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对胃癌及肿瘤血供的应用价值

    作者:缪亚军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患者术前诊断、肿瘤血供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62例,在术前对其进行MSCT及血管造影检查.分析MSCT的分期诊断准确率及对胃癌血供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与手术病理检查对胃癌的确诊率及分期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MSCT与血管造影对于胃癌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无显著差异(P>0.05).位于胃体、贲门、胃窦的肿瘤组织的CT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论 MSCT可准确对胃癌进行分期诊断,并能较好地反映胃癌血供情况,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多层螺旋CT诊断对胃癌和肿瘤血供的应用价值观察

    作者:王思林

    目的:分析胃癌和肿瘤血供实施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后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术后病理进行比对.结果:40例胃癌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后,比对CT和术后病理的胃壁厚度、胃壁外软组织肿块大小和胃壁溃疡大小,组间数据结果经证实后差异呈P<0.05.比对低分化腺癌和中分化腺癌的胃壁厚度、胃壁外软组织肿块大小、胃壁溃疡大小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率,组间数据结果经证实后差异呈P<0.05.结论:胃癌和肿瘤血供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和普及.

  • DSA评价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血供改变

    作者:唐上坤;何伟明;罗祖光;郑容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评价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血供改变的作用,及其在评价治疗效果和指导进一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动态观察对比分析50例原发性肝癌介入TACE治疗术后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50例患者TACE治疗1.5~5个月后DSA复查,肿瘤平均体积缩小约28.6%;肿瘤血管网平均减少约33.5%;动静脉瘘征象平均减少35%;13例(26.2%,13/50)有明显新生血供形成;12例门脉癌栓病例中有3例明显减少;4例出现肝内小转移灶.结论 利用DSA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介入治疗后的血供改变,分析DSA表现,可明确治疗效果,对制定个体化的后续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多层螺旋CT对胃癌和肿瘤血供的临床诊断价值探究

    作者:钟荣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癌和肿瘤血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8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疑似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计算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并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螺旋CT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根据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计算螺旋CT对胃癌供血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35%、94.12%、95.00%,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螺旋CT对胃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为100.00%,对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后动脉、胃短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5.35%、93.02%、97.67%、97.67%,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对胃癌予以灵敏、准确诊断,还可对患者肿瘤血供情况进行明确,可应用到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

  • 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CT增强扫描血供特点

    作者:李家德

    目的 观察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血供特点,提高CT时小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能力.方法 观察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细胞癌患者,采用肝动脉、门静脉及静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选择于注入造影刺后28~30 g、65~70 s及180 s.造影荆注射速率为3.0 mL/s,用量90~100 ml.结果 共发现37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静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5.6%、94.6%、97.3%、81.1%,动脉期和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P<0.05),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平扫与静脉期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4例中28例肝癌组织为单纯肝动脉供血型,其中动脉期强化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22例,边缘轻度高密度6例;6例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其中4例在三期扫描过程表现为"向心性"强化.结论 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由肝动脉供血者占绝对优势;部分可见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并呈现"向心性"强化征象,需与肝脏血管瘤鉴别.

  • 中晚期肺癌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景春

    目的 探讨经皮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bronchi alartery infusion,BAI)与病变供血血管、肿瘤组织学分类、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2例原发性中晚期肺癌行BAI,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富血管型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乏血管型.中心型肺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周围型肺癌.多次灌注治疗的疗效优于单次灌注,临床分期的近期疗效与治疗效果无关.结论 肿瘤供血与肿瘤介入治疗疗效有直接关系.肺癌的病理类型、生长部位、血供类型和灌注次数等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 原发性肝癌首次TACE治疗时RIPA参与肿瘤供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罗家敏;罗小平;刘曦;何明菊;杨伟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首次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时右侧膈下动脉(right inferior phrenic artery,RIPA)参与肿瘤供血的相关影响因素,作为术前判断其是否存在供血的重要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1例原发性肝癌首次行插管化疗栓塞时即行右侧膈下动脉造影者的MRI或CT、DSA资料,按肿瘤是否有RIPA参与供血分RIPA组与NRIPA组,分析两组病例肿瘤大小、位置、包膜,并对其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1例中RIPA参与肿瘤供血77例(47.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是否累及肝包膜(P =0.034)、肿瘤有无完整包膜(P<0.01)、肿瘤主要部分所在肝段(P<0.01)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类、有无完整包膜及肿瘤主要部分所在肝段为首次TACE治疗时RIPA参与肿瘤供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原发性肝癌首次TACE治疗时,当肿瘤为位于肝裸区或膈下的大肝癌,尤其是位于Ⅶ段且无完整包膜者,RIPA参与肿瘤供血的机会增加.

  • CT灌注成像胶对质瘤患者诊断及分型的价值

    作者:王毓佳;冯晓荣;赵均雄;曾苗雨

    目的:探讨对CT灌注成像胶质瘤患者诊断及分型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选择在我院神经外科诊治的胶质瘤患者88例,包括低分型胶质瘤(低分型组)48例和高分型胶质瘤(高分型组)40例.两组都进行常规CT与CT灌注成像诊断分析,同时进行VEGF免疫组化染色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胶质瘤CT常规成像显示瘤体形态不规则,低分型组多表现为不规则片状强化和轻度水肿,高分型组多表现为环形强化,水肿呈现指压状.高分型组的CBF、CBV、MTT与PS值都明显高于低分型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型组的VEGF阳性率为92.5%,而低分型组为58.3%,高分型组明显高于低分型组(P<0.05).Spearman分析发现胶质瘤CT对CBV、CBF、MTT灌注和PS值、VEGF阳性表达间有着明显的关系(r=0.563,0.622,0.582,0.602,P均<0.05).结论:可以通过CT灌注成像判断胶质瘤分型,也能对肿瘤血供及血管情况情况进行判断,从而有利于预测患者预后,指导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