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比动物强在哪儿?
如果办一届哺乳动物奥运会,人类选手能拿几块金牌?人的听觉不如羚羊,嗅觉不如猫狗,视觉比不过狮子,力量比不过狗熊,陆上跑不过猎豹,水里游不过海豹,人的免疫系统更是比不过任何一种野生动物.如果把一个人脱光衣服放到野外,他能活下来吗?
-
免疫窗狂犬病疫苗
可预防的疾病狂犬病.狂犬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毒性疾病.在发达国家以野生动物感染为主,在发展中国家则以人和动物感染为主.目前该病还没有特效药物可治疗,一旦发病几乎百分之百死亡.绝大多数的温血动物,如狐狸、狼、蝙蝠、浣熊等野生动物及家禽家畜均可感染狂犬病.
-
162野生动物细胞色素P450可作为评价环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已知细胞色素P450(CYP450)参与多种外源性化学物的代谢,并被其诱导.本文试图观察野生动物肝脏CYP450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依据动物体内污染物计算出等值毒性量(TEQ),探讨其作为评价环境污染生物标志物的价值.
-
部分野生动物监测与广西两起SARS关系的回顾分析
目的分析广西SARS始发疫情与部分野生动物SARS监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SARS病原的可能的动物来源.方法对一起SARS始发疫情和一起输入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SARS病毒核酸扩增(Real-time PCR)荧光法检测99只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咽拭、肛拭、组织标本SARS病毒基因,用ELISA法检测野外捕获的117只野生动物血样标本的SARS病毒总抗体.结果发病前一月,始发病例的家猫先病亡;首例输入病例有明确的蛇和老鼠等野生动物接触史.自然来源的野生动物SARS冠状病毒总抗体阳性率5.12%,鸟纲阳性率22%,爬行纲阳性率20%.结论SARS始发病例与动物有关,SARS病原可能来源于自然界野生动物,其中蛇、鹰、蛤蚧、鳖为可能.禁止捕猎、贩运、宰杀野生动物和控制鼠类媒介是防范SARS发生和控制扑灭SARS疫情的首要措施.
-
2003年美国多州猴痘的暴发现状
美国CDC、州和当地卫生部门合作,继续调查人群中发生的猴痘病例,了解其是否与野生动物接触或外国来的哺乳动物宠物接触或与患有猴痘人群的详细接触情况.本文收集了新的流行病学、实验室和美国病例的天花疫苗使用资料,并总结了暗示此次暴发的可能根源为输入性非洲啮齿动物的实验室证据.
-
台湾2013年野生动物狂犬病报告
台湾于1961年消除了犬对犬传播的狂犬病,截止到2013年已经52年没有动物狂犬病了.2013年7月16日,台湾农业委员会动物健康研究所在3只鼬獾体内检出了狂犬病荧光抗体试验阳性.除了蝙蝠外,这是台湾第一次检测到携带狂犬病病毒的野生动物.1999-2012年,总共检测了健康犬6841只和正常猫5只,狂犬病病毒结果全部阴性.2009-2012年,检测了322只蝙蝠,也全部阴性.
-
人医与兽医:构架中国人兽共患病有效防控的桥梁
人兽共患病是指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疾病,它是由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可以在人兽间互相传播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总称.人兽共患病分布广泛,可源于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家畜、家禽和宠物,还可源于远离人类的野生动物.既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又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据统计,目前已知的人兽共患病共有250多种,中国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90多种;人类传染病的60%来源于动物,而50%的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给人类.加之近年出现的SARS、疯牛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在全球暴发和蔓延,使得人兽共患病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
-
环境激素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合成的化学物质约1 000万种,每年还新合成约10万种,有7~8万种化学物质被人类直接使用,对推动人类发展和经济繁荣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给人类社会留下了毁灭性的隐患.许多化学污染物具有类似激素的作用,能干扰生物体的内分泌功能,对机体、后代或(亚)群引起有害效应,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endocrine disruptor ED),又称为环境荷尔蒙或环境激素.EDCs能模拟和扰乱生物内分泌系统,对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的干扰效应.目前无论野生动物还是人类几乎都生活在环境激素包围之中,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
野生动物致眼外伤6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野生动物性眼外伤的特点和处理原则.方法:对65例(65眼)野生动物性眼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65例(65眼)治疗后视力≥0.05者36例,眼球摘除7例,眼球萎缩3例,随诊5个月~10年未发现狂犬病、破伤风症状.结论:受伤者多为农民和修路工人,加强安全防护教育,可减少野生动物性眼外伤的发生;伤后及时就诊,正确处理并发症,注射狂犬疫苗、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可降低野生动物性眼外伤的致盲率.
-
环境雌激素的生殖和发育毒性研究进展
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中的一大类,这类物质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后可模拟细胞内雌激素作用或改变该雌激素活性、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通过多种机制表现出拟天然雌激素或抗天然雄激素的作用,其结果可导致生殖功能障碍、生长发育异常、出生缺陷、代谢紊乱和某些与激素有关的生殖系肿瘤,如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瘤等.环境雌激素对人和野生动物的有害影响引起了生态学家、流行病学家、内分泌学家和毒理学家的极大关注,已经成为国际生物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环境雌激素的危害来看,其对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和人类繁衍的影响意义为深远,本文对近年有关环境雌激素的生殖发育毒性研究作简要综述.
-
“意志力”使用手册
如果说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长期锻炼会增强,过度使用会疲劳,那么该如何正确使用它,发掘它的大能量呢?真实地表达情绪这可能有点儿出入意料,太简单了吧?事实上,不消耗精力去掩饰,就是很好地保存了意志力,这样便有更多的能量去应对各类事情.有这样一个实验:让人们看一个关于核废物对野生动物影响的纪录片,片中一些场面非常悲惨.参加实验的第一组被试者被要求压抑感情,做到面无表情;第二组则需要放大情绪反应,表情夸张;第三组只要表情自然就好.观影之后,所有人都进行耐力测验——握手部练力球.对比看电影前的耐力成绩,第一、二组很快就放弃了,而第三组与观影前没有变化.
-
狂犬病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虽然狂犬病主要在野生动物中流行,但犬在携带和传播狂犬病毒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犬明显增加,犬伤人数的增加造成了暴露于狂犬病的人数增加,人感染狂犬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直到目前,狂犬病仍是无法治愈的疾病,也是病死率高的疾病,几乎为100%.该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必须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逐年上升之势,死亡率已位居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
-
广州市某野生动物市场从业人员携带SARS冠状病毒抗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广州市新源野生动物市场从业人员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抗体产生情况及其暴露果子狸的关系.方法 对野生动物市场从业人员中的志愿者进行SARS病毒血清抗体监测,对监测结果结合果子狸在市场的存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3年5和12月、2004年1和7月、2005年6月,共5次分别对328、238、135、139和53名市场从业人员开展调查,SARS病毒IgG抗体检出率依次为25.61%、13.03%、12.59%、5.04%和9.43%,没有检测到SARS病毒IgM抗体.在接受2次以上随访调查的129人中,97人的血清抗体一直为阴性,18人一直为阳性;有13人从阳性转为阴性,有1人从阴性转为阳性.在清除果子狸后进入市场的工作人员,SARS病毒IgG抗体检测全部阴性.结论 广州市新源野生动物市场从业人员SARS病毒抗体检出率和市场内果子狸的存在情况密切相关.
-
桂林市人工饲养野生动物及与动物接触者中SARS的流行病学调查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在SARS流行期间,广西自治区总共报道了20例SARS病例,但均为外源性.桂林市未有SARS病例,为了解该市人群SARS冠状病毒的隐性感染状况及SARS相关的传染源,我们于2002年1-12月对与动物接触者及饲养的部分野生动物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
狂犬病防制工作不容忽视
我国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有狂犬病的记载,从发现狂犬病的那一天就开始了狂犬病的防治,并且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有关狂犬病研究的各个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狂犬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子结构的阐明,狂犬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的日益明确和狂犬病毒基因工程口服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在狂犬病预防和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人狂犬病已从80年代的每年数千例降至目前的数百例;Vero细胞纯化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成功;人腺病毒和禽痘病毒为载体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和/或核蛋白制备基因工程疫苗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保护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继续努力和解决。 目前人狂犬病多见于亚洲的印度、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孟加拉国、越南和缅甸等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狂犬病主要限于野生动物中。我国仍属于人狂犬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我国周边地区很多也是狂犬病高发病国家。从这种人、动物狂犬病的分布可以看出,人狂犬病流行的国家大都属于尚不够发达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也揭示了一个社会整体治理的水平问题。因为狂犬病的流行很多是人为造成的,是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规秩序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在国际上,我国已逐步被列入发达国家行列,在许多领域,我们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可是我们在狂犬病的防制方面与众多飞速发展的领域不相符合。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先进要体现在方方面面,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狂犬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必须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在过去,死亡数一直位居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在狂犬病的控制方面卓有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狂犬病疫情的下降,这种政府参与的多部门的联手协作没有能够继续下去,致使各部门各自为政,有些地区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种缺乏整体和全面有序的工作现状很难使狂犬病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
江西省1995~1999年人间狂犬病流行情况分析
狂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温血动物均对该病病毒易感,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为野生动物,然而人类感染的狂犬病病毒主要由犬携带和传播。我国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犬,其次是猫、鼠和狐狸等。由于人患狂犬病几乎全部死亡,因此对狂犬病的预防是关键。为了有效地控制狂犬病的发病,及时掌握我省狂犬病的疫情动态,为制定全面的综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现对我省1995~1999年人间狂犬病疫情总结分析如下。 一、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 1.发病情况:1995、1996年发病、死亡数较稳定,从1997年开始,发病县(区)数不断扩大,发病数逐年增长,发病率为0.07/10万~0.19/10万,病死率则除1998年报告为98.33%外,其余年份均为100%(表1)。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雄性生殖毒性及抗雄激素作用机制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多种用于工、农业生产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了普遍污染,其中,农药、增塑剂、抗菌药物、阻燃剂、重金属等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备受关注.上述物质可扰乱生物体内的激素平衡,导致生殖和发育异常,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disruptors,EEDs)"[1].EEDs使多种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下降,濒于灭绝,同样也威胁到人类的生殖健康,笔者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雄性生殖毒性及抗雄激素作用机制综述如下.一、EEDs的雄性生殖毒性1.EEDs对性别分化的影响:Hertz-Picciotto等[2]发现,多氯联苯(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血清浓度在第九十百分位数的女性与血清浓度在第十百分位数的女性相比,其男婴出生比率下降了33%,即PCBs血清浓度每升高1 μg/L,男婴出生率下降7%.另有文献报道,在母亲孕前职业暴露于PCBs的1506名初产婴儿中,男婴占49.8%(750/1506),而对照组(无PCBs暴露)1506名初产婴儿中,男婴占了49.9% (751/1506)[3].因此,笔者认为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母亲孕前暴露于PCBs与初产婴儿性别比例存在相关性.
-
中国布鲁菌病流行状况及防治对策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传染性变态反应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对布鲁菌病普遍易感,人间布鲁菌病传染源主要为染疫的家畜及野生动物,人与人之间传播罕见。如果治疗不当,容易转为慢性而难以治愈,动物主要造成流产、不孕和产奶量下降等。布鲁菌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的乙类传染病,也是《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的二类动物疫病。
-
应用“One Health”策略解决复杂健康问题
“One Health”意指多学科共同合作,为人类健康、动物健康、环境健康三者共同成为一个健康整体而进行的工作和努力。“One Health”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是这一概念是很早之前已经存在的。2003年4月7日,华盛顿邮报的Rick Weiss引证了兽医博士William Karesh的话“人类和家禽或者野生动物的健康再也不能分开谈论了,世界上只有‘One Health’,所有的问题解决办法需要我们各个学科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在不同的层面为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其实,我国也一直是采用类似的策略来解决复杂的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只是没有提出相应新的“名词”,也没有进行系统地阐述。为此,我刊特邀美国杜克大学的 Gregory C.Gray 教授撰写此文,以供国内同行借鉴。关于“One Health”,目前国内翻译的名称非常不一致,比如“唯一健康”、“共同健康”、“协同健康”,编者在此不做翻译,希望广大专家、读者广泛讨论,终能够确定比较合适并广为接受的中文名称。
-
首批非典患者曾接触过野生动物
非典型肺炎的元凶冠状病毒,是否来自某种野生动物,这是科学家尚未解开的一个谜团.目前,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已经找到我国第一例非典患者--黄杏初,这位曾在深圳一家野味餐馆打工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