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宽胸气雾剂治疗寒凝气滞型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宽胸气雾剂治疗寒凝气滞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寒凝气滞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宽胸气雾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Hcy、hs-CRP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cy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宽胸气雾剂治疗寒凝气滞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效果满意.
-
防"冰伏"思想在妇科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因过用寒凉之药清热泻火,使高热暂被压下,但病邪却隐伏体内的现象,称之为"冰伏".在妇科疾病的临诊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引申"冰伏"的概念,对充分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确定疾病发生发展的辨证认识,发挥中药治疗上的个体化优势,指导用药,提高疗效,以及防患于未然,均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认为"冰伏"应该包括几方面的含义:一是用药寒凉,气涩血凝,易致留瘀敛邪,出现邪热内困,变生坏病;二是寒凉太过,此腑之热未除,又伤彼脏之阳,顾此失彼;三是本虚标实,虽应急则治标,但过用寒凉,致本虚更甚,则病必不除.
-
肿瘤转移的"毒结、血瘀、寒凝"病机探讨
肿瘤转移是现代医学名词,历代中医文献虽无肿瘤转移的记载,却已发现恶性肿瘤易转移的现象,并见诸于文献之中.
-
试论"毒结、血瘀、寒凝"与肿瘤转移
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和古今临床应用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从中西医视角对"毒结、血瘀、寒凝"的致病特点以及与肿瘤转移的关系进行了阐释,阐明"毒结、血瘀、寒凝"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并贯穿肿瘤形成及转移的整个过程,由此提出了"毒结、血瘀、寒凝"是肿瘤转移形成的关键因素.
-
胡芦巴丸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的前几天,常呈痉挛性疼痛,有阳虚表现.病机特点是寒伏天癸,血遏寒而凝,血瘀不通而痛.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中的胡芦巴丸为基本方加减,从寒凝气滞血瘀论治原发性痛经,根据寒凝、气滞、血瘀程度的不同进行加减,并加以心理疏导等辅助方法进行治疗.
-
原发性痛经患者红外热图特征?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分析寒凝与非寒凝因素所致的痛经人群的红外热图表达,以及与正常人群的红外热图差异。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其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各30例,设同年龄段的正常健康女性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扫描,分别测定上肢、下肢、盆腔、神阙、督脉和任脉6个区域热值,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痛经组盆腔、神阙、上肢、下肢区域热值明显偏低,任脉区域热值略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热图表达仅上肢区域热值有明显差异,寒凝证候组低于非寒凝证候组。③寒凝证候组中病程越长的患者测温区的温值越低。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上肢、下肢、盆腔、神阙及任脉的红外热图热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越接近肢体末端,差异越明显。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在热图表达上差异不明显。
-
辨证分型综合护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对10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住院患者辨证分为寒凝、血瘀、、湿热下注、热毒等证型,常规进行情志、饮食、疼痛护理,并根据不同证型特点,施以中药熏洗、穴位按摩、艾灸等整体护理措施,疼痛剧烈耳穴压豆止痛、针刺止痛、穴位注射、小剂量口服止痛药或用麻醉止痛剂肌肉注射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
106例糖尿病性冠心病中医证候调查分析
目的 对糖尿病性冠心病证候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为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数据库收集本院2003~2006年糖尿病性冠心病106例.结果 106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为(70.86±8.48)岁,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尤以7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男女发病比例为1.07∶1,糖尿病病程在5~10年者多.证候调查,本虚证中阴虚的比例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显著增加,而阳虚比例相对减少,标实中气滞与寒凝比例相对减少,血瘀与痰浊仍是主要证候学要素.结论 糖尿病性冠心病具有相对独立的临床特征,男性发病年龄较低.证候要素以虚、瘀、热、痰、湿为主要因素.
-
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痛经证候要素的组成和组合规律,对证候规范化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对29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其各个证候要素及组合形式,运用现代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原发性痛经的证候要素中气虚占93%,寒凝占91%,是主要证候要素,其他由多到少依次为血瘀、血虚、气滞、肾虚、阳虚、湿阻.证候要素共有31种组合形式,虚实两种证候要素的组合占94.6%,实性证候要素间的组合占5.4%.证候要素的组合形式多的是脾肾两虚兼寒凝血瘀证.结论 气虚、寒凝是原发性痛经的基本病机;脾肾肝是原发性痛经的病位;寒凝血瘀兼其他证候要素是证候的主要组合形式.
-
自拟中药方剂延玉合剂治疗老年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自拟中药方剂延玉合剂(以下简称合剂)对中医辨证属胸痹标实证的老年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医辨证属胸痹标实证的556例年龄≥60岁的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按脉证表现分为气滞、寒凝、痰浊和血瘀证四型,每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冠心病2级预防治疗,治疗组另给予合剂,30 d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心绞痛等级、改善心功能及降低心率、血压、血脂、血糖、血黏度、炎症因子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预后也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以气滞、寒凝型疗效好,痰浊、血瘀型稍差(P<0.05).结论 合剂治疗胸痹标实证老年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疗效确切,气滞、寒凝型疗效更佳.
-
定宫暖胞丸针药结合治疗寒凝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测定宫暖胞丸针药结合治疗寒凝原发性痛经双模拟即时效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试验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痛经发作时采用定宫暖胞丸配合龙虎交战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配合平补平泻针法.观察针刺即时、针刺中及服药后30 min、90 min镇痛效应,评价疗效.结果 本次实验共纳入患者61例.治疗组在总有效率上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且镇痛效应维持时间更长(P<0.05),证实定宫暖胞丸配合龙虎交战针法治疗有效,不仅起到即时镇痛,且有维持效应.结论 定宫暖胞丸配合龙虎交战法针药结合,对寒凝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可即时缓解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柴芍暖肝汤”治疗肝郁气滞寒凝型痛经60例
近年来,笔者以自拟柴芍暖肝汤治疗肝郁气滞寒凝型痛经6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烧山火"临床应用体会
1 何谓"烧山火""烧山火"针刺手法出自金·窦汉卿<针灸赋>,属于复式补泻手法中的补法.操作方法为:将针依次刺入腧穴应刺深度上1/3(天部)、中1/3(人部)、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到人部.
-
浅析阳虚寒凝与胸痹
胸痹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是以阳虚为主,尤其是心阳虚;而标实是以寒凝为重,是胸痹重要的诱发因素,阳虚寒凝贯穿于胸痹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
以通治痛治疗痛经的临床应用
痛经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患者以青少年妇女(14岁~24岁)为多见.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青春期少女,继发性痛经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临床表现以经期小腹疼痛为主,波及腰骶部,大都在经前或经行期首日开始,重者痛不可忍,影响生活和工作,需服止痛药方能缓解.笔者运用中医以通治痛治疗痛经,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
李小娟教授靶向辨证治疗消渴痹证经验举隅
李小娟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产生的症状在中医上可从消渴痹证论治,并运用靶向辨证,将其病位定位于肝、肾,定性为气血阴阳俱虚兼寒凝血瘀,通过补肝肾、调气血、温分阳、通经脉之法治疗,疗效显著.
-
针刺、艾灸三阴交穴对寒凝类痛经模型大鼠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艾灸三阴交穴对寒凝类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张力和子宫收缩素受体(OTR)的影响,探讨不同方法干预三阴交穴对寒凝类痛经的效应差异及机制.方法:将处于动情间期的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每组7只.除盐水组外,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均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盐水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针刺组针刺三阴交穴;艾灸组予以常规方法艾灸三阴交穴.运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仪记录子宫的收缩反应;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缩宫素受体(OTR)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子宫的收缩波个数、波峰峰值、子宫活动度及子宫组织中OTRmRNA表达均高于盐水组(P<0.01或P<0.05);针刺组、艾灸组大鼠子宫的收缩波个数以及子宫组织中OTR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艾灸组大鼠的子宫活动度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大鼠子宫组织中的OTR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针刺组(P<0.01).结论:针刺或艾灸三阴交穴均可有效缓解寒凝类痛经大鼠的疼痛,且艾灸的效应优于针刺.
-
周亚滨教授治疗心绞痛临床经验撷菁
周亚滨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心脉不通,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以“痰瘀、寒凝、气滞”为主,本虚主要为“气虚、阳虚”;病位在心及血脉,涉及其余诸脏;提出了“涤痰祛瘀、散寒通滞、行气通络、益气温阳”等治法;先以化痰祛瘀、散寒通滞、行气通络以通利血脉,改善心脏供血,次以温振心阳以培补“阳脏”之本虚.本文介绍了周教授对胸痹的认识,并附典型病案1则,总结周亚滨教授辨治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经验.
-
血虚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的研制
目的:探索血虚寒凝血瘀证Wistar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大鼠尾部放血0.5~1ml/只,隔日一次,连续7次;放血次日将大鼠浸入0~1℃的冰水中20min,连续7次,共14天,造成血虚寒凝血瘀证模型.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蜷缩少动,爪尾部紫暗等症状,血液流变学,血常规,凝血像,SOD、TXB2、6-酮-PGF1α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动物肺脏、肝脏、心脏等水肿、出血、瘀血.经当归四逆汤治疗上述情况明显改善.结论:上述方法建立的血虚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符合中医证特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意义.
-
寒凝血虚血瘀证贵州小型猪模型的建立
目的: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建立贵州小型猪“血虚寒凝血瘀证”模型,探讨当归四逆汤的治疗作用及“血虚寒凝血瘀证”的发病机制.方法:将贵州小型猪21头随机分成三组,即空白对照组、血瘀模型组、当归四逆汤治疗组,每组7头.小型猪前腔静脉第一次采血,采血量为总血量的2.5%(占体重的0.15%),次日将小型猪放入0~1℃的冰水中20min,冰冷刺激一天一次,连续4天.第6天前腔静脉第二次采血,采血量为总血量的2.5%(占体重的0.15%),采血次日将小型猪放入0~1℃的冰水中20min,冰冷刺激一天一次,连续4天.观察动物的体征变化;检测血常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微循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栓素B2 (TXB2)和6-酮-前列环素F1α(6- KeTo - PGF1α).结果:模型组动物与对照组动物比较,表现出明显的血瘀体征(如后肢、臀部红肿青紫,耳唇部青紫,舌青紫、紫暗,脉涩或结代).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减少(P<<0.001),白细胞(WBC)增加(P<0.05)、血小板(PLT)增加(P<0.01),血液粘度和红细胞压积(HCT)增高(P<0.05~0.00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延长(P<0.05 ~0.001),纤维蛋白原(Fbg)增加(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栓素B2(TXB2)增加(P<0.05~0.001),6-酮-前列环素F1α(6- KeTo - PGF:α)稍增加(P>0.05),微循环障碍.脏器组织切片镜检结果表明模型组动物肺脏、肝脏、心脏等水肿、出血、瘀血.治疗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红细胞( RBC)、血红蛋白(Hb)增加(P<0.05),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增加(P<0.05),血液粘度和红细胞压积(HCT)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缩短(P <0.05 ~0.001),纤维蛋白原(Fbg)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栓素B2( TXB2)减少(P<0.05),6-酮-前列环素F1α(6- KeTo - PGF1α)稍降低(P>0.05).微循环障碍得到改善,脏器组织病理改变得到减轻.结论:失血和冰冷刺激并用可成功复制出“血虚寒凝血瘀证”贵州小型猪模型,符合中医病因病机基本理论和中医证候特点.当归四逆汤可改善血虚寒凝血瘀证贵州小型猪模型的症状、体征及病理变化.贵州小型猪“血虚寒凝血瘀证模型”是中医舌诊、脉诊及“证”本质研究理想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