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麻痹性痴呆一例误诊体会

    作者:黄国树;范寿根

    目的:明确一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病情与病因,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诊疗措施.方法:通过对患者的体格检测、精神检查、性病学筛选,排除其他病情的可能,通过进一步的病理分析与检查,发现患者病症为麻痹性痴呆.结论:在今后的麻痹性痴呆诊疗过程中,应对其表现相近的病理、病因等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并根据不同病症之间的特点加以详细的区分,以避免对患者造成误诊,从而避免应错误治疗所带来的身体创伤,为确保患者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 24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钟月桂;杨渝;刘凌云;陈容柳;朱凤英

    目的 总结和探讨麻痹性痴呆(dementia paralytica,DP)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4例DP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其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护理措施.结果 临床分型中,单纯痴呆型和抑郁型占总数的79.16%.23例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和针对性护理,均好转出院,随访未见复发或加重.结论对DP患者,加强痴呆和精神方面的护理,及早进行认知和神经功能的锻炼,兼顾药物不良反应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等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 126例麻痹性痴呆临床分析

    作者:李雪梅;刘建君

    目的:总结麻痹性痴呆(GPI)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机检的方法,收集了自1990-2008年18年间国内医学期刊上的相文献,共收集病例126例,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痹性痴呆患者性别差异显著,男:女=12:1症状表现按发生率依次为易激惹(70.7%)、判断力下降(63.5%)、言语夸大(18.2%)、少语淡漠(18.8%)、幻觉妄想(14.3%)、癫痫样发作(12.7%).结论:GPI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脑萎缩是GPI主要特点,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有效.

  • 麻痹性痴呆5例临床分析

    作者:常向东;吴王辉;马丹英

    目的:了解麻痹性痴呆的临床特点,为正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来做出正确诊断.结果:5例患者中,符合麻痹性痴呆夸大型1例、偏执型1例、痴呆型3例;血清学检查RPR、TRUST、TPPA均阳性5例,CT或MRI均示脑萎缩;诊断明确后均进行了大剂量青霉素驱梅治疗及对症治疗.结论:对出现精神障碍并发智能低下、性格改变的中年期患者,应结合病史及RPR、TRUST、TPPA检查、CT或MRI等做出正确诊断,以便采取有效治疗.

  • 10例麻痹性痴呆患者驱梅治疗的护理管理对策

    作者:杨丽明;李敏娇

    目的:探讨在精神病房对麻痹性痴呆患者驱梅治疗的护理管理对策,以预防院内感染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0例住院的麻痹性痴呆患者进行症状和智能评估,根据评估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进行针对性的症状护理、心理护理、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及病房管理.结果:10例麻痹性痴呆患者中9例病情好转出院,1例因智能完全受损长期住院,无出现院内感染及并发症等意外发生.结论:通过对病情充分评估,周密的护理计划,有效地执行一系列护理措施,确保患者治疗顺利,杜绝交叉感染,预防各种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麻痹性痴呆患者噎食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作者:郑书传;杨薇薇;高冬英

    目的:探讨麻痹性痴呆患者噎食的原因,制定防范对策.方法:对8例噎食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麻痹性痴呆患者噎食与神经系统症状、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生理机能功能下降、进食食物种类、环境因素有关,且年龄越大、病程越长、发生率越高.结论:引起噎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护士应针对引起噎食的原因,采取防范措施,加强饮食管理,大程度地减少噎食发生,同时做好噎食急救处理.

  • 麻痹性痴呆识别率的探讨

    作者:陈伯鑫;金霞芳;王顺娟

    目的:探讨提高麻痹性痴呆识别率的方法,为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诊断经过及转归.结果:麻痹性痴呆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婚姻状况较差,体力劳动者居多;以中年人群为主;早期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误诊率高达84.62%,将梅毒实验室检查(RPR、TRUST及TPPA)作为入院常规检查,能够明显缩短确诊时间,及时采取治疗及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预后.结论:采用RPR、TRUST及TPPA检查可提高麻痹性痴呆的识别率.

  • 麻痹性痴呆1例护理报告

    作者:徐春花

    麻痹性痴呆(dementia paralytica)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大脑引起的慢性脑膜脑炎,主要为脑实质的病理改变.临床特征为进行性智能损害和人格改变,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体征和躯体功能的衰退,后导致痴呆和全身性麻痹,故又称为进行性麻痹(progressive paralysis),或全身麻痹症(general paralysis)[1].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到发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25年,多数为10~20年.发病年龄以40~50岁较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1].我院2011年9月收治一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麻痹性痴呆误诊1例

    作者:王海华;金春蕾

    患者男 48岁,已婚,高中.5年前逐渐出现睡眠差,2010年8月眠差加重,伴紧张焦虑、猜疑、疑人陷害,坐立不安,2010年9月就诊浦东医院门诊:查头颅CT,心电图均无异常,诊断:神经衰弱,予氟西汀20 mg/d,艾司唑仑2 mg/d,治疗1月余,症状无好转;2010年11月25日首次就诊我院门诊,患者表现焦虑紧张、心慌、浑身不适,诊断:焦虑症,予文拉法辛75 mg/d,扎来普隆5 mg/d治疗5个月,症状持续存在.2011年4月20日因2周前出现疑人跟踪,坐立不安,殴打家人,坚信某银行欠他50万存款再次就诊我院并收治住院治疗,入院后生命体征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精神检查:存在明显的被害妄想,夸大妄想,被跟踪感,情感反应平淡、不协调,行为紊乱,自知力无.

  • 麻痹性痴呆以双相情感障碍为首发症状1例

    作者:黄金荣;杜莉辉;肖丽平

    1病例
      患者男性,46岁,已婚,个体经营者,因睡眠少、自夸、乱花钱1个月就诊。

  • 1例麻痹性痴呆伴发多处皮肤损害患者的护理报告

    作者:曾默;杨艳红;拉哈;牟琼琼;唐铭民

    麻痹性痴呆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患者大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和精神症状相互影响,再加之梅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困难。而良好的护理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我们收治的首例麻痹性痴呆伴发多处皮肤损害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与同行们交流分享。

  • 麻痹性痴呆26例临床分析

    作者:唐庆希

    目的 研究麻痹性痴呆的临床表现,探讨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6例麻痹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MRI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 65.38%(17/26)以记忆力减退为主要表现,26.92%(7/26)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80.77%(21/26)头颅MRI主要表现脑萎缩.用大剂量青霉素足疗程治疗后,多数病例临床症状都得到改善.结论 麻痹性痴呆以中年患者多见,极易误诊,不明原因的年轻痴呆患者应考虑本病.麻痹性痴呆为可以治疗的痴呆,早期足剂量、足疗程的青霉素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 麻痹性痴呆 青霉素
  • 麻痹性痴呆误诊分析三例

    作者:郭冬梅;王宪玲;贾茜

    例1女,53岁.因反应迟钝、精神异常15个月,加重伴言语不利4个月于2010年6月15日收住院.患者于15个月前被家人发现反应迟钝、表情淡漠不爱与人交流,经常独处家里发呆,生活不规律,夜间上网,白天睡觉,未引起家人重视未诊治.11个月前,患者出现烦躁、常与家人争吵,经常自言自语,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抑郁症",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症状略有好转.

  • 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麻痹性痴呆治疗分析

    作者:林立;王丽珊

    目的:探讨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麻痹性痴呆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麻痹性痴呆患者40例,采用头孢曲松钠治疗,辅助配合奥氮平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本组患者的血清TRUST滴度明显下降,MMSE评分明显上升,而随访3个月时变化更加明显,不同时间点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麻痹性痴呆治疗采用大剂量抗生素结合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 麻痹性痴呆与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患者的脑电信号复杂度分析

    作者:姜美娟;李务荣;伍文清;黄宇明;许东梅;王素梅;秦开宇;马小杨

    目的 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手段,分析麻痹性痴呆(GPI)和无症状型神经梅毒(AN)患者的脑电信号复杂度(LZC)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2例麻痹性痴呆(GPI组)和43例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患者(AN组)安静闭眼状态下的脑电信号(LZ),于Matlab 7.0平台上进行LZC分析,比较两组患者LZC值的变化.结果 GPI组患者在各导联、左右半球及全脑LZC值均低于AN组,其中双额(F3、F4)、双颞(T5、T6)及右中央(C4)导联LZC值显著降低(F3:0.417±0.116 vs.0.468±0.128,F4:0.413±0.115 vs.0.463±0.130,T5:0.398±0.117 vs.0.457±0.128,T6:0.395±0.115 vs.0.456±0.128,C4:0.405±0.120 vs.0.462±0.1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92、P=0.043,t=2.753、P=0.045,t=2.711、P=0.047,t=2.766、P=0.044,t=3.017、P=0.031).结论 LZC值可作为认知功能变化较灵敏的观察指标.随着认知功能的降低,麻痹性痴呆患者额、颞区LZC值可同向下降,可能为麻痹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预测依据.

  • 46例神经梅毒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作者:高俊华;李务荣;伍文清;黄宇明;许东梅;张磊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结果46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0.00±10.78)岁。分为4组:无症状型神经梅毒8例(8/46,17.4%),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未见异常。间质型神经梅毒9例(9/46,19.6%),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2例,急性或陈旧性梗死灶4例,颅内多发皮层异常信号2例,脑膜增强1例。脑实质型神经梅毒28例(28/46,60.9%),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9例,脑萎缩13例,脑积水1例,侧脑室旁缺血灶5例;2例脊髓痨患者头颅及腰椎磁共振检查均正常。梅毒性树胶肿1例(1/46,2.2%),头颅磁共振检查示右侧额叶及右侧小脑结节样强化灶,伴周围水肿。驱梅治疗后复查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结论神经梅毒表现多样,影像学多变,临床中需将梅毒血清学化验作为常规检查以减少误诊几率。

  • 梅毒晚期麻痹性痴呆患者的脑电图特征分析

    作者:黄宇明;姜美娟;许东梅;高俊华;张磊;秦开宇;丁成赟

    目的:探讨梅毒晚期麻痹性痴呆患者的脑电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麻痹性痴呆患者11例和同期健康对照组11例做为研究对象。在Matlab 7.0平台上对脑电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分别计算各导联(Fp1、Fp2、F3、F4、C3、C4、P3、P4、O1、O2、F7、F8、T3、T4、T5、T6)各频带(δ、θ、α、β、γ频带)的相对功率比、α/θ值及左右半球间的相应导联(Fp1-Fp2、F3-F4、C3-C4、P3-P4、O1-O2、F7-F8、T3-T4、T5-T6)各频带(δ、θ、α、β、γ频带)的大相干值及其对应频率。结果在相对功率比的比较中,麻痹性痴呆患者较对照组慢波频带(δ、θ频带)升高(P分别<0.05、<0.01和<0.001),快波频带(α、β、γ频带)降低(P分别<0.05、<0.01和<0.001);在双额、双枕、右额、右颞及左顶区麻痹性痴呆组α/θ值降低(P分别<0.05和<0.01);额顶区γ频带、顶区β频带、枕区α频带和颞区θ频带的大相干值及顶区α频带,枕区β频带,颞区θ、γ、δ频带的对应频率较对照组降低(P分别<0.05和<0.01)。结论麻痹性痴呆患者的脑电慢波频带呈升高趋势,快波频带呈降低趋势,左右半球间相应导联频带的大相干值及对应频率减低,可为诊断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

  • 麻痹性痴呆1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显锏;葛华

    目的探讨麻痹性痴呆(GPI)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脑电图特征以及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的12例GPI患者的相关资料. 结果 GPI患者临床以智能障碍、精神异常、癫痫常见.12例患者血清甲苯胺红凝集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脑脊液TPPA均(+),而 TRUST(+)9例.头颅MRI检查结果示大脑皮质萎缩.3例以肢体抽搐为表现者脑电图可见广泛中高幅尖慢波,余脑电图为弥漫性慢波.经抗梅毒治疗,痊愈4例,显效5例,好转3例.结论 GPI现已是我国神经梅毒分型中极常见类型,多见于中年男性,临床表现多变,早期误诊率高,早期发现、及时正规治疗预后好.

  • 麻痹性痴呆一例报告

    作者:陈健华;高山;冯逢;有慧;李舜伟

    患者,男,33岁.2003年9月两次迷路找不到家,逐渐出现反应迟钝.同年10月行头CT未见异常.1周前家人发现患者洗澡时不知脱衣,洗完后不知关水龙头.看电视时频繁换台,每个节目看不了1 min,伴有情绪烦躁.以"脑病待查"于2004年7月收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反应迟钝,细微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11分.颅神经(-).

  • 麻痹性痴呆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作者:蔡胜男;许东梅;张琳;闫会文;黄宇明;伦文辉

    目的 探求麻痹性痴呆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2008年9月至201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了28例确诊艾滋病病毒阴性的成人麻痹性痴呆型神经梅毒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麻痹性痴呆型神经梅毒患者中,首发症状为精神行为异常8例(28.57%),言语不利7例(25.00%),记忆力下降6例(21.43%);经过临床评估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有24例(85.71%),存在精神行为异常的22例(78.57%);肌张力增高4例(14.29%),肌力下降4例(14.29%)等;20例行头颅核磁检查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其中脑萎缩9例(45.00%).28例患者经过住院正规神经梅毒治疗后,出院时23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随访有不同程度的血清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下降,脑脊液TRUST滴度下降,脑脊液白细胞下降,脑脊液蛋白含量下降.结论 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是麻痹性痴呆型神经梅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很高误诊率,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

142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