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71感染相关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德宏;于永锋;赵桂娟;张定荣;徐书珍

    手足口病(HFMD)患儿肠道病毒71 (EV71)感染可导致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损害,引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型HFMD患儿病情进展快,易致死亡.HFMD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所致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此外,EV71病毒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也可能参与HFMD的发病.因此早期对HFMD患儿进行细胞免疫支持治疗,并阻断SIRS发展,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动态变化及价值

    作者:崔利丹;王群思;熊虹;金志鹏

    目的 探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 以2006年1月至12月收住郑州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小儿危重症评分≤70分的SIRS患儿9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感染性SIRS 54例,原发病包括重症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中毒性痢疾.非感染性SIRS 42例,原发病包括颅内出血、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捂热综合征、溺水、脊髓肿瘤、小脑肿瘤.观察两组PCT、IL-6、IL-8、CRP、WBC水平及动态变化.结果 感染性SIRS组血清PCT水平高于非感染性SIRS组(P<0.001);脓毒症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72 h血清PCT水平进行性升高(P<0.001).脓毒症患儿IL-6、IL-8水平高于严重脓毒症和MODS患儿(P<0.05);严重脓毒症与MODS患儿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感染性SIRS脓毒症发展成MODS的患儿中,72 h的CRP、WBC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CT可作为小儿细菌感染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敏感性、特异性优于传统指标.

  • 地塞米松、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林冬云;侯燕明

    目的探讨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有效方法,阻断SIRS的发展放大,减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及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方法对112例中、重度SIR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结果两组在体温降至正常所需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治愈出院所需时间进行对比,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MOF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中、重度SIRS效果良好.

  • 生长激素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明夏;蒋萍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治疗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效果.方法 参照第二届世界儿科危重医学大会修订的SIRS诊断标准,观察我院儿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SIRS患儿224例,其中98例作为对照组,均选用常规治疗方案.另外126例患儿作为试验组,除选用常规治疗方案外,均早期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α及IL-2活性.结果 试验组SIRS患儿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在两组SIRS患儿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IL-1α、IL-2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生长激素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效应与生长激素的炎症调节作用有关.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作者:曲东;李杰;宋国维;胡凤华;庞宝森

    目的 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出凝血系统的功能改变和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按照小儿/新生儿SIRS新定义将收住ICU的患儿分为SIRS组(24例)、非SIRS组(21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8例).SIRS组按预后再分为死亡组(10例)和生存组(14例),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共10项反映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结果 (1)SIRS组中PT、APTT、TAT、TM、DD、TPA水平均较非SIRS组及对照组升高(P<0.05);AT-Ⅲ、PC水平均较非SIRS组及对照组降低(P<0.05),非SIRS组P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PLT、FBG水平在SIRS组、非SIRS组及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SIRS患儿中,死亡组与生存组各出凝血指标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SIRS患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凝血活化、抗凝活性的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2)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是疾病早期针对性反映患儿凝血系统所处状态的良好指标;(3)分子标志物对预后的意义尚需大样本进行评估.

  • 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的干预机制

    作者:彭淑梅;王淑珍;林英

    目的观察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简称SIRS)患儿炎性因子、补体的影响,以探讨大黄对SIRS的作用机制.方法 40例SIRS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大黄粉口服或鼻饲,患儿入院时及入院后48*!h对观察组测定血清TNF-α、IL-1、IL-6、C-RP、C3及C4,并与38例SIRS患儿常规治疗组及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并观察大黄对SIRS患儿的预后影响.结果 SIRS患儿入院时血清TNF-α、IL-1、IL-6、C-RP、C3及C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病情缓解,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经大黄治疗后下降更明显.结论大黄能改善SIRS患儿的预后,其主要机制是大黄对炎性因子、补体有拮抗作用.

  • SIRS患儿VW因子、D-二聚体、CRP的变化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魏群德;付红敏;徐静;黄永坤;王家翠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因子)、D-二聚体(D-D)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符合SIRS一项诊断标准评一分,按SIRS评分将患儿分为SIRS2、SIRS3及SIRS4三组,每组各20例.于急性期和恢复期抽血用ELISA法测定VW因子和D-D,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并与非SIRS患儿进行比较.同时对SIRS患儿行危重症评分分为危重症组和非危重症组.结果 SIRS患儿急性期血VW因子、D-D及CRP含量均增高,且随SIRS评分增加,升高程度更显著;三者在危重症组也明显高于非危重症组(P均<0.05).SIRS4组符合危重症标准及发生MODS的例数均高于SIRS3和SIRS2组(SIRS4与SIRS2比较,P<0.05).结论 SIRS时血浆VW因子和D-D明显升高,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凝血功能出现紊乱,当 SIRS程度加重、病情恶化时,升高的程度更显著.CRP水平可反映SIRS患儿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并与病情的危重程度密切相关.SIRS评分可作为临床判定患儿病情轻重的简便易行的指标,SIRS评分越高,提示病情越重,若结合血VW因子、D-D或CRP水平可更准确地判定病情的危重程度.

  •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变化

    作者:彭志勇;LI Xi-fu;薜湘平;黄丽文;苏素良

    目的 初步观察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的变化.方法 观察组为呼吸道感染合并SIRS的患儿,每取1例观察组患儿,在近的时间随机取1例呼吸道感染而不合并SIRS的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为31例.两组患儿入院后抽静脉血查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生化8项(钾、钠、氯、钙、葡萄糖、总二氧化碳、肌酐、尿素氮).对全部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SIRS患儿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三项均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SIRS患儿血钾、钠、氯、钙、葡萄糖、尿素氮、肌酐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总二氧化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小儿SIRS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三项均升高.

  • 胃液细菌培养在重症SIRS患儿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光侠;袁壮

    目的初步掌握重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即重症SIRS)患儿的胃肠道菌群变化规律,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重症SIRS组43例,早期SIRS组选择符合早期SIRS诊断的普通型肺炎患儿20例,分别进行胃液细菌培养、血培养.结果重症SIRS组胃液细菌培养、血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SIRS组;两组间胃液细菌培养结果、血培养结果均有明显差别;<6个月的小婴儿胃液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阳性菌中约1/3的菌株ESBLs阳性.结论(1)重症SIRS组患儿在胃肠道细菌移位及MODS发生之前,可能已经发生了胃肠道内菌群的严重失调,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更为多见;(2)移位的细菌主要为肠道固有定植菌和条件致病菌;(3)重症SIRS患儿的脓血症可能与胃肠道细菌移位有关;(4)阳性菌中约有1/3左右的菌株对多种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 脓毒症患儿前炎症因子、Toll样受体信号途径因子和负性调节因子变化初探

    作者:杨卫国;李成荣;何颜霞;王国兵;祖莹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途径负性调节因子在小儿脓毒症异常炎症反应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以脓毒症患儿10例、严重全身性感染患儿1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LRs途径传导分子、负性调节因子及前炎症细胞因子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1)脓毒症患儿前炎症因子IL-1β、IL-6、TNF-a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脓毒症患儿TLRs信号传导途径分子TLR2、TLR4、MyD88、TRAF6、IRAK4、TAB2及TAK1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3)脓毒症患儿TLRs负性调节因子SIGIRR、DAP12和FLN29 mRNA表达增高,严重脓毒症组表达低于脓毒症组(P<0.01).结论 TLRs信号传导途径传导分子及负性调节因子异常表达可能是脓毒症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 非甾体抗炎药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作者:李梅;江莲;戎小平;张会芬;赵孝先;刁玉巧;朱秀丽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临床诊治SIRS提供新的措施.方法 选择2004年1月~12月住院的SIRS患儿40例,依据治疗措施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和布洛芬干预组20例,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SIRS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中降钙素原(PCT)、TNF-α、IL-1β、IL-10水平,观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的临床资料及PCT与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布洛芬干预组治疗后,血清PCT水平较常规治疗组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血清IL-1β及血清IL-10水平下降程度大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同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可降低SIRS患儿血清中重要致炎因子TNF-α水平,并使PCT、IL-1β、IL-10水平呈下降趋势,提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进而缓解因炎症因子聚集引起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SIRS的目的.

  • SIRS标准及C-反应蛋白对儿科急诊发热患儿重症感染情况的判定及预测作用

    作者:胡杨;刘春峰

    目的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标准作为脓毒症诊断标准对重症感染有判定和预测作用,大样本研究观察到SIRS标准对脓毒症诊断较宽泛,不一定适用于急诊应用,本文探讨SIRS标准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儿科急诊感染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急诊就诊的发热(体温>37.5℃)患儿,记录患儿的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检测就诊当日患儿的CRP及不同处置方式,分析SIRS标准及CRP对发热患儿感染病情判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784例发热患儿中,符合SIRS标准392例,其中住院治疗9例,符合SIRS标准的情况与患儿终处置方式无关(χ2=4.714,P=0.194),SIRS标准对脓毒症患儿感染严重程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以CRP>8mg/L为异常,发热患儿中363例CRP异常,其中符合SIRS标准的215例,住院6例,CRP是否正常与急诊发热患儿终处置方式有一定相关性(χ2=46.750,P<0.01);SIRS结合CRP对感染患儿的终不同处置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83,P<0.01).结论 SIRS标准可能并不适用急诊重症感染的诊断,但SIRS标准结合CRP等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急诊发热患儿感染情况的预测.

  • 感染性疾病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酶变化的分析

    作者:张成;李彬;舒慧珠

    目的分析血清酶变化在感染性疾病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中的意义.方法测定36例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患儿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并与同期住院无SIRS的感染性疾病患儿126例对照.结果SIRS患儿CK及CK-MB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发生MODS和单器官功能不全时各酶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动态监测SIRS患儿血清酶变化,有助于判别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测MODS的发生.

  •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血浆AT-Ⅲ、D-二聚体的变化

    作者:胡月;刘春峰;袁壮;徐大庆;代锡阳

    目的观察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系统功能紊乱情况,探讨凝血系统紊乱在SIRS/MODS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43例SIRS患儿及19例非SIRS患儿血浆AT-Ⅲ活性、D-dimer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做DIC筛查.结果 SIRS组与对照组和非SIRS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SIRS合并MODS与SIRS未合并MODS者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SIRS未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32.0%,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83.3%(P<0.01).结论 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异常,DIC为其主要表现之一,其在SIRS发展成MODS中具有重要作用.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新生儿的凝血功能研究

    作者:周伟;赖剑蒲;陆玲;赵宁;黄晓虹;陈晓文;陈克正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126例,在入院后2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含量和血小板(PLT)计数.分别以SIRS符合项数及预后、疾病严重程度分组,观察其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结果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SIRS新生儿中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明显增高,PT、TT、APTT、DD也增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存活组与死亡组间PT、TT、APT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危重症组PT、TT、APTT、DD与非危重症组比较,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的活化,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病情越重,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病死率越高.

  • 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新生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静;杨文;高若飞

    目的 通过应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干预新生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8、IL-4、TNF-α的表达变化,探讨地塞米松在SIRS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50只新生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A、B、C,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小鼠建立SIRS模型.治疗组A:一次性皮下注射地塞米松2 mg/kg;治疗组B: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 mg/kg,每12小时1次,总量2 mg/kg;治疗组C:皮下注射地塞米松0.5mg/kg,每12小时1次,总量2mg/kg;盐水对照组:一次性皮下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0.4 ml/kg).建模72 h后所有50只小鼠取尾静脉血清进行ELISA检测各组小鼠IL-4、IL-8、TNF-αt水平.结果 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A、B、C小鼠IL-4、IL-8、TNF-α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 0.05);治疗组A、B、C小鼠IL-4、IL-8、TNF-α表达均低于盐水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B、C小鼠TNF-α、IL-8表达均低于治疗组A(P均<0.05),IL-4水平在治疗组A、B、C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新生小鼠SIRS时应用地塞米松可使促炎因子IL-8、TNF-α及抑炎因子IL-4表达降低,且小剂量多次给予的效果明显优于大剂量单次给予.

  • 降钙素原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作者:黄建宝;卢秀兰;祝益民;赵祥文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CT)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作用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对我院ICU收治的102例危重患儿进行分组.第1组为感染不伴脓毒症者32例,第Ⅱ组脓毒症24例,第Ⅲ组严重脓毒症25例,第Ⅳ组为非感染无SIRS者10例,第Ⅴ组为非感染伴SIRS者11例.患儿于入院后24 h内进行常规的感染筛查,并留取血清查PCT.结果 Ⅱ组患儿的血清PCI、水平与Ⅴ组患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307);Ⅰ组与Ⅳ组PCT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357).Ⅲ组与Ⅴ组PCT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41);Ⅰ组与Ⅱ组血清PCT差异有显著性(P=0.002);Ⅳ组和Ⅴ组比较PCT差异有显著性(P=0.03);Ⅱ组与Ⅲ组P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92).结论 PCT可能只在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时才明显增高,此时可以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SIRS.PCT值有助于SIRS的诊断,并对判断脓毒症的危重程度及预后有价值.

  • 结缔组织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前降钙素测定及意义

    作者:蓝菊红;梁爱萍;方静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CTD)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前降钙素(PC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35例SIRS未合并感染的CTD患儿(CTD组)和30例伴SIRS的细菌感染患儿(细菌感染组)为研究对象,均在患儿入院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测量法测定血清PCT水平.结果 CTD组、细菌感染组PCT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3±0.2)μg/L、(1.6±0.7)μg/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t=10.51,P<0.001).35例CTD患儿中,3例PCT>0.5μg/L(均为川崎病患儿),阳性率8.6%;30例细菌感染患儿中有22例PCT≥0.5μg/L,阳性率为73.3%,明显高于CTD组(X2=28.62,P<0.001).结论 在伴发SIRS的CTD患儿中PCT水平一般不升高,但合并细菌感染时PCT水平可明显增高.因此,血清PCT值检测是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SIRS的重要依据之一.

  • 危重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作者:蔡菊英;郭素梅;陈玉勤;齐铁雄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37例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统计SIRS及MODS的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 37例患儿中,符合SIRS标准21例(57%),发生MODS 28例(76%),死亡7例(19%).不同危重病例评分患儿SIRS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X2=7.19,P<0.05),SIRS患儿MODS发生率(20/21)较非SIRS患儿(8/16)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7.788,P<0.01),且符合SIRS项目越多,病死率越高.结论 危重新生儿均有出现SIRS和MODS的可能性,危重病例评分值越低,SIRS发生率及病死率越高.

  • 小儿腹泻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军;吴昱东

    目的了解小儿腹泻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情况.方法将178例腹泻患儿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对MODS及单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IRS组MODS及单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均高于非SIRS组(P<0.05).结论腹泻伴SIRS患儿发生MODS的危险性大,特别是以突发的SIRS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腹泻较轻的患儿危险性更大,病死率高.因此,对于腹泻患儿应针对病情选择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预防SIRS的发生;对于SIRS的患儿应早期干预,选用有效敏感的抗生素,保护各器官功能,预防MODS的发生.

1264 条记录 8/64 页 « 12...567891011...636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