的旋转就位美学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RPD)的模型观测、设计类型和规律,观察短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要RPD修复的患者40名,分为旋转就位RPD修复组(KennedyⅢ类和Ⅳ类牙列缺损患者各10名)和线性就位RPD修复组(20名,牙列缺损类型、范围与旋转就位RPD修复组匹配).在研究模型上进行观测和就位道设计,归纳旋转就位RPD的设计特点,进行模型模拟预备后,制作模板用于指导临床基牙预备.义齿戴用2周和1年复查,按A(效果优良)、B(效果尚能接受)、C(效果不良)3个等级评价修复效果,比较旋转就位RPD和线性就位RPD的修复效果.结果:归纳旋转就位RPD的设计要点,双重就位道的夹角(α)一般为10°~15°,α越大固位力越好,但要增加对后方基牙的牙体预备量,前方基牙的近中或者远中邻面设置进入倒凹区的导平面板.临床应用中,40件义齿顺利戴入.旋转就位RPD的初戴时间[(32土8)min]与线性就位RPD的初戴时间[(33±8) 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用2周和1年复查,旋转就位RPD和线性就位RPD的固位、稳定、咀嚼和取戴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件旋转就位RPD的美观评价都为A,线性就位RPD分别只有7件和6件的美观评价为A(P<0.05).结论:旋转就位RPD减少了金属卡环显露,可有效提高美观效果,在功能恢复上和线性就位RPD没有明显差别,临床应用时需要模型模拟预备和使用模板指导口内牙体预备,并需要精密制作义齿支架.

  • 基于CIECAM02色貌模型的义齿基托树脂色差评价

    作者:郭志敏;林红;郑刚;白伟

    目的:探讨采用仪器法评价义齿基托树脂色差的佳色差公式.方法:使用SP62分光光度测色仪对老化时间不同的35个义齿基托树脂片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分别用CMC、DE2000、CAM02-LCD、CAM02-SCD、CAM020-UCS色差公式进行色差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视觉实验所得视觉色差△V进行比较,并用PF/3性能因子、STRESS值以及F检验对各公式进行检验,找出适合计算义齿基托树脂色差的公式.结果:CMC、DE2000、CAM02-LCD、CAM02-SCD、CAM020-UCS的PF/3性能因子分别为22.448、22.220、22.840、21.760、22.049,STRESS值分别为0.205、0.228、0.260、0.192、0.240.结论:PF/3性能因子、STRESS值以及F检验所得结果的综合比较显示,各公式预测义齿基托树脂色差的准确性顺序为:CAM02-SCD优,其次为CMC,DE2000和CAM02-UCS再次之,DE2000略优于CAM02-UCS,CAM02-LCD差.

  • 患者参与的数字化设计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刘云松;叶红强;谷明;吕珑薇;孙玉春;赵一娇;周永胜

    目的:探索一种患者能够参与的前牙美学修复的数字化设计、预测和制作方法,为前牙美学修复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需要进行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3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人.实验组通过口内扫描和面部三维扫描获取牙列和面部图像并进行配准,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软件中设计修复体,得到三维数字化修复效果图,根据患者意见调整修复体形态后,用牙科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M)设备根据设计好的修复体形态制作前牙修复体.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制作修复.记录两组患者初戴修复体时每单位修复体所用时间,请未参与实验的医师对修复体质量进行盲评,并请患者对修复体以及修复后面部整体外观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成功建立了患者参与的前牙美学修复数字化设计和效果预测流程,并用数字化技术制作出患者满意的前牙修复体.实验组患者对于数字化修复方式的接受率为100%.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修复体经过未参与实验的医师盲评,在外形准确性、边缘密合性以及表面光滑性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对修复体及修复后面部整体外观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修复体初戴时每单位修复体调改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患者参与的前牙美学修复的数字化设计、预测和制作方法可行,此方法有助于缩短修复体初戴时间并能够提高患者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

  • 松风牙龈色板模拟牙龈颜色对分光光度计测量牙齿颜色的影响

    作者:陈立;杨旭;谭建国;周建锋;杜阳;王芳萍

    目的:探讨在体外实验条件下牙龈颜色对分光光度计测色准确性的影响.方法:用松风牙龈色板模拟不同颜色牙龈,将VITA Classical比色片固定于牙龈色板,在自制测色暗盒中用分光光度计Crystaleye测量比色片及牙龈色板色度值,分析比色片的部位和牙龈色板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比色片颜色测量的影响.牙龈色差值及对应的比色板色差值之间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颈、中、切三部分的色差值范围分别为1.01 ~2.26、0.93~ 1.27和1.67~2.97,颈部各组间的色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部及切端各组差别不明显.牙龈色板颜色、部位和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色差值都有影响(P<0.001).牙龈色差与比色片颈、中、切三部分色差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是0.646、0.386和0.217(P <0.001).结论:牙龈颜色对分光光度计测色的影响主要在比色片颈部,颈部的色度值随着牙龈背景的改变而有规律变化.

  • 120例中国青年健康上前牙牙龈曲线形状特征分析

    作者:张豪;乐迪;胡文杰;曹占强;张艳玲

    目的:以数学上曲线分析的拐点定义为特征点,对上前牙健康牙龈的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建立龈缘高点、牙龈曲线特征点(拐点)、接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以获取个性化的牙龈曲线特征,为前牙修复体的接触点位置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为修复后恢复自然形态的龈乳头创造条件.方法:对120名中国青年健康上前牙的牙龈曲线进行以标准化数码图片为基础的二维牙龈曲线形态分析,测量各种形态特征值及确定牙龈曲线特征点(拐点)与龈缘高点、接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在上颌前牙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近中牙龈乳头高度平均值依次为(4.49±0.86) mm、(3.64±0.77) mm和(4.12±0.92) mm;远中牙龈乳头高度平均值依次为(4.09 ±0.72) mm、(3.48±0.83) mm和(4.13±0.94) mm.在上颌前牙区,中切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61±0.10和0.26±0.07,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7±0.10和0.25±0.07;侧切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0±0.10和0.23 ±0.08,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26±0.08和0.56 ±0.11;尖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2±0.09和0.23 ±0.07,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60 ±0.12和0.26 ±0.08.结论:上前牙不同牙位的龈乳头形状和牙龈曲线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上前牙各个牙位近远中牙龈曲线的特征点(拐点)位置和牙龈缘高点、接触点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 对比切削与胶态成型工艺制作的氧化锆陶瓷的透光性与遮色效果

    作者:崔新悦;佟岱;王新知;沈志坚

    目的:利用切削素烧瓷块法与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胶态成型法制作遮色效果不同的3种氧化锆陶瓷,对比其在不同厚度下的透光性及对异色离体牙的遮色效果,为临床口腔修复提供材料选择依据.方法:制备90片直径14 mm的A2色氧化锆圆盘试件,分成3组(n=30):(1)CZ组,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切削素烧瓷块法;(2)NZW组,采用3D胶态成型法,试件内表面无多孔遮色层;(3) NZY组,采用3D胶态成型法,试件内表面有多孔遮色层.3组试件根据厚度0. 6 mm、 1.0mm、1.5 mm再分成3个亚组(n=10).选用因牙周病拔除的中、重度异色前牙10颗,唇面打磨成大于 6 mm2 x6 mm2的平面.暗盒中用Crystaleye比色仪在黑、白背景下分别测量9组试件的色度值(CIE1976-L* a * b*),计算透光性[半透性参数(translucency parameter, TP)].将每组试件与牙齿唇面依次粘接并测量色度值.选标准比色片A2中1/3色度值作为对照,计算试件粘接后同对照色的色差ΔE.以One-way ANOVA和Bonferroni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3组氧化锆试件在0.6 mm、1. 0 mm、l. 5 mm厚度下的TP值分别为:CZ组14. 09、 12.31和10.45,NZW组19.84、16.54和12.44,NZY组14.81、13.16和11.92.每组试件的3个亚组间透光性均显示为0.6 mm组>1.0 mm组>1.5 mm组,厚度相同的亚组间透光性均显示为NZW组> NZY组> CZ组.(2)3组氧化锆试件粘接后在0.6 mm、l. 0 mm、l. 5 mm厚度下与对照色的色差ΔE分别为:CZ组10.77、9.94和8.50,NZW组6. 84、5. 89和5.29,NZY组4.16、3.92和3. 67.每组试件的3个亚组间色差值均显示为0. 6 mm组> 1. 0 mm组>1.5 mm组,厚度相同的亚组间色差值均显示为CZ组>NZW组>NZY组.结论:3种氧化锆试件在厚度相同的情况下,透光性均为3D胶态成型技术制作的内表面无遮色处理组试件好,而遮色效果均为3D胶态成型技术制作的内表面有遮色处理组试件好,且其厚度在0.6 mm时即可获得较好的遮色效果.

  • 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切口在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洋;郭传瑸;彭歆;俞光岩

    目的:评价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切口用于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30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腮腺肿瘤及浅叶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其中采用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切口和口腔颌面外科常规“S”形切口的患者各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外观的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切口组患者术后对于外观的主观满意度明显高于口腔颌面外科常规“S”形切口组(P<0.01).结论: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切口可以达到与口腔颌面外科常规“S”形切口相同的手术效果,同时切口隐蔽,具有良好的美观效果.

  • 渗透树脂治疗正畸后牙面白垩斑的一年疗效观察

    作者:冯朝华;楚小玉

    目的:评价渗透树脂对正畸后牙面脱矿(白垩斑)的治疗效果及颜色稳定性.方法:对正畸治疗后6颗上颌前牙均出现脱矿的患者8名(患牙共48颗)进行渗透树脂治疗.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6个月和12个月分别在同等条件下拍摄照片.效果分为3级:有效、部分有效和无效.部分有效的患牙测量术前、术后白垩斑(white spot,W)及患牙唇面的面积(tooth,T),计算出W/T比值(%),统计方法采用两个样本的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数码照片以JPG格式导人Photoshop图像分析软件,转化为8位灰度文件,以柱状图的形式显示被治疗区域牙面的灰度值,对比不同时间点牙面颜色的变化情况,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有效患牙11颗(22.9%,11/48),部分有效37颗(77.1%,37/48),无效0颗.部分有效的患牙术前W/T(%)平均值是31.37%,术后下降为7.99%,P<0.05.术前白垩斑区域灰度平均值是188.07±5.62,术后1周灰度值是143.20±7.03,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灰度值分别是136.33±4.54和139.57±3.70,分别与术后1周相比,P >0.05.结论:渗透树脂能明显改善正畸治疗后白垩斑患牙的美观,渗透治疗后的牙面颜色在1年观察期内表现稳定.

  • 运用改良牙冠延长术及种植术处理美学区外伤所致残根残冠1例

    作者:贾雪婷;甄敏;胡文杰;刘云松

    涉及到前牙美学区的残冠残根是临床处置的难题,其治疗目的不但要恢复健康、重建功能,还需同时改善美观[1-2]。本文完整展示了1例针对前牙美学区病例的病情分析、多学科参与治疗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和修复后效果的全过程,并分析了面临复杂病情如何拟定个性化的治疗决策和规划简捷的实施流程,对不同牙周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探讨。

  • 汉族青年上中切牙牙冠外形分类与龈乳头充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璇;乐迪;张艳玲;梁凌智;杨刚;胡文杰

    目的:在获取汉族青年上中切牙临床牙冠标准化图片的基础上,对牙冠外形进行更为科学客观的分类,并分析牙冠外形分类与龈乳头充满的关系。方法:纳入180名牙周健康汉族青年(男75人,女105人),平均年龄(24.3±4.5)岁(20~30岁),获取上前牙区标准化图片共360幅,请13名修复科医生对牙冠外形分类,对每名医生的分类结果进行汇总,得到牙冠外形客观分类结果(尖圆形、卵圆形、方圆形),分析不同牙冠外形对龈乳头充满的影响。结果:上中切牙中,尖圆形、卵圆形、方圆形牙冠分别占31.4%(113/360)、37.2%(134/360)、31.4%(113/360),且牙冠外形分布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致性分析显示评价者间κ值平均为0.381。采用多人评估取终分类的方法后,平均κ值上升为0.563。排除24颗无接触的上中切牙后,尖圆形、卵圆形、方圆形牙冠对应的牙龈乳头充满率分别为56.4%(62/110)、69.6%(87/125)、76.2%(77/101),方圆形牙冠对应的龈乳头更易充满(P =0.007)。结论:获取汉族青年中不同外形上中切牙牙冠的比例,方圆形牙冠更有利于龈乳头充满,需要建立一种更为客观、科学的牙冠外形分类方法。

721 条记录 8/37 页 « 12...567891011...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