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华丽巨蚊与褐尾库蚊幼虫生态习性的实验室观察
目的 观察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幼虫的生态习性.方法 采集自然环境的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幼虫进行实验室培育,观察两者各龄期的形态及活动特征、发育历期及捕食行为等.结果 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幼虫各龄期形态及活动特征各异,均捕食其他蚊种幼虫;华丽巨蚊幼虫正常发育历期(一龄幼至蛹)平均为31.21 d,日平均捕食白纹伊蚊10.52只(4~18只),可发生滞育现象;褐尾库蚊幼虫正常发育历期(一龄幼至蛹)平均为8.67 d,未发现滞育现象.结论 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都是捕食性蚊类,其幼虫生态习性不尽相同;可利用两者的捕食性作为白纹伊蚊生物防治方法.
-
植物雌激素染料木素的生物学功能与女性更年期的关系
更年期作为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如及时补充雌激素,可延缓更年期、避免或减轻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激素替代疗法(HRT)的副作用已成为更年期疾病研究的瓶颈,表现在与雌激素对其受体亚型ERα的激动有关.研究证实,染料木素( genistein)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天然植物雌激素[1].本文就genistein的理化性质、药动学研究、对女性更年期相关疾病的生物防治以及作用机制、安全性等进行归纳,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利用木霉对麦冬根腐病的生物防治研究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26份中药材根际土样中分离到24个木霉菌株,通过室内筛选获得了对病原菌有较好控制作用的哈茨木霉T23、T158菌株,这两种菌株对引发麦冬根腐病的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4.07%和83.47%,其拮抗作用在于营养和空间竞争、寄生两种形式.制成的哈茨木霉T23制剂能有效控制麦冬根腐病的发生,500g/666.7m2处理对麦冬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67.52%,显著优于化学农药代森锰锌300g/666.7m2处理,处理区的麦冬产量比空白对照高24.46%.
-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体系建立
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是目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实施GAP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科技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的重点项目"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针对我国中药材病虫害发生及防治的现状,根据中药材栽培的特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联合中央及地方的10家研究单位,重点从中药材害虫天敌昆虫的繁殖和利用技术、应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中药材根病技术、植物源农药研制及应用技术、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农药安全性评价等4个方面,开展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共性技术研究,并且在人参、西洋参、三七、枸杞、金银花等重要中药材栽培中进行示范.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攻关,已初步建立起我国中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平台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将为药用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供技术基础,对整体提高我国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水平,保证中药材及中药产品质量,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中药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丹参根腐病及其微生物防治研究
丹参根腐病是由腐皮镰刀菌浸染所致的一种土传病害,近年来在四川的田间发病株率达10%~30%,导致丹参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对丹参根腐病的防治,一般化学农药难于有效,而且滥用化学农药会造成农药残留污染.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病原菌是一种可行的措施,本研究从生长在不同生态环境的丹参根际土样中分离了一批木霉菌株,通过室内拮抗试验和田间防病增产试验,筛选出了对腐皮镰刀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哈茨木霉T23、桔绿木霉T56等菌株.田间试验结果,T23、T56对丹参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52.3%和55.7%,与常用化学杀菌剂多菌灵的防效相当,表明木霉防治丹参根病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三七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策略
病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三七的经济产量,成为阻碍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综述了主要病害的病原、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阐述了三七病害防治应基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建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害防治体系,加强抗病新品种的选育,进而促进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生物菌剂控制三七根腐病的初步研究
三七属多年生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病害发生频繁,其中三七根腐病是影响三七产量的主要因素.目前对根腐病的防治尚没有成熟有效的方法,前人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过一些研究,如罗文富等[1]认为导致根腐病的病原有多种;伍敦祥[2]、李忠义[3]等探讨了部分药剂对该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拟通过对生物制剂的应用研究,探索出一条生物防治的途径.
-
生防菌对药用植物土传病害的抗病机制及应用探讨
近年来,药用植物在引种栽培过程中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直接影响了其产量和质量.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但化学农药对大多数土传病害防效甚微,且过量使用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中药材农药残留超标,直接损害人体健康以及影响中药材出口.而且随着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中药材的呼声日益提高,生物防治已成为继农业、化学防治之后的又一重要防治方法.生防菌在生物防治中的潜力也被日益重视,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作者分别从改善寄主关键养分,与病原菌的竞争作用,改变寄主根系的形态或解剖结构,调节寄主内源激素,恢复寄主根际土壤微生态平衡以及激活寄主防御机制等方面探讨目前常用生防菌对药用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机制,对其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的展望.
-
药用植物GAP生产的病害绿色防控发展策略
药用植物的GAP生产要求其栽培过程中病害的绿色防控.作者总结了病害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研究成果,结合药用植物的特殊性提出药用植物病害绿色防控的概念,指出药用植物病害绿色防控要结合农业防治、现代植病研究方法、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协同进行,并作了展望,以期为药用植物GAP生产中病害绿色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
人参内生细菌NJ13在宿主体内定殖特性及对人参黑斑病的防治效果
为明确人参内生生防细菌N J13在宿主体内的定殖特性,该研究通过抗生素诱导获得了同时对利福平和硫酸链霉素具有稳定抗性的双抗标记菌株NJ13-R,分析了菌株在宿主体内的定殖特性,并研究了NJ13对人参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在人参根、茎、叶部均可定殖,而且定殖量与接种浓度呈正相关.菌株可在人参不同部位侵染植株并在体内进行转移,在根部和叶部定殖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在茎部呈先升高后平缓趋势.研究还发现,生防细菌N J13表现出对宿主特定部位具有一定的偏好性,随着时间推移在茎部的定殖量高于其他部位.田间试验证明,生防细菌N J13对人参黑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中0.76×108cfu· mL-1发酵液防效达75.62%,高于对照药剂0.67 mg·L-150%嘧菌环胺WG的防效(73.06%).
-
管氏肿腿蜂防治催吐萝芙木黑尾暗翅筒天牛研究初报
目的:探讨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催吐萝荚木黑尾暗翅筒天牛的可行性,为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该虫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寄生试验、模拟田间试验和田间放蜂试验研究管氏肿腿蜂对黑尾暗翅筒天牛的寄生性.结果:室内以2:1的蜂虫比接蜂,管氏肿腿蜂寄生率高;3龄幼虫寄生率达87.50%;模拟田间试验肿腿蜂寄生率达70.70%;田间放蜂肿腿蜂寄生率达21.82%.结论:管氏肿腿蜂能够寄生黑尾暗翅筒天牛幼虫,在云南的萝芙木种植基地,由于环境潮湿、天敌蚂蚁干扰等因素,必需加大放蜂量才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
ge15菌株的鉴定及其对人参病害的防治效果
根据以前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以及研究开展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形态学观察结果,将从人参根中分离到细菌ge15菌株鉴定为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对峙培养发现,ge15菌株对人参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人参疫病菌Phytophthora cactorum和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pon destructans的抑菌效果明显,抑菌带宽分别为13.3,24.0,12.0 mm.试验结果表明,经ge15菌株处理的人参出苗率和存苗率与多菌灵相当,均显著高于对照.考虑到生防菌田间施用时无毒、无污染等优点,该菌株在人参病害防治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
人参黑斑病菌生防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抑菌特性
为获取优良人参黑斑病菌生防内生真菌,该文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健康人参叶片分离的1株优势内生真菌进行了筛选评价,并结合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生防内生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对峙培养发现这株菌株对人参黑斑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率为(60.21±0.12)%,标记为FS-01菌株;FS-01菌株与人参黑斑病菌对峙培养的菌丝交界处,人参黑斑病菌菌丝出现了溶解、断裂和缠绕.未灭菌的FS-01菌株发酵液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菌率为(41.62±0.17)%;灭菌的FS-01菌株发酵液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菌率为(13.94±0.21)%.经鉴定,FS-01菌株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中的球毛壳菌C.globosum.
-
竹花叶病毒卫星RNA分子特性、基因组变异及其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病毒虽然需要依赖寄主细胞才能存活,但却有许多亚病毒分子为其寄生物,这些亚病毒分子需要辅助病毒来帮助其复制与包被.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卫星RNA(satellite RNA)和类病毒(viroid)是目前所知分子小的生物实体(biological entity).多数卫星病毒与植物病毒相关,少数与噬菌体或动物病毒相关,如腺病毒的卫星病毒.卫星病毒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可编码自身的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另一类为卫星病毒RNA分子(曾被称为virusoid),需利用辅助病毒的衣壳蛋白.卫星病毒基因组为长度约0.5~2kb的单链RNA,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无同源性,复制时常干扰辅助病毒的增殖.
-
寡孢节丛孢属菌对绵羊寄生线虫第3期幼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本文报道了5株寡孢节丛孢菌在体外对绵羊粪便中混合感染线虫幼虫的捕食效果。结果表明:5株寡孢节丛孢菌对线虫幼虫的捕获率分别为72.6%、89.0%、80.0%、84.4%、90.2%,具有较高的捕杀线虫效果。寡孢节丛孢菌对线虫幼虫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线虫周围形成捕食菌网。
-
蜱类防治研究进展
蜱类传播多种人、畜疾病,对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有关其防治的研究国内外已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遗传防治和免疫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蜱类防治的概况与进展.
-
国内微生物灭蚊剂的应用研究
自50年代 DDT、马拉硫磷和DDV等化学杀虫剂引入我国,在广大疟疾和丝虫病流行区,为蚊媒的控制提供了相当简单和廉价的方法.然而,由于媒介蚊虫对化学杀虫剂抗性的出现和扩散、化学杀虫剂污染环境和对非靶生物的毒害以及开发新化学杀虫剂的高投入,使化学杀虫剂的应用受到了限制.70年代末,生物防治开始引起科学家的关注.在中国,蚊媒的微生物控制尤其受到重视.其中对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Bti)和球形芽孢杆菌(Bs)的研究深入,并投入到大面积现场应用中.Bti-1897和Bs-2362分别于1979年和1985年从美国引进。浇
-
球孢白僵菌CF08株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 研究球孢白僵菌CF08株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浸虫法和饲喂法研究球孢白僵菌CF08株对丽蝇蛹集金小蜂成虫的安全性;采用浸渍法研究球孢白僵菌CF08株对丽蝇蛹集金小蜂幼期的安全性.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法.结果 浸虫法和饲喂法处理后丽蝇蛹集金小蜂雌蜂寿命分别为(11.09±0.15)和(10.92±0.15)d,对照组雌蜂寿命为(10.99±0.19)d,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93,P=0.446);浸虫法和饲喂法雄蜂寿命分别为(5.83±0.09)和(5.88±0.03)d,对照组雄蜂寿命为(5.75±0.09)d,三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2.614,P=0.152).被寄生不同时间的棕尾别麻蝇蛹浸渍球孢白僵菌孢子液后,蝇蛹中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出蜂率>80%,平均出蜂数为43只/蛹,雌蜂比>90%,羽化出的丽蝇蛹集金小蜂雌雄蜂体长平均为2.0和1.4 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羽化出的雌蜂对棕尾别麻蝇蛹的寄生率均>90%,出蜂率>80%,平均出蜂数约为43只/蛹,后代的雌蜂比>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幼期暴露球孢白僵菌CF08株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后代品质均无显著影响,两者可联合应用于蝇类的生物防治.
-
苏云金杆菌对媒介蚊虫的防治研究
目的 研究苏云金杆菌对媒介蚊虫的防治效果以及菌液在室内的持效性.方法 选择对媒介蚊虫具有高致病力的血清型苏云金杆菌缓释悬浮剂(B.f.H-14)防治试验区蚊虫,分别利用勺捕法和人帐诱法调查蚊幼虫和成蚊密度,与对照区蚊虫密度比较,研究B.t.H-14的现场防治效果,并在实验室观察苏云金杆菌在不同水体内的持效性.结果 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媒介蚊虫,在媒介蚊虫高峰季节,相关密度指数(RPI)<10,说明苏云金杆菌可以控制自然水体内媒介蚊虫的种群数量.试验区蚊虫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幼虫密度<50条/勺,成蚊密度<20只/h,而对照区蚊虫密度随季节变化明显,幼虫密度> 100条/勺,成蚊密度高可达188只/h.在实验室内,苏云金杆菌持效期可达30 d,其中,在清水中苏云金杆菌的防治效果好,污染水体苏云金杆菌对蚊幼虫的杀灭率在1周后达到大值,以后逐渐降低.结论 在自然环境中可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媒介蚊虫,并根据蚊虫密度,施用不同浓度的菌液和确定施药次数.
-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蚊机制研究概况
从1976年起,人们就将目光转向苏云金芽孢杆菌(Bt)对蚊虫的研究和应用上.笔者简要描述了Bt主要的杀蚊晶体蛋白和杀蚊机制,并针对当前研究概况提出展望.随着杀虫晶体蛋白(ICPs)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不断丰富和完善ICPs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利用基因操作及蛋白质工程技术开发这一潜在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微生物杀蚊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