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前超声评估价值

    作者:王明月;勇强

    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因素.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国内人群致死、致残的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被公认为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2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应用CEA和CAS的术前超声检查,正确评估颈动脉斑块的表面形态、内部成分、局部管腔狭窄程度、狭窄累及长度,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正确评价颈动脉斑块表面是否存在溃疡、粗大血栓,内部是否存在较大脂质坏死核心,特别是液态的脂质坏死核心.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利用常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正确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为CEA和CAS手术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病人的监护

    作者:张玉琴;方玲俐;石丽;吴永波;李钟茹;丛晶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后病人的监护措施.方法:对8例行PTE手术的病人术后重点加强对肺动脉高压和肺水肿的监控,采取抗凝治疗预防再栓塞.结果:8例病人全部存活,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肺动脉高压明显下降(P<0.05).其中2例术后出现肺水肿,经积极治疗、护理痊愈.结论:PTE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效果满意,术后护理的重点为监控肺动脉高压,防治肺水肿,加强肺部护理.

  •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和脏器保护方法——阜外经验

    作者:张丛雅;周荟;王古岩;伍丽明;韩志岩;杜娟;刘盛

    目的 回顾性总结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和脏器保护方法.方法 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我院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全部患者,记录术前、术中、术后的全部临床资料,对麻醉和脏器保护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共纳入27例患者,26例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手术,1例在全身麻醉持续低流量下完成.术中漂浮导管测平均肺动脉压由术前(35±14.8) mmHg降低到手术结束时刻的(28±11.6)mmHg,术后肺部感染11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神经系统并发症躁狂1例,躁狂+谵妄1例,围术期无再灌注肺水肿和死亡病例.结论 麻醉管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血流动力学管理,和肺、脑、血液等脏器的保护.

  •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56例围手术期处理和结果报告

    作者:李源;朱家德;杜娟;蒋鑫;吴艳;石丽;高歌;楼松;吉冰洋;杨静;伍丽明;刘明政;罗勤;柳志红;荆志成;宋云虎;刘盛

    目的:总结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16-11本中心56例CTEPH患者PEA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包括术后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对患者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用药调整、围手术期血管活性药物和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机械辅助装置的使用以及其他特殊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等.结果:56例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2例(3.6%)患者出现灌注肺,2例(3.6%)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患者术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右心导管测肺动脉收缩压从术前(85.05±22.40)mmHg(1 mmHg=0.133 kPa)降低至术后末次(36.83±17.21)mmHg,肺血管阻力从术前(773.84±342.95)dyn·s·cm-5降低至术后末次(293.59±214.95)dyn·s·cm-5.所有患者术后指氧饱和度均维持在95%~100%.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肺动脉收缩压从术前的(85.03±25.78)mmHg降低至随访时(39.44±19.2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CTEPH患者,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有利于改善其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针对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目的:总结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

  • 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明;刘长建;乔彤

    目的 总结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的临床经验.方法 选择老年糖尿病足末梢严重缺血患者37例(39条下肢),其中FontaineⅢ期24例(25条下肢),FontaineⅣ期13例(14条下肢),均行股深动脉成形术,患者手术前后1周行踝肱指数( ABI),经皮氧分压(tcPO2)检测,随访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7例(39条下肢)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末梢溃疡愈合、效果优良27例(29条下肢),另有2例(2条)静息痛无缓解.FontaineⅣ期有10例肢体或足趾坏死,分别行膝下截肢3例(3条下肢),截趾7例(7条下肢).与手术前比较,FontaineⅢ期和FontaineⅣ期患者手术后ABI和tcPO2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血管补片32条下肢,长期通畅率为82.1%.结论 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糖尿病足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是挽救老年糖尿病足患肢的良好治疗术式.

  • 老年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61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玉蓉;李正仪;刘建林;孟昕;张勤奕;屈根学;白羽

    目的评价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45例,好转13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55例随访1~18个月(40例随访时间≥12个月),53例病情稳定,2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准确,围术期处理得当,术中操作熟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老年人是安全、有效的.

  •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转归及其临床分型的探讨

    作者:甘辉立;张健群;张兆光;罗毅;穆军升;周其文;王胜洵;郑斯宏;朱光发;张向峰;刘双

    目的 探讨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型特点,并分析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63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资料,按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手术治疗组(A组)45例,非手术治组(B组)18例.分别按圣地亚哥医学中心四分型方法和安贞医院改良二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围手术期死亡6例,在随访期间死亡4例.B组在住院治疗期间死亡2例,随访期间死亡9例.应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表明,圣地亚哥分型Ⅰ型A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P=0.009),而Ⅱ、Ⅲ、Ⅳ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A组与B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0.455,0.800).而按安贞医院改良二分型方法分型,中央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A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P:0.009),外周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A组与B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A组中央型、外周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 4-8.0)%、(76±8.5)%(P=0.04),B组中央型、外周型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5年生存率分别为(42.9±18.7)%、(56.2±10.8)%(P=0.851).结论 与圣地亚哥医学中心四分型方案比较,安贞医院改良二分法分型方案是一个简便有效、对临床更实用的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分型方案,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内循环的影响

    作者:韩冰;曹月敏;吕柏南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内循环改变的影响. 方法将37例患者分为有症状组29例,无症状组8例.手术前、术中及术后5 d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系统观察脑内循环改变情况. 结果术前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3种侧支循环类型.有症状组中前交通动脉型占44.8%,无症状组中前交通动脉型占8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有症状组狭窄或闭塞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为(48±7) cm /s,无症状组狭窄或闭塞侧MCA Vm为(60±8) cm /s,与对侧比较均显著减低(P<0.01),且频谱低平呈波浪状,波峰变钝.术后5 d行TCD检查,两组的侧支循环消失,狭窄或闭塞侧的MCA Vm与对侧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且频谱恢复正常收缩峰特征. 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确能改善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部血供,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 全程脑保护概念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福先;刘文宏;张昌明;胡路;李箐

    目的探讨全程脑保护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1月至2004年8月在全程脑保护概念指导下对20例患者行CEA手术.术前所有患者中仅1例行颈动脉造影,其余均行颈部彩超和CTA检查.给予全身麻醉、选择性颈动脉转流、血管彩色Duplex( TCD)脑血流监测,术后脑保护方法是保留气管插管,脑冰袋、维持血压平稳,在TCD指导下应用脱水药物.结果 20例患者中,7例行颈动脉转流,转流率为35%.15例(85%)用补片做成形术.全部病例手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系统合并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结论全程脑保护概念应用于CEA手术,能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合并症的发生.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82例的外科治疗

    作者:刘建林;张勤奕;屈根学;孟昕;张玉蓉

    目的回顾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8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手术.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DSA)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全身麻醉39例,颈丛麻醉4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5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随访76例,随访时间4~18个月,平均12.4个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消失、头晕、昏厥症状明显改善者57例,反应好转,肢体肌力提高Ⅰ~Ⅱ级者14例.术后并发脑梗塞2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 颈动脉转流管在颅外段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小明;李伟;张学民;汪忠镐

    目的探讨颈动脉转流管在颅外段血管手术中的保护作用.方法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11~76岁,平均55岁.包括颈动脉硬化性狭窄12例(双侧3例),行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颈动脉体瘤4例(双侧1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颈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双侧1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颈动脉破口修补术;颈内动脉瘤2例,行瘤体大部切除缩缝成形术;颈动脉迂曲症1例,行颈动脉多余段切除、端端吻合术.以上手术均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完成.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未发生与脑缺血有关的并发症,仅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并发Horner氏征.结论颈动脉转流管在颅外段颈动脉有关疾病的手术中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120例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作者:赵志青;景在平;陆清声;包俊敏;冯翔;赵珺;熊江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12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各种术式的治疗结果.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其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11例,其他术式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仍然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而特殊部位或特殊原因的颈动脉狭窄应视病情采取不同术式.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30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栗力;董双忠;崔若昱;周宁;杜心平

    目的 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改善大脑循环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方法 1995年12月至2000年12月对经核磁血管成像(MRA)筛选的30例颈动脉狭窄度超过50%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病例均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阻断颈动脉前,测定残端指数(SI).对于先前有严重脑功能障碍者,对侧颈动脉闭塞者及SI<40者使用颈动脉临时转流术. 结果 随访3~36个月,97%(29/30)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30死于肺部感染、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结论 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栗力;刘洪;于国涛;崔若昱;周宁;潘仲杰;李阳春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2月至2002年3月280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治疗陈旧性脑中风242例,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合并高血压59例(21.1%)、低血压30例(10.7%)、脑灌注损害16例(5.7%)、皮下血肿5例(1.8%)、脑卒中5例(1.8%)、颈动脉血栓4例(1.4%)、颅神经损害1例(0.4%).术后随访:5年内血管再狭窄73例(26.1%). 结论根据残端指数选择性应用临时性转流,术中严格控制血压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股总动脉内膜切除联合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慢性下肢缺血

    作者:冯海;陈学明;李晨宇;张志文;刘彬;朱仁明;于宏志;王天佑

    目的 探讨股总动脉(common femoral artery,CFA)内膜切除联合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支架置入治疗下肢动脉多节段狭窄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对累及CFA和股深动脉(profunda femoris artery,PFA)及SFA起始处的股腘动脉多节段狭窄闭塞病变的86例患者(92条肢体)同期采用CFA内膜切除、大隐静脉补片成形和SFA支架置入的复合术式治疗.术后每6个月随访患者的临床状况,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uplex ultrasonography,CDU),术后第12、24、36个月进行下肢动脉CTA或DSA检查.结果 手术均取得了成功,ABI由术前的0.31 ±0.24增至0.82±0.36 (P=0.000).围手术期无死亡和严重截肢病例.随访时间1 010 ~2064 d,平均(1 486±472)d.随访期间,4例死于心肌梗死、脑梗死、肺部感染,4例失访;18例(19.6%)发生再狭窄,其中14例位于支架内,4例位于支架远端;12例再狭窄者接受了再次治疗,其中单纯球囊扩张4例,再次支架置入5例,动脉旁路手术1例,截肢2例.SFA支架12、24、3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90.2%,74.6%和58.4%;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2.7%、80.8%和70.2%.结论 对于累及股总动脉的下肢动脉多节段狭窄闭塞病变,股总动脉内膜切除联合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是一个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式.

  • 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c-myc mRNA不同时相的表达

    作者:梁春阳;周定标;余新光;许百男;章文斌;王世波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原癌基因c-myc动态表达在早期再狭窄中的意义.方法 以新西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为基础,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RT-PCR)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原癌基因c-myc在早期再狭窄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本实验采用qRT-PCR方法对术前即刻、术后4 h、1 d三个时间点c-myc原癌基因实时定量,可见c-myc癌基因mRNA水平在术后4 h达峰值,术后1 d显著回落,但仍高于术前水平.结论 原癌基因c-myc的激活可能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始动因素.

  • 肺动脉栓塞外科治疗54例临床分析

    作者:甘辉立;张健群;张兆光;周其文;罗毅;穆军升;王胜洵;郑斯宏;张向峰;刘双;朱光发

    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2007年6月5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肺动脉栓塞组9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组45例,在深低温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结果 急性肺动脉栓塞组围手术期死亡率(44.4%)高于慢性肺动脉栓塞组(13.3%)(P<0.05).全组患者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13例,重度肺组织再灌注损伤23例.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和肺血管阻力均较术前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改善(P<0.05).44例围手术期生存患者平均随访(41.8±36.4)个月.晚期死亡4例.全组抗凝相关出血线性发生率为0.63%人年,再发肺动脉栓塞线性发生率为0.62%人年.术后40例长期生存患者中,心功能(NYHA)Ⅰ级28例、Ⅱ级10例、Ⅲ级2例.结论 急性肺动脉栓塞围手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慢性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外科治疗术后有较好的中长期生存率,抗凝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及再发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较低.

  • Brener转流管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

    作者:原标;Wolfgang Schareck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应用Brener转流管以保持颈动脉对脑持续供血的作用. 方法 58例患者应用Brener转流管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予以总结. 结果 58例患者置放转流管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患者病死率及脑卒中发生率为0,但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患者有2例(3.5%),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2例(3.5%),均为切口皮下血肿. 结论术中常规应用Brener转流管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但其与术者置放转流管的经验有直接关系.

  • 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症

    作者:陈学明;王天佑;高凤玲;夏吉勇;陈学东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症的经验.方法1999年1月至2003年7月,共为59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64次.男40例,女19例,年龄56~79岁,平均71.8岁.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80%.左侧35例,右侧19例,另有5例为双侧.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8例,12例为分叉部狭窄,其余均为颈内动脉狭窄.均在全麻下进行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5例因管腔较小进行了补片,2例因外膜撕裂用自体大隐静脉行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结果本组有55例获满意疗效;1例于术后第五天死于高灌注综合征、脑疝;1例于术后第31天突发"心肌梗死"死亡;2例因颈内动脉远端已完全闭塞,剥除后无回血,术后病情无改善.并发症有声嘶1例,颈部血肿5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较为简单和安全的方法.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

    作者:郭大乔;王玉琦;符伟国;叶建荣;陈福真;陈斌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20例患者接受21例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缺血性卒中者7例,短暂性脑缺血者11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19例同时行DSA检查,18例行MRA检查.21侧手术的颈内动脉中,19侧狭窄≥70%,2侧狭窄60%~69%伴斑块溃疡.手术均采取颈丛麻醉,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转流管和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检查和随访. 结果术后30 d内无死亡和卒中.围手术期有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2例术后颅神经损伤.20例患者随访1~63个月,平均(31±20)个月.术后2年生存率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2.3%和0,5年生存率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为79.1%和12.5%.2例随访中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50%~60%的再狭窄. 结论本组病例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取得了满意的围手术期结果和较好的预防卒中的远期疗效.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