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U266/BOR耐药细胞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活性鉴定

    作者:刘慧丽;阙文忠

    目的:建立人对硼替佐米(BOR)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株(U266/BOR),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小剂量诱导和剂量递增联合诱导法建立耐药细胞株U266/BOR;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应用MTT法测定两种细胞的BOR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耐药系数;绘制两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二者的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的细胞周期,RT-PCR法检测两种细胞的相关耐药基因mRNA水平.结果:成功建立了耐药系数为19.8的耐药细胞系U266/BOR;二者细胞形态上未见明显差别;U266/BOR较U266细胞生长缓慢,其G0/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减少;U266/BOR细胞中耐药基因PTPROt、Beclin 1及PTEN的mRNA表达减少,而c-Maf的mRNA含量增加,但MDR1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别.结论:成功构建人对BOR耐药的MM细胞株U266/BOR,为BOR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想细胞模型.

  •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彦;克晓燕;王晶;景红梅;王继军;董菲;万文丽;张巍

    本研究旨在评估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13年6月间15例新发IgD MM临床资料.15例诱导治疗中传统化疗9例、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治疗6例.诊断及疗效采用IMWG的标准评估,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男女比例2:1,中位年龄57(40-72)岁;15例均为Durie-SalmonⅢ期,轻链为λ型占80% (12/15),有骨损害者占了86.7%(13/15),髓外侵犯者33.3%(5/15),胸腔积液26.7% (4/15),肾功能损害86.7% (13/15),贫血占93.3%(14/15),血清白蛋白<35 g/L占26.7% (4/15),平均肌酐清除率为23.1(6-44)ml/min,诊断时中位血红蛋白82(43-131)g/L.结果表明,可随访11例中,8例死亡,3例存活;平均随访20(0.5-138)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PFS)7(95%置信区间CI 4.6-9.4)个月,中位总体生存(OS)时间15(95% CI 6.6-27.4)个月;用传统化疗诱导治疗者的中位生存期17(95% CI 6.0-28.0)个月,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者的中位生存期15 (95% CI 0.0-33.3)个月(P=0.90).15例中可评价疗效14例,完全缓解者(CR) 33.3% (5/15);非常好的部分缓解者(VGPR) 13.3% (2/15);部分缓解(PR) 20% (3/15);疾病稳定者(SD)20% (3/15);疾病进展者(PD)6.7% (1/15).结论:IgD 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预后差.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方案对伴髓外浸润的患者有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可能改善患者生存期.

  • U266细胞对硼替佐米耐药后自噬活性的变化及机制

    作者:张诚;万鼎铭;曹伟杰;张阳;党惠兵;魏玉静

    目的:探讨U266细胞对硼替佐米耐药后自噬活性的变化及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并计算硼替佐米对U266及U266/Bor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半数抑制浓度(IC50)、药物抗性系数、3-甲基腺嘌呤逆转U266/Bor细胞对硼替佐米耐药倍数,并绘制增殖抑制率曲线;Western blot法测定LC3-Ⅰ、LC3-Ⅱ、磷酸化mTor、Beclin-1、ATG5、ATG7蛋白的表达.结果:硼替佐米对U266及U266/Bor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24h的IC50分别为35.7 nmol/L和526.5 nmol/L,药物抗性系数为14.7,3-甲基腺嘌呤逆转耐药倍数为2.7倍.U266/Bor细胞的LC3-Ⅱ、Bec1in-1、ATG5、ATG7表达量高于U266细胞;经硼替佐米作用24 h后U266的LC3-Ⅱ、Beclin-1、ATG5、ATG7的表达较前降低,U266/Bor细胞的LC3-Ⅱ、Beclin-1、ATG5、ATG7表达均高于作用前;各组磷酸化mTor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自噬的增强与U266细胞对硼替佐米耐药密切相关,自噬增强与Beclin-1、ATG5,ATG7表达的上调密切相关.

  • 伊马替尼衍生物TEB-415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作用研究

    作者:汪晓敏;徐乔竹;高亚男;高娟;李明浩;李彦欣;袁卫平;程涛;李勇

    目的:探究伊马替尼衍生物TEB-415和伊马替尼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26,H929,RPMI8226,MM1R和MM1S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改良伊马替尼的化学基团,合成了伊马替尼的衍生物TEB-415.以不同浓度的TEB-415,伊马替尼和硼替佐米处理U226,H929,RPMI8226,MM1R和MM1S细胞72 h,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水平,观察细胞形态,并计算IC50.结果:TEB-415可显著抑制H929和RPMI8226骨髓瘤细胞的活力.TEB-415浓度< 0.1 nmol/L时,>50% H929细胞死亡,而伊马替尼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123 mol/L,硼替佐米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3 nmol/L.TEB-415浓度11.9 mol/L时,>50% RPMI8226骨髓瘤细胞死亡,而伊马替尼浓度达到12.8 mol/L时,细胞仍然状态良好.结论:TEB-415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H929的杀伤能力远远强于伊马替尼,仅次于硼替佐米.TEB-415对伊马替尼不敏感的RPMI8226细胞,仍然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 1q21位点扩增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一线治疗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作者:邓萍;周玉兰;魏艳淋;李蒲;李菲

    目的:探讨1q21位点扩增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扩增率、临床相关性和预后意义.方法:以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治疗的72例初治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CD138+细胞1q21位点的扩增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和预后分析.结果:72例MM患者中,男52例,女20例,中位年龄58(33-80)岁.1q21位点扩增比例为45.8%.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1q21位点扩增的患者较无扩增的患者相比多伴有13q14位点缺失(P =0.041)和ISSⅢ期(P =0.002).中位随访时间17.0(3.0-40.0)个月,1q21位点扩增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时间分别为17.0和22.0个月,无1q21位点扩增患者均未达到中位PFS和OS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1).将1q21位点扩增和影响本组患者PFS和OS时间的高LDH和17p13缺失等因素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q21位点扩增、17p13缺失和LDH≥220 U/L均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1q21位点扩增在硼替佐米为一线治疗的初治MM患者中为预后不良因素,硼替佐米不能改善1q21扩增患者的不良预后.

  • 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对多发性骨髓瘤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曲双;廖丽昇;魏天南;林芸;陈碧云;陈为民

    本研究旨在探讨双膦酸盐联合不同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代谢指标血清Dickkopf-1(DKK-1)、核因子NF-κB配体受体激活蛋白(RANKL)的影响,证实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对溶骨性骨病的治疗作用.43例初治及难治复发患者分为2组,硼替佐米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组23例(A组),传统化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组(B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DKK-1和RANKL浓度.结果表明,A组治疗前、后血清DKK-1中位水平分别为43.2和30.4 μg/L(P <0.05),而B组治疗前、后血清DKK-1中位水平分别为45.6和40.9 μg/L(P<0.05).A组与B组相比,治疗前DKK-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DKK-1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前、后血清RANKL中位水平分别为0.83 pmmol/L和0.45 p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治疗前、后血清RANKL中位水平分别为0.79 pmmol/L和0.65 p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治疗前DKK-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KK-1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明显减低MM患者血清DKK-1、RANKL水平,对MM溶骨性骨病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 NS-398联合硼替佐米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作者:阙文忠;陈君敏

    目的:观察NS-398能否增强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对硼替佐米(BOR)的化疗敏感性.方法:NS-398与BOR联用后,用MTT法测定对体外培养的RPMI 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的Caspase-3活性;Cox-2试剂盒定量检测各组细胞Cox-2的活性.结果:NS-398联合BOR对RPMI 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大于单用组(Q>0.85);NS-398联合BOR使RPMI 8226细胞阻滞于Go/G1期,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用组(Q>1.15);NS-398联合BOR组细胞的Caspase-3的活性高于单用组(Q>1.15).结论:NS-398具有协同增强BOR体外抗骨髓瘤RPMI 8226细胞的作用.

  • 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李长生;冀叶;张莞萍;付莉萍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9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将入组患者分为A(高剂量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B(低剂量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C(安慰剂+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3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A组和B组总缓解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5),A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KP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RN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A、B两组KPS评分明显高于C组,RN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B2组之间KPS及RN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CD19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前;A、B组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组,CD19则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CD19、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在乏力、皮疹、周围神经病变、贫血、粒细胞缺乏等方面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相似,可明显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但低剂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更佳.

  • 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记忆性T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施玲玲;李翰卿;梅建刚;周小钢;李锋;宋萍;翟勇平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BTZ)和免疫调节类药物沙利度胺(TM)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记忆性T淋巴细胞(Tm)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m亚群和Tregs细胞.将治疗2个疗程的86例患者按疗效分为2组,其中治疗有效组(达到PR)63例,无效组(未达到PR)17例.根据治疗方案又可分为BTZ治疗组(38例)和TM治疗组(42例);将24例初诊患者作为基线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基线组的CD4+中央记忆性T(CD4+TCM)占CD4+ Tm的百分比、CD8+中央记忆性T(CD8+TCM)占CD8+Tm细胞的百分比、CD8+中央记忆性T与CD8+效应记忆性T比值(CD8+ TcM/TEM)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BTZ或TM治疗后有效组的CD8+TCM占CD8+Tm细胞的百分比均显著升高至健康对照组水平(P<0.05).BTZ或TM治疗后有效组和无效组的Tregs细胞数均与基线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论BTZ还是TM治疗的有效组Tregs占CD4+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基线组和无效组(P值均<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CD8+ TCM/TEM的临界值为0.27,此时评价患者疗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1%和94.1%.结论:MM患者处于免疫耗竭状态,BTZ和TM治疗均能逆转MM患者免疫抑制状态.BTZ或TM治疗均对Tregs细胞数量无影响,而两种药物治疗有效组的Tregs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基线组和无效组:CD8+TCM/TEM比值有助于评价化疗疗效.

  • 大剂量静脉输注甲钴胺预防硼体佐米治疗诱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周围神经病的效果

    作者:张丽丽;王一浩;邵宗鸿;马骏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输注甲钴胺预防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引起的周围神经病(bortezomib-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BIPN)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12年7月至2016年5月我中心65例新诊断的MM患者,将他们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7例,采用静脉输注大剂量甲钴胺预防BIPN;对照组38例,未接受任何预防BIPN的药物.观察2组患者BIPN的发生率及其严重度并分析疗效、生存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BIPN发生率(29.63%)明显低于对照组(55.26%) (x2 =4.197,P<0.05),治疗组Ⅱ和Ⅲ级以上BIPN发生率分别为18.52%和3.71%,均明显低于较对照组(47.37%,21.05%)(x2=5.746,P<0.05;x2=3.983,P<0.05);2组因Ⅲ级及Ⅲ级以上程度BIPN导致未完成5个疗程Vel治疗的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为3.71%,低于对照组15.79%,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 =2.714,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78%和73.68% (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输注大剂量甲钴胺的安全性的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3.71%患者出现轻度皮疹,无其它毒副作用发生.结论:大剂量静脉输注甲钴胺能有效预防BIPN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性.

  • 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维持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作者:许艳洁;夏冰;王路;王超雨;赵海丰;杨洪亮;王晓芳;王亚非;于泳;张翼鷟

    目的:评估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使用硼替佐米维持治疗的MM患者23例和使用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的MM患者68例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和不良反应.结果:硼替佐米比沙利度胺更能提高患者的PFS率(硼替佐米12、24个月的PFS率为100%、88.89%;沙利度胺为72.31%、47.54%)和OS率(硼替佐米18、24、30个月的OS率为100.00%、88.89%、80.00%;沙利度胺为91.52%、83.63%和72.90%).此外,硼替佐米对于年龄≥65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存在遗传学改变、髓外病变、肾功能异常、低血清游离轻链比、高β2-微球蛋白、贫血、LDH升高、诱导治疗疗效在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以上的患者的PFS时间比沙利度胺长.就2年OS率而言,若患者存在高龄、肾功能异常和髓外病变,硼替佐米2年OS率高于沙利度胺且有统计学意义.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均可以引起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结论:硼替佐米在维持治疗中的效果优于沙利度胺,对于有条件的患者来说,建议使用硼替佐米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维持治疗方案.

  • 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维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高丽霞;贾晓玲;胡军;张益枝;吴克雄;傅明伟;王云霞

    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或马法兰为主的化疗方案,在初诊有症状的MM或MP治疗后复发难治性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维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2013年5年期间MM患者的临床经过及转归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9例初诊有症状的MM(13例),复发难治性的MM患者(6例),以硼替佐米(bortezomib)+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治疗后进行维持治疗的VD组,17例(初诊有症状的MM),接受马法兰+泼尼松治疗后再进行维持治疗的为MP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可评估的3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6(1-64)个月,两组患者半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D组19例中半年无1例复发,MP组17例中半年有5例复发(P≤0.05).结论:VD作为MM患者维持治疗的方案优于MP方案,而且毒副作用小.

  • 两种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梁波;尹俊杰;王中良;展新荣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与减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5年7月收治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15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A、B2个组,每组病例数各75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与减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率、治疗前后NRS评分、IL-6、CR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IL-6及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恶心呕吐、带状疱疹及乏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常规剂量与减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在缓解疼痛和控制病情进展方面效果接近;低剂量硼替佐米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不良反应作用的发生风险.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limp-1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胡文坛;刘俊文;刘红春;王婷婷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中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1,Blimp-1) 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检测39例初诊MM患者(MM组)和5例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患者(IDA组)治疗前BMMNC中Blimp-1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中浆细胞的性质和数量,并收集患者初始临床指标资料.将39例初诊MM患者分为2组,20例患者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BD化疗方案,19例患者接受传统的VAD化疗方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临床分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采集MM患者3个疗程后的骨髓标本,采用qRT-PCR检测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的表达.结果:IDA组和ISS(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临床分期不同的初诊MM组BMMNC中Blim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IDA组(0.00047±0.00027),ISS Ⅰ期(0.09543±0.02800),ISSⅡ期(0.13606±0.04162),ISSⅢ期(0.21202±0.03940),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MM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Blimp-1 mRNA与患者初诊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Blim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患者骨髓中恶性浆细胞数量、血清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protein,M蛋白)、β2 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呈正相关(r恶性浆细胞=0.765,rM蛋白=0.685,rβ2-MG=0.446,rLDH=0.583,rCRP=0.671,P均<0.05),与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hemoglobin,Hb)呈负相关(r=-0.439,P<0.05),与年龄、血钙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MM患者经BD或VAD3个疗程化疗后,M蛋白水平下降>50%的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水平显著低于M蛋白水平下降≤50%的患者(P<0.05).两组MM患者化疗3个疗程后,BD组Blim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VAD组(P<0.05).结论:MM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的水平在反映初诊MM患者患病程度和体内肿瘤负荷方面具有一定意义.Blimp-1 mRNA水平变化与M蛋白变化可能具有一定关联,提示其可能用于评估治疗反应.抑制骨髓瘤细胞中Blimp-1 mRNA的表达,可能是硼替佐米发挥治疗效果的作用机制之一.

  • 基于多种免疫细胞的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懿铭;龙浩;阳丹;邵江河

    目的:观察分析基于多种免疫细胞的细胞免疫疗法联合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2组,1组(38例)采用细胞免疫疗法联合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复合治疗组),另1组(38例)采用含硼替佐米的单纯化疗方案(单纯化疗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缓解率、免疫表型表达水平变化、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复合化疗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治疗后复合治疗组患者CD38+、CD56+、CD138+和MRD+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CD19+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复合治疗组1、2、3年PFS均明显长于单纯化疗组(P<0.05);复合治疗组乏力、皮疹、周围神经病变、贫血、粒细胞缺乏等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可显著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明显提高缓解率的同时显著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而且可降低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化疗耐受.

  • 超高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申曼;江小霞;安娜;张佳佳;黄仲夏;李新

    目的:探讨超高龄(80岁以上)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4年7月在本中心收治的23例超高龄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MM患者的中位年龄为82岁,均至少合并两种基础疾病;23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一般状况极差不能耐受化学治疗,余22例均接受了化疗,其中10例患者接受了含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10例患者接受了马法兰为主的传统化疗,2例接受来那度胺治疗.结果:1例CR,1例VGPR,15例PR,1例MR,4例PD.2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5(1-4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9%,39.1%和26.1%,其中硼替佐米组和传统化疗组的中位OS(总体生存时间)和PFS(无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21.5(9-46)vs 13(3-23)个月(P =0.405)和16(5-38)vs 10(3-19)个月.截止2015年12月,存活9例,死亡14例.结论:超高龄MM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化疗方案应在评估身体状况后进行个性化调整,应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可以延长患者的OS和PFS.

  • 淫羊藿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耐药细胞株KM3/BTZ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作者:李志远;李振杰;陈旭;黄幸儒;方梓青;张建国;方坚

    目的:探讨淫羊藿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耐药细胞株KM3/BTZ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梯度诱导建立KM3/BTZ细胞株,MTT法检测KM3和KM3/BTZ对7种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淫羊藿素对KM3/BTZ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耐药逆转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m blot法检测Par-4、HSP27和P-gp蛋白表达变化.结果:KM3/BTZ对BTZ和其他6种化疗药物都产生耐药性,其中对BTZ的耐药指数(RI)高,为17.84.淫羊藿素抑制KM3/BTZ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使半致死浓度(IC50)由0.354 μg/ml下调到0.149 μg/ml,耐药逆转倍数为2.38倍;Par-4表达上调,HSP27和P-gp表达下调.结论:淫羊藿素能有效抑制KM3/BTZ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具有逆转KM3/BTZ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SP27和P-gp,以及上调Par-4表达有关.

  • Ad-NK4增强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对硼替佐米化疗敏感性的作用

    作者:阙文忠;陈君敏

    目的:观察Ad-NK4能否增强RPMI 8226细胞对硼替佐米(BOR)的化疗敏感性.方法:细胞-基质粘附实验和RPMI 8226细胞-ECV 304细胞粘附实验检测Ad-NK4对RPMI 8226细胞粘附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粘附和侵袭相关蛋白MMP2、MMP3、MMP7、VEGF表达的变化;MTr法检测Ad-NK4对细胞增殖的影响;PI流式细胞术检测Ad-NK4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种细胞粘附实验均显示Ad-NK4可显著抑制RPMI 8226细胞粘附,且与Erk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显著相关(P<0.05);Ad-NK4能明显降低RPMI 8226细胞MMP-2、MMP-3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但对MMP-7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Ad-NK4和BOR联用的细胞抑制率和诱导凋亡比例均显著高于单用Ad-NK4或BOR.同样,Ad-NK4和BOR联用组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独作用组,而BCL-2蛋白水平却相反,同时在联用组BAX/BCL-2比率增加.结论:通过活化Caspase-3和上调BAX/BCL-2比率的途径,Ad-NK4可增强BOR体外抗骨髓瘤RPMI 8226细胞作用.

  •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成本-效果分析

    作者:赖婷;赵茜;李锋;周小钢;宋萍;王利平;梅建刚;翟勇平

    目的:评价3种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成本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8例初治MM患者,按不同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给予VCD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共63例,B组给予BiCTD组方案(克拉霉素+环磷酰胺+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共44例,C组给予CTD方案(环磷酰胺+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共31例.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组、B组、C组患者总反应率分别为96.83%、81.82%、64.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质量缓解率(sCR+ CR+VGPR)分别为82.5%、59.09%和3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感染发生率在A组明显高于其它2组(P=0.048),便秘发生率在A组明显高于B、C2组(P=0.01).A、B、C3组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69567.44、20765.12和21475.48,A、B2组相对于C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65602.32、18116.07,敏感度分析结果与该结果相符.结论:A组方案的临床疗效佳,B组方案成本-效果优于其他2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故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考虑,BiCTD方案优于其他2组.

  •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老年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探讨

    作者:孙超;叶鉴南;王欢;朱健伟;周新;李建勇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或不合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治疗的老年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99例初发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诊时RDW和其他的临床参数(β-2微球蛋白,肌酐,乳酸脱氢酶);根据ROC曲线,将患者分为高、低RDW 2组,分析不同组别的生存预后.结果:高RDW组(≥17.95%)相对于低RDW组(<17.95%)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较低,而瘤细胞比例较高.在不合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组中,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高RDW组的OS时间和PFS时间较短,而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组中,高RDW组仪显示较短的PFS.结论:RDW作为一个简单易获取的实验室参数,在老年非移植的骨髓瘤病人中高RDW提示不良的预后,但是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预后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830 条记录 2/42 页 « 12345678...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