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相邻椎体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徐兆万;庄青山;王炳武;隋国峡;冀旭斌

    目的 研究相邻椎体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轻、中度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32例应用相邻椎体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矫正丢失、腰痛、腰椎活动情况及融合椎体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4.6个月时达到骨性融合,所有患者均得到满意复位,复位率达96%,术后腰痛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退变率仅为6%,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多节段内固定.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相邻椎体单节段内固定不但可以达到骨性融合、满意复位、坚强骨性融合,而且较三椎体二节段固定可明显降低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 侧前方减压空心多轴向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

    作者:林宏生;查振刚;王国普;李志忠;吴昊;刘宁

    目的探讨侧前方减压、植骨、空心多轴向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价值. 方法总结21例经侧前方减压、植骨、空心多轴向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后凸畸形的矫正、伤椎压缩程度的恢复、脊髓神经功能的康复及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 2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随访期内,植骨块和固定器位置良好,骨愈合时间平均为4.3个月.术前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为(24.6±8.7)°,术后为(5.4±4.3)°.术前受伤椎体压缩程度为(43.5±16.6)%,术后为(7.4±6.2)%.16例伴不完全性截瘫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按Frankel 分级达到D级或E级.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 1例, 术侧腹股沟周围皮肤麻木3例. 结论侧前方减压、植骨、空心多轴向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具有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 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截瘫

    作者:孙晓亮;严伟洪;刘志伟;孙有声

    目的评价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截瘫的效果. 方法采用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陈旧性骨折伴截瘫共2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2.5年.后凸角术前为23°,术后为6°.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术前A级2例,B级3例,C级5例,D级7例,E级9例;术后A级1例,B级3例,C级4例,D级6例,E级12例. 结论对于因前方压迫造成神经损伤的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尤其对于仅由中柱的骨折移位而致脊髓损伤者,侧前方减压、植骨加内固定是首选的方法.

  •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瞬态损伤机制及节段稳定性研究

    作者:杨欣建;王正国;朱佩芳;宁心;李晓炎;翁格文;陈海斌;徐红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瞬态损伤机制和结构破坏与能量吸收的变化规律,明确L1椎体爆裂骨折的失稳机制及损伤阈值.方法对18例新鲜尸体的胸腰段脊柱标本进行不同能量的纵向撞击,实时采集和量化分析损伤节段的工程参数,结合节段的影像学、解剖病理和三维运动,综合分析节段的损伤状况.结果胸腰段脊柱遭受的撞击力及撞击速度随撞击能量的加大而显著提高,力的作用时随撞击能量加大而缩短,L1椎体的破坏程度与撞击力成正比,节段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变化由T12~L2逐渐递减.节段的失稳首先表现为侧弯、旋转失稳,随着撞击能量的增加才表现为各方位的失稳.结论节段遭受爆裂骨折的破坏能量、撞击力可作为损伤阈值的有效指标,而撞击速度、加速度、速度及位移大小仅可作为损伤限量的参考值.

  • 多功能胸腰固定救生马甲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严力生;鲍宏玮;钱海平;罗旭耀

    目的 研制一种集平时陆地和水上救生为一体的胸腰椎外固定救生马甲,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热塑型聚氨酯(TPU)-尼龙复合物及聚碳酸酯(PC)为主要材料,根据胸腰部生理弧度,研制出以龙骨为支撑、气囊充气加压而起到制动与固定作用的Ⅰ型胸腰固定救生马甲;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救生气囊及自涨式压缩充气钢瓶的Ⅱ型.分析Ⅰ型胸腰固定救生马甲在胸腰椎损伤532例的临床应用,并观察Ⅱ型胸腰固定救生马甲应用于海上救生时自动充气时间、浮力、水上漂浮时间、漂浮状态及伤员面部朝向等指标.临床疗效采用MacNab评定标准,腰痛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 根据MacNab评定标准,所有患者均为优,VAS从使用前的8.2分降至使用后2分,改善率为100%.落水后自动充气时间3~5s.救生固定马甲的浮力能达到100 kg,90 kg假人海上漂浮时间>96 h,伤员漂浮时能确保面部朝上状态,24 h浮力损失≤5%,穿戴后水上漂浮状态下的四肢可自由活动. 结论 多功能胸腰固定救生马甲能形成双重固定,在落水后自动充气而确保救生功能,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在船舱内的搬动、转运及后送提供可行性.

  • 伴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急诊手术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忠友;吴鹏;严卫锋;张建乔;姚小英;宋永兴;唐宏超;韩建福

    目的 探讨伴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急诊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及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采取手术治疗的伴完全性脊髓损伤且无严重合并伤(包括心、脑、肺及腹部脏器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56例.损伤部位:T5~81例,T6~72例,T7~84例,T10~11 7例,T11~12 10例,T12~L118例,L1 ~29例,L2~33例,T12 2例.按照新的AO分型:A3型2例,B2型9例,C型45例.按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LICS)评分4~9分,平均8.0分.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A级.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其中伤后6h内手术27例(急诊手术组),伤后4~7d手术29例(择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脊柱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占位恢复情况.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择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急诊手术组[(775.7 ±354.1)ml∶ (985.3 ±391.8)ml] (P <0.05).急诊手术组出现下肢肿胀3例,尿路感染5例,肾积水4例;择期手术组出现骶尾部褥疮5例,下肢肿胀8例,尿路感染7例,肾积水5例.椎弓根螺钉系统无松动或断裂,植骨均获融合.急诊手术组、择期手术组术后脊柱Cobb角[(10.0±1.8)°∶(11.4±1.9)°]、伤椎前缘高度丢失[(5.0±1.6)%∶(5.3±1.8)%]及椎管占位[(10.2±2.5)%∶(9.7±2.5)%]与术前比较[(28.6±8.9)°∶(29.1±8.3)°、(36.1±16.4)%∶(36.5±15.7)%、(82.5±10.7)%∶(81.8±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脊髓神经功能状态等级仍为A级.急诊手术组在脊髓损伤平面下降以及残余神经根功能恢复方面优于择期手术组. 结论 对于伴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急诊手术可以尽早控制病情,有利于护理和早期康复,促进残余神经根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B型胸腰椎骨折

    作者:崔尚斌;魏富鑫;刘少喻;梁春祥;龙厚清;黄阳亮;王乐

    目的 探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2年10月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B1.1型13例,B1.2型11例,B2.2型11例,B3.1型2例,B3.2型2例,B3.3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术式.通过测量骨折伤椎压缩率、伤椎上、下节段Cobb角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结果.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7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5 ml,平均随访47.5个月(24 ~ 82个月).术后1周伤椎上、下节段Cobb角从术前平均20.1°降低至术后平均6.2°,伤椎压缩率从术前平均38.9%降至术后平均10.1%(P均<0.05),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6.9°,伤椎压缩率平均10.8%,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VAS由术前平均8.6分下降至2.4分(P<0.05).术后37例(93%)脊髓神经功能获得改善(P<0.05),3例(8%)未获得改善,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者. 结论 经伤椎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与附加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评价

    作者:毕郑刚;吴滨奇

    目的 对比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及附加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25 ~ 60岁,平均32.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4例,高处坠落伤19例,重物压砸伤13例.骨折节段:T116例,T1214例,L116例,L212例,L3 5例,L43例.根据固定方式分为: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30例,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固定(B组)26例.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对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术前、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A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87.2±6.9)%、(7.6±3.2)°,B组分别为(93.3±5.7)%、(5.7±1.9)°(P均<0.05).两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附加伤椎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椎管开窗减压结合椎弓根固定治疗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田耘;周方;姬洪全;张志山;郭琰;吕扬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结合椎弓根固定治疗有椎管侵占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2月胸腰椎骨折AO分型A3型骨折患者52例,椎管侵占通过伤椎椎板开窗,将骨折块推移复位,椎弓根固定,不需要椎间植骨融合.对所有患者椎管侵占、椎体前缘高度丢失、伤椎椎体Cobb角度改变及神经功能损害行术前、术后对比. 结果 术后随访24个月.椎管侵占从术前的(68.3±l5.1)%恢复至术后的(11.5±3.9)%(P<0.05);伤椎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32.5±3.2)°恢复至术后的(4.9±0.6)°(P<0.05);椎体高度丢失由术前的(50.1±5.6)%恢复至术后的(85.5±5.1)%(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骨折愈合,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恢复. 结论 椎板开窗减压结合椎弓根固定技术治疗A3型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影像学和临床结果,是治疗A3型骨折的一个可靠选择.

  • 经椎弓根植入生物人工材料骨诱导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

    作者:檀臻炜;姚一民;匡红;汪丙昂;唐杰;李硕;张聪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植入生物人工材料(biological artificial material,BAM)骨诱导人工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5 -2010年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撬拨复位、BAM骨诱导人工骨植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收集患者资料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期间行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胸腰段后凸Cobb角、前后椎体高度比.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腰背部疼痛.结果 患者随访12 -28个月,平均18.3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未发生人工骨移植物排斥反应或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椎体高度及畸形矫正度无明显丧失.除2例Frankel 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VAS由术前(8.4±2.5)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2±1.6)分,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结论 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有效合理、简单易行的方法,植入的BAM骨诱导人工骨具备良好的生物学和力学性能.

  • 胸腰段爆裂骨折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方式的Meta分析

    作者:梅铁牛;罗飞;侯天勇;张泽华;李志强

    目的 比较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 检索PubMecd、Science Direct、Medline、CNKI等数据库,获得2012年3月以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融合组)与非融合内固定术(非融合组)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资料并用RevMan 5.1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合并,计量资料以均值差及双侧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尺度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双侧95% CI作为效应尺度进行分析,部分资料通过手动合并完成.结果 检索获得相关临床对照研究英文文献8篇,中文文献1篇,相关Meta分析2篇,剔除l篇重复性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在后凸角矫正、术后椎体高度矫正及矫正丢失、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发病率、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融合组后凸角矫正丢失较融合组严重,而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明显低于融合组.结论 对于部分胸腰段爆裂骨折,非融合内固定术在解除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相似的疗效,但显著减少了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并可通过取出内固定恢复固定节段的运动功能、减少邻近节段退变,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

    作者:杨民;徐祝军;丁国正;董利军;党耕町

    目的 探讨后路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 2010年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34例患者资料,分别采用经后路4椎4钉(Ⅰ组)、4椎6钉(Ⅱ组)和4椎8钉(Ⅲ组)三种不同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脊柱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Denis疼痛和Denis工作评级,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获得随访10 ~48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Ⅰ组有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伤椎塌陷自发融合.三组术后Cobb角均减小,而在末次随访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Ⅰ组术后Cobb角为(7.5±3.0)°,末次随访(13.7±5.1)°,矫正丢失(6.2±2.1)°;Ⅱ组术后Cobb角为(1.4±1.5)°,末次随访(4.5±2.4)°,矫正丢失(3.1±1.1)°;Ⅲ组术后Cobb角为(0.0±1.1)°,末次随访(1.3±1.2)°,矫正丢失(1.3±0.1)°.三组间矫正丢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在ODI、Denis疼痛和Denis工作评级上Ⅱ组与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伤椎置钉的4椎8钉法连续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相邻两椎体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固定、维持畸形矫正、保留运动节段及缓解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该技术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 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及其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侯树勋;史亚民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体内植骨的远期疗效. 方法 1994~2000年,采用椎管环形减压,结合横突间、椎板间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技术,治疗176例胸腰椎骨折.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CT检查,分别计算其伤椎椎管狭窄率,确定椎管矢状径的恢复程度,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9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3.2个月,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71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中,64例分别提高1~3级,7例无变化;2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部分神经根功能有所恢复.CT检查显示,术前伤椎椎管狭窄率平均44.7%,术后伤椎椎管减压充分,1年后出现椎管再塑形现象,再塑形的伤椎椎管管径与正常理论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大部分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椎体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对无神经压迫症状的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手术治疗是预防晚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椎管环形减压后1年,椎管表现出自发再塑形现象,塑形后的椎管管径在正常理论值范围.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技术可预防术后椎体塌陷.

  • 胸腰椎外伤性脊髓空洞症的特征及其意义

    作者:邱勇;李卫国;吕锦瑜;王斌;朱泽章;朱丽华

    目的回顾分析胸腰椎外伤性脊髓空洞症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分析其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方法本组14例,男13例,女1例;年龄28~56岁.脊柱骨折部位为T11 1例,T12 7例,L1 6例.11例为爆裂型骨折,3例为骨折脱位.其中5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例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余8例对症处理,未行手术治疗. 结果本组14例于伤后6个月~4年行胸腰椎MRI检查时被确诊为脊髓空洞症,空洞形状呈圆形6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3例.患者常出现以下症状:疼痛(78.6%,11/14)、下肢肌力减退(64.3%,9/14)、下肢痉挛性增加(42.9%,6/14)、感觉丢失或减退(42.9%,6/14)、下肢运动协调能力降低(14.3%,2/14)、自主神经症状(7.1%,1/14)等. 结论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稳定后一段时间,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等新的神经症状应高度怀疑脊髓空洞症的发生.

  • KumaFix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A3型骨折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许正伟;郭华

    目的 探讨KumaFix脊柱后路钉棒系统(KumaFix系统)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A3型骨折患者,按单双号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5例)采用KumaFix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弓根植骨,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40.5±5.1)岁(21 ~52岁).B组(15例)采用普通后路U型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弓根植骨,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1.3±4.8)岁(22 ~51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3.2个月.两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ODI均优于术前,A组末次随访时ODI优于B组(P<0.05). 结论 对于胸腰段A3型椎体骨折,与普通后路U型钉棒系统比较,KumaFix系统能够渐进、平稳、可控地撑开复位,有利于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有效避免了内固定对相邻关节突的影响.

  • 后路短节段固定非融合方式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张晓林;马信龙;陈长宝;徐宝山;吕工一;王雪;姜洪丰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非融合方式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术后影像学和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3月收治的38例严重胸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和硫酸钙骨水泥强化,无须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前、术后摄X线及CT片,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伤椎前柱高度及椎管占位.评估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4个月(3~ 20个月).局部后凸Cobb角术前为(21.2±4.3)°,术后即刻为(3.5±1.8)°,末期随访时为(4.8±2.7)°.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期随访时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54.8±l4.6)%、(91.7±8.0)%、(87.2±6.0)%.椎管占位术前为(48.0±4.5)%,术后为(23.8±7.8)%,末期随访时为(8.8±4.6)%.末期随访时,6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患者中,2例改善至D级,4例改善至E级;10例D级患者均改善至E级;22例E级患者无变化.末期随访时ODI为15.5 ±8.8,VAS为(2.3±0.8)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 结论 后路短节段固定非融合方式能有效恢复脊柱矢状序列和伤椎椎体高度,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胸腰椎骨折力学性能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玉新;马信龙;徐桂军;付鑫;王淑丽

    目的 构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该固定方法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方法 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脊柱T10 ~ L2正常模型、T12骨折模型及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模型和短节段固定模型.分析各模型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下,伤椎固定邻近椎间盘及椎体的应力情况. 结果 在前屈、后伸及侧屈时,骨折模型T10~T11节段髓核及纤维环和L1~L2纤维环应力较正常模型有较明显的升高,总体升高幅度约为75%,L1~L2髓核增高约46%.短节段固定后,应力值分别降至23%、12%;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分别降至18%、8%.骨折模型T10下终板及L2上终板的应力增高分别约为24%、43%.内固定后,升高的应力明显降低,比正常模型略有增加,短节段固定约为8%;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约为4%.固定后T10下终板的应力明显减低,与正常模型相应终板应力比较,分别下降2%和8%. 结论 对于胸腰段单节段不完全骨折,与常规短节段固定相比,经伤椎单节段固定邻近节段的应力更小,是一种良好的治疗选择.

  • 肌间隙入路并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刘中浩;彭国栋;林勇;赵永生;高红伟;宫明智;历强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2年6月采用椎旁小切口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2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9~55岁,平均38.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h~7d,平均3.2d.损伤节段:T113例,T12 7例,L19例,L24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性骨折10例,爆裂骨折13例.McCormack载荷分享分类法评分平均5.3分.术前椎体前缘高度45% ~ 73%,平均58.6%.Cobb角15°~34°,平均23.7°. 结果 手术时间75~130 min,平均95.5 min;术中出血量115 ~ 220 ml,平均160.3 ml;单侧切口长度3.2 ~4.0 cm,平均3.5 cm,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7.5~18个月,平均12.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至97.3%,平均后凸矫正至4.6°.所有患者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明显腰背部疼痛症状. 结论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可有效恢复骨折椎体形态,矫正后凸畸形,具有操作简单、组织损伤轻、出血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 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作者:宋跃明;刘立岷;龚全;刘浩;李涛;饶书城;胡云洲

    目的探讨经前路椎体切除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 方法通过对自1985年1月至2002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537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以及248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比较,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和局部脊柱的稳定性. 结果 573例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出院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93例无神经损伤者,术后功能良好;新鲜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275例中,240例有1~3级恢复;107例陈旧性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2例全瘫患者,仅5例感觉有部分恢复.248例随访中,26例全瘫患者仅4例部分浅感觉恢复,204例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全部患者X线片显示植骨均已融合,有4例出现断钉,但无临床症状. 结论对来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前路减压手术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Ⅰ期固定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 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和后路脊柱缩短术

    作者:邱勇;朱锋;钱邦平;王斌;俞杨;朱泽章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2004年7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术后远期并发后凸畸形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4~52岁,平均34岁.患者初期均在伤后3~11 d内接受后路手术;就诊时后凸畸形Cobb角32°~72°,平均46°.17例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术. 结果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因素为初次后路手术未行植骨融合12例,初次手术没有满意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9例,初次手术没有满意重建脊柱正常矢状面形态而残留部分后凸畸形9例,内固定失败和假关节形成7例及固定节段过度撑开3例.本组术前胸腰椎后凸Cobb角46°,术后8°,纠正率为83%(38/46).随访6个月~4.5年,平均2年4个月, Cobb角11°,纠正丢失率8%(3/38).无死亡、深部感染患者,其中12例腰痛消失.结论初次后路手术未行植骨融合、没有满意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没有满意重建脊柱正常矢状面形态、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是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术可以一次后路手术完成内固定取出和矫形内固定,临床疗效满意.

2848 条记录 136/143 页 « 12...133134135136137138139...14214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