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地图舌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地图舌是一种良性浅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危险因素复杂,并伴有其他疾病,其病损形态位置多变,反复发作,容易使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甚至恐惧心理,本文将对遗传相关性地图舌病例分析并对其的相关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因学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综述,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病因学分析.
-
243例海洛因依赖者并发游走性舌炎的调查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中并发游走性舌炎的发病情况.方法:以住院病历及游走性舌炎个案登记卡为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800名调查者中患游走性舌炎者243例,占总人数的6.39%.结论:海洛因依赖者游走性舌炎明显高于药物滥用前,发病原因与滥用海洛因者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密切相关.
-
益气养阴法治疗游走性舌炎临床观察
游走性舌炎又名花剥苔,临床较常见,患儿中少数为长期出现本症,大多数出现在疾病的过程中,随疾病痊愈而消失.杨之藻老师经过40余年临床实践,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本症疗效理想.我们收集杨老先生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
小儿地图舌研究进展
地图舌(Geographic tongue)又名游走性舌炎(Migratory glossi tis),是儿童常见的舌粘膜疾病。 一、流行病学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地图舌患病率的报道[1~8]。虽有不少报道认为地图舌无明显的性别和种族偏向,但Banoczy[9]认为女性多于男性,两者之比为 2:1;而Chosack的普查结果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1];国内也有报道认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8]。Kleinman[5]在普查中发现白人儿童的地图舌患病率是黑人及其它肤色儿童的近两倍,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Chosack也认为地图舌患病率与人群起源不同有关[2]。地图舌多见于儿童和年青人。Sedano[4]发现10岁以下儿童患病率显著高于10岁以上儿童。
-
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地图舌
地图舌是一种发生在舌黏膜浅层的慢性边缘剥脱性舌炎.由于它的病损表现为经常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并可变换大小和形状,具有游走性的特点,所以又称为游走性舌炎.该病变好发于舌尖、舌中央和舌缘;病变表现为圆或椭圆形红斑,单发或多发性,可扩大或融合,融合后常类似"地图边界",周边为白黄色稍微隆起的弧形边缘,宽约2~3mm,中央为火红色的丝状乳头剥脱区,但菌状乳头无改变;病损具有游走性,可在一昼夜间改变其原来的形态和位置;病变区可有轻度麻辣不适感.
-
剥苔病因及治疗探讨
舌苔剥脱在西医口腔医学中可见于萎缩性舌炎与游走性舌炎两种,可于任何年龄阶段发病,多采用维生素等治疗为首选,但效果不佳.萎缩性舌炎常与维生素B族、缺铁性贫血、真菌感染有关.而游走性舌炎发病机制更加不明,多认为与遗传、免疫及微量元素有关.就治疗而论,除明确真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的萎缩性舌炎,治疗使用抗菌药物与补充铁剂和维生素能够收到一定疗效以外,而对于游走性舌炎,西医治疗收效甚微.目前以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舌炎,比传统补充维生素更有效.中医认为,剥苔是人体脏腑及气血失调,多从气血论治.从脏腑辨证,将剥苔的产生基本分为脾胃气虚,胃阴虚,心火上炎,肾精亏虚,肺阴不足,心阴不足,痰湿困脾等证;将其辨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血热,阴虚内热,气滞血瘀等基本证型.对于剥苔治疗效果较佳.
-
游走性舌炎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游走性舌炎病损不同部位的表层脱落细胞在分化、增殖、凋亡上的差异.研究游走性舌炎病损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将20例3~6岁儿童分为2组,实验组为10例典型病例,对照组为10例无地图舌的健康儿童.实验组取游走性舌炎病损中央红斑区、边缘区以及周围舌背粘膜3个部位的表层脱落细胞.制作细胞涂片.用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的标志为CK,PCNA,CMyc及Bcl-2.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染色图像分析.结果实验组病损中央红斑区显示低的角化程度.边缘区以及周围舌背粘膜的PCNA和C-Myc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边缘区的Bcl-2的表达水平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游走性舌炎表现为病损中央红斑区为明显损害.机体自身亦表达出对于损害的反应,表现为从边缘区到周围区活跃的增殖修复至逐渐恢复愈合.
-
地图舌病因学的研究现状
地图舌(Geopraphic togue)又名游走性舌炎(Migratoryglossitis),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口腔舌粘膜疾病,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1、2].
-
锌制剂在小儿游走性舌炎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 研究地图舌与微量元素的关系,及用含锌制剂治疗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41例1~6岁地图舌患儿作为实验组,50例1~6岁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血清,用火焰原子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元素;用含锌制剂治疗41例地图舌患儿,观察治疗效果并随访六个月后再次测定其血清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比对照组血锌含量低,血清铜含量高,差异具显著性(P<0.001,P<0.05);血清铁、镁含量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六个月后跟治疗前相比,实验组血锌含量升高,血清铜含量降低,差异具显著性(P<0.001,P<0.05).六个月后,实验组跟对照组血清微量元素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微量元素锌缺乏,铜含量的增高可能是游走性舌炎的一个重要病因,临床上补充锌能有效治疗小儿游走性舌炎.
-
地图舌儿童血清锌铜测定的意义
地图舌(Geographic tongue)又名游走性舌炎(Migratory glossitis),是儿童常见舌黏膜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约为5.5%.地图舌为一种浅层的慢性剥脱性舌炎,病变一边发展、一边修复,具有游走性.整个舌背呈地图状外形.一般无自觉症状,可自愈,常复发.虽然预后良好,但有研究表明地图舌儿童常伴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低体重等[1],故其治疗对提高患儿体质有重要意义.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地图舌59例的临床观察
地图舌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舌黏膜病,舌苔斑块状剥脱,状若地图,又称花剥苔.现代医学称之为游走性舌炎,并认为与营养障碍、免疫因素、蛔虫感染、炎症等因素有关,补充复合维生素B及微量元素治疗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
小儿游走性舌炎证治体会
游走性舌炎为一种口腔黏膜疾病,是浅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临床表现形态各异,与地图边界极为类似,故又称之为"地图舌".本病属于中医舌剥或花剥舌范畴.我们于2002~2005年对50例游走性舌炎患儿进行临床追踪观察,总结分析如下.
-
补锌治疗小儿地图舌58例报告
小儿地图舌的特征为舌面病损处的乳头丝状萎缩,舌面变红,周边舌粘膜呈灰白色凸起,貌视地图状.地图舌病损常为一个或多个,形状不定形,且时常变换位置,故又名良性游走性舌炎.近年来,笔者试用补锌治疗小儿地图舌5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饮食调理小儿“地图舌”
“地图舌”是一种舌黏膜疾病,又称剥脱性舌炎、游走性舌炎、糠疹舌炎、花斑舌等.多发生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发病率达3%~5%.如果宝宝的舌苔出现了不均匀的剥脱,好像地图样,父母千万不能不把它当回事,这意味着孩子的营养状况出了问题.
-
地图舌的饮食调理
"地图舌是一种舌黏膜疾病,多发生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发病率达3%~5%.地图舌又称为剥脱性舌炎、游走性舌炎、糠疹舌炎、花斑舌等.由于地图舌多发生在体弱小儿,应引起家长的关注. "
-
地图舌的研究现况
地图舌是一种常见的浅表性非感染性舌部炎症.确切病因尚不明了,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感,但是其病损特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恐癌心理.本文对地图舌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小儿舌头现"地图"
有些小孩的舌面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小区,小区内舌质发红,没有舌苔,其周围的舌粘膜呈灰白色的隆起,好似一张地图,故称为"地图舌",医学上则称为"良性游走性舌炎".该病变可以相互融合,而且经常变换位置.
-
清热泻火法治疗小儿地图舌临床体会
地图舌是一种发生在舌黏膜浅层的慢性边缘剥脱性舌炎.病程表现为经常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并可变化大小和形状,又称游走性舌炎.笔者常采用清热泻火法治疗小儿地图舌,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
清火汤治疗地图舌临床体会
地图舌是发生在舌黏膜浅层的慢性边缘剥脱性舌炎.由于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并可变换大小和形状,具有游走性的特点,所以又称为游走性舌炎.笔者自拟清火汤治疗地图舌效果颇佳,介绍如下.1 典型病例欧阳某,女,48岁,于2013年5月25日就诊.半个月前因体检患有子宫肌瘤后心悸、少寐.继之舌尖出现椭圆形不规则剥脱面,面为红色,边缘有一圈白色隆起,形如地图.心烦易怒,口臭,口干苦,小便黄,大便干,脉数.为心肝火旺、胃热炽盛所致.治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方用清火汤.夏枯草15g,黄芩15g,大青叶15g,丹皮15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金银花15g,连翘15g,白花蛇舌草15g,板蓝根15g,茯苓15g,山药15g,竹叶10g,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