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作者:钟凯;田静;李业鹏;刘秀梅;计融

    为建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的PCR检测方法,选取tl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该引物对14株从国内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经传统方法验证)和30株非副溶血性弧菌进行PCR扩增,并用此方法对人工污染食品进行检测.扩增片段表现出极好的特异性,对人工污染的冷冻虾仁、沙丁鱼的检出限为10 CFU/g,且与传统方法结果吻合.该方法适宜于食品中副溶血性孤菌的检测.

  • 2007年江苏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作者:袁宝君;戴建华;乔昕;沈贇

    目的 监测江苏省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确定本地区高危食品.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GB/T 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样品分别进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 共监测生畜禽肉、熟内制品、生食蔬菜、水产品8类样品共804件,检出致病菌113株,总检出率14.1%(113/804).其中沙门菌检出33株,检出率为4.1%(33,804),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出41株,检出率5.6%(41/738);副溶血性弧菌检出13株,检出率为11.2%(13/11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15.9%(24/151);大肠杆菌O157:H7检出2株,检出率0.41%(2/493);空肠弯曲菌和阪崎肠杆菌未检出.33株沙门菌经血清型鉴定.分离出9种血清型,主要是德尔卑沙门菌,其次为罗米他沙门菌和鸭沙门菌.结论 江苏省地区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水产品和生肉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而熟肉和生食水产品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高.

  • 2003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作者:刘秀梅;程苏云;陈艳;袁宝君;戴建华;马群飞;戴昌芳;严纪文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我国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呈显著上升趋势.为进一步了解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的污染情况,2003年9~12月在我国沿海4个省份(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进行监测,试样分别从水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饭店采集,共采集海产品236份,其中甲壳类69份、贝类116份、鱼类51份.采用Vitek鉴定系统和可能数(MPN)法进行副溶血性弧茵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8.6%的海产品检出VP,浙江省试样的VP阳性率高.甲壳类、贝类和鱼类试样VP阳性率分别为49.3%、37.9%和25.5%;阳性试样几何平均分布浓度依次为171.4、76.9和50.7 MPN100g.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茵的污染率较高,必须持续地进行食品中VP的主动监测和污染控制.

  • 细菌载体技术研究进展(下)

    作者:戴智勤;朱为

    对预防人类疾病的新型和改良疫苗的需求始终没有减少.在传染病领域对传统疫苗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在非传统领域(如肿瘤治疗、生物武器和食品安全)对新疗法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由于这些变化,人们对应用和开发表达外源抗原的减毒活菌苗产生了新的兴趣.研究深入的细菌载体疫苗是沙门菌减毒株.志贺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杆菌、牛分枝杆菌-卡介苗(BCG)和霍乱孤菌减毒株在抗原传递和免疫呈递方面提供了独特的选择,有希望成为有用的细菌载体.

  • 一起由溶藻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作者:王斌;方敏;姚泽洪;李秋玲;刘建群

    1999年10月,武汉市发生一起因食用海产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率45%,无死亡病例发生,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和实验室检查证实为溶藻孤菌污染海产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一起水介感染性腹泻暴发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王艳燕;周登仁;黄桂花;陈丽娟;刘成

    目的为确定引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的原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疾病的蔓延,稳定秩序,亦有助于病人的救治.方法按照<食品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微生物学部分>、<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汇编>、<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进行检测.结果不同类型的9份水样的卫生细菌学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其中8份检出致病性孤菌.在9份病人肛门拭子样本中,有2份检出致病性弧菌.结论这是一起由致病性弧菌污染而引起的水介感染性腹泻暴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