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炎球菌疫苗及其应用
肺炎球菌可引起肺炎、脑膜炎、败血症、中耳炎等疾病,在2岁以下婴幼儿和老年人中发病率高.实践证明,接种肺炎疫苗是安全、有效、经济的预防手段.本文介绍了肺炎球菌疫苗的发展及其免疫程序、免疫效果和应用,旨在为肺炎球菌疫苗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14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研究
目的探讨制备肺炎球菌荚膜多糖(PNCPS)-蛋白结合疫苗的适宜条件.方法采用碳二亚胺法将14型PNCPS与破伤风类毒素(TT)结合,将结合物免疫NIH小鼠,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14型PNCPS的IgG抗体滴度.结果结合反应产率和结合物中多糖、蛋白含量的测定显示试验成功合成了14型PNCPS-TY结合物,该结合物具有14型PNCPS的血清学特异性,将之免疫小鼠诱生的抗14型PNCPS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单纯14型PNCPS.结论试验成功地合成了14型PNCPS-TT结合物,本试验采用的结合方法可行.
-
6B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
目的制备6B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6B-PNCPS)-破伤风类毒素蛋白(TT)结合疫苗,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 6B-PNCPS用溴化氰活化后与己二酰肼形成多糖-酰肼基衍生物,然后在蛋白活化剂碳二亚胺作用下将6B-PNCPS与TT进行共价结合.分别将其结合物及多糖免疫NIH小鼠,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抗6B-PNCPS抗体.结果 6B-PNCPS-TT结合物经凝胶色谱分析显示具有较6B-PNCPS更大的相对分子质量,多糖/蛋白比为1.42~1.66.结合物具有6B-PNCPS的血清学特异性,所诱生的抗6B-PNCPS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与6B-PNCPS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用该法制备6B-PNCPS-TT结合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
18C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的水解及水解片段的特性
目的 探索不同乙酸水解条件对18C型肺炎球菌多糖的水解效果.方法 选择60℃和92℃2种温度,以不同乙酸浓度和不同时间对多糖进行水解,用层析法检测相对分子质量,免疫双扩散法和ELISA抑制法分别检测活性.结果 0.2 mol/L乙酸92℃水解16 h,水解程度趋于稳定,相对分子质量可达57 000;1.0 mol/L乙酸60℃水解40 h,水解程度趋于稳定,相对分子质量可达235 000;用1.0 mol/L乙酸在不同温度下水解时,随着温度升高,水解程度增加,而在92℃不同乙酸浓度对水解程度几乎无影响.上述条件所得水解片段均保留了抗原性,但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抗原性有所减弱.结论 在不同条件下,乙酸能将18C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水解为不同大小的片段,且未破坏抗原决定簇的基本结构.
-
实验性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位结合疫苗的研制
为了讨论小分子合成肽能否替代大分子细菌蛋白用于疫苗制备,美国Epimmune公司Alexander等将含13个氨基酸的全人白细胞抗原(HLA)-同向重复(DR)表位(PADRE)与肺炎球菌荚膜多糖(PS)结合制成糖结合疫苗(PADRE-PS),评估了PADRE作为糖结合疫苗蛋白载体的可能性.
-
067 7价肺炎球菌荚膜多糖-CRM197结合疫苗中各血清型免疫原性的明显差异
-
116 编码4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模拟肽的DNA疫苗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糖类抗体
-
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联合疫苗研究进展
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肺炎、化脓性脑膜炎及爆发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1].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感染为有效的方法.1938年研究人员首次进行了1型和2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双价疫苗大规模接种临床试验;1978年14价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在美国正式上市;我国从1966年开始研制流脑疫苗,1980年卫生部正式批准生产流脑多糖疫苗[2-4].研究证明,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疫苗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接种次数多.如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标准接种程序是出生后第2,3,4月龄各接种一针,一周岁后加强免疫一针.
-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检定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1 H-NMR波谱法检定23价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结构的方法.方法 用1H-NMR方法分析肺炎球菌荚膜多糖,选择(5.89~4.64) ppm区作为‘指纹’鉴定区,以默克公司公布的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波谱为参照谱图,将检定样品的波谱与其相比较.对1 H-NMR波谱进行专属性和耐用性验证.结果 实验中应用1H-NMR波谱分析法对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包含的所有血清型多糖的检定结果与默克公司公布的结果完全一致,该方法有很好的专属性和耐用性.结论 实验中建立的1H-NMR波谱法适用于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的检定,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有检测速度快,样品易于准备的优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