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副肝管胆囊畸形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因反复右上腹痛伴巩膜黄染半月余,于2007年3月15日入院,无咳嗽、发热、腹泻等.查体:T 36.6℃,R 20次/分,P 80次/分,BP160/100mmHg.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好,头颅五官端正,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右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莫菲氏征阳性.B超示: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遂在连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
超声诊断双胆囊畸形1例
患者女,57岁.主因"间歇性右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3d"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于入院前3d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并向右肩部放射,无恶心,呕吐.B超检查:肝脏大小正常,被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于胆囊区可见2个囊腔回声,上下并列,中间有分隔,囊一:大小为5.1 cm×2.5cm,壁厚,内见多个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其中一个大小为0.8cm;囊二:大小为6.5cm×1.7cm,壁厚,内见多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其中一个大小为0.7cm.超声提示:先天性胆囊畸形,双胆囊并胆囊结石.
-
双胆囊畸形合并胆道蛔虫1例
患者,女,47岁.因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经过对症治疗2日无缓解,B超检查见:胆囊区有两个完整、清晰的胆囊.形似两叶,一囊为5.45cm×2.13cm,并有分隔;另囊则为4.83cm×2.16cm,一侧壁见规则,略增厚.两胆囊均有胆囊颈、胆囊管,开口于总胆管同一部位.胆总管扩张,内径1.15cm,中远端探及一条宽0.5cm的蛔虫,并见蠕动.肝、胰、脾及双肾无异常.诊断:双胆囊合并胆道活蛔虫,一胆囊为慢性胆囊炎.一周后复查,胆总管显示清楚,无扩张,未见蛔虫.经胆囊造影证实为双胆囊(图1).
-
双房胆囊畸形的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45岁.因"上腹部不适数年"就诊.超声表现:沿胆囊床可探及两个条状囊样回声,走行一致,大致呈右前左后排列,大小分别为93 mm×21 mm、92 mm×22 mm,囊壁轮廓完整,中间有共同的隔壁,壁厚约3 mm,毛糙,两囊腔均见少量细密中等回声光点,变化体位多切面仔细扫查发现两囊腔临近肝门处中间隔壁连续性中断,形成共同的汇合口,胆总管走行正常,内径7 mm,囊颈部、胆总管内均未探及异常回声.超声诊断:双房胆囊畸形并胆囊炎(图1).
-
先天性双胆囊畸形合并双侧结石1例
患者,男,56岁.主因右上腹肝区反复隐痛8年,急性上腹剧痛2天来院检查.查体:莫非氏征呈阳性.超声检查:胆囊区内示两个胆囊,囊内壁均不光滑,大者6.5×2.2cm,囊腔内可见强回声皱襞及0.8cm、0.5cm两块强回声光斑,后方伴声影,小者5.8cm×3.5cm,囊腔内可见1.1cm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图1).经多体位、多方向扫查,两个胆囊轮廓完整,能够分开.诊断:①先天性双胆囊畸形?②胆结石、胆囊炎.经用药治疗后,仍反复发作,随行胆囊切除.证实为先天性双胆囊畸形合并双侧结石.病理诊断:胆囊壁炎性病变.
-
超声诊断1例罕见先天性胆囊畸形
在2010年我单位对全市教师进行健康查体时,在超声检查中发现数例先天性胆囊畸形,其中发现1例罕见的先天性胆囊畸形-实质性胆囊.病例,男,33岁,于2010年10月23日来我单位进行健康查体.
-
超声在预测胆囊结石易感人群方面的价值
目的探讨胆囊形态异常对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二维超声检测2694例健康体检者胆囊结石发病率及异常胆囊形态,分析低龄组胆囊结石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的相关性.结果 20岁以上人群中胆石症患病率为10.8%.其中20~39岁年龄组中胆囊结石患者合并有胆囊形态异常为75%,并伴多种不良习惯,与其他年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低龄组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中,胆囊形态异常在胆囊结石生成方面起重要作用.
-
脂餐在双房胆囊结石B超诊断中的应用
胆结石为常见病,病人常以不同方式利胆排石,但双房胆囊结石者排石无效,故不要仅满足于胆结石的诊断,更要进一步检查有无双房胆囊畸形的存在.
-
双胆囊畸形并发结石一例
患者女,51岁.因右上腹反复疼痛4年余,加重1 d入院.既往有频繁胆绞痛发作历史,多次B超检查,提示胆囊炎并胆结石.查体:急性痛苦病容,面色苍白,皮肤粘膜无黄染,腹软,剑突下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肝脾未及,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血常规WBC 10.8×109/L,中性粒0.85,B超示胆囊多发细小结石并炎性沉积物,轻度脂肪肝,肝右后叶小囊肿.
-
多隔膜胆囊畸形合并胆囊淋巴管扩张一例
患者男性,68岁,汉族.以持续右上腹痛1 d于2006年10月29日入院.查体:腹平坦,右上腹明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叩诊呈浊音.B超检查:右肝下方可探及117 mm×86 mm多房性囊性包块,边界清,内见多个分隔带及散在细弱光点,肝内血管纹理清晰,走行正常,门静脉无扩张,胆囊未显示.B超诊断:肝包虫病.CT检查:肝门区见约60mm×90 mm×140 mm囊性密度影,CT值7~14 Hu,胆囊结构显示不清,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CT诊断:肝门区囊性占位;肝包虫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3×109/L,中性粒细胞82.3%,淋巴细胞11.8%.包虫间接血凝试验阴性.
-
胆囊畸形伴胆囊钙乳结石1例
1病历摘要男,58岁.反复右上腹痛40年,再次发作10天,于2002年6月入院.患者于4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为持续性钝痛,不向它处放射,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及黄疽.对症治疗缓解.以后右上腹痛反复发作,与进食无明显关系.
-
超声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胆囊畸形一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5岁.主因腹痛、进食后呕吐就诊.查体:右肋下压痛,无反跳痛,腹部平坦,未触及包块.彩超示:胆囊体大,宽处内径约3.9 cm,可见数个褶皱(图1),透声性良好,胆总管位置可探及大小约6.6 cm×5.0 cm的囊性无回声区,其内可见0.6 cm×1.5 cm的团块状强回声,声影不明显,其位置随体位改变移动(图2).
-
双胆囊畸形急性坏疽1例报告
患者男,78岁.主因右上腹疼痛逐渐加重5 d住院.查体:体温37.6℃,右上腹饱满,全腹股紧张,压痛反跳痛以右上腹为著,肠鸣音弱.
-
胆囊畸形行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胆囊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胆囊畸形患者,包括胆囊折叠畸形和萎缩畸形两种,均行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成功率达到100%,且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7天痊愈出院.通过3个月~6个月随访,60例患者均恢复正常,没有出现腹泻、腹痛等并发症;经统计对比,患者术后胆囊收缩试验结果显著优于术前(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胆囊畸形患者效果确切,但必须加强相关适应证的掌握.
-
双胆囊畸形1例报告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0岁,以反复发作性上腹痛3个月余入院,发作时为阵发性针刺样痛,不向他处放射,不伴发热,无恶心呕吐,可经保守治疗缓解.
-
超声诊断双胆囊畸形1例
健康体检者,男,22岁.于2012年6月28日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行常规健康体检,主诉无明显不适.查体:身高167 cm,体质量61 kg,血压119/83 mmHg(1 mmHg=0.133 kPa).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5次/min,墨菲征阴性.超声检查显示:右侧肋下及肋间多切面探查均显示两个独立、分离、形态相似,大小不等的囊性无回声区前后并列,各自有完整的囊壁,囊壁光滑,囊内均透声良好,未见强回声团.靠前的囊腔大小约7.0 cm×2.0 cm;靠后的囊腔大小约3.2 cm×1.0 cm.胆总管内径约0.43 cm.余肝、胰、脾、肾未见异常.超声诊断:胆囊先天性发育异常:双胆囊.胆道核磁共振成像(MRCP)检查诊断:双胆囊畸形.
-
分析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实施胆囊部分切除术的胆囊畸形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目的:探究胆囊畸形患者实施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实施胆囊部分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针对40例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实施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胆囊畸形患者进行护理,同时对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分析其护理效果,本次纳入研究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10月间收治.结果:4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经过及时干预后恢复,后40例患者经过护理均顺利出院.结论:分析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实施胆囊部分切除术的胆囊畸形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发现,通过全方面细致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恢复,因此值得临床借鉴,但同时应该注意对患者各项情况进行密切观察,防止或减少其出现并发症.
-
超声诊断双胆囊息肉1例报告
该患,女,53岁,主诉右季肋区闷痛近半年.查体:腹部平坦,未触及包块,超声莫非氏症阳性.超声所见:于右肋间斜切可见5.7 cm×3.4 cm的胆囊影像,胆囊腔内回声欠清晰,囊颈部可见一0.3 cm×0.5 cm的弱强回声团块,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后方声影不明显.于该胆囊外上侧可见有一5.4 cm×3.1 cm的茄状囊性无回声区,囊壁尚光滑,囊腔内部回声较清晰,且与胆囊间仅有一囊壁相隔,侧动探头互不沟通,两囊腔都有颈部,显示清晰,并且仅显示一条胆总管,内径为0.6 cm,肝内外胆管均无扩张,主胰管内径正常,超声提示:双胆囊畸形.1例伴胆囊息肉样病变.
-
双胆囊畸形2例报告
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 134例,术中发现双胆囊畸形2例,现报告如下:
-
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胆囊畸形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胆囊畸形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对55例胆囊畸形的病人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将胆囊畸形分为胆囊萎缩和折叠畸形两种,病变部位皆位于胆囊的远端,慢性炎症明显.其中胆囊萎缩21例,呈葫芦状;占胆囊1/4者11例,1/3者10例.折叠畸形34例,畸形与体部成角≥90度,或虽畸形与体部成角≤90度,但折叠处及其远端慢性炎症明显;占胆囊1/4为7例,其中向左折叠畸形3例,向右折叠畸形4例;1/3者11例,均向右折叠畸形;1/2者13例,向左折叠畸形1例,向右折叠畸形12例;2/3者3例,向左折叠畸形1例,向右折叠畸形2例.保留的胆囊功能正常:胆囊管通畅,胆囊壁≤3 mm,无明显炎症,胆囊收缩试验≥30%.本组合并胆囊结石49例,占89.1%,27例是黑色胆色素及胆色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占55.1%.22例是胆固醇及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占44.9%.切除有病变的胆囊后,胆道镜检查取净结石,4-0可吸收线连续两层缝合胆囊.结果 55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180(134.7±24.1) min;排气时间分别是18 ~30 h(25.3±3.7);胆漏3例,每日5~30 ml,术后4、6、10d拔除引流管,术后7~11 d痊愈出院 所有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60个月,病人术前临床症状消失,无胆囊切除术后腹痛、脂肪泻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无结石复发;术后胆囊代偿性扩张,小达4 cm ×2.5 cm ×2.5 cm,术后胆囊收缩试验53%±10%,较术前39%±7%明显提高(t=-15.848;P <0.001).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在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是治疗胆囊畸形的有效方法,对保护胆囊及胆囊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新的保胆术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