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Moria M2双马达旋转刀角膜瓣制作的结果与分析
目的探讨Moria M2双马达旋转刀制作角膜瓣的效果与技巧.方法采用Moria M2双马达旋转刀为409例(806只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患者制作角膜瓣.刀头选择130,负压<250 mm Hg(1 mm Hg=0.133 kPa),终止环设定在8.0位置,吸力环根据角膜曲率表选择.结果所有患眼角膜瓣均一次制作成功,无破碎瓣、薄瓣及未到达瓣,蒂大小适中,瓣翻转自如,复位容易.无卡刀、中途停顿及停停走走现象.角膜瓣边缘整齐,无锯齿样改变,角膜基质床光滑.术中出现游离瓣者3只眼(0.37%);出现"岛屿现象",即角膜基质床有不规则隆起,呈孤立的片状或条状者2只眼(0.25%);发生走空刀现象者3只眼(0.37%).结论 Moria M2双马达旋转刀制作角膜瓣的效果较好,无严重并发症.按角膜曲率选择吸力环,正确插入刀片及术前检查刀片可避免术中并发症.(中华眼科杂志,2004,40:247-249)
-
飞秒激光与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与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早期玻璃体后脱离(PVD)的发生及变化情况.方法 前瞻性研究.依据患者自愿选择,40例(80只眼)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INTRALASE FS 60型,美国AMO公司)制瓣的LASIK作为飞秒激光组,另外40例(80只眼)近视患者作为角膜板层刀组行角膜板层刀(AMADEUSⅡ型,瑞士Ziemer公司)制瓣的LASIK.两组患者均行眼部B超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检查,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PVD发生及变化情况.分别随机选取患者1只眼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资料的x2检验比较两组术后PVD发生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PVD变化与年龄、性别、眼别、眼轴长度、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厚度及负压吸引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飞秒激光组中术前发现PVD者18只眼(45.0%),11只眼(27.5%)术后新发PVD或原有部分PVD扩大.角膜板层刀组中术前发现PVD者21只眼(52.5%),8只眼(20.0%)术后新发PVD或原有部分PVD扩大.两组术后PV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57,P=0.13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负压吸引时间与飞秒激光组术后PVD发生明显相关(OR=1.089,P=0.027),眼轴长是角膜板层刀组术后发生PVD的危险因素(OR =4.712,P=0.007).未观察到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眼后节并发症.结论 与AMADEUSⅡ板层刀制瓣的LASIK相比,INTRALASE FS 60飞秒激光制瓣不增加PVD的风险.眼轴长者更易发生PVD.术后6个月随访中未发现严重的眼后节并发症.
-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研究现状
随着LASIK手术的普遍开展,术后并发感染性角膜炎的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导致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其中以龟分枝杆菌及偶发分枝杆菌常见.LASIK术后NTM角膜炎的起病缓慢,早期无特异性症状,随病情的发展出现眼痛及视力下降.典型的临床体征为角膜基质多灶性点片状浸润,严重者可出现瓣下脓肿、角膜瓣坏死.对于LASIK术后2~3周角膜出现浸润病变或角膜瓣下出现结晶样角膜病变,应高度怀疑NTM角膜炎,其病因学诊断须依靠实验室检查.LASIK术后NTM角膜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角膜瓣下的冲洗及手术治疗.治疗的原则为: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目前常用的抗生素为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
飞秒激光在眼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飞秒激光的光致分解作用允许在角膜组织内任意位置进行精确切削.可用于角膜基质内切割、制作角膜基质环植入的切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制作角膜瓣、完成飞秒激光角膜磨镶术,是一种全新的屈光不正矫正方法.
-
科学和健康地开展角膜屈光手术
目前我国角膜屈光手术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飞秒激光的引入将使角膜手术步入全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机遇条件下,要更加科学和健康地开展角膜屈光手术,注重视觉质量的改善,防范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只有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下,才能真正实现“医患双赢”的局面,促使角膜屈光手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
重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青光眼的诊断
青光眼的患病率约为1%~2%,近视眼患者的青光眼患病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估计未来20年内,全世界将有几十万例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发生青光眼.大多数研究显示角膜屈光手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变薄和角膜层间囊样综合征使得眼压测量值降低,极易发生青光眼的漏诊;术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得激素易感者眼压升高.所以,屈光手术医师应重视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的长期追踪与监测.
-
飞秒激光辅助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孰优孰劣
随着准分子激光设备和飞秒激光设备的不断研发和更新,多元化及个性化治疗已成为现代角膜屈光手术的必然趋势.但面对不同的手术设备,如何个性化选择手术方式并精准设计手术方案,以求术后获得高水平视觉质量,是临床医师和患者倍加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临床广泛开展的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孰优孰劣?应如何进行选择?本文以此为焦点,深入阐述两种术式的特点及其利弊,目的在于为临床理性地个性化选择角膜屈光手术方式,并合理及规范开展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
我国角膜手术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角膜手术主要是角膜屈光手术和角膜移植术.虽然我国已经是LASIK手术的大国,但不是技术上的强国,尚存在专业分工不明、没有明确的手术准入制度以及严格的行业管理等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关于角膜移植,我国在数量和技术上都有了较大发展,尤其在手术技术方面已位于国际前列,但我们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是供体角膜的立法、眼库保存和安全性检测技术等问题.手术准入制度的建立无疑是一大进步.
-
两种角膜屈光手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眼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MM-LASIK)两种手术方法矫正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眼的454例(908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FS-LASIK组和MM-LASIK组.其中,FS-LASIK组312例(624只眼),MM-LASIK组142例(284只眼).分别于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屈光度及眼压等检查.手术前后患者的UCVA、BCVA、等效球镜度、眼压、有效性指数及安全性指数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手术前后术眼自身对照研究设计.UCVA、有效性指数及安全性指数的组间比较和不同时间点的组内比较均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等效球镜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UCV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2773.28,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UCVA较术前均有提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安全性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8.50,P<0.05).两组患者间安全性指数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7.52,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有效性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0.02,P<0.05).两组患者间有效性指数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48,P<0.05).结论 FS-LASIK与MM-LASIK均是治疗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FS-LASIK术后视力恢复更快,且术后1年内各时间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优于MM-LASIK.
-
共焦显微镜对LASIK术后远期角膜组织改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应用共焦显微镜在细胞水平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远期角膜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选择1999年4月~2004年7月行LASIK手术的患者34例(68眼),年龄24.17±5.93岁(18~42岁),术前球镜-6.81±2.88D(-3.0~-16D),于术后39±3个月(6~73个月)时进行共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LASIK术后远期68眼(100%)中央角膜微皱折、异常颗粒长期存在,且不随时间延长而减少;中央角膜可见低细胞区,其基质深度为44.01±10.67μm.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呈非瘢痕性愈合.中央角膜神经纤维能够达到形态学修复.结论 LASIK术后远期角膜稳定性未见明显改变,该术式安全可行.
-
民航招飞体检中对角膜屈光手术眼的识别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屈光性角膜手术的人员逐渐增多.在招飞体检中,笔者亦发现部分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的受检者,现将体检中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
屈光不正的矫正与飞行
目的 综述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及其与飞行关系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与选择 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与专著.资料引用 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56篇.资料综合 阐述屈光不正的各种矫正方法在飞行人员中应用的优缺点,着重阐述了对飞行人员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应用可行性.结论 相对于其他矫正方法,对飞行人员进行角膜屈光手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外民航飞行人员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为主,而军航飞行人员则以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etomy,PRK)为主;美国军航飞行人员已被允许进行飞秒激光LASIK手术,对我军飞行人员有借鉴意义.
-
两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在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矫正中的临床疗效(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手术后并发症).方法:应用Allegretto Wavelight -Wave 1007型准分子激光机对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10.0 D)分别行LASIK和LASEK,其中LASEK组62人106只眼,LASIK组38人59只眼.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屈光状态、裸眼视力、戴镜佳矫正视力、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LASEK与LASIK屈光矫正结果平均等值球镜(mean spherical equivalent,,MSE)分别为(-1.32±1.66)D和(-1.02±0.85)D,12月时LASEK与LASIK分别为(-1.57±1.09) D和(-1.19±0.8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及1个月时LASIK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好于LASEK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趋于相同,术后12个月LASEK组稍好于LASI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术后12月时UCVA≥1.0的百分比LASEK组与LASIK组分别为47.8%和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佳矫正视力在Snellen视力表上变化的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D及±1.0D范围内的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术后疼痛不适较LASIK组明显且持续时间长.两组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LASEK和 LASIK手术对超高度近视的矫正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像差引导与传统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近视矫正术前后的像差改变
波阵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屈光手术的新方式.本文比较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与传统的LASIK在术后视力、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以及在安全性上有无差异.
-
不同角膜屈光手术后高阶像差情况对比分析
目的:探究不同角膜屈光手术后高阶像差(HOA)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12月收治的120例236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其中行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37例73眼(A组),行FS-LASIK(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40例78眼(B组)B组,行FLEx(全飞秒激光FLEx)43例85眼(C组),对比三组手术前后1mo的角膜HOA。结果手术前后三组HO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不同角膜屈光手术后HOA均明显增加,而FLEx术因切口影响,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和传统LASIK术后波前像差的比较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矫正近视术后6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将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对照组,按屈光度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3组,各23例(46眼).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和波前像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视力在1.5~2.0者分别为55眼(39.86%)、22眼(1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阶像差的RMS值(RMSh)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试验组低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中度近视Z6、Z7和Z12较对照组低,高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较传统LASIK有更好的裸眼视力.波前像筹引导的LASIK在矫正高阶像差尤其是三阶和四阶像差方面较传统LASIK有优势.
-
波前引导联合虹膜识别的Lasek矫正中低度近视散光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k)适于矫正角膜偏薄,睑裂较小,曲率(k)值偏高的中低度近视患者,但对于合并有散光者矫正并不十分精确.手术过程中眼位的改变等影响了散光矫正的准确性~([1]).本研究应用波前引导联合虹膜识别矫正中低度近视散光,并将结果与普通Lasek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视力回退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a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矫正屈光不正的理想手术方法,其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已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同.但仍有极少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屈光回退,佳矫正视力下降而影响疗效[1].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LASIK术后视力回退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角膜地形图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效果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术前角膜地形图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或伴散光的87例(157只眼)进行术前角膜地形图检查,术前根据角膜地形图的类型将87例分为对称和不对称领结形组(68例,78.3%)、圆形和椭圆形组(14例,15.9%)及不规则形组(5例,5.7%),观察三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8个月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散光度变化及大屈光力与其轴位角膜曲率值(simK值). 结果:术后三组角膜地形图的裸眼视力、散光程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圆形和椭圆形组改善效果佳,对称和非对称领结形组稍差,不规则形组略有改善.三组间术后3个月与8个月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simK值均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术后3个月和8个月组间simK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角膜地形图的类型对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有预测价值.
-
也论LASIK和PRK治疗近视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本刊2002年10月第5期所刊<对LASIK和PRK手术治疗近视眼现状的反思>(以下简称<反思>)一文中,作者对PRK和LASIK在国内的发展态势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但是该文对PRK和LASIK的安全性颇有疑虑,对PRK和LASIK在国内的迅猛发展有所担忧.笔者特以本文与<反思>作者商榷.