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颅脑损伤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颅脑损伤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颅脑损伤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饲方式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PEG管饲组(PEG组)28例和鼻胃管管饲组(NGT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EG组营养状况显著优于NGT组(P<0.05);PEG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NGT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PEG管饲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营养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75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配合护理.方法采用PEG技术对75例肿瘤病人进行胃造瘘术,重新建立消化道营养通道.结果75例均造瘘成功,治疗后营养状况改善,体重增加,精神状况好转.结论PEG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术前、术中、术后的细致护理是保证PEG成功及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循证护理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患者均为2016年3月—2017年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病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营养输注方式和皮肤敷料更换频率,并就两组患者术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随访3个月,采用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间歇滴注18例,持续泵入42例,对照组患者间歇滴注28例,持续泵入32例,观察组患者敷料更换频率1次/d的有14例,1次/3 d的有46例,与对照组24例、36例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统计得出,观察组患者总计4例发生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F-36评分为(82.4±11.0)分较治疗前(70.2±6.6)分有显著改善,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74.6±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对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有利于早期恢复.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
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行胃造瘘18例,效果满意.其护理要点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细致的护理,保持造瘘管通畅,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集束化干预在超高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在超高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2011年1-12月采用常规护理的24例超高龄PEG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采用集束化干预的25例超高龄PEG患者作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脱管、皮肤感染、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0.00%,4.00%,16%)明显低于对照组(8.33%,12.5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27,5.17,8.92;P <0.05).结论 集束化干预应用于超高龄PEG患者,可降低患者脱管、皮肤感染、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
循证护理对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后肠内营养及并发症的干预效果
目的:探析循证护理应用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PEG)术后肠内营养中的效果以及对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回顾合并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3年1月前未实施循证护理的58例PEG肠内营养患者列入对照组,2013年1月后实施循证护理的60例PEG肠内营养患者列入干预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11.67%)明显低于对照组(43.10%)(P<0.01),干预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69%)(P<0.01)。进食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无明显关联(P>0.05);营养输注方式和皮肤敷料更换频率具有显著性关联(P<0.01)。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PEG术后肠内营养能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及全身营养状况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对长期胃肠内营养患者的应用价值
目的 总结胃造瘘管对脑血管病,颅脑损伤等长时间营养支持患者的营养效果及返流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影响,及减少ICU住院时间,改善生存率和存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将63例丧失进食功能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留置胃造瘘管,对照组以鼻胃管进行同类营养液的鼻饲.比较两组营养状态的维持改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ICU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反流误吸发生率31%(9例),对照组58.8%(20例),两组对比胃造瘘管减少了误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17%(5例),对比对照组的发生率50%(17例)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ICU住院天数为88.50±6.46,对照组为88.39±8.0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死亡率为3.4%(1例),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4.7%(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胃造瘘管替代鼻胃管,能够有效降低返流误吸的发生率,进而减少相关肺部感染,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
因各种疾病导致吞咽障碍而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患者,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更安全、经济,有利于维护患者肠道功能.以往临床上常放置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NGT)或开腹行胃造瘘术进行管饲.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凭借其创伤小、痛苦少、操作简便、维持时间长等优点,逐渐成为肠内营养的常用方法.本研究比较PEG和NGT行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的护理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30例均造瘘成功.有2例造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经消毒换药处理后恢复正常.无堵管,均顺利实施肠内营养,营养状态较前明显好转.结论 PEG是一项微创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前充分的准备及术后精心护理是PEG成功的条件.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在治疗中风后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中风后很多患者都会出现吞咽困难,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可以为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长期的营养支持,与静脉营养以及传统的鼻胃管治疗相比有很多的优势,因此传统的观念认为PEG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近年来的关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研究有相反的结果.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合适的时机,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以及生存时间才能使患者从中获益,本文全面地分析了近年来的研究并对比了早期的研究,阐述了PEG在中风患者中的应用应该个体化综合分析的理念,为临床上PEG应用前提供参考依据.
-
老年糖尿病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应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痿术合并有老年糖尿病患者共计34例,将其分做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各有17例,对照组予常规性护理,试验组予针对性护理,记录护理前后两组血糖水平;统计两组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调查两组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结果 试验组的改善效果更好,各项血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并发症总发生率上低于对照组(5.88%<41.18%);试验组家属对本组护理工作的认可度更佳,达到94.12%,而对照组为64.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痿术后,应当施以专门化的护理,以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提升康复效果.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护理方法。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与护理组(4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为77.50%,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为42.50%,护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不能经口进食的50例患者,其中将行PEG的2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25例行鼻饲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前和置管后6个月的体重指数(BMI)、血清清蛋白水平以及吸入性肺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结果 置管前两组患者BMI、血清清蛋白以及吸入性肺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置管后6个月观察组上述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EG能明显改善不能经口进食患者的营养状况,可降低吸入性肺炎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是替代鼻饲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肠内营养治疗方法.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lc Gastrostomy,PEG)的护理方法,减少患者痛苦及费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通过对2007年12月~2009年5月4例患者进行PEG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总结要点并逐步完善.结果 均获得满意疗效,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PEG避免了外科手术的操作,并发症少,管理安全简便,辅以高质量的护理能给予良好的营养支持,值得推广.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探究
目的 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ICU危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营养支持的方法 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和鼻胃管插管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分别比较置管前后肠内营养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置管后1个月的Hb、ALB及TRF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炎、鼻窦炎的发生率、死亡率、ICU住院时间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通过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ICU危重症患者的应用状态,且安全性好,预后佳,值得推广应用.
-
Introducer法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一种通过胃镜介导放置胃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且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胃造瘘术,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创伤小、便于护理及成功率高的特点.操作仅需在胃镜室及床边麻醉下即可进行,患者易于接受.目前使用广泛的是Pull法和Push法,而采用Introducer法不多,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16例具有适应证的患者采用Introducer 法行PEG,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估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18例吞咽障碍患者,对其实施PEG,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成功实施PEG18例,平均耗时15 min.经造瘘管饲后,患者的营养状态明显改善.2例患者造瘘管局部出现红肿和脓性分泌物,l例患者造瘘管周围肉芽组织过度生长.此外未出现造瘘管脱出、坏死性筋膜炎、腹膜炎、胃肠穿孔及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EG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法.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家庭护理
本文通过对30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家庭护理,总结为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或护工进行反复培训和指导,使患者家属或护工熟练掌握护理方法,识别并发症,并能给予合适的护理措施,或请医护人员帮助解决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保持管道通畅,瘘口无感染,保证营养的供给,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胃管鼻饲并发症发生率的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 PEG)对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减少经胃管鼻饲相关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65例PE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术前、术后的营养状态指标及经胃管鼻饲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PEG术前的血清白蛋白、BMI、上臂肌围分别为(29.2±3.2) g/L、(18.0±1.0) kg/m2、(21.1±1.9) cm,术后1个月分别为(32.9±3.0) g/L、(18.8±1.6) kg/m2、(23.0±3.0) cm,与术前相比( t值分别为-6.798、-3.202、-3.957,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分别为(35.4±4.9) g/L、(19.7±1.4) kg/m2、(24.9±2.2) cm,与术前相比(t值分别为-7.845、-7.202、-10.432,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分别为(37.9±3.7) g/L、(20.7±1.6) kg/m2、(26.9±3.7) cm,与术前相比(t值分别为-14.046、-10.686、-9.827,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患者经胃管鼻饲相关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与术前相比[18%(10/57)比62%(40/65)、19%(11/57)比51%(33/65),χ2值分别为24.3、13.5,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经胃管鼻饲相关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