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思想应用于医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
目的:调查在校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应用中医思想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方法:根据调查结果,指导学生练习五禽戏、太极拳等导引健身术,改善整体机能;讲授食疗、中药及针灸、按摩等保健知识;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观念指导和心理调摄。结果:大学生疲劳、头痛等躯体症状,压力、心烦、抑郁等心理方面问题及亚健康发生率均下降。结论:初步说明中医思想具有身心教育的功能,为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
中医思想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理论探讨
根据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特点,运用中医思想分析防治脑血管疾病的优势,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
-
郑伟达谈中医药发展思路
编者按本文是本刊副社长、福建省、福州市政协委员郑伟达教授提交的政协提案,体现了郑伟达教授宏观中医思想,本刊摘编转发,以便大家关注讨论,以引起学术争鸣.
-
叶天士中医刚柔辨证思想探微
叶天士的中医刚柔辨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脾胃病根据脾胃脏腑各自秉性将其分之刚柔论治;中风病治疗多济之柔药,以制肝阳风动,终达柔以制刚;虚损病中通补阳明、刚中少济柔药以补胃阳,柔剂阳药、刚柔并用以补肾阳。其为后世医家拓展了新的辨证思路。中医“刚柔辨证”理论借鉴前人的理论及经验总结而出,该理论中的“刚柔”是根据人体禀赋和后天形成的性格秉性将其分之刚柔,临床用于指导心身疾病,颇有疗效。
-
试论伤寒论中的急救医学思想
"慢郎中"是描述人们对中医印象的一个诃汇,中医确实强调养生、治未病.文章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观察分析,在和东西方语言观、时空观的比较后,发现这个概念有所欠妥.文章在<伤寒论>条文的分析与文化现象对照的基础上,提出"中医学是本着急救医学的思维与预防医学思维发展的医学"这一观点.
-
论《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研究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 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
肠道微生态与传统中医思想内涵
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和疾病有着重要关联.认为肠道微生态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系统观、恒动观、平衡观和中土思想,传统中医思想的科学内涵可通过现代肠道微生态理论得以部分解析和揭示.
-
传统文化对中医心理思想的影响
中医传统养生学起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学,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包括饮食、生活、运动、引导、药方、文化等,生理学角度可归纳为"养神、养形、养精."其中养神是核心要素.
-
施今墨的学术思想
创新改革中医思想至死不渝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入侵,西方的文化和医学也逐步流入中国,在上千年中国封建统治闭塞沉闷的大湖里,立刻掀起了波澜.在中国医学界,一部分中医,既不懂西医,也不研究西方医学,他们打着发扬国粹的牌子,扮演着保守派的角色.而一部分西医则借机否定和打击中医,成为民族虚无主义的代表.这期间也有少数中医认识到西方医学的先进内涵,主张中西汇通.虽然他们有些是肤浅的把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互相对比,有些则在病人身上中西药合用,但毕竟开始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萌芽.
-
中医心理养生思想的文化特征及当代价值研究
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作为祖国的瑰宝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医不仅对患者进行身体疾病的救治而且还蕴藏着独特的养生之道。中医心理养生思想更是中医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医心理养生思想能够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天人合一、形神一体、未老养生、调整阴阳等中医心理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传承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
-
王凤仪"性理疗病"学术思想概述
王凤仪"性理疗病"学说为一百多年前宝贵的民间医学治疗理论,其与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经典中医理论相吻合,又切合当今医学界对健康模式的认识.从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治则治法、预后调理及与儒家思想、中医思想的相关性上简述其学说内涵.
-
明清时期医学领域"潜阳"名词溯源
"潜阳"一词原为易学词汇,被医家吸收作为描述一种功效和治法的中医词汇直到明清时期才广泛出现于医籍之中,而中医潜阳思想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易经》时期,经过历代医家的总结与提炼,其内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中医潜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易学的发展及从医者身份的转变有一定关联.
-
浅述王凤仪性理疗病学说与传统中医及儒家思想的相关性
王凤仪性理疗病学说为一百多年前宝贵的民间医学治疗思想,暗含丰富的当代心理治疗学、心身医学思想,其理论与经典儒家哲学和传统中医思想一脉相承,又切合当今医学界对健康模式的认识.然该学说多年来未被当今医学界认知整理挖掘.文章从理论基础,治则,治疗方法,预后调理,及其与儒家思想、中医思想的一脉相承关系上,浅述其学说内涵.
-
王清任中医思想和临证经验探析
王清任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一生致力于解剖学的研究,著作《医林改错》丰富了中医解剖学.由于时代背景限制,该书有诸多不足,但其求真务实、敢于批判的革新精神应给予肯定.其血瘀论和活血化瘀治法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应用.结合文献资料,从王清任的中医思想和临证经验两方面进行了评析,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毛泽东中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毛泽东中医思想是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存在着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医疗卫生事业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终成为我国中医政策灵魂的一种思想体系.它不仅紧密把握住了现代中医发展的方向和重心,而且极富先进的时代意义和超前意识.笔者拟就毛泽东的中医思想及其在当代的现实启示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中国中医的发展与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
谈荣清"正字五画"道德心理疗法初探
根据近二十年来对谈荣清"正字五画"道德心理疗法治愈大量疑难病症成功案例的跟踪考察与运用该疗法治愈不少疑难病症的体会,结合中医理论对该疗法的主要治法、作用、效果、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顾护胃气思想在中医脾胃病治疗中应用浅析
胃气者,脾胃之气也.顾护胃气思想,源自《内经》.脾胃病,是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之一,中医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和独特的辨证体系在当今脾胃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试从巧用补法,活用行消,慎用攻伐,相合食饵等不同角度浅析中医治疗脾胃病重视顾护胃气思想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